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T管拔除后胆漏6例分析

刘正勇;陈文有;张春辉

关键词:T管拔除, 胆漏, 胆总管探查术
摘要:目的:探讨拔除T管后胆漏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拔除T管后出现胆漏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保守治疗,1例手术,均治愈.结论:T管拔除后胆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临床处理应尽量保守治疗,无效则应尽早手术.
交通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后牙根管再次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比较后牙根管再次治疗与初次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对153例患者230颗X线片显示有根尖暗影的后牙进行根管治疗,其中133颗为初次治疗,97颗为再次治疗,2年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初次治疗组总有效率90.23%,再次治疗组总有效率61.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后牙根管再次治疗的有效率低于初次根管治疗.

    作者:樊海燕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42例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院前及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对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基因重组型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酶rt-PA静脉溶栓,观察再通率、死亡率、并发症.结果:总再通率76.2%,死亡2例(4.8%),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李传波;田慧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护理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腹腔粘连少,目前已经成为治疗胆囊炎胆囊结石的标准术式[1].

    作者:管亚华;陈家琴;陈澍周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15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宫腔内人工授精(IUI)的临床妊娠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阴道B超监测卵泡发育及子宫内膜厚度,结合尿黄体生成激素(LH)峰值判断排卵时间,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处理精液,对152例不孕症妇女实施IUI.结果:152例共接受308个周期的IUI治疗,共妊娠48例,周期妊娠率15.6%,临床累计妊娠率31.6%.接受促排卵治疗患者的妊娠率显著高于自然周期患者.结论:不孕原因不同是影响宫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率的重要因素.

    作者:王冲;施鑫锋;刘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腮腺淋巴上皮囊肿1例报告

    [典型病例] 患者女性,45岁.左腮腺肿块1月,渐进性增大,无发热,皮温正常.体检:左腮腺下极触及一约3cm×4cm×3cm肿块,界清,活动,无面瘫.

    作者:秦巨峰;生晓慧;赵金丽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丙泊酚联合布托啡诺用于人工流产术的效果观察

    目的:评价丙泊酚联合布托啡诺用于人工流产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自愿行无痛人工流产的早孕妇女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A组:单用丙泊酚2mg/kg,术中必要时追加丙泊酚0.2~0.3mg/kg.B组:丙泊酚1.8mg/kg并联用布托啡诺0.01mg/kg.分别记录术中SBP、HR、RR、SPO2,观察两组镇痛效果,术中呼吸抑制发生率、丙泊酚用量、术后苏醒时间、宫缩痛的发生率.结果:A组用药后2min时的SPO2、SBP明显下降,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的SBP、HR、RR、SPO2的变化趋势平稳,组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A组;A组呼吸抑制发生率30%(15例),B组呼吸抑制发生率10%(5例);两组患者苏醒时间、丙泊酚总用量、术后宫缩痛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联合布托啡诺用于人工流产手术,效果安全、满意.

    作者:陆凤熙;王海龙;何利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内高频电灼联合植管术治疗复发性泪道阻塞48眼

    目的:探讨内高频电灼联合植管术治疗复发性泪道阻塞的效果.方法:对43例(48眼)经治疗后的泪道阻塞患者,用WZC-Ⅲ泪道治疗仪行内高频电灼泪道浚涌,同时植入球头硅胶管或硬膜外麻醉塑料管.结果:术后随访3月~1年,39只眼溢泪症状消失,冲洗泪道通畅;3只眼溢泪症状减轻,有部分冲洗液返流,6眼无效,总有效率87.5%.结论:内高频电灼联合植管术对复发性泪道阻塞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林沛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腹腔镜妇科手术60例麻醉处理

    腹腔镜手术(LC)因具有局部创伤小,全身应激反应轻,机体扰乱少等优点而在临床推广应用.CO2气腹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尤其是对呼吸和循环系统有很大的影响,增加了风险和麻醉管理的难度.

