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十俊
目的探讨顽固性鼻出血的治疗方法.方法鼻内镜下微波热凝治疗顽固性鼻出血45例.结果全部病例均一次止血治疗获得成功,随访6个月~3年,疗效满意,未见复发.结论鼻内镜下治疗鼻出血视野清楚,检查出血部位准确,止血迅速,疗效确切,在治疗顽固性鼻出血中有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汪旭;蒋德澄;钟志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评价AO微型纯钛板钉内固定治疗手部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AO微型纯钛板钉内固定治疗12例15处掌、指骨骨折.其中掌骨骨折8例10处,指骨骨折3例,掌指骨同时骨折1例;开放性骨折3例,闭合性骨折9例.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5个月,骨折愈合率达100%.结论应用AO微型纯钛板钉内固定治疗手部骨折,辅以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可取得满意的疗效,是手部骨折理想的固定方法.
作者:李洪伟;龚维成;郭开今;施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0例,在基础治疗外加用倍他乐克,初始剂量从小剂量开始,每7~10天增加一次剂量,达患者大耐受量,并维持用药.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心功能情况、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除1例因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死亡外,其余29例均耐受治疗,83.3%的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左室射血分数增加,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缩小,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结论基础治疗加倍他乐克长期治疗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有效.
作者:王新宇;王岚英;陈青远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海藻酸钠微球血管栓塞剂(KMG)在中晚期原发性肝癌(PHC)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0例PH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KMG组,2组患者相关临床特征无明显差别,分别用碘油、丝裂霉素、吡柔比星(LP+MMC+THP)和海藻酸钠微球血管栓塞剂、碘油、丝裂霉素、吡柔比星(KMG+LP+MMC+THP)治疗.对所有患者TACE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AFP、CT表现(瘤体缩小情况)及副作用、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首次治疗后1个月,瘤体大小较治疗前有缩小者占70%,KMG组95%.AFP水平高于正常者(20μg/L)对照组有13例,首次治疗后1个月2例下降至正常水平,6例下降在50%以上,4例下降小于50%,1例没有下降反而有升高;KMG组有14例AFP高于正常,治疗后6例下降至正常水平,8例下降在50%以上.KMG组患者术后发热程度、恶心呕吐和肝区疼痛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高及持续时间较长(P<0.01).对照组和KMG组3个月、6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90%、95%和70%、85%(P均>0.05),12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50%、80%(P<0.05).结论KMG使用方便、安全,末梢栓塞作用强,KMG的应用提高了PHC的TACE治疗效果.
作者:刘太锋;祖茂衡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对上下颈椎序列进行测量,探讨并分析其相互关系.方法CR机上Pacscout软件测量颈椎曲线深度、Oc-C1角、C1-C2角、C2-C7角及C1-C7角.颈椎曲线深度<7 mm定为颈椎曲度异常,排除颈椎创伤、畸形,共109例;≥7 mm为颈椎曲度正常,曲度正常组排除颈椎创伤、畸形及颈椎病症状,共41例.采用SAS6.12软件统计包分别行两样本均数差异的t检验,及各角度之间的Person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C2-C7角、C1-C7角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1-C2角、Oc-C1角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曲度异常组C1-C2角与C2-C7角呈负相关,其直线回归关系为Y=27.200645-0.225562X(r=-0.32348,P=0.0391).结论颈椎序列主要是通过C2-C7角的变化而变化,颈椎曲度异常时C1-C2与C2-C7角度呈负相关,寰枢椎固定融合手术时应注意寰枢椎角度的变化情况.
作者:袁峰;杨惠林;张志明;郭开今;姚飞荣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确保氟罗沙星葡萄糖注射液的用药安全.方法采用豚鼠过敏试验、家兔溶血试验和家兔耳缘静脉刺激性试验进行的毒理学评价.结果豚鼠氟罗沙星葡萄糖注射液过敏反应阴性;氟罗沙星葡萄糖注射液0.3ml在0.5 h内不出现溶血及血细胞凝集,对家兔血管亦无刺激性.结论该注射液符合安全性要求,可供注射使用.
