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我国高等学校临床药学教育现状及对策

蒋君好;陈颖;李勤耕;刘新

关键词:高等学校, 临床药学, 教育, 对策
摘要:就我国高等学校临床药学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详细剖析,认为应从构建临床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合理利用药学资源培养药师、延长学制、教育的临床化以及出台指导政策方面改善其教育现状.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相关文献
  • 甘草次酸对中药活性成分与血清蛋白结合的影响

    目的 研究甘草次酸(GA)对中药活性成分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的影响.方法 利用多种光谱技术和毛细管电泳前沿分析方法测定,用Stern-Volmer方程和Scatchard plot等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得到甘草次酸与BSA的结合常数、位点数等结合特征,中药活性成分与BSA结合的常数和甘草次酸对这些成分结合常数的影响.结论 甘草次酸与牛血清蛋白有高、低两类结合位点,总的结合位点数为8,蛋白与GA浓度之比为0.38时,结合率已高达95%.GA使中药活性成分与牛血清蛋白的结合常数下降大达67%,可能对它们的药理作用产生影响.

    作者:周能;潘彤;梁逸曾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AB-8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小叶榕叶水提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目的 考察AB-8大孔吸附树脂对小叶榕叶水提物黄酮的吸附解吸性能.方法 采用树脂柱进行动态吸附和解吸小叶榕叶水提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吸光度,得出吸附率和解吸率.结果 AB-8大孔吸附树脂对小叶榕叶水提物黄酮有较高的吸附率和解吸率,能达到分离纯化的目的 .结论 AB-8能有效富集小叶榕叶中黄酮类化合物,适用于分离纯化小叶榕叶浸膏以提高其有效成分.

    作者:冯丹丹;王立升;刘力恒;龚福忠;李鑫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三七方治疗失眠症36例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中药三七方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开放、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符合CCMD-3诊断标准,入选69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6例)睡前口服中药三七方,对照组(33例)睡前口服复方枣仁胶囊,每两周(1个疗程)随访1次,共两个疗程.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①两组治疗后PSQI总分均较治疗前减小,各组内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两组治疗前,与其治疗2周、治疗4周比较, PSQI因子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4周后,治疗组对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积分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③主要不良反应: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三七方治疗失眠有效,并在提高睡眠效率,延长睡眠时间方面优于复方枣仁胶囊,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作者:贺敏;曹在焕;蒋健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参苓白术散对动物胃肠动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参苓白术散对正常动物、胃轻瘫模型动物和腹泻模型动物胃肠动力的影响,以探讨该方对胃肠动力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正常动物、胃轻瘫动物和腹泻动物,研究参苓白术散对其胃肠动力的影响.结果 参苓白术散能明显加快正常小鼠胃排空液体和固体的速度,降低胃内残留量,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能显著提高阿托品和多巴胺所致胃轻瘫小鼠的胃排空能力,并降低胃内固体残留率,能明显减少脾虚大鼠和番泻叶所致腹泻小鼠腹泻次数及腹泻量,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 参苓白术散能明显改善胃肠动力,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作者:张仲林;钟玲;臧志和;辛志伟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补骨脂汤对痴呆大鼠海马NR2B、BDNF/TrkB表达的影响

    目的 为探讨补骨脂汤对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的机理.方法 用双侧结扎颈动脉反复灌注,用Morris试验测试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RT-PCR测定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的NR2B、BDNF/TrkB基因表达产物.结果 补骨脂汤高、低剂量组的逃避潜伏期都明显短于模型组(P<0.01),补骨脂汤高、低剂量,均可明显提高NR2B、BDNF/TrkBmRNA表达(P<0.05).结论 补骨脂汤能明显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空间记忆,其可能的机制是通过提高NR2B、BDNF/TrkBmRNA表达水平而发挥作用的.

    作者:郑里翔;崔志远;郭慧君;余世平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桂枝对MRL小鼠心肌细胞凋亡及Caspase 3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中药桂枝对MRL小鼠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对Caspase 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MRL小鼠分为空白组、强的松组和桂枝组,检测MRL小鼠心肌组织凋亡细胞,计算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RT-PCR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基因Caspase 3表达,观察桂枝对MRL小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桂枝能调控心肌细胞凋亡基因Caspase 3表达,即抑制Caspase 3表达,明显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显著下降).其疗效明显优于空白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与强的松组疗效相当(P>0.05).结论 桂枝可能通过调控凋亡基因而抑制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延缓或部分逆转MRL心肌损害的发生、发展.

