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120例颈动脉检查应用价值

吴迪娟

关键词: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斑块,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中老年脑梗死疾病风险评估的价值。方法:脑梗死120例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依次检查双侧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外动脉。自近段向远段仔细探查,观察走行测量内径,内膜厚度,斑块大小、位置、声学特征、表面连续性等情况。结果:检查脑梗死120例颅外段颈动脉488条,动脉粥样斑块89例,颅外段颈动脉共检出斑块175个,其中颈总动脉分叉部88个,颈内动脉47个,颈动脉主干40个。颈总动脉分叉部与颈内动脉起始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27,P<0.01);颈总动脉分叉部与颈总动脉主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378,P<0.01)。120例脑梗死患者中不稳定斑块124个,稳定斑块51个,内膜增厚20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检查中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交通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经直肠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检查前列腺疾病60例

    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检查在前列腺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前列腺疾病患者60例,病灶78个,良性42例,恶性36个,术前均行核磁共振、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与肛门指诊,经直肠超声检查及经直肠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检查,病检确诊。并绘制超声弹性成像分级法与应变率比值法的前列腺恶性肿瘤的ROC曲线。结果:(1)本研究恶性病灶36个,漏诊4个,病理Gleason评分为5或6分,良性病灶42个,误诊5个,其中2个内含钙化、2个病灶内含肉芽肿、1个病灶结节旁有囊肿,且病灶囊肿组织较硬为蓝色,提示经直肠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的检出符合率较高。(2)弹性分级法曲线下面积是0.90,而应变率比值法曲线下面积稍高于弹性分级法曲线下面积,为0.937,但是经检测,两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前列腺病灶检出符合率:直肠超声弹性成像术明显高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经直肠超声检查及肛门指诊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前列腺疾病的诊断中,经直肠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检出符合率高,是理想的检查方法,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作者:蔡鹏飞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动脉灌注联合静脉化疗对晚期胰腺癌疼痛干预的临床初探

    目的:探讨动脉灌注联合静脉化疗对晚期胰腺癌疼痛干预的效果。方法:20例晚期伴疼痛的胰腺癌进行经腹腔干及其分支脾动脉行吉西他滨及顺铂灌注术,术后第2、3天继以顺铂静脉化疗,术后第8天予吉西他滨静脉化疗。结果:本组治疗后疼痛强度得到不同程度减轻,持续时间不等。其中CR 7例,PR 10例,MR 2例,NR 1例,未有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动脉灌注联合静脉化疗对治疗晚期胰腺癌疼痛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陈大可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外固定支架治疗大龄儿童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26例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在大龄儿童桡骨远端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大龄儿童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26例,根据患儿不同年龄骨骼发育,术前摄X线片测量第二掌骨及桡骨远端外直径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外固定针及外固定架。结果:26例中获得随访的24例均治愈,术后3个月功能评估优24例,钉道口感染1例,予钉道口局部换药后治愈。结论:外固定支架对大龄儿童严重的粉碎性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献兵;张立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接种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偶合癫痫发作1例报告

    目的:为防止和处理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接种后的偶合癫痫,为今后预防接种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预防接种使用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患儿癫痫发作与接种疫苗只是时间巧合,按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进行个案调查。结果:患儿突然发病,双眼上翻、口周青紫、四肢抽动、持续约10秒钟。24小时脑电图监测显示:右枕区、右后颞区棘波、棘慢波、尖波发放等脑电图异常表现。结论:疫苗接种应严格掌握禁忌证,接种时认真核对接种信息,告知存在的不良反应。

    作者:顾红;李雪梅;祁志刚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血清脂肪酶对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

    目的:比较分析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对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91例急性胰腺炎,包括176例非高脂血症性胰腺炎和15例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比较分析2组患者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改变。结果:血淀粉酶在高脂血症性胰腺炎升高幅度低于非高脂血症性胰腺炎,而脂肪酶在两组中均明显升高,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脂肪酶对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高于血清淀粉酶。

