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寅;张巧艳
目的 利用响应面法优化桔梗皂苷D的提取工艺.方法 以桔梗为实验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检测器(HPLC-ELSD)测定梗皂苷D.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响应面实验因素与中心水平.根据Box-Behken实验设计原理,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法,以桔梗皂苷D提取率为响应值作响应面,分析各个因素的显著性和交互作用.结果 桔梗皂苷D水提的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10.7、提取温度96.2℃、提取时间66.3 min.结论 在佳工艺条件下,桔梗皂苷D的实际提取率为0.330 5%.高于其他条件下的提取率;该工艺条件可为桔梗皂苷D的工业生产提供参考数据.
作者:杨修仕;董川;任贵兴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旴江医家黄宫绣学术形成及其思想价值.方法 从黄宫绣的学术形成、思想价值两方面进行探讨.结果 黄宫绣所著<脉理求真>结合临床实际,简明易懂,实用性强,是研究中医脉诊的重要的参考书;<本草求真>开创了近现代临床中药学以功效归类载录药物的编写形式,与中医药高校<中药学>教材的编写体例,虽有精粗之别,却无本质差异,奠定了现代临床中药学以功效分类的基础并开创编写体例,功不可没.结论 今天进一步整理和研究黄宫绣的脉理学说,对于发展旴江医学及充实租国医学宝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所述药理,尤多精义,切合实际.不尚空谈,是一部医药学紧密结合、内容精简扼要、临床实用价值较高的本草专著,值得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作者:邹来勇;陈建章;喻国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2009年第03期)、MEDLINE(1991~2009.08)、EMbase(1991~2009.08)、CBMdisc(1991~2009.08)、CNK1(1994~2009.08).手工检索相关文献,按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试验、评价质量,提取资料,并用RevMan 4.2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初检出185篇文献,经筛选终纳入19篇关于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随机对照研究.以心绞痛症状疗效为效应尺度:x2=8.93,df=18,P=0.93.合并OR=3.96,95%CI(3.00,5.24),z=9.66(P<0.000O1;以心电图疗效为效应尺度:x2=13.05,df=18,P=0.79.合并0R=2.87,95%CI(2.30,3.59).Z=9.24(P<0.000 01).结论 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作者:徐国良;林淑梅;徐卉;秦玲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大叶胡颓子根和茎的抗菌作用,为大叶胡颓子活性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用乙醇分别对大叶胡颓子根、茎进行提取,通过纸片法和平板法,测定其醇提物对4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氏杆菌)和革兰氏阳性代表菌(枯草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结果 大叶颓子根、茎对5种供试菌皆有较强的体外抑制作用,低抑菌浓度(MIC)均较低.结论 大叶胡颓子根和茎中存在有效抗菌成分,有望成为治疗呼吸道感染的新药材.
作者:刘建萍;由宝昌;张晓晖;姜宁;张雨辰;赵智博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枇杷叶样品中总黄酮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方法,并比较不同采收季节叶片及嫩叶、成熟叶、老叶中的总黄酮含量.方法 采用酸水解法处理样品得到黄酮苷元,通过HPLC法测定黄酮苷元槲皮素和山萘酚的含量,据此计算总黄酮含量.流动相为甲醇-0.4%磷酸水溶液(50:50),流速为1.0 m1.min-1,检测波长为360 nm,柱温30℃.结果 枇杷叶中以槲皮素与山萘酚为母核的黄酮含量相差不大,且不同采收季节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总黄酮含量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明显.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枇杷叶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作者:罗美红;吕寒;李维林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糖尿病是由不同病因与发病机制引起体内胰岛素绝对与相对不足以致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障碍,而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疾病.糖尿病肾病主要是血管损害为主的肾小球病变,即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全身性微血管合并症之一,也是常见、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
作者:丁东坤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针灸预处理对老年性痴呆模型大鼠GSK-3β和PP2A影响,揭示针灸防治AD的机制.方法 建立A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预艾灸组、预电针组、预电针加灸组,通过酶联免疫法检测蛋白质磷酸酶2A(PP2A)和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B)]的活性.结果 模型组GSK-3β的活性比正常组亦明显升高(P<0.01),而PP2A的活性比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明显降低.预电针和预艾灸均可起到调节作用.结论 针灸防治老年性痴呆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Wnt信号转导通路,影响了学习记忆相关酶在海马区的表达而发挥作用的.
