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64排螺旋CT斜冠状面重建在鼻骨骨折58例中的应用

杨春雷;李广润;缪广林;刘杰

关键词:鼻骨骨折, 64排CT三维重建术, 斜冠状面重建技术
摘要: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斜冠状面重建在鼻骨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对鼻部外伤58例患者采用CT轴位薄层螺旋扫描,在工作站使用斜冠状面重建技术观察鼻区骨折影像表现。结果:鼻部外伤58例中确诊鼻骨骨折46例,排除骨折12例。46例骨折中单纯线行骨折29例,粉碎性骨折17例;单纯骨折37例,鼻额缝分离2例,骨折合并鼻中隔骨折7例;双侧鼻骨骨折38例,单侧骨折8例中左侧3例右侧5例。结论:64排螺旋CT斜冠状面重建技术在显示鼻骨骨折及临床诊断治疗中具有很明显的优势。
交通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耳穴埋豆在改善甲状腺手术体位综合征中应用

    目的:探讨耳穴埋豆护理操作对甲状腺手术体位综合征的影响。方法:将甲状腺手术患者123例,随机分配成两组:对照组63例,观察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除采用常规护理外,术前30分钟选择耳穴埋豆,术前术后用王不留行籽按压刺激耳郭上的穴位。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及颈背部疼痛等情况。结果:(1)观察组手术时间50~120分钟,头晕头痛17例,恶心呕吐16例,颈背部疼痛54例中I级41例,Ⅱ级11例,Ⅲ级2例。(2)对照组手术时间45~135分钟,头晕头痛21例,恶心呕吐34例,颈背部疼痛58例中I级16例,Ⅱ级38例,Ⅲ级4例。手术时间、颈背部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程度、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埋豆护理操作,可减少甲状腺手术体位综合征的发生,并可改善相关症状。

    作者:田月香;何月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急性肾损伤不同肌酐清除率测定、胱抑素C对连续肾替代治疗上机时机评估作用

    目的:探讨急性肾损伤(AKI)危重患者由传统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测定和经Cockcroft-Gault公式血肌酐估测内生肌酐清除率(ECCr)的相关性,及对连续肾替代治疗(CRRT)开始时机评估作用。方法:急性肾损伤20例, APACHE II评分15.6±7.3分;入科时即留置尿管,导尿后弃去之前尿液,尿管置入后留取24h尿液,混匀后取5mL送检并计总量。入科后及次日采外周血3mL两份送检血清肌酐(SCr)、胱抑素C(Cys-C)。结果:全组血清肌酐(0h)189.6±37.5μmmol/L、(24h)258.4±43.6μmmol/L,CCr24.1±4.8 mL/min、ECCr (0h)32.2±6.4 mL/min、(24h)28.6±7.4 mL/min。且按性别分组后与全组病例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组:ECCr(0h)与传统CCr相比ICC为0.7246,但CCr与ECCr(24h)间ICC为0.8731。其中男性:ECCr(0h)与传统CCr相比ICC为0.6941,但是CCr与ECCr(24h)间ICC为0.9032;女性ECCr(0h)与传统CCr相比ICC为0.7124,但CCr与ECCr(24h)间ICC仅为0.9106。各时点Cys-C与SCr呈明显线性正相关。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CCr与ECCr(24h)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经性别校正后其值与性别不相关;而且ECCr方法简便易行,有助于初步评测施行CRRT干预时机。

    作者:张彬;王忠勇;崔晓莉;王林华;赵宏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启东市2010-2013年药品监督抽检结果分析

    目的:通过对启东市药品抽检结果的分析,找出目前药品市场质量问题的关键所在,为以后的监管工作提出思路与方向。方法:对抽检单位与抽检药品名称、检测项目、检测标准与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找出药品市场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1)2010-2013年启东市药品抽检总体合格率呈上升趋势(χ2=11.70,P<0.01),其中市级医院(χ2=14.19,P<0.01)与乡镇医院(χ2=18.36,P<0.01)的药品抽检合格率提高为显著。(2)对经营药品抽检合格率比较发现,市级医院抽检合格率(93.97%)高于药品经营企业(84.66%)与乡镇医疗机构(84.21%)(χ2=14.48,P<0.01)。(3)不同分类药品抽检合格率比较,化学药物合格率提高明显。中药饮片抽检合格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基本药物403种中,合格378种(93.8%),非基本药物688种,合格571种(83.00%),2类药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19,P<0.01)。结论:加大对药品经营企业的监督力度,着力提高中药饮片(含中药材)、与非基本药物的质量水平。