作者:王联民;范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PBLs)活化、分泌状态的变化以及雷公藤内酯醇(TP)对其作用.方法常规分离PBLs,以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25抗原表达率,以EIL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4(IL-4)分泌水平.结果与健康儿童比较,HSP患儿PBLs培养0、48h CDc+ D25+细胞百分率及IL-4分泌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应用TP后,培养48h HSP患儿PBLs CD3(+)CD25(+)细胞百分率及IL-4分泌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HSP患儿PBLs活化及分泌水平异常增高,可能参与HSP的发病机制;TP抑制PBLs活化及分泌,可能是雷公藤对HSP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夏志强;卢思广;郭维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评价一期静脉动脉化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效果.方法切断胫腓干静脉,近端结扎,移植健侧大隐静脉作为间置血管,倒置后在髂外、股浅、腘动脉与胫腓干静脉远切端间架桥,使胫后静脉动脉化.治疗12例患者(14条肢体),评价疗效.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6.6个月,11条肢体效果良好,2条肢体症状无改善,1条肢体坏死截肢后伤口愈合.结论一期静脉动脉化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符广敏;曹雷;李云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射频(radiofrequency,RF)汽化治疗半月板损伤的价值.方法回顾关节镜下射频汽化治疗半月板损伤32例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时间,术后自觉症状,术后24h、48 h及72 h术侧膝关节浮髌试验,术后随访患膝肿胀程度、关节内血肿、感染,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平均为30 min;术后关节无积血,疼痛、肿胀极轻,自觉症状良好;术后24h、48h及72 h术侧膝关节浮髌试验阴性.所有患者均于术后随访2~6个月,无关节内血肿、感染.评价关节功能:优28例(88%),良4例(12%).结论关节镜下能够对半月板损伤进行正确诊断.RF的高精确性、高可控性使关节镜下RF汽化治疗半月板损伤灵活性大,准确度高,副损伤小,节约手术时间,实现了微创手术操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作者:沙磊;沙广钊;王永东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发育过程中大鼠黑质的形态学变化.方法对不同胎龄(embryonic day,E,E13、E16、E18、E20)、新生(PO)和成年大鼠中脑(黑质)区段冠状连续石蜡切片行Nissl染色,光镜观察.结果在E13天时,中脑腹外侧出现两种极性不同的细胞,但不能区分出黑质.在E16天时可观察到黑质,此时黑质腹侧细胞较背侧细胞密集.在E18天时,黑质内部构筑发生变化,通过细胞的不同排列方式可区分黑质致密部、网状部和外侧部,细胞形态开始趋于成熟.到新生当天时,可观察到黑质网状部的细胞较胚胎时稀疏,黑质致密部的细胞开始密集,细胞呈现成熟神经元的形态.结论在大鼠出生之前,其黑质内部构筑的演变已趋成熟.
作者:张建枝;丁艳霞;刘洪梅;张凤真;高殿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以两肾一夹肾性高血压大鼠为模型,研究心肌中富脯氨酸蛋白酪氨酸激酶(Pyk2)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①制备两肾一夹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RHR);②分别于术后第1、4、8和12周测动脉血压和心肌肥厚指数;③免疫印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Pyk2及其磷酸化表达.结果大鼠肾动脉狭窄术后4周心肌肥大已发生,8周至12周心肌肥大进一步加重;术后4周、8周、12周大鼠心肌组织Pyk2活性逐渐增加,心肌Pyk2活性与心肌肥大程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Pyk2及磷酸化在RHR心肌组织内表达增高,且与心肌肥厚同步,提示其参与心肌肥厚的发生及发展.
作者:吴浩;陈清枝;邢淑华;秦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保留两端胫后血管蒂的小腿内侧岛状皮瓣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运用保留两端胫后血管蒂小腿内侧岛状皮瓣前侧平移修复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16例.结果16例皮瓣全部存活,15例患者治疗效果满意,1例因骨折不连接、骨髓炎及神经损害截肢.结论该皮瓣动脉功能良好,操作简单,保留主干血管,是治疗胫前软组织缺损较理想的皮瓣.
作者:符广敏;李云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了解骨折患者骨折后心理健康状况,为骨折后心理疏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LC-90),分别测定患者个性与心理状况,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骨折患者在焦虑、敌对、恐怖及情绪不稳等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病程2周内的患者躯体化症状较突出,随着病程的延长,焦虑症状减轻,强迫症状突出.结论医护人员在重视临床治疗的同时,应注意患者的心理疏导,这对促进骨折愈合,降低致残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十俊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颈总动脉粥样硬化与脑出血疾病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脑出血疾病患者作为病例组,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总动脉(CCA)内径、内-中膜厚度、血流动力学各项参数,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分析观察指标与脑出血疾病间的关系.结果100例脑出血患者中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管狭窄等血管异常者占97例,检出率97%;对照组中内-中膜增厚和斑块形成10例,检出率25%.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CA粥样硬化与脑出血疾病相关.