作者:孙国杰;周华;杜艳军;陈邦国;孔立红;王述菊;曾晓玲;沈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以合成出经熔点、IR、1HNMR确证的4种单糖苯丙素苷类化合物对DPPH自由基的抗氧化效果和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糖球菌的抑菌活性的研究.方法 利用单糖苯丙素苷与DPPH单电子配对使其颜色逐渐消失,褪色程度与其接受的电子呈定量关系测定其抗氧化活性以及通过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糖球菌的抑菌圈大小来测定其抑菌活性强弱.结果 表明这4种单糖苯丙素苷类化合物都不同程度的表现出一定的抗氧化效果和抑菌活性.结论 4种单糖苯丙素苷类化合物都有一定的抗氧化效果和抑菌活性,为苯丙素苷活性的研究提供一些有意义的理论依据.
作者:何良波;孙凤娟;姜丽娜;周静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以致敏大鼠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白三烯(LT)和组胺(His),全血和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嗜酸性粒细胞(EOS)和肺组织炎症面积为活性指标,跟踪研究西南山茶种子、果皮、花抗IgE介导Ⅰ型过敏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方法 西南山茶花用乙醇提取,提取物用醋酸乙酯萃取,醋酸乙酯萃取物进行化学成分分离.花用50%丙酮提取,种子和果皮分别用乙醇提取.用卵白蛋白(OVA)和氢氧化铝AI(OH)3的混合液致敏和诱发,制成Ⅰ型过敏反应动物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组即正常组,模型组,孟鲁司特钠组(Menglusitena)组,各样品的高、低剂量组.采用 ELISA 法测定血清lgE、LT和His含量;采用细胞计数法,测定大鼠全血和BALF中EOS数量;通过病理学检查,检测肺组织炎症面积.结果 得到花的95%乙醇提取物(1),花的50%丙酮提取物(2),花的醇提物水层(3),化学分离得到5个黄酮类化合物,其中山萘酚(4)含量较高,种子的醇提物(5),果皮醇提物(6).1,2,3,5,6号均可降低血清IgE、LT和His含量,强弱顺序5、6、1>2、3>4;1、2、5可明显减少全血及BALF中EOS数量,强弱顺序为11,2,5>3,6>4;1,3,5,6均可减少肺组织炎症面积,强弱顺序5>6>1>3.结论 1,2,3,5,6号灌胃给药对大鼠过敏均有明显的拮抗作用.综合各项指标,活性强弱顺序为5、6、1>2、3>4.
作者:王永奇;侯蕾;史丽颖;师海波;苗艳波;唐玲;冯保民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以丹参酮ⅡA含量为指标,考察市售丹参饮片的质量.方法 采用<中国药典>法测定市售丹参饮片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并自制丹参饮片统计了丹参酮ⅡA的损失率.结果 约90%的市售丹参饮片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不符合丹参药材的国家标准.结论 由于丹参饮片加工时丹参酮ⅡA的损失率约为44%,丹参饮片不能套用丹参药材的质量标准.建议将丹参饮片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规定为不得少于0.09%.
作者:马艳;刘艳辉;孙俊英;赵金凤;王立萍;周凤琴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输液是临床抢救病人和治疗疾病的主要措施,通过静脉给药,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具有用药迅速见效快等特点.但在输液过程中多因药品、输液器及操作不当等原因导致输液反应,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因此探明输液反应的发生原因,制定预防措施,是医务工作者共同研究的重要课题,现分析引起输液反应的诸多因素,供临床参考,以更好地采取防范措施.
作者:李惠;黄亮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对四逆汤传统汤荆、经方颗粒剂及单味配方颗粒剂中有效成分甘草酸的含量进行比较.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3种不同剂型中甘草酸的含量.结果 甘草酸(每处方)在传统汤剂中的含量为92.92 mg,经方颗粒荆中的含量为66.95mg,单味配方颗粒中的含量为199.43mg.结论 3种剂型中指标性成分甘草酸的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可为四逆汤剂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秦利芬;杨玉琴;梁光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以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栀子的提取工艺.方法 以乙醇浓度,回流时间和溶剂量为自变量,以总环烯醚萜苷含量为因变量对自变量各水平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拟合,用效应面法选择较佳工艺条件,并进行预测分析.结果 确定较优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55%,提取时间60 min,乙醇用量10倍,提取2次,提取率实测值与预测值偏差为2.65%,二项式拟合复相关系数r=0.982 9.结论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栀子的提取工艺,方法简便,预测性良好.