    作者:徐浩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经皮穿针微创治疗跟骨骨折35例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经皮穿针微创治疗跟骨骨折的的临床效果。方法:跟骨骨折35例,按Essex-Lopresti分型ⅠA型8例、ⅠB型6例、ⅡB型21例;按Sanders分型Ⅰ型14例、ⅡA型8例、ⅡB型8例、ⅡC型5例。均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后定期摄片复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25~45分钟,平均32.3分钟,失血量20~40mL,平均32.5mL。随访6~12月,平均8.5个月。功能评测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按疼痛和功能两部分,90~100分为优,75~89分为良,50~74分为可,<50分为差;其中优23例,良9例,可3例,优良率91.43%。结论:经皮穿针微创治疗跟骨骨折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损伤小、并发症少、治疗效果确切。

    作者:王秋霏;张亚峰;张波;刘璠;王洪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对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术后眼表修复的影响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用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对眼表修复的影响。方法: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70例70只眼,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开始常规术眼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4次/天,每周递减1次;双氯芬酸钠眼液4次/天;托吡卡胺眼液每晚1次。观察组眼加用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4次/天,用药1个月。观察角膜水肿情况、干眼症状、角膜荧光素染色及泪膜破裂时间。结果:(1)角膜水肿情况:观察组角膜水肿消退更快,更早恢复透明性。(2)术后1、2个月干眼症状:观察组1.04±0.14,0.71±0.23;对照组1.13±0.21,0.89±0.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1、2个月角膜荧光染色评分:观察组3.18±0.26,1.61±0.23;对照组4.05±0.17,1.98±0.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1、2个月泪膜破裂时间:观察组6.88±1.32,8.17±0.96,对照组6.13±136,7.69±0.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用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能促进角膜上皮的修复,有效改善早期干眼症状。

    作者:殷小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综合护理干预对高血压并发脑梗死疗效影响

    目的:分析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高血压并发脑梗死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高血压并发脑梗死128例患者,按照历史对照设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心理疏导和电话回访等综合护理。比较两组疾病复发状况、疾病知识掌握及是否遵医嘱等方面的差异。结果:(1)两组疾病复发率及总有效率比较:12个月后观察组年复发5例次(7.8%);对照组年复发12例次(1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两组干预前后对疾病知识掌握比较:观察组40例(62.5%)达到掌握阶段,8例(12.5%)未掌握。对照组24例(37.5%)达到掌握阶段,26例(40.6%)未掌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观察组中低盐低脂饮食、戒除烟酒、治疗依从性及体重控制分别为72.5%,70.0%,78.5%,62.5%。对照组低盐低脂饮食、戒除烟酒、治疗依从性及体重控制分别为45.5%,42.0%,40.0%,2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并发脑梗死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减少疾病复发、提高认知水平和遵医行为。

    作者:陈美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多层螺旋CT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急性阑尾炎19例患者的CT影像资料,按照阑尾显示、阑尾直径、阑尾腔内粪石、积液、积气、阑尾系膜条纹征、回盲部淋巴结增大、盲肠壁水肿增厚及阑尾穿孔表现等征象逐个分析、测量确认。结果:CT诊断18例(94.7%),漏诊1例。阑尾显示17例,阑尾增粗肿大17例,直径7~19mm,阑尾粪石8例,阑尾积液5例,阑尾积气7例,阑尾周围条纹征13例,回盲部淋巴结肿大3例,回盲部肠壁增厚4例。阑尾穿孔3例,未有征象显示。结论:MSCT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阑尾类癌3例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阑尾类癌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预后。方法:结合文献对3例阑尾类癌的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并随访。所有标本均经10%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免疫组化采用Envision法。结果:阑尾类癌3例中,临床表现均有右下腹痛。光镜下肿瘤细胞位于粘膜下,瘤细胞分化好、大小较一致、异型性不明显。免疫组化肿瘤细胞Syn+、CgA+、CK20+、Villin+。2例阑尾切除后随访至今未出现复发转移,1例因肿瘤累及回盲部行回盲部切除术后未做任何治疗,随访至今,预后好。结论:阑尾类癌是阑尾常见的恶性肿瘤,对其预后的判断需结合肿块的大小、组织类型、治疗方法,虽预后较好,但仍需对所有的类癌进行长期随访。