    作者:阎英杰;刘贵京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优化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知识体系研究

    针对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知识体系的优化问题,依据教育认知结构理论和中医学自身理论特点,借鉴其它院校和相关课程知识体系构架的成功经验,以虚实二纲来统领病机辨证体系,围绕着病机辨证论治这根主线展开教学,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发展的逻辑性与课程知识体系的结构逻辑性相统一,90%以上学生掌握了利用中医学知识解决临床和保健问题的能力.

    作者:舒长兴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矮地茶药理作用研究

    目的 对矮地茶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的抗炎、镇痛作用及急性毒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法、醋酸扭体法观察矮地茶的抗炎、镇痛作用;对矮地茶水提物及醇提物的半数致死量(LD_(50))进行测定,观察其急性毒性.结果 矮地茶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P<0.05);对0.7%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或P<0.05).矮地茶水提物及醇提物对小鼠灌胃给药的LD50分别为(115.77±10.31)g/kg, 95%可信限为(105.92~126.54)g/kg;(94.71±10.13)g/kg ,95%可信限为(85.12~105.38 )g/kg.结论 矮地茶具有一定的抗炎、镇痛作用;矮地茶水提物及醇提取物未出现其它毒性反应.

    作者:刘伟林;杨东爱;余胜民;黄琳芸;陈少锋;郭力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地黄寡糖中水苏糖含量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地黄寡糖中水苏糖含量方法. 方法采用菲罗门Rezex RPM-Monosaccharide Pb+ +8%(7.8mm×300mm)色谱柱,以水为流动相,流速0.8 ml/min,示差检测器测定地黄寡糖中水苏糖含量.结果 在该色谱条件下,水苏糖在0.20~3.20 mg/ml范围内峰面积和进样质量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999 5.样品平均回收率为99.9%,RSD为1.2%(n=6).结论 该方法灵敏可靠,专属性强,且具有快速、简便、重复性好的特点.

    作者:安阳;杨菁;岳春丽;刘影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血府逐淤汤的现代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进展

    综述并分析血府逐淤汤在临床应用及动物实验等方面的文献,反映5年来血府逐淤汤在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中的新进展及研究概况.显示血府逐淤汤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心脑血管、偏头痛、高血脂症、失眠、妇科疾病、视网膜静脉阻塞等,实验证明血府逐淤汤具有改善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和内皮功能,扩张血管增加缺血器官血流量,降血脂和降血压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心肌缺血损伤,延长凝血时间,提高痛阈等作用.但血府逐淤汤作用绝不仅仅局限于此.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有必要对血府逐淤汤进行深入系统的临床及实验研究,阐明其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现代科学依据.

    作者:董超;耿朝辉;高飒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正交优选β-环糊精包合复方藿香片中挥发油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β-环糊精包合复方藿香片中混合挥发油的制备工艺.方法 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以挥发油包合率和包合物得率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优选β-环糊精包合复方藿香片中挥发油的佳工艺条件.结果 佳挥发油包合工艺条件为:β-环糊精∶挥发油(g∶ml)为10∶1,包合温度50℃,包合时间40 min,β-环糊精:水为1∶5.结论 该工艺挥发油包合率及包合物收率较高,包合效果良好.

    作者:陈赟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中医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现代中医学的发展存在很多困惑,科学性受到广泛质疑.文章分别就中医学、中医理论学者两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从哲学思想、科学技术层面上提出了关于中医现代化发展方面的自己的思路.

    作者:李伟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中乌头碱的丙酰化修饰研究

    目的 探讨中乌头碱C_3,C_(13),C_(15)位羟基的丙酰化方法.方法 以中乌头碱、丙酸酐为原料合成中乌头碱酯化衍生物.结果 得到4种丙酰化衍生物,并通过ESI-MS,1H-NMR验证了其结构,分别为3-丙酰基中乌头碱(a);3,13,15-三丙酰基中乌头碱(b);3-丙酰基-13,15-二乙酰基中乌头碱(c);3-乙酰基-13 -丙酰基中乌头碱(d).据文献检索,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报道. 结论中乌头碱的三个羟基中,C_3-OH易被丙酰化,C_(15)-OH难被丙酰化.

