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婷婷;赵丽娟;姜双燕;杨洋;李敏;陈莎莎;朱明飞
目的 分析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连续开展的食管癌手术303例,观察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重点关注术后吻合口瘘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住院天数(18.6±4.6)d,术后发生切口感染2例,因咳痰无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2例,乳糜胸2例,声音嘶哑25例,死亡1例,术后无吻合口瘘发生.结论 目前食管癌的各种手术方式均已十分成熟,保持良好的吻合口血供和较低的吻合口张力是预防吻合口瘘发生的重要因素.
作者:肖威章;史加海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套细胞淋巴瘤(MCL)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MC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常规化疗21例(常规化疗组),化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15例(化疗联合移植组).分析其临床特征和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中位发病年龄58岁,男女比例为8∶1.首发部位累及淋巴结21例(58.3%),累及胃肠道10例(27.8%).疾病分期以Ⅲ期和Ⅳ期为主;25例有完整骨髓形态结果的患者中,骨髓累及16例(64.0%).全组2年和4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7.3%和53.3%.年龄>58岁是MCL的不良预后因素(P<0.05);常规化疗组中年龄>58岁和简化的MCL国际预后指数(sMIPI)≥6分提示预后不良(P<0.05);化疗联合移植组中单核细胞计数≤0.5×109/L和sMIPI≤3分提示预后不良(P<0.05).结论 MCL多发于老年男性,临床表现为多发淋巴结肿大.造血干细胞移植能明显改善sMIPI中高危患者的预后,可作为一线巩固治疗方案.
作者:王超;刘丹丹;陈苏宁;薛胜利;王婧婧;闫晓爽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和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IL-1β、IL-6及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 60例MCI患者(MCI组)随机均分为MCI对照组和MCI治疗组,60例AD患者(AD组)随机均分为AD对照组和AD治疗组.对照组均采用基础药物治疗;而治疗组均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片20 mg.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脊液和血液中IL-1β、IL-6及TNF-α水平的变化,并分析IL-1β、IL-6和TNF-α间的关系.结果 治疗后6个月,四组IL-1β、IL-6和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两个治疗组的IL-1β、IL-6和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AD治疗组IL-1β、IL-6和TNF-α水平低于MCI治疗组(P<0.05).MCI组IL-1β、IL-6和TNF-α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AD组IL-1β与TNF-α呈正相关(r=0.427,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降低MCI和AD患者IL-1β、IL-6及TNF-α水平.
作者:韩健;尹琪华;方央;寿卫清;张聪聪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对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诱导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46只小鼠分为五组:A组采用普通饲料喂养,B组采用高蛋氨酸喂养小鼠构建高Hcy模型,C组采用高蛋氨酸喂养同时用叶酸0.8mg/kg灌胃,D组采用高蛋氨酸喂养同时用瑞舒伐他汀0.8 mg/kg灌胃,E组采用高蛋氨酸喂养同时用瑞舒伐他汀1.6mg/kg灌胃.小鼠经眼静脉采血,检测各组Hcy含量.留取小鼠主动脉标本,HE染色并用图像分析测定主动脉斑块的相对面积.培养小鼠单核细胞系,分别采用Hcy、Hcy+蛋白激酶B(Akt)抑制剂MK-2206、Hcy+瑞舒伐他汀处理细胞后,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Akt(pAkt)、Akt、MMP-9的表达.结果 A、E组小鼠无动脉斑块形成.B、C、D组分别有2、1、1只小鼠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面积/血管腔面积比例分别为56.38%、20.92%、18.30%,C、D组较B组小(P<0.05);C、D、E组Hcy低于B组(P<0.05).在Hcy诱导小鼠单核细胞实验中,小鼠单核细胞随着Hcy处理时间的延长,MMP-9的表达及p-Akt水平逐步增强(P<0.01).用Akt抑制剂抑制其磷酸化后,Hcy不能诱导MMP-9的上调;用瑞舒伐他汀处理细胞后能抑制由Hcy诱导的Akt磷酸化(P<0.01),致MMP-9的表达下调(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可以通过抑制Hcy诱导的Akt磷酸化来抑制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作者:刘爱宁;杨文刚;鞠树红;聂丹凤;孙一鸣;马骏;周晖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全身麻醉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留置胃管对术中反流误吸和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影响.方法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在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前先行置入胃管,术毕拔除;B组不插胃管.行食管下段pH值监测,记录气腹平卧位时(T1)和气腹头低足高位后10 min时(T2)的pH值.记录气管拔管时和拔管后5min时的心率和血压,并行VAS-PONV评分.结果 A组T1和T2时的食管下段pH值高于B组(7.33±0.08 vs.7.20-±-0.09和7.21±0.11 vs.6.98±0.12)(P<0.05).A组患者VAS-PONV评分低于B组(2.44±1.22)分vs.(4.02±1.53)分](P<0.05).两组患者术后气管拔管时和拔管后5 min时的血压和心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全身麻醉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置入胃管可以减少反流误吸与PONV的发生.
