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霞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应用于椎管内麻醉时的镇静效果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子宫切除患者40例,ASAⅠ~Ⅱ,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A组)和异丙酚组(B组)各20例,手术开始前A组泵注右美托咪定1μg·kg-1持续10min后维持剂量为0.6μg·kg-1·h-1。对照组B组的患者给予异丙酚负荷量(1.0~1.5)mg·kg-1,泵注10min后维持(2~3)mg·kg-1﹒h-1,记录用药前(T0)、给药后10min(T1)、探查盆腔时(T2)、关闭腹膜时(T3)时的MAP、HR、SpO2和Ramsay评分。结果:两组患者T0、T1、T2,T3各时点Ramsay评分比较:A组分别为1.6±1.7,4.9±0.3,4.0±0.4,4.2±0.3;B组分别为1.7±0.5,5.5±0.4,5.1±0.5,5.2±0.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镇静效果适中,优于B组,A组的呼吸循环的稳定性优于B组。结论:右美托咪定作为椎管内麻醉的辅助用药,具有明显的优势。
作者:蒋亚欧;孙建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中老年脑梗死疾病风险评估的价值。方法:脑梗死120例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依次检查双侧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外动脉。自近段向远段仔细探查,观察走行测量内径,内膜厚度,斑块大小、位置、声学特征、表面连续性等情况。结果:检查脑梗死120例颅外段颈动脉488条,动脉粥样斑块89例,颅外段颈动脉共检出斑块175个,其中颈总动脉分叉部88个,颈内动脉47个,颈动脉主干40个。颈总动脉分叉部与颈内动脉起始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27,P<0.01);颈总动脉分叉部与颈总动脉主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378,P<0.01)。120例脑梗死患者中不稳定斑块124个,稳定斑块51个,内膜增厚20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检查中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吴迪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侧脑室三角区肿瘤术后颞角局限性脑积水的手术过程及效果。方法:侧脑室三角区肿瘤6例,术后导致侧脑室颞角脑积水。行颞极切除,颞角开口,电灼脉络丛,打开鞍上池处理。结果:随访0.5年以上4例恢复良好,胶质瘤0.5年后肿瘤再次复发,切除肿瘤后化疗于术后1年死亡。室管膜瘤2年后复发1例,再次切除,颞角未见脑积水,术后予以放疗。结论:经脑室颞角切开术治疗颞角脑积水效果明显。
作者:李东儒;窦立敏;孙康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原(NT-ProBNP)检测在危重儿童中检测的意义及对病情评估的价值。方法:122例重症医学科(ICU)危重患儿,入院24h内检测血清NT-ProBNP及进行PCIS评分,并统计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和病死率情况。将患儿按PCIS分值,分为非危重组(>80分)、危重组(71~80分)、极危重组(≤70分);分别比较各组患儿NT-ProBNP、MODS、病死率的差异以及与PCIS的相关性。结果: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的NT-ProBNP的对数值以极危重组升高为明显,危重组次之,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的MODS率和病死率水平以极危重组高,危重组次之,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T-ProBNP的对数值与PCIS评分呈负相关(r=-0.889,P<0.O5)。结论:危重患儿NT-ProBNP显著升高,提示心血管功能早期即受到损害。随病情加重,NT-ProBNP呈指数型升高,且NT-ProBNP越高,患儿并发症越多、预后越差。NT-ProBNP的对数值与PCIS呈负相关,二者结合可以更加敏感地评价病情和判断预后。
作者:李亚民;邹国锦;吴婷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通过会阴无创助产技术与传统接生法的比较,探讨会阴无创助产技术的操作要点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经阴道分娩初产妇26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26例采用会阴无创助产技术,对照组134例采用传统接生技术,比较两组产妇会阴裂伤程度、会阴侧切率、第二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率、产妇满意度及住院天数等情况。结果:(1)观察组会阴切开16例(12.70%),对照组75例(55.9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住院天数观察组平均4.03天,对照组平均4.65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产后出血:观察组(233.97±40.950)mL,对照组(268.43±59.608)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新生儿窒息:观察组17例(13.5%),对照组26例(19.