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癌伴门静脉高压症的一期手术治疗

胡进勇

关键词:肝细胞癌, 门静脉高压症, 脾切除术, 断流术
摘要:目的:探讨肝癌伴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治疗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0年间进行肝癌切除和门静脉高压症手术18例.结果:18例均平稳渡过围手术期.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8%、62%、41.6%.术后一年内死亡原因为肝功能衰竭,一年后死因为肝癌复发.结论:肝癌合并的门静脉高压症一期手术治疗是安全可行的.适用于小肝癌、肝功能良好的患者.大肝癌或肝功能储备较差者宜选用创伤较小的术式.
交通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小儿心律失常60例临床治疗与预后分析

    心律失常是儿科常见病,可发生于各种心脏疾病及非心脏疾病.现将我院儿科1992~2000年收治的小儿律失常患者60例回顾分析如下.

    作者:孔炜;魏燕;蒋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应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

    我院自1998~2001年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103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文103例腹股沟疝,男93例,女10例,年龄61~87岁,平均67岁.斜疝98例,其中双侧斜疝18例,复发疝6例,3例为第3次复发;直疝5例.合并有前列腺增生症,老年性支气管疾病、慢性便秘47例.

    作者:翟年宽;顾元龙;陆树洪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外伤性脾破裂29例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的外科治疗原则和方法.方法:分析近年来29例外伤性脾破裂病例,结合国内外文献,评价其外科治疗方法.结果:29例中手术27例,死亡2例;非手术2例,痊愈出院27例.结论:对外伤性脾破裂的外科处理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吴水来;汤小仲;谭明扬;陈卫彬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老年柿石胃肠梗阻15例分析

    近年来,在南通市各市县,居民因多食柿子、山楂、黑枣、稔果所致的胃肠梗阻时有报道.我院1987~2001年共手术了15例老年柿石患者.

    作者:王秀兵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25例临床分析

    随着CT的广泛应用,对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认识也逐渐加深.但本病发展具有隐匿性,临床上容易忽视.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自1994年8月至今,共收治2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旭伟;金同连;耿晓增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高频电联合微波切除消化道息肉162例临床观察

    我院自1992~2001年,采用内镜下高频圈套电凝电切结合息肉残端微波加热凝固法,切除胃、大肠息肉162例计628颗.具有安全、有效、快速、痛苦小等优点,现报告如下.

    作者:孔社女;陆华生;钱俊波;陈天敏;葛振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美兰糊剂治疗口腔粘膜溃疡

    近年来,作者研制的美兰糊剂治疗口腔粘膜溃疡30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自1984年至今收治口腔粘膜溃疡患者300余例,男173例,女127例,其中溃疡位于上唇12例,下唇77例,上下唇13例,颊部11例,舌体91例,腭部3例,龈粘膜7例,唇、颊、舌、腭、龈同时广泛溃疡79例,口周7例,属于复发性口腔溃疡148例,疱疹性溃疡53例,创伤性口腔溃汤95例,慢性溃烂性唇炎4例,均于溃疡面上涂布美兰糊剂后当即达到止痛,经3~5次涂药后溃疡以疼痛为主的症状有明显的减轻和缓解,自觉疼痛消失,经3~5天治愈.

    作者:宁存德;杨红;贺力;王培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联合用药对氨茶碱血药浓度及疗效的影响

    氨茶碱是治疗急慢性气管哮喘的常用支气管扩张剂,有效血浓度为10~20μg/ml,但个体差异大.疗效与毒性及血药浓度密切相关,近年发现有些药物可影响茶碱的代谢而使血药浓度改变,引起疗效不佳或中毒症状.本文根据我院临床测定血药浓度及有关资料将氨茶碱与部分药物相互作用简述如下.

    作者:陈桂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残胃再发癌29例手术切除体会

    随着胃癌外科治疗理论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胃癌手术疗效提高,术后长期存活病例增多,因而胃癌术后5年以上复发问题引起关注.我院于1987~2001年收治胃癌794例,其中29例在术后5年以上又成功地进行了再次手术切除的残胃再发癌,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郑斌;严凤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症

    在女性不孕症中,排卵功能障碍者较常见.单用西药治疗其妊娠率远低于排卵率,本文试用中西医结合治疗54例排卵功能障碍不孕症,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安丰娟;孙玲;徐惠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下肢急诊截肢伤员的术后护理

    2001年我院收治急诊下肢截肢伤员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25~45岁,其中大腿截肢2例,小腿截肢10例,均为肢体严重毁损,伤口愈合Ⅱ/甲10例,Ⅱ/乙1例,轻度感染1例.由于急诊截肢病人,无心理准备,情绪波动大,给手术后护理带来困难,而这些病人都需要安装假肢,我们结合假肢科安装假肢的要求,报告我们对急诊截肢术后病人的护理体会.