    作者:许源;侯大斌;王惠;袁小红;杨海君;赵祥升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甘草有益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植物体内大量分布的微生物对植物产生的影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特别是那些有益的影响可对植物的生长及活性成分的形成产生一定的作用.甘草作为一种大宗中药,其栽培品的质量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甘草有益微生物对提高甘草的品质有重要作用.该文综述了甘草有益微生物的研究进展,以期对提高栽培甘草的质量起到指导意义.

    作者:崔浩然;牛小宇;刘春生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我国高等学校临床药学教育现状及对策

    就我国高等学校临床药学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详细剖析,认为应从构建临床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合理利用药学资源培养药师、延长学制、教育的临床化以及出台指导政策方面改善其教育现状.

    作者:蒋君好;陈颖;李勤耕;刘新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治疗风湿免疫病的临床研究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是壮医常用外治法,广泛用于风湿免疫病的治疗,疗效与内治法有异曲同工之效.负压吸拔、热敷作用、拔毒消肿、促进代谢、改善营养、通龙路火路气机、壮药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是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发挥内病外治作用的基础.壮医药物竹罐疗法遵循辨病施治理论,方中多采用祛风毒、除湿毒、散寒毒、消肿痛、通调龙路火路的常用壮药,如藤杜仲、山霸王、大血藤、三钱三、五爪风、三角风、八角枫、铁包金、宽筋藤等.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可作为多种风湿免疫病的外治手段而发挥良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滕红丽;梅云南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远志化学成分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综述了远志及其制剂中化学成分分析方法,为中药远志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作者:赵建国;曲伟红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复方芦荟胶囊配伍药物对朱砂中汞生物利用性影响的研究

    目的 研究复方芦荟胶囊中汞的生物利用性及配伍药物对汞生物利用性的影响,以便认识复方芦荟胶囊中汞对人体的健康风险.方法 用L8(27)正交表设计实验,体外消化透析法取得汞溶出率及生物可接受率数据.结果 复方芦荟胶囊中汞含量为(11.7±0.4)%(P=0.95);复方芦荟胶囊在胃模拟环境中汞溶出率为(1.36±0.06)%(P=0.95),肠模拟环境下生物可接受率为(0.46±0.03)%(P=0.95);芦荟很显著抑制了朱砂中汞的溶出率(P=0.95),芦荟使朱砂中汞生物可接受率显著降低(P=0.90);其他配伍药物及药物交互作用对汞生物利用性不显著.结论 复方芦荟胶囊中汞含量高,生物可接受率低,长期服用会存在一定的潜在健康风险;复方芦荟胶囊配伍时可适当增大芦荟用量以降低其汞的生物利用性.

    作者:庞京团;胡广林;韩彬;齐江宁;张化云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绒柄牛肝菌有效部位指纹图谱定性和有效成分定量分析研究

    目的 建立绒柄牛肝菌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方法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 Planetsil C18分析柱(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15∶85),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61 nm,柱温为室温.对绒柄牛肝菌有效部位(甲醇提取部位)进行指纹图谱定性分析,对绒柄牛肝菌中的有效成分腺苷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在色谱条件下,11份不同绒柄牛肝菌中甲醇有效部位的RP-HPLC指纹图谱中可检出11个相对稳定的色谱峰,其中确定出9个共有峰作为定性鉴别的指标峰;绒柄牛肝菌中腺苷的含量为0.146%~0.493%.结论 绒柄牛肝菌有效部位RP-HPLC指纹图谱定性和有效成分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可用于绒柄牛肝菌及药用真菌的质量控制.

    作者:王元忠;刘鸿高;张金渝;李涛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复方益母口服液对小鼠疼痛模型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复方益母口服液对痛经的治疗特点.方法 采用灌服己烯雌酚溶液及注射催产素造痛经模型、热板法致痛和醋酸所致小鼠扭体法等实验观察复方益母口服液的镇痛作用.结果 复方益母口服液可显著提高小鼠热板法致痛的痛阈,使痛阈提高值显著升高;复方益母口服液组可显著延长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发生的潜伏期,显著减少10 min内小鼠扭体发生次数;复方益母口服液可显著延长己烯雌酚加催产素所致小鼠痛经模型扭体反应的潜伏期、显著减少10min内小鼠扭体次数.结论 复方益母口服液有好的镇痛作用.

    作者:牛红辉;刘会丽;苗明三;李江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时珍国医国药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