作者:施俊辉;杨军宣;赵成城;杨明;张海燕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灵丹油清咽喷雾剂的制备工艺.方法 根据微乳剂处方组成要求,对处方中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配比进行优选;另外进行了抗氧剂、防腐剂及矫味矫臭荆筛选.结果 聚乙二醇-12-羟基硬脂酸酯、吐温80和乙醇作为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与灵丹草油比例为9:1时,可制得外观稳定的灵丹草油微乳.结论 按研究确定的工艺参数,所制得的灵丹油清咽喷雾荆澄清透明,性质稳定.
作者:和芳;余启荣;高柏丽;何渭清;李家平;胡玉霞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文章以古汉语省略辞格的界定和分类为准,分析造成<黄帝内经>中省略辞格的原因,并运用一些典型例子集中探讨了<黄帝内经>中省略辞格的翻译情况,以求能准确理解其医理并为准确翻译提供一个借鉴.
作者:张斌;王治梅;赵晓丽;李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雪莲巴布剂中紫丁香苷、绿原酸及芦丁的体外透皮特性.方法 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进行体外透皮扩散收集不同时间点的透皮接收液,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紫丁香苷、绿原酸及芦丁的浓度,并进行模型拟合.结果 以相关系数(r)为评价标准,进行3个指标拟合精度的综合比较,Higuchi方程拟合精度高.结论 雪莲巴布剂体外透皮特性符合Higuchi方程.
作者:段红;翟科峰;邢建国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建立能体现临床特点的短暂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 对可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研究的短暂性全脑缺血模型、局灶性短暂性脑缺血模型和过氧化物诱导小鼠TIA样发作模型进行综述,分析并比较已有模型的造模方法和模型特点.结果 通过对现有可用于TIA研究的动物模型对比分析,揭示各种模型的适宜范围,并提出对已有模型的改进建议.结论 病症结合的动物模型是能体现TIA临床特点的模型.
作者:乔靖怡;张小磊;王灿;苗明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超高压水射流技术对川乌有效成分乌头碱的影响.方法 通过150-350 MPa不同压力的水射流处理川乌醇提液,采用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定性鉴别和测定川乌的化学成分种类及含量变化.结果 不同压力水射流处理川乌后,川乌的薄层图谱中斑点个数、大小及Rf值无明显差别;川乌的液相图谱中峰个数及形状亦无明显差别,但经150~350MPa压力的水射流处理后,乌头碱含量降低,经350MPa压力的水射流处理后,乌头碱的损失率达到8.21%.结论 该研究可为川乌液体制剂前处理提供实验依据,对川乌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廖勇;张小荣;王盛民;王懿萍;陶敏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考察明党参不同器官中香豆素类成分的组织定位、分布及相对含量变化,为科学评价、合理采收及利用明党参资源植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y,LSCM)结合组织化学和荧光显微技术观测明党参中香豆素类成分.激光共聚焦测定波长以珊瑚菜内酯为阳性对照.所记录数据经正态性、方差齐性检验后进行方差分析.结果 香豆素类成分主要存在于植物体分泌道中,分泌道广泛分布于明党参各个器官,香豆素含量在果实中高.幼嫩期果实高于成熟期果实.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香豆素类成分含量在根的不同生长阶段差异极显著,显著值分别为:皮层P=0.003(<0.01),分泌道P=0.001(<0.01);在成熟果实分泌道中与其在幼嫩果实分泌道中差异极显著(P=0.001<0.01).结论 明党参根、茎、叶、果实中均含香豆素类成分,分泌道是明党参中香豆素积累的主要场所.
作者:张莹;陈建伟;徐建亚;李海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对比研究麻黄汤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盐酸麻黄碱溶出量,为复方中药超微饮片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定麻黄汤中麻黄、桂枝;水溶性、醇溶性浸出物定量测定;HPLC测定麻黄碱含量等化学分析方法,对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化学成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薄层色谱结果可见在对照品相应位置上两种饮片均出现相同斑点;水溶性及醇溶性浸出物重量,超微饮片分别是传统饮片的1.5,1.25倍;超微饮片中盐酸麻黄碱溶出量是传统饮片的1.77倍.结论 中药饮片经超微粉碎后,药材的性质没有改变,水溶性及醇溶性成分溶出量增加,效应成分麻黄碱溶出量显著大于传统饮片.
作者:杨碧珍;张祥伟;黄添友;佟丽 刊期: 201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