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会阴无创助产法降低会阴侧切率,减少产后出血量,增加产妇满意度,回归自然分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吴迎春;陈小芳;陈志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分析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对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91例急性胰腺炎,包括176例非高脂血症性胰腺炎和15例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比较分析2组患者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改变。结果:血淀粉酶在高脂血症性胰腺炎升高幅度低于非高脂血症性胰腺炎,而脂肪酶在两组中均明显升高,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脂肪酶对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高于血清淀粉酶。
作者:卜迟文;王绪山;杨全德;刘景宏;谭扬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氯胺酮对小儿扁桃体手术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择期行扁桃体切除患儿42例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观察组各21例。观察组在麻醉诱导前3min静脉缓慢推注氯胺酮0.5mg/kg。对照组推注等量的生理盐水。两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5min(T1)、手术开始后1h(T2)、术后24 h(T3)、术后48 h(T4)4个时间点测定末梢血CRP的水平。结果:对照组21例中4个时间点CRP分别为T1<3.00 mg·L-1,T2<3.00 mg·L-1,T368.37±26.43 mg·L-1,T498.05±21.50 mg·L-1;观察组21例中4个时间点CRP分别为T1<3.00 mg·L-1,T2<3.00 mg·L-1,T333.00±21.26 mg·L-1,T450.12±18.28 mg·L-1。两组在T3、T4时间点CRP水平均较同组T1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T3、T4时间点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氯胺酮能有效抑制小儿扁桃体手术诱发的CRP水平升高。
作者:杨红飞;吴双;刘立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Twist1基因对膀胱癌上皮间质转化(EMT)过程的影响。方法:上调Twist1基因的表达,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膀胱癌细胞中EMT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结果:Twist1基因成功转染进膀胱癌T24细胞,转染Twist1的细胞中Twist1 mRNA表达量是转染空载细胞中的11920倍。转染Twist1组表达量为空载组snail11.2倍,snail21.2倍,E-cadherin 0.8倍,Fibronectin 3.2倍,N-caderin 1.5倍和Vimentin mRNA 1.2倍。结论:Twist1在膀胱癌细胞EMT过程中起到一个正性调控作用,能够促进膀胱癌细胞EMT过程。
作者:王小林;曹广鑫;侯建全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在胃肠镜联合检查中的麻醉安全性、有效性及满意度,对临床胃肠镜联合检查的麻醉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行麻醉胃肠镜联合检查6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对照组单纯使用丙泊酚静脉麻醉,对比两组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以及满意度。结果:(1)丙泊酚诱导剂量麻醉药物总用量、胃肠镜总检查时间、指令睁眼时间、术后定向力恢复时间,观察组分别为(18.6±3.2)mg,(148.5±4.6)mg,(12.2±2.7)min,(5.1±0.8)min,(14.5±0.8)min;对照组分别为(19.1±3.8)mg,(176.6±7.8)mg,(15.4±2.9)min,(6.4±0.5)min,(16.4±0.6)min;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呛咳、呼吸循环抑制、胃肠道反应、头晕头痛、总满意率,观察组分别为1例(2.94%),1例(2.94%),1例(2.94%),2例(5.88%),33例(97.06%);对照组分别为5例(14.71%),6例(17.65%),7例(20.58%),9例(26.47%),29例(85.2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在胃肠镜联合检查中的应用安全有效,适宜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杨雪峰;孙鑫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总结使用无针密闭输液接头Safeflow在ICU的应用效果。方法:对ICU 100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CVC)患者使用无针密闭输液接头Safeflow进行静脉治疗及护理。结果:平均使用Safeflow 8.4±2.6个。CVC导管平均留置时间为10.9±2.2天。发热41例给予留取导管血培养,结果均示无细菌生长,无1例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导管回血3例,发生输液器接口脱离6例,发生导管堵塞0例。使用单个Safeflow平均操作时间2.8±0.4秒,更换Safeflow平均操作时间3.3±0.8秒,无1例发生针刺伤。