    作者:张丽英;张满红;傅育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贲门失弛缓症静脉阻滞治疗的疗效观察

    食管贲门失弛缓症首先于1674年由Thomas Willis提出到1915年由Asthur Hurst命名为失弛缓症(Achalasia or failure to relax),其病理特征是食管神经肌肉障碍而不能驰张从而导致食管张力和蠕动减低.

    作者:孙文伟;丁效斌;董诗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全血细胞减少261例病因分析

    目的:分析临床常见的全血细胞减少的原因,使在诊治此病时降低误诊率.方法:对261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比率以百分率表示.结果:全血细胞减少常见症状是贫血、发热、出血;由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占79%(206/261),非造血系统疾病占21%(55/261),以慢性肝病常见占12.3%(32/261),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疾病、感染性疾病分别占3.4%(9/261)、2.3%(6/261)、1.9%(5/261).结论:临床常见的全血细胞减少除造血系统疾病外,非造血系统疾病必须予以充分重视.

    作者:张宏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超声观察急性乙型肝炎脾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超声检测急性乙型肝炎的脾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观察不同阶段脾脏声象图变化,测量脾脏厚度、脾动脉血流阻力指数.结果:脾脏声象图的改变是急性乙型肝炎发作时的一种表现,按病程动态有一定规律性:病变越早期,脾脏厚度、脾动脉阻力指数变化越明显,其严重程度与肝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随病情的恢复,脾脏厚度及脾动脉阻力指数大多能恢复正常.结论:对临床判定门静脉高压的原因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对急性乙型肝炎的脾脏变化、预后及鉴别诊断均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作者:张新源;许鉴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肝病并发脾功能亢进

    脾功能亢进(hypersplenism)简称脾亢.由于脾肿大引起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产生贫血、出血、易感染等相关症状,骨髓造血相应呈增生状态,切除脾脏后血象基本恢复正常.

    作者:杨锦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39例TOF矫治术中的体外循环管理

    法洛四联症(TOF)是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之一,我院1999~2001年为39例TOF患者进行了一期矫治手术,均采用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CPB)方法,无手术死亡.现就术中体外循环管理总结如下.

    作者:徐正安;朱玉梅;刘国锋;王革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急性胰腺炎急性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意义

    目的:研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1)发生时间、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对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急性期的影响.方法:对106例确诊为AP的住院患者.分别计算AP病例中SIRS总的发生率及SIRS在轻症急性胰腺炎(MAP)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中的发生率.按病程中是否发生SIRS分为SIRS组与非SIRS组,分别比较SIRS发生时间、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对AP的影响.结果:重症病例的SIRS发生率高于轻症病例(P<0.05),且随SIRS程度的加重,AP患者病死率升高(P<0.01).并与临床症状的变化相一致.结论:AP患者SIRS的发生率、SIRS的严重程度与预后有密切关系.

    作者:夏菁;吴义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头孢噻肟钠治疗泌尿系感染疗效观察

    泌尿系感染是常见病,居泌尿系统疾病的首位,约占42.9%.若治疗不当,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如败血症、感染性休克(1).我院自1999年以来,采用头孢噻肟钠治疗急性肾盂肾炎收到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玉芝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VITAPEX用于根尖诱导成形术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VITAPEX糊剂在根尖诱导成形术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对98颗根尖未形成的患牙进行根尖诱导.结果:VITAPEX用于根尖诱导作用良好.结论:VITAPEX对年轻恒牙牙根形成和根尖诱导疗效较好.

    作者:姚宁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纳洛酮佐治新生儿继发性呼吸暂停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继发性呼吸暂停的治疗效果.方法:46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纳洛酮组首剂0.1mg/kg静滴,继以10~20μg/kg·h维持,或0.07mg/kg静滴或肌注,q6~8h;氨茶碱组,首剂5mg/kg,静滴20分钟静滴完,继以1~2.0mg/kg,q8h,静滴维持.结果:纳洛酮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均高于氨茶碱组,P值均<0.01,有显著意义.结论: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继发性呼吸暂停疗效优于氨茶碱,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

    作者:赵凯;赵树本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交通医学杂志

交通医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南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