    作者:姚秀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质量控制小组在预防肿瘤化疗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质量控制小组进行质量管理对肿瘤化疗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PICC质量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PICC置管及相关的护理指导和培训,对导管的维护进行全程质量监控。结果:对照组112例置管中感染13例(11.6%),其中因导管相关血行感染拔管3例。观察组124例,发生穿刺点感染1例(0.8%),经处理后好转,无因感染而提前拔管的病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96,P<0.01)。结论:PICC质量管理小组的建立及管理能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金小红;郭瑜洁;刘小曼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氢化可的松联合乌司他丁治疗脓毒症39例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氢化可的松联合乌司他丁对脓毒症的治疗效果。方法:脓毒症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予以乌司他丁注射液20万u,静滴,每日2次,连用7天。再加氢化可的松50 mg静滴,每日4次,连用4~6天。结果:治疗7天后,观察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清IL-6、TNF-α以及前降钙素(PCT)等各项指标都优于对照组,对照组39例,死亡6例(15.38%);观察组39例,死亡1例(2.56%),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症用氢化可的松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效果要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钱鹤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良好的医患沟通对神经外科实习医师培养的意义

    医患沟通是医学实践中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在当今新的医疗服务形势下,医患沟通越来越成为医疗服务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环节。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是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医师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目前已经认识到医患沟通的重要性,但临床医师对于医患沟通的作用和意义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并不十分清楚。因而也很难有针对性地对医学生进行医患沟通技能方面的教育、培养。因此,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成为当前医学院校培养合格的医务人员必需要考虑的问题。

    作者:陈建国;李剑;杨柳;施炜;顾艳;周庆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心理治疗联合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68例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心理治疗联合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方法:将6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在脑卒中二级预防同时,对照组单用氟西汀治疗,观察组心理治疗联合氟西汀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HAMD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治疗合并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较好。

    作者:徐海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二尖瓣后叶矩形切除联合Carpentier软环行二尖瓣成形术53例

    目的:观察Carpentier软环在二尖瓣成形术中应用的近期效果。方法:二尖瓣关闭不全53例患者,术前心脏彩超检查均为二尖瓣后叶脱垂或并部分腱索断裂。术中在对二尖瓣后叶脱垂部分行楔形或矩形切除并成形后,使用Carpentier软环行二尖瓣成形术。术中通过注水试验及食管超声检查成形效果,术后1周复查心脏彩超,观察二尖瓣成形效果。结果:术前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49例,中度关闭不全4例。术后1周心脏彩超提示:二尖瓣少中量返流1例,少量返流3例,微少量返流6例。48例随访时间9.42±4.52个月,经心脏彩超检查,二尖瓣少中量返流1例,少量返流4例,微少量返流7例。结论:对二尖瓣后叶脱垂行楔形或矩形切除并成形,使用Carpentier软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效果良好。

    作者:吕振乾;凤玮;张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SOX11基因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表达研究

    目的:探讨SOX11在各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表达的差异。方法:对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103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OX11的表达。结果:12例反应性增生中不表达SOX11,套细胞淋巴瘤21例中19例(90.5%)细胞核表达SOX11,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45例中细胞核表达15例(33.3%),滤泡性淋巴瘤11例中细胞核表达4例(36.4%),伯基特淋巴瘤9例中细胞核表达2例(22.2%),小淋巴细胞淋巴瘤13例中细胞核散在弱阳性1例(7.7%),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4例中细胞核中度表达1例(25.0%),SOX11在套细胞淋巴瘤的表达率和其他类型淋巴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OX11蛋白可在多种不同类型的B细胞性淋巴瘤中表达,在MCL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其它类型淋巴瘤。