作者:江钦玉;缪长梅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对比微创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82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选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选用传统开腹手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手术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12% vs.78.05%),术中出血量[(127.6±25.4) ml vs.(376.6±38.6)ml]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109.4±30.6)min vs.(157.3±33.7) min]和住院时间[(19.5±4.7) dvs.(25.8±6.3)d]短于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32% vs.21.95%)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开腹手术相比,微创手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高.
作者:王树英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影像学诊断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IPMN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及病理资料,分析影像学在IPMN良恶性鉴别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55例患者中,分支胰管型(BD-IPMN) 36例,主胰管型(MD-IPMN) 14例,混合胰管型(MT-IPMN)5例.良恶性BD-IPMN患者的壁结节或囊内实性成分、壁结节或囊内实性成分强化、主胰管(MPD)直径、囊壁增厚或强化以及胆管扩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良恶性MD-IPMN及MT-IPMN患者的壁结节或囊内实性成分强化以及MPD直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诊断BD-IPMN良恶性的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71.4%,准确率为75.5%;诊断MD-IPMN和MT-IPMN良恶性的灵敏度为90.9%,特异度为62.5%,准确率为78.9%.结论 影像学对不同分型IPMN良恶性鉴别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陈宇;许秦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肾小管间质的急、慢性炎症和纤维化是导致慢性肾脏病(CKD)进展的主要病理基础.近年来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肾损伤修复中的作用至关重要,MSCs移植虽然促进了肾损伤修复,但并未检测到移植的MSCs分化为肾脏固有细胞,提示MSCs可能是通过旁分泌作用促进肾损伤修复.本文将围绕MSCs及其来源的微泡对CKD修复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何娟;姜亚丽;王妍;朱蓓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小鼠颈静脉插管的方法.方法 制备小鼠颈静脉插管专用硅胶导管,小鼠麻醉后分离右侧颈外静脉,将导管插入颈外静脉并结扎固定,通过皮下隧道将导管从项背部皮肤穿出,以肝素帽封闭.结果 插管佳位置为颈横静脉与肩胛上静脉汇入点之间.插管后小鼠存活率为96.7%,术后7、14、21和28d导管通畅率分别为96.6%、93.1%、86.2%和86.2%.结论 成功建立小鼠颈静脉插管模型,为小鼠长期静脉给药、采血带来便利.
作者:宋文煜;张辰宇;殷冲冲;孙鹏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中轴型脊柱关节炎(ax-SpA)患者MRI测定骶髂关节骨髓水肿与外周血炎症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MRI检测24例ax-SpA患者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情况,并分析骶髂关节加拿大脊柱关节炎研究协会(SPARCC)评分与患者临床资料的关系.结果 ax-SpA患者骶髂关节SPARCC评分与IL-6、CRP、ESR和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度评分均呈正相关(r=0.509、0.442、0.453和0.429,P<0.05),而与IL-8、IL-17、IL-21、IL-23、TNF-α、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和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无关(r=0.016、0.147、0.196、0.049、0.096、0.333和0.224,P>0.05).结论 ax-SpA患者骶髂关节SPARCC评分与IL-6水平和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IL-6可作为监测骶髂关节病变的血清标志物.
