徐宏;赵能武;杨玉涛;张敬杰;刘亚华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一个亚型,约占胃食管反流病的50%~81%[1].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烧心,泛酸,反胃,嗳气,胸骨后不适等,内镜检查并无食管黏膜损害现象,且PPI对症状的改善率低于反流性食管炎,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朱生樑教授从医近三十余载,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笔者随师侍诊,受益匪浅,现将朱师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张秀莲;朱生樑;程艳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灵芝酸G诱导小鼠肥大细胞活化及细胞因子分泌.方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CD117+ FcεRIα+分子的表达;比色法测定小鼠肥大细胞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OPT法检测组胺释放.ELISA法检测IL-10和TNF-α的分泌.结果 灵芝酸G能诱导小鼠肥大细胞97.18%的CD117+ FcεRIα+分子表达;体外实验显示2μg/ml灵芝酸G可以诱导小鼠肥大细胞组胺释放率为72.0%,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为32.2%,并分泌IL-6和TNF-α.结论 灵芝酸G能诱导小鼠肥大细胞脱颗粒并分泌细胞因子,同时抑制炎性反应.
作者:李仲娟;杨朝令;杨细凤;胡芳;汪宏良;喻昕;向环英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拔毒生肌膏阴道给药治疗宫颈糜烂样改变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100例宫颈糜烂样改变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50例)为拔毒生肌膏阴道给药组,对照组(n=50例)为益宝疗栓阴道给药组,均于治疗后1、2、3月各随访1次,并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两组Ⅰ°宫颈糜烂样改变患者中在治愈率上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Ⅱ°宫颈糜烂样改变患者中在治愈率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Ⅲ°宫颈糜烂样改变患者中在治愈率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阴道流血: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阴道排液:治疗组发生率为30%,对照组为84%,P<0.01,有显著性差异;下腹痛症状:治疗组发生率为12%,对照组为30%,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拔毒生肌膏组治疗Ⅱ°、Ⅲ°度糜烂疗效优于益宝疗组,具有抑菌、抗炎、抗真菌、止血、修复创面、解毒、镇痛,促进微细血管循环的作用,治疗后下腹胀痛发生率低及较少的阴道排液症状.
作者:邵中兴;雷桂兰;程佳;张广琴;汤小平;詹险峰;叶冬云;高宝珠;尹国良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流行性乙型脑炎证素组合的规律,为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证素的分布规律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2年7~9月流行性乙型脑炎277例,根据中国中医科学院设计中医药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研究病例报告表,进行临床观察和整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结果 在11个证素中影响流行性乙型脑炎辨证主要证素中,在病位证素中以心为主;病性因素中以毒为主;病因证素中以暑、湿、热、毒为主.证素的组合形式有6种,其中主要集中在单一证素、两证素和三证素组合,三者累积构成比为96.03%.结论 标实(暑、毒、湿、热(火))本虚(阴虚、阳虚)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病机特点,以夹湿、易动风、喜内陷、伤气阴、亡阴、亡阳等表现形式特点,变化为病.
作者:王爱凤;刘志勇;李耘;赵丽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野芑蕉抑制高血压伴稳定劳力型心绞痛(PH+ SAP)患者PCI术后炎症反应的疗效.方法 选取32例行PCI术的PH+ SAP患者,用西药联合野芭蕉处方治疗(治疗组)l周,于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血清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并与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比较.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hs-CRP、TNF-α、IL-6和IL-18,分别为(25.31±5.27)mg/L、(17.88±6.37) ng/L、(19.65±6.82) ng/L和(122.5±23.4) pg/L,治疗后为(27.46±5.56) mg/L、(19.03±6.19) ng/L、(21.88±6.43) ng/L和(132.7±25.7) p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分别为(26.01±4.96)mg/L、(18.35±6.96) ng/L、(18.99±6.52) ng/L和(123.8±23.8) pg/L,治疗后为(31.46±7.56) mg/L、(26.83±7.55) ng/L、(26.73±8.36) ng/L和1(61.3±39.5) pg/L,与治疗前比较,hs-CRP、TNFα和IL-6水平均升高(P<0.01),IL-18平均水平降低(P<0.01).结论 西药联合野芭蕉处方可有效缓解PH+ SAP患者PCI治疗后短暂的低度炎症反应.对促进患者康复有益.