    作者:黄宏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不同β受体阻断剂对2型糖尿病患者蛋白尿影响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的β受体阻断剂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差异性作用.方法:将128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在使用降糖药物的基础上分别加用卡维地洛和美托洛尔,观察8个月治疗后尿微量白蛋白减少的差异.结果:卡维地洛组与美托洛尔组相比尿微量白蛋白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卡维地洛与美托洛尔相比能降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

    作者:陈崇熙;陈松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社会资金举办医疗机构在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受经济发展总量和社会筹资水平的影响,多年来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卫生总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与世界平均值有明显差距,我市卫生总费用大体与全国的水平相当.

    作者:杨瑛;刘克兵;宋春晓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拔除下颌近中阻生第三磨牙6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下颌近中阻生第三磨牙各种位置时拔牙的方法.方法:随机收集口腔门诊下颌近中阻生第三磨牙60例,经口腔X线摄片检查,进行位置划分及阻力分析后,采用不同的方法拔除.结果:60例均顺利拔除,时间短,反应轻.结论:对于下颌近中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根据不同的位置及牙根数目和分叉情况,可以简化术式,减少术后的不良反应.

    作者:李一桃;王翔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高血压与非高血压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高血压与非高血压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亚型和预后的区别.方法:根据高血压病史将244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高血压组(1290例)和非高血压组(1150例).对危险因素、脑梗死亚型和预后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高血压组既往脑梗死史、腔隙性脑梗死和后循环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非高血压组高龄、心血管病和糖尿病明显多于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和高龄是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是引起腔隙性脑梗死和后循环梗死的重要病因.

    作者:袁柳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高浓度葡萄糖损伤人腹膜间皮细胞分子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高浓度葡萄糖损伤人腹膜间皮细胞的机制.方法:(1)人腹膜间皮细胞分别经含1.5%、2.5%、4.25%葡萄糖的M199堵养基培养48小时后,检测间皮细胞线粒体膜电位(Ψ)、凋亡率、caspaae-3活性、bax和bcl-2基因mRNA表达;(2)分别用0.1μmol/L和0.01μmol/L环孢素A(CsA)与4.25%葡萄糖共同作用人腹膜间皮细胞,检测细胞凋亡率和caapase-3活性.结果:(1)随着葡萄糖浓度增加,Ψ丧失的细胞百分率、bax mRNA表达量、caspase-3活性、凋亡率增加(P<0.05),而bcl-2 mRNA表达量减少;(2)随着葡萄糖浓度增加,bax mRNA的表达量与Ψ失的间皮细胞百分率呈显著正相关(P<0.01);bel-2 mRNA的表达量与Ψ丧失的间皮细胞百分率呈显著负相关(P<0.01),Ψ丧失的间皮细胞百分率与间皮细胞凋亡率、caspase-3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1);(3)0.1μmol/L CsA组间皮细胞凋亡率和caspase-3活性显著低于高糖对照组(P<0.05).结论:(1)高糖可能通过上调bax基因表达和下调bcl-2基因表达,诱导人腹膜间皮细胞线粒体活化、caspase-3活化和凋亡.(2)高糖诱导人腹膜间皮细胞caspaae-3活化和凋亡可能依赖于线粒体活化.

    作者:邵维斌;项呈喜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家族成员与肝细胞癌变关系

    肝细胞癌(肝癌,HCC)是由病毒、化学致癌物等多病因作用,因癌基因或癌相关基因激活、抗癌基因失活或胚胎期某些酶基因重新复活等诸多因素引起肝细胞生长失控而致癌变[1],经启动、促进、演变多阶段的发病过程,其中基因的调控表达、多种生长因子的活性等均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

    作者:陆园园;姚登福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T管拔除后胆漏6例分析

    目的:探讨拔除T管后胆漏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拔除T管后出现胆漏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保守治疗,1例手术,均治愈.结论:T管拔除后胆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临床处理应尽量保守治疗,无效则应尽早手术.