    作者:卜迟文;王绪山;杨全德;刘景宏;谭扬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难治性终末期心衰4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难治性终末期心衰患者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将难治性终末期心衰45例患者随机分成行强化利尿治疗(强化利尿组)21例,连续性静脉血液滤过(血滤治疗组)24例,2组患者均使用血管活性药,必要时静滴白蛋白、血浆维持血压于95~100 mmHg。结果:血滤治疗组患者短期疗效明显好于强化利尿组患者,强化利尿组21例中显效4例(19.0%),有效13例(61.9%),无效4例(19.0%);血滤治疗组24例中显效18例(75.0%),有效6例(2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873,P<0.05)。强化利尿组平均重症监护病房时间11.5±8.6天,平均住院时间28.2±14.8天,4周死亡4例,心衰复发11例次,1年死亡6例,心衰复发43例次;血滤治疗组平均重症监护病房时间6.4±3.7天,平均住院时间17.6±10.5天,4周死亡0例,心衰复发4例次,1年死亡8例,心衰复发36例次。强化利尿组患者住ICU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明显长于血滤治疗组患者(P<0.05),2种方法对患者的短期预后明显不同(P<0.05),但随访1年2组患者心衰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难治性终末期心衰患者应尽早行连续性静脉血液滤过治疗,能明显改善这类患者生存率并相应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邱祖红;季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无针密闭输液接头Safeflow在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总结使用无针密闭输液接头Safeflow在ICU的应用效果。方法:对ICU 100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CVC)患者使用无针密闭输液接头Safeflow进行静脉治疗及护理。结果:平均使用Safeflow 8.4±2.6个。CVC导管平均留置时间为10.9±2.2天。发热41例给予留取导管血培养,结果均示无细菌生长,无1例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导管回血3例,发生输液器接口脱离6例,发生导管堵塞0例。使用单个Safeflow平均操作时间2.8±0.4秒,更换Safeflow平均操作时间3.3±0.8秒,无1例发生针刺伤。结论:应用Safeflow配合规范的导管护理,使其在ICU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张蕾;吴念念;叶碧玲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右美托咪定在椎管内麻醉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应用于椎管内麻醉时的镇静效果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子宫切除患者40例,ASAⅠ~Ⅱ,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A组)和异丙酚组(B组)各20例,手术开始前A组泵注右美托咪定1μg·kg-1持续10min后维持剂量为0.6μg·kg-1·h-1。对照组B组的患者给予异丙酚负荷量(1.0~1.5)mg·kg-1,泵注10min后维持(2~3)mg·kg-1﹒h-1,记录用药前(T0)、给药后10min(T1)、探查盆腔时(T2)、关闭腹膜时(T3)时的MAP、HR、SpO2和Ramsay评分。结果:两组患者T0、T1、T2,T3各时点Ramsay评分比较:A组分别为1.6±1.7,4.9±0.3,4.0±0.4,4.2±0.3;B组分别为1.7±0.5,5.5±0.4,5.1±0.5,5.2±0.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镇静效果适中,优于B组,A组的呼吸循环的稳定性优于B组。结论:右美托咪定作为椎管内麻醉的辅助用药,具有明显的优势。

    作者:蒋亚欧;孙建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Twist1基因对膀胱癌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Twist1基因对膀胱癌上皮间质转化(EMT)过程的影响。方法:上调Twist1基因的表达,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膀胱癌细胞中EMT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结果:Twist1基因成功转染进膀胱癌T24细胞,转染Twist1的细胞中Twist1 mRNA表达量是转染空载细胞中的11920倍。转染Twist1组表达量为空载组snail11.2倍,snail21.2倍,E-cadherin 0.8倍,Fibronectin 3.2倍,N-caderin 1.5倍和Vimentin mRNA 1.2倍。结论:Twist1在膀胱癌细胞EMT过程中起到一个正性调控作用,能够促进膀胱癌细胞EMT过程。

    作者:王小林;曹广鑫;侯建全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侧脑室三角区肿瘤术后颞角脑积水行显微外科治疗6例

    目的:探讨侧脑室三角区肿瘤术后颞角局限性脑积水的手术过程及效果。方法:侧脑室三角区肿瘤6例,术后导致侧脑室颞角脑积水。行颞极切除,颞角开口,电灼脉络丛,打开鞍上池处理。结果:随访0.5年以上4例恢复良好,胶质瘤0.5年后肿瘤再次复发,切除肿瘤后化疗于术后1年死亡。室管膜瘤2年后复发1例,再次切除,颞角未见脑积水,术后予以放疗。结论:经脑室颞角切开术治疗颞角脑积水效果明显。