作者:潘兴寿;梁烨;李天资;蓝家富;陆高翔;韦彤雁;赖腾芳;李近都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红花对硬皮小鼠皮肤COL-Ⅰ、COL-Ⅲ表达的影响,探讨红花抗皮肤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博来霉素诱导建立硬皮小鼠模型,分别采用生理盐水(模型组)、青霉胺、低中高不同剂量红花水煎液内服治疗硬皮小鼠,共28 d.对照组小鼠背部皮下注射磷酸盐缓冲液.HE染色观察皮肤病理改变并测量真皮厚度,免疫组化检测COL-Ⅰ、COL-Ⅲ的含量表达.结果 造模各组硬皮小鼠真皮厚度增厚,纤维增粗、膨大,数量增多,排列紊乱,COL-Ⅰ、COL-Ⅲ的含量表达降低,模型组尤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青霉胺和红花水煎液各剂量组药物干预后真皮厚度及COL-Ⅰ、COL-Ⅲ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显著(P<0.05);与青霉胺组比较,红花水煎液中、高剂量组真皮厚度及COL-Ⅰ、COL-Ⅲ的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红花水煎液内服可降低硬皮小鼠皮肤COL-Ⅰ、COL-Ⅲ的表达,从而改善硬皮小鼠皮肤纤维化程度.
作者:杨欢欢;吕军影;黄李平;严煜林;何雪萍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蟛蜞菊内酯预处理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模型组)和蟛蜞菊内酯高、低剂量预处理组.动物术前分别腹腔内注射蟛蜞菊内酯10,20 mg·Kg-1,1次/d,连续3d,再进行肝缺血1h,再灌注4h,实验结束后检测大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含量及肝组织中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并通过光镜观察肝组织结构的形态学改变.结果 不同剂量蟛蜞菊内酯处理组血清ATL、AST及肝组织中MDA含量明显低于肝缺血再灌注组(P<0.01),肝组织中SOD及GSH-Px活性含量则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肝细胞形态学异常改变较模型组也明显减轻.结论 蟛蜞菊内酯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减轻肝细胞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
作者:许静;陈杰;孙萍萍;袁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顽痹”与现代医学中“类风湿关节炎”的表述相似.其病变特点为滑膜炎,以及由此造成的关节软骨和骨质破坏,终可导致关节畸形,活动障碍,而治疗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旷惠桃教授系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专家学术传承导师,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南省著名风湿病专家,悬壶40载,长期致力于风湿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现将其治疗策略简介如下.
作者:周珂;王莘智;廖亮英;吴伊莹;旷惠桃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受到中西医学者的高度重视,属中医“胃脘痛”“胃痞”“痞满”“泛酸”“嘈杂”“嗳气”等范畴.首届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数十年来致力于脾胃病证治研究,对CAG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一旦出现胃阴不足,说明其病程较长、病情较重、病变较深,治疗更为困难,所谓“阴虚难复”.兹就其论治经验,简介如下,供同道参考.
作者:陆为民;徐丹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随着肾上腺皮质功能与维生素D内分泌系统之间作用机制研究的深入,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病理变化、临床表现方面与肾虚证有一定的相似,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维生素D功能与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合成功能有密切联系,维生素D缺乏出现的类固醇激素、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表现出典型中医肾虚症状,有其共同的病理变化.通过补肾药物的作用可以明显改善肾上腺皮质功能.为此,从类固醇激素生成探讨维生素D与肾虚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作用机制,为肾虚证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用现代医学理论进一步发展中医提供了可能.
作者:柴艺汇;高洁;秦忠;王瑶瑶;赵瑜;谢高宇;陈云志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益脉降脂汤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高脂血症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采用自拟益脉降脂汤治疗,每日1剂;对照组60例,只予阿托伐他汀钙片(立普妥)口服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检测血清总胆固醇、血清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水平.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血脂改善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3.3%和86.7%,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总胆固醇、血清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HDL-C升高(P<0.01),但是治疗组在降低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作用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 益脉降脂汤是有效的降脂调脂药物,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彭绍杰;刘华盛;康善平;王丽;汤亮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建立不同生长环境当归药材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方法 采用硅胶GF254薄层板,以甲苯-乙酸乙酯-冰乙酸(90:10:2)为展开剂,阿魏酸、Z-藁本内酯对照品为对照,采用薄层色谱法对11批不同生长环境当归药材进行定性鉴别.结果 不同产地和不同土壤类型生长的当归薄层色谱差异明显,不同海拔生长的当归薄层色谱无明显差异.结论 该方法简便、可行,为更好地控制不同生长环境当归药材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顾志荣;陈晖;王亚丽;文喜艳;孙宇靖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二仙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依据.方法 利用10%围绝经期综合征大鼠血清培养正常大鼠的卵巢颗粒细胞以复制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细胞模型,观察二仙汤对该模型中卵巢颗粒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 二仙汤对颗粒细胞的生长呈现促进作用.结论 二仙汤在临床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与其对颗粒细胞生长的促进作用有关.