作者:魏禺;王凤仙;梁军;华冰珠;周正阳;赵成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昆明地区常住和流动适龄妇女宫颈癌筛查结果,为昆明地区宫颈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昆明地区常住妇女22 240例,流动妇女18 960例,年龄20~65岁.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分型检测HPV,共检测23个型别;PCR-反向斑点杂交法检测HPV-DNA.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经组织病理学确诊.比较常住和流动妇女宫颈癌筛查结果.结果 常住妇女HPV感染率9.82%(2183/22 240),流动妇女HPV感染率17.09%(3240/18 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4.64,P<0.05);其中常住妇女高危型HPV感染率低于流动妇女(7.84%vs.14.18%)(P<0.05).常住妇女宫颈高级别病变检出率低于流动妇女(0.18% vs.0.31%)(P<0.05).常住妇女检出宫颈癌3例,流动妇女检出宫颈癌5例.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初次性行为年龄、性伴侣个数、妊娠次数等均影响HPV感染(P<0.05).结论 昆明地区流动妇女HPV感染、高级别宫颈病变发病率较常住妇女高,应加强流动妇女宫颈癌健康宣教及筛查.
作者:秦茂华;安红梅;邓继红;张雯;谭露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后不同方法预防再粘连的效果.方法 选取宫腔粘连患者80例,随机分为球囊加人工周期组(A组)和宫内节育器加人工周期组(B组),每组40例.两组均按宫腔镜手术操作诊疗规范实施宫腔粘连分离术.术毕A组宫内置入球囊,球囊中注入3~5 ml生理盐水,留置5~7d;B组置入宫内节育器.两组患者术后均予以人工周期治疗,3个月后行宫腔镜复查,了解宫腔粘连程度,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月经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3个月,A组宫腔粘连程度轻,复发率低,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97.5% vs.80.0%) (P<0.05).结论 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后放置球囊加人工周期疗法对预防宫腔再粘连临床效果好.
作者:张晓兴;陈云燕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经鼻-瘘口置管治疗食管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的疗效.方法 食管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患者9例,其中7例为我院手术患者,2例为外院术后转入患者;合并HIV感染2例.通过DSA下经鼻-瘘口置入引流管至瘘腔,小于0.04 kPa负压床旁持续吸引.部分术中未放置鼻肠管或已拔出者,同期予肠内营养管置入进行肠内营养支持,部分患者胃肠减压未拔出者继续保持.结果 9例患者全部治愈,治疗时间13~61 d.其中2例HIV感染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愈合时间较长,分别为49 d和61d.结论 经鼻-瘘口置管治疗食管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国金;张王山;陈仕林;王涌臻;蒋红军;束青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宫颈癌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其发病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密切相关.IL-10是参与免疫抑制和炎症反应的因子,IFN-γ则介导细胞免疫应答,是抗病毒感染的主要细胞因子.近年来众多宫颈癌免疫学研究表明,HPV感染与IL-10、IFN-γ等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形成的免疫抑制微环境可能促进HPV的持续感染,甚至疾病的进展.
作者:李雯;韩雪;刘会玲 刊期: 2018年第03期
1.病例资料 患者,男,61岁,主因“咳嗽、咳痰,伴发热20余天”于2016年11月初入院.(1)现病史:20余天前因受凉出现反复咳嗽,咳大量黄脓痰,易咳出,伴寒战、高热,高体温达40.3℃,伴乏力、纳差,偶伴胸痛,无头痛、心悸,无恶心、呕吐等不适.曾就诊当地医院,先后予以头孢哌酮/舒巴坦、莫西沙星、乌司他丁、亚胺培南/西司他汀治疗,后加用氟康唑抗真菌治疗,咳痰由黄脓痰转为白痰,但仍有反复发热.结核菌素试验阴性.全腹增强CT:双下肺炎症并实变,双侧胸腔少量积液及双侧腹腔积液.
作者:穆鹏;胡方芳;袁军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组合性抗体检测在鉴别诊断转移性肺腺癌和胸膜恶性间皮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常规涂片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患者胸水样本;免疫组化检测癌胚抗原(CEA)、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天冬氨酸蛋白酶A(Napsin A)、间皮细胞(MC)、钙网膜蛋白(CR)、细胞角蛋白5/6(CK5/6)、广谱细胞角蛋白(p-CK)和CK7的表达.结果 常规涂片法诊断转移性肺腺癌35例,恶性肿瘤细胞6例及可疑恶性