    作者:李东儒;窦立敏;孙康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重型颅脑外伤术后持续与间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效果比较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外伤术后持续或间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的临床疗效。方法:重型颅脑外伤120例患者(GCS 3~8分)行标准骨瓣开颅颅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术后早期予腰大池持续脑脊液引流(观察组)66例,常规腰穿间断脑脊液引流(对照组)54例,分析两组术后病情恢复情况及脑脊液指标、术后10天患者GCS评分及术后6个月脑积水发生率、GOS预后评分。结果:术后颅内压恢复正常时间、脑脊液红细胞廓清时间、头痛持续时间,持续引流组均短于间断腰穿组(P<0.05或0.01)。观察组7.10±2.31分及对照组6.91±2.12分,术前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0天两组GCS评分均较前有提高,且观察组12.56±3.21分优于对照组10.12±2.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脑积水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4.55%vs 18.52%,P<0.01);GOS预后评定结果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外伤急诊开颅术后早期行腰大池持续引流脑脊液效果优于间断腰穿。

    作者:王海波;管义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心痛贴穴位贴敷治疗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心绞痛30例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心痛贴穴位贴敷改善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及硝酸甘油停减率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不稳定心绞痛(气虚血瘀型)住院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心绞痛发作时可临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选取膻中、内关、虚里、心腧穴给予心痛贴外贴。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的变化情况及硝酸甘油停减率。结果:观察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前14.73±3.56分,治疗后5.56±4.23分,对照组治疗前14.20±5.07分,治疗后7.62±3.99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效率73.33%,对照组为46.67%,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63.33%,两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观察组硝酸甘油停减率90.00%,对照组6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痛贴有效改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减少患者的硝酸甘油用量。

    作者:沈雪松;张慧;王建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拔牙后原牙槽窝行位点保留在前牙区的应用

    目的:探讨拔牙后利用原有牙槽窝行位点保留,观察拔牙后牙槽窝内填入博纳人工骨粉对牙槽骨的影响。方法:选择前牙外伤或无法保留的残根,微创拔除加充分彻底搔刮牙槽窝后,填入博纳骨粉,表面覆盖可吸收胶原膜,其上明胶海绵或游离腭部粘膜封闭创面。6个月后行种植体植入,3个月后行上部修复,观察牙龈的丰满度及牙槽骨的高度变化。结果:X线显示骨高度吸收少于0.5mm,宽度小于1.5mm.。病例均成功进行了修复,牙槽骨较丰满,牙龈乳头恢复良好。结论:微创拔牙后行拔牙窝内填塞人工骨粉,可以减少拔牙后的自体骨的吸收,提高种植的成功率,降低前牙美学风险的发生率。

    作者:陈学军;康春慧;周文清;郭海波;周永强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标准化患者在肾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标准化患者的运用为医学生顺利成长为合格医生搭建了良好的培养平台。教学实践发现将标准化患者引入肾脏内科临床教学,有助于学生较好掌握基础医学知识及临床操作技能。学生对标准化患者方式授课接受程度高、效果评价较好,以标准化患者为媒介可以建立更客观有效的医学考核体系。

    作者:吴建华;陈晓岚;郝传铮;俞燕;曹英杰;郭乃凤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作用机制

    目的:探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技术(CVVH)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治疗机制。方法:SIRS患者80例随机分为CVVH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实行CVVH治疗和常规治疗。监测治疗前后SIRS激活物质内毒素(ET)及与SIRS病程发展密切相关炎症因子及抗炎因子水平;对两组临床指标和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 CVVH对SIRS患者主要致病因素-内毒素及相关因子降钙素原的清除作用较为显著,内毒素6h时即已清除40%,24h清除率达到80%以上。(2)CVVH组患者血清各炎症因子水平在6小时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12h、24h及48h各炎症因子水平持续下降。(3)CVVH组患者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4指标总体改善率达92.50%,对照组的5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0,P<0.01)。(4)CVVH组MODS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17.64,P<0.01)。发生MODS患者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CVVH组SOF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有效清除患者体内与SIRS激活、级联放大效应以及免疫失衡等环节相关的物质是CVVH治疗SIRS的作用机制,CVVH可以有效阻断SIRS向MODS发展的进程。