    作者:曹鑫;姜胜华;林赠华;张亚平;黄红铭;王信峰;尹红;丁佐凤;刘红;钱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更正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经中心静脉置入应用

    目的: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无法进行时改行中心静脉置管(CVC)的效果。方法:对因上肢静脉障碍致正在进行的PICC无法继续者,立即改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PICC导管经锁骨下静脉置入。结果:在DSA下对上肢静脉障碍导致PICC置管无法继续9例患者,从左锁骨下静脉置入5例,右锁骨下静脉置入4例,均1次成功。导管尖端在DSA实时透视下到达上腔静脉的中下1/3处,准确率100%,导管留置期间未发生导管尖端异位、导管相关感染等并发症。结论:PICC无法进行时改行DSA下的CVC置管的成功率高,效果满意,并可达到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满足患者疗程需要的目的。

    作者:陈春梅;吴宏;黄小妹;丁文彬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肺类癌与微瘤型类癌CT表现与病理特征

    目的:探讨肺类癌与微瘤型类癌CT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方法:(1)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射,增强扫描动脉期与静脉期,扫描范围:肺尖到肺底部,包括双侧肾上腺。感兴趣区放置:ROI设定在病灶大层面,病灶面积70%。(2)术后标本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核分裂计数选取肿瘤生长活跃区域。免疫组化染色采用EnVision两步法进行。结果:不典型类癌周围型2例,见坏死及肋骨转移1例。典型类癌3例中周围型1例,中央型2例,瘤肺界面均清晰、光滑3例,“冰山征”与“贴边血管征”1例。微瘤型类癌3例CT未见明确瘤灶,均位于肺纤维化背影,镜下小气道附近见瘤细胞巢。8例病灶CK18、CgA、Syn均表达阳性;Ki-67检查4例指数均<5%。结论:肺类癌与微瘤型类癌CT表现与病理特征具相对特征性,认识其特点有助于对分类与临床治疗。

    作者:侯冬梅;王宇峰;刘婷婷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改良双弧形手术入路治疗重度三踝骨折54例

    目的:评价改良双弧形手术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重度三踝骨折54例采用改良双弧形手术入路进行手术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随访8~24个月,平均14.5个月。伤口均I期愈合。其中:O级20例,Ⅰ级31例,Ⅱ级2例,Ⅲ级1例。术后创口Ⅰ期痊愈53例,发生切口浅表感染1例,经门诊换药后愈合,无内固定外露等情况的发生。所有患者术后复查X线片,均提示踝关节的关节面平整良好,胫距关节匹配正常,无复位丢失现象。结论:采用改良双弧形手术入路治疗三踝骨折,可以直视下对踝关节骨折块进行复位固定,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陶巍栋;王永;李卫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尿道阴道瘘1例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尿道阴道瘘患者在丁卡因局部表面麻醉下放置导尿管以及相关的护理。方法:对外伤所致尿道阴道瘘1例患者行术后的心理护理及更换导尿管的操作方法。结果:更换导尿管过程顺利,确认尿管在位通畅,经42天治疗后尿道阴道瘘闭合治愈。结论:丁卡因局部表面麻醉下更换导尿管方法可以减轻尿道阴道瘘患者导尿过程的不适,有利于瘘道愈合。

    作者:黄慧;管杨波;郝海燕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乳腺粘液腺癌钼靶X线征象22例分析

    目的:探讨乳腺粘液腺癌的乳腺X线表现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断率。方法:采用SELENIA全数字化平板乳腺机,取头尾位及内外侧斜位,对拟诊乳腺癌患者行常规检查。结果:单纯型乳腺粘液腺癌15例中边缘清晰4例,部分边缘欠清晰5例,边缘模糊6例;混合型乳腺粘液腺癌7例中边缘模糊肿块5例,伴有细小点状钙化2例,均经术后病理诊断证实。结论:单纯型乳腺粘液腺癌表现为边缘清晰或部分边缘清晰的肿块,而混合型乳腺粘液腺癌具有一些典型的恶性征象。

    作者:卢亮;夏彦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交通医学杂志

交通医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南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