结论:应用Safeflow配合规范的导管护理,使其在ICU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张蕾;吴念念;叶碧玲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南通地区遗传咨询患儿的发病因素及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对105例临床诊断为精神发育迟缓、先天畸形、特殊面容、智力低下、身材矮小、外生殖器异常的患儿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染色体G显带分析。结果:在105例遗传咨询患儿中,检出染色体异常核型50例(47.62%)。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38例;染色体结构异常4例;染色体多态性6例;诊断不明2例。异常核型中21三体综合征36例(72.00%)。患儿母亲妊娠年龄20~29岁66例(62.86%);孕前或孕早期有害物质接触史51例(48.57%);父母职业工人和农民72例(68.57%)。结论:父母生殖细胞因环境致突变因素的增加而导致异常,使患儿染色体异常成为遗传咨询主要原因。有效控制及预防染色体病的发生对提高人口质量十分必要。
作者:王珊珊;张建林;张玉泉;杨益梅;张俊荣;姚锋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下颌骨囊性病变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下颌骨囊性病变患者28例,病变大小为2cm×4cm~2cm×10cm,其中含牙囊肿10例,单囊型成釉细胞瘤6例,牙源性角化囊性瘤12例。行开窗减压后加压冲洗,囊肿缩小后行二期刮治术,术后随访1~3年。结果:均行开窗减压后加压冲洗,0.5年后颌骨膨隆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缩小,CBCT发现下颌骨颊、舌侧可见新生骨皮质,囊腔范围缩小,所累牙也有不同程度的移位。囊性病变直径2~4cm时行二期刮治术且均未复发,患者颌骨形态及功能良好。随访1~3年无复发。结论:开窗减压后加压冲洗术是治疗较大的下颌骨囊性病变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郭海波;周文清;周永强;陈学军;康春慧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针对性护理及治疗对全麻术后穿刺部位发生静脉炎的影响。方法:Ⅰ级静脉炎者用硫酸镁湿敷,如意金黄散用食醋搅拌敷。Ⅱ~Ⅲ级静脉炎用喜疗妥外涂患处,加红外线灯照射10分钟,每4小时1次,治疗时间2~8天。结果:静脉炎26例中手术时间超过4小时12例,发生在下肢踝关节穿刺点21例,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对血管造成损伤7例,使用20G套管针24例,22G套管针2例,留置针处输注脂肪乳、血必净、杏雪等刺激性强的药物15例。经过平均5天精心护理均治愈出院。结论:术后静脉炎的发生与静脉推注麻醉药、留置针的使用、术中输血输液、穿刺部位、手术时间长等因素有关,针对发生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分级对症治疗护理,效果好,可临床推广。
作者:刘霞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为防止和处理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接种后的偶合癫痫,为今后预防接种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预防接种使用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患儿癫痫发作与接种疫苗只是时间巧合,按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进行个案调查。结果:患儿突然发病,双眼上翻、口周青紫、四肢抽动、持续约10秒钟。24小时脑电图监测显示:右枕区、右后颞区棘波、棘慢波、尖波发放等脑电图异常表现。结论:疫苗接种应严格掌握禁忌证,接种时认真核对接种信息,告知存在的不良反应。
作者:顾红;李雪梅;祁志刚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半乳凝素3(galectins-3,Gal-3)和5脂氧合酶(5-lipoxygenase,5-LOX)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关系。方法:收集胰腺癌44例组织及其配对的癌旁组织,采用RT-PCR检测Gal-3和5-LOX的mRNA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Gal-3和5-LOX的蛋白表达及分布。结果:Gal-3和5-LOX在胰腺癌组织中的mRNA表达分别为40例(90.9%)和38例(86.4%),均明显高于配对的癌旁组织5例(11.4%)和7例(15.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和病理分期Ⅱ期胰腺癌组织中Gal-3和5-LOX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和病理分期Ⅰ期(P<0.05),且Gal-3和5-LOX mRNA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和血管侵犯无显著相关。Gal-3和5-LOX有协同作用,呈高度正相关(r=0.71,P<0.05)。Gal-3在胰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39例(84.1%)和8例(13.6%),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多为强阳性表达。5-LOX在胰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37例(84.1%)和8例(18.2%),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多为阳性表达。结论:Gal-3和5-LOX在胰腺癌中表达增高,与病理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Gal-3和5-LOX表达呈正相关。