    作者:王林华;赵宏胜;高建军;许惠芬;崔晓莉;刘向新;陆舒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总结合并多种血清自身免疫抗体阳性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NMOSD)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对1例合并多种血清自身免疫抗体阳性的NMOS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因左眼视物模糊入院,查血清水通道蛋白4自身抗体阳性,抗核抗体谱抗SSA(+)、SSB(+)、抗Ro52抗体(+)、类风湿因子(+),MRI检查头颅及脊髓均阴性,结合“视神经炎”病史,诊断为NMOSD,予甲强龙冲击治疗后症状好转。结论: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检测自身免疫抗体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作者:冯美娜;杜远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初诊帕金森病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筛查及与运动障碍的关系

    目的:评估新诊断的帕金森病(PD)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患病率及临床特点,并研究其与运动障碍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选择神经内科门诊连续就诊的新诊断且未治疗的PD患者,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进行认知功能评估,MCI的诊断采用新近提出的运动障碍协会(MDS)诊断标准。观察MCI的患病率及特点,采用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MCI的相关因素。结果:91例PD患者,男50例(54.9%),平均年龄65.3±9.2岁。MCI患病率为29.7%,认知域损害主要表现在视空间和执行能力、注意、语言流畅、延迟记忆等方面。除了年龄大、受教育程度少外,少动强直型为MCI的主要相关因素。结论:新诊断的PD患者MCI的患病率较高,少动强直型患者更易出现MCI。

    作者:周永;陈蓝;李胜利;李燕;朱向阳;董政协;黄怀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经颅磁刺激联合氟西汀对急性脑梗死后抑郁患者早期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联合氟西汀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后抑郁患者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4例,对两组患者进行30天的治疗观察。观察组给予1次/天的经颅磁刺激,并服用氟西汀治疗。对照组只接受氟西汀治疗。研究基线期、15天时、30天时指导所有受试者完成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for depression,HAMD)24项版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结果:治疗15天时,联合观察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分数减分率高于对照组(χ2=4.246,P=0.039);联合观察组治疗30天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减分率高于对照组(χ2=7.542,P=0.006),NIHSS评分小于对照组(t=2.851,P=0.005)。结论:经颅磁刺激联合氟西汀能改善急性脑梗死后抑郁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缺损。

    作者:马松华;沈晓明;马丹;王兴山;宋新建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会阴无创助产术126例临床应用

    目的:通过会阴无创助产技术与传统接生法的比较,探讨会阴无创助产技术的操作要点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经阴道分娩初产妇26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26例采用会阴无创助产技术,对照组134例采用传统接生技术,比较两组产妇会阴裂伤程度、会阴侧切率、第二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率、产妇满意度及住院天数等情况。结果:(1)观察组会阴切开16例(12.70%),对照组75例(55.9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住院天数观察组平均4.03天,对照组平均4.65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产后出血:观察组(233.97±40.950)mL,对照组(268.43±59.608)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新生儿窒息:观察组17例(13.5%),对照组26例(19.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会阴无创助产法降低会阴侧切率,减少产后出血量,增加产妇满意度,回归自然分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吴迎春;陈小芳;陈志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原检测对危重患儿病情评估的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原(NT-ProBNP)检测在危重儿童中检测的意义及对病情评估的价值。方法:122例重症医学科(ICU)危重患儿,入院24h内检测血清NT-ProBNP及进行PCIS评分,并统计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和病死率情况。将患儿按PCIS分值,分为非危重组(>80分)、危重组(71~80分)、极危重组(≤70分);分别比较各组患儿NT-ProBNP、MODS、病死率的差异以及与PCIS的相关性。结果: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的NT-ProBNP的对数值以极危重组升高为明显,危重组次之,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的MODS率和病死率水平以极危重组高,危重组次之,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T-ProBNP的对数值与PCIS评分呈负相关(r=-0.889,P<0.O5)。结论:危重患儿NT-ProBNP显著升高,提示心血管功能早期即受到损害。随病情加重,NT-ProBNP呈指数型升高,且NT-ProBNP越高,患儿并发症越多、预后越差。NT-ProBNP的对数值与PCIS呈负相关,二者结合可以更加敏感地评价病情和判断预后。

    作者:李亚民;邹国锦;吴婷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交通医学杂志

交通医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南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