    作者:刘正勇;陈文有;张春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经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妇产科疾病94例分析

    目的:探讨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妇产科疾病的效果.方法: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插入4、5F Cobra导管,选择双侧子宫动脉行血管造影,根据造影类型行栓塞治疗.结果:94例均成功行子宫动脉栓塞,其中恶性肿瘤35例,有效率91%;子宫肌瘤、腺肌症28例,有效率94%;26例产后大出血栓塞后即刻止血,随访1年无1例复发;异位妊娠5例,均都终止妊娠.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妇产科疾病疗效显著,且创伤小、安全、简便.

    作者:李文会;戴真煜;姚立正;董从松;李兴海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冈田酸促进ATRA诱导NB4细胞的分化及增殖抑制

    目的:研究蛋白磷酸酶抑制剂冈田酸(Okadaic acid,OKA)对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NB4细胞分化及增殖抑制作用的影响.方法:选用ATRA、OKA、ATRA+OKA分别作用于NB4细胞,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率,瑞氏染色法和NBT还原实验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面CD11b的表达,丝/苏氨酸磷酸化酶试剂盒检测细胞内PP2A活性.结果:(1)MTT结果显示,OKA对NB4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不明显;ATRA、ATRA+OKA作用7天,对NB4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25.1%、38.4%,ATRA+OKA组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细胞形态学、NBT及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加入OKA能促进ATRA诱导的NB4细胞分化.(3)酶活性分析显示,ATRA诱导的NB4细胞分化过程中,PP2A活性较对照组明显下降,ATRA+OKA作用后PP2A活性下降更加明显.结论:OKA促进ATRA诱导的NB4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可能通过抑制PP2A活性参与细胞分化过程.

    作者:徐喜慧;欧阳建;谢品浩;陈军浩;夏永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右室流入道靠后间隔翼状电极心内膜起搏1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右室流人道靠后间隔翼状电极心内膜起搏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将植入永久性VVI心室起搏器患者23例分为两组,右室流入道起搏组13例,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0例,房室传导阻滞3例;右室心尖部起搏组10例,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8例,房室传导阻滞2例.采用弯钢丝或直钢丝技术,将心室电极导线固定于右室心尖部或右室流人道靠后间隔心内膜处.从起搏阈值、起搏心电图近期对两部位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成功植入了导线和脉冲发生器.随访无1例发生电极脱位,囊袋感染,电极起搏及感知不良等现象.起搏阈值在植入时和植入后1、3和12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流人道心内膜起搏未出现阈值升高现象,起搏稳定可行.

    作者:周良;刘文清;余耀华;龚少愚;苏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胸腔闭式引流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纤维条索包裹性胸腔积液

    纤维条索分割性胸腔积液在胸腔积液中常见,常规的胸腔穿刺抽液每次只能抽到少许胸液,不利于尽快地解除胸液.我科于2004年1月~2007年4月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并尿激酶胸腔内注入,取得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健;杨暘;张秀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高温对大鼠离体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高温对SD大鼠离体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60只,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5组(n=12):37.5℃(对照组)、39.5℃、41.5℃、42.5℃、43.5℃组.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37.5℃平衡灌注15min后,各组在其相应的温度点灌注105min后再以37.5℃灌注15min,记录平衡15min时(基础值)和灌注末135min时的心功能指标(HR、LVEDP、LVDP、±dp/dtmax、CF),HE染色光镜观察心肌组织学改变,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和39.5℃组心功能指标、病理形态学无明显改变.41.5℃、42.5℃、43.5℃组灌注末与基础值相比,LVEDP升高(P<0.05),HR、LVEDP、LVDP、±dp/dtmax、CF下降(P<0.05).与37.5℃组相比,41.5℃、42.5℃、43.5℃组灌注末LVEDP依次升高(P<0.05),HR、LVEDP、LVDP、±dp/dtmax、CF依次下降(P<0.05),41.5℃以上组光镜下均见到不同程度的细胞肿胀,电镜下心肌超微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损害.结论:41.5℃以上的高温对SD大鼠离体心脏的功能和结构产生抑制和损伤作用,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重.

    作者:马根山;曹汉忠;卞振东;苗蓓;江山;曾因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交通医学杂志

交通医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南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