作者:曹维;周国雄;张海峰;丁晓凌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外伤术后持续或间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的临床疗效。方法:重型颅脑外伤120例患者(GCS 3~8分)行标准骨瓣开颅颅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术后早期予腰大池持续脑脊液引流(观察组)66例,常规腰穿间断脑脊液引流(对照组)54例,分析两组术后病情恢复情况及脑脊液指标、术后10天患者GCS评分及术后6个月脑积水发生率、GOS预后评分。结果:术后颅内压恢复正常时间、脑脊液红细胞廓清时间、头痛持续时间,持续引流组均短于间断腰穿组(P<0.05或0.01)。观察组7.10±2.31分及对照组6.91±2.12分,术前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0天两组GCS评分均较前有提高,且观察组12.56±3.21分优于对照组10.12±2.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脑积水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4.55%vs 18.52%,P<0.01);GOS预后评定结果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外伤急诊开颅术后早期行腰大池持续引流脑脊液效果优于间断腰穿。
作者:王海波;管义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精细化护理在口腔种植修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实施精细化护理于口腔种植修复门诊的全过程,选择2012年种植修复107例169颗为对照组,2013年种植修复173例256颗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种植成功率、对诊疗过程的满意度、口腔相关知识知晓率、口腔卫生效果。结果:(1)患者种植成功率:观察组164颗(97.0%),对照组254颗(99.2%)。(2)护理满意度:观察组165例(95.3%),对照组69例(6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知识知晓率:观察组160例(92.5%),对照组66例(6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口腔卫生效果:观察组165例(95.3%),对照组68例(6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细化护理对于密切护患关系,有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确保患者口腔卫生的长效保持,提高口腔种植成功率,控制术后并发症,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张燕萍;周文清;葛维燕;陈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机理及治疗。方法:对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31例患者行头颅CT检查,同时行头颅MRI平扫23例。伤后0.5年内经头颅CT平扫或头颅MRI平扫动态随访。结果:31例患者均有头部外伤史,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时间3周~0.5年,均行手术钻孔引流术。均按期拆线出院,术后恢复可,术后1个月复查头颅CT或者MRI检查未见复发。结论: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存在向慢性硬膜下血肿转化的趋势,对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进行CT或MRI检查。
作者:李军;管义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种植钛钉与传统牙弓夹板行颌间牵引术后的口腔护理效果。方法:颌骨骨折患者100例中,随机选择50例采用种植钛钉行颌间牵引的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传统牙弓夹板牵引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伤口愈合、口臭及清洁度情况。结果:(1)口臭情况比较:观察组有效39例,无效11例,对照组有效27例,无效2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12,P<0.01)。(2)软垢指数、牙龈指数比较:观察组分别为1.48±0.12,1.67±0.08;对照组分别为1.89±0.16,1.84±0.21,两组软垢指数(t=51.8,P<0.01)、牙龈指数(t=52.0,P<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种植钛钉行颌间牵引能有效减少术后口臭的发生及软垢生成,有利于口腔卫生的保持,减少伤口愈合时间,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钱静悟;程红;孙振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在大龄儿童桡骨远端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大龄儿童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26例,根据患儿不同年龄骨骼发育,术前摄X线片测量第二掌骨及桡骨远端外直径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外固定针及外固定架。结果:26例中获得随访的24例均治愈,术后3个月功能评估优24例,钉道口感染1例,予钉道口局部换药后治愈。结论:外固定支架对大龄儿童严重的粉碎性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献兵;张立军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