作者:童晨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不同时间段的表达规律,探讨ICAM-1、TNF-α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关系.方法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2 h,分别再灌注2、6、12、24、48、96h,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ICAM-1、TNF-α表达水平.并设正常组、假手术组及永久缺血组对照.结果ICAM-1的表达:永久缺血组、缺血再灌注组ICAM-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1);与永久缺血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除再灌注2 h时段外,ICAM-1表达明显增高(P<0.05);脑缺血再灌注2 h组局部脑组织ICAM-1的表达于再灌注48h达到峰值,再灌注96h仍保持较高水平.TNF-α的表达:缺血再灌注组大鼠缺血侧半球TNF-α的表达于再灌注2 h开始升高,再灌注12 h,阳性细胞显著增多,24h达到高峰,其后逐渐下降,96h达基础水平;缺血再灌注组TNF-α的表达较正常组、假手术组有显著差异(P<0.01),比永久缺血组TNF-α阳性细胞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再灌注组TNF-α的表达与ICAM-1的表达在24、48、96h时间段呈正相关(r分别为0.765、0886、0.787,P<0.05);TNF-α的表达早于ICAM-1的表达,且TNF-α与ICAM-1表达部位相同.结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ICAM-1、TNF-α参与了脑缺血后的炎症反应,且二者有明显的相关性:TNF-α可能诱导了ICAM-1的上调,在神经元迟发性坏死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项洁;沈霞;杨荣礼;程谦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As2O3对小鼠S180肉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As2O3抑制小鼠S180肉瘤生长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S180移植瘤动物模型,检测As2O3作用后肿瘤组织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一氧化氮(NO)的改变,同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组织内iNOS、VEGF蛋白表达情况.结果As2O3作用后肿瘤组织内的iNOS、NO含量下降,iNOS、VEGF蛋白表达逐渐下降,在3.5mg·kg-1·d-1组出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2O3作用后导致NO的降低,从而抑制肿瘤细胞VEGF的表达,进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有效降低肿瘤细胞株的增殖和转移能力.
作者:崔涛;刘莹;柳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以表阿霉素为主的不同化疗方案对常见恶性肿瘤的疗效及其毒副作用.方法以表阿霉素为主的CEP、CEOP、TE、IEO方案治疗肺癌、非霍奇金淋巴瘤、晚期乳腺癌和横纹肌肉瘤,其中表阿霉素60mg/m2分2天静脉注射,其他药物都为常规剂量.21~28天为1个治疗周期,治疗2~3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全组29例中CR 7例,PR 13例,SD 5例,PD 4例,总有效率68.97%.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其次是脱发和消化道反应.对肝肾功能和心脏影响轻微.结论以表阿霉素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对常见恶性肿瘤疗效佳,安全性好,患者能较好地耐受.
作者:姜海英;李文广;沈文彬;张燕妮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对大鼠进行8周不同负荷的游泳训练,研究运动对大鼠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将大鼠分成不同负荷组别,在实验结束后采集血浆并检测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变化.结果经过8周的游泳训练,与对照组相比,90分钟训练组和急性力竭组大鼠的t-PA活性明显上升36%和32%(P<0.05),180分钟训练组的大鼠t-PA活性与对照组比较稍有下降但不明显(P>0.05).与对照组比较,90分钟训练组和急性力竭组大鼠PAI-1的活性下降21%和22%,但差异不显著(P>0.05),180分钟训练组的PAI-1活性升高33%(P<0.05).结论长时间的中等负荷和一次力竭性运动可以提高大鼠体内纤溶系统的活性,长时间的大负荷运动则降低纤溶系统的活性.
作者:钟卫权;杜晓侠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心肌梗死患者发病与季节、性别的关系.方法对336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肌梗死的发病与季节有明显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发病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结论临床工作中研究心肌梗死发病与季节、性别的关系有助于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作者:杨欣;王岚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通过观察机动车驾驶员酒后交通肇事者与对照组之间5-HT2A受体基因A1438G多态性的分布情况,探讨5-HT2A受体基因变异与机动车驾驶员酒后交通肇事行为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07例机动车驾驶员酒后交通肇事者静脉血样作为研究组,另选取110例体检者血样作为对照组,抽提DNA,扩增5-HT2A受体基因片段,用限制性内切酶MSP Ⅰ酶切,鉴定基因型.所有结果资料均采用SAS6.1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组G等位基因的频率(0.57)高于对照组(0.41)(x2=10.002,P=0.002),2组间3种基因型构成也有显著性差异(x2=16.996,P=0.001).结论5-HT2A受体基因A1438G多态性G型等位基因在机动车驾驶员酒后交通肇事者中频率较高.
作者:黄先学;吴宝忠;包义喜;俞翔;程言博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