作者:杜萍;卢金福;洪敏;许惠琴;卞慧敏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同时测定不同产地云白芍药材中儿茶素、芍药苷和苯甲酰芍药苷的含量.方法 采用ZORBOX SB-C18柱(4.6 mm× 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0.1%甲酸溶液(B),梯度洗脱:洗脱条件为:0~2 min,5%A;2 ~30 min,5%A→16 %A;30 ~50 min,16%A→20 %A;50~75 min,20 %A→60%A;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45 nm;柱温30℃.结果 儿茶素、芍药苷和苯甲酰芍药苷分别在0.200 ~2.000 μg(r =0.999 3)、0.202 ~2.020 μg(r=0.999 5)、0.200~2.000μg(r=0.999 8)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8.12%(RSD=1.66%)、99.44%(RSD=0.78%)、97.25%(RSD=1.55%).结论 该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是用于云白芍的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之一;不同产地云白芍不同部位中儿茶素、芍药苷和苯甲酰芍药苷的含量差异较大.
作者:张德全;黄传会;杨永寿;马阿丽;周浓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阐明栀子柏皮汤(栀子,黄柏,炙甘草)的药效作用物质基础.方法 运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鉴定了14个化合物,分别为:栀子苷(1),栀子酸(2),山栀苷甲酯(3),去乙酰车前草酸甲酯(4),芦丁(5),槲皮素(6),甘草苷(7),巴马汀(8),药根碱(9),小檗碱(10),甘草酸(11),甘草次酸(12),熊果酸(13),绿原酸(14).结论 所得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复方中分离得到.
作者:李敏;胡庆华;李磊;朱继孝;朱玉野;任刚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庙岛群岛地区野生菊科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共有植物33属、65种,并发现了2属、2种为山东省分布新纪录.文章介绍了庙岛群岛地区野生菊科药用植物的种类、生境、药用功效,并对野生菊科植物资源进行了评价,提出了保护及开发利用野生菊科植物资源的一些建议.
作者:马成亮;张克亮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麦冬多糖对NOD小鼠颌下腺的保护作用.方法 给予NOD小鼠高中低剂量麦多冬多糖灌胃11周,观察麦冬多糖对NOD小鼠颌下腺中水通道蛋白5(AQP5)及血管活性肠肽mRNA(VIP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麦冬多糖高中低剂量均可降低颌下腺淋巴细胞浸润度,上调颌下腺AQP5和VIP mRNA的表达.结论 麦冬多糖对NOD小鼠颌下腺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陶依凤;李成荫;汪悦;孙丽霞;晏婷婷;吴素玲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桑叶是我国一味传统的中药,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如黄酮、多糖、生物碱、植物甾醇等,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文章主要从桑叶的活性成分及其抗肿瘤作用作了综述,为合理开发利用桑叶资源及桑叶提取物用于抗肿瘤治疗提供了依据.
作者:张映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白芷营养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其药用成分挥发油的组织化学定位.方法 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和薄切片技术及植物组织化学方法.结果 观察到白芷营养器官的主要形态特征及挥发油分布特点.结论 在根中皮层、茎中维管束相对部位,叶中维管束上下方的薄壁细胞中分布有分泌结构,挥发油主要分布在根部分泌结构中.
作者:陈莹;惠楠;童珍珍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化痰方(二陈汤)对高脂饮食大鼠血清和肝脏脂质含量和Cav-1表达的影响.方法 30只健康成年雄性大鼠分为正常组、高脂组和化痰组,高脂组和化痰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4周,化痰组第11周起给予二陈汤灌胃4周.14周后处死大鼠,收集标本,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和肝脏脂质(TC、TG)含量及内脏脂肪和肝脏Cav-1 mRNA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高脂组大鼠血清和肝脏中TC和TG均升高,内脏脂肪和肝脏中Cav-1 mRNA表达均减少.与高脂组比较,二陈汤的干预使得化痰组大鼠血清和肝脏中TG降低,而T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脏脂肪和肝脏中Cav-1 mRNA表达均增加.结论 二陈汤对高脂饮食大鼠的化痰作用主要表现在TG的减少,可能与调控Cav-1的表达有关.
作者:丁珊珊;张凌媛;康洁;沈建英;吴同玉;高碧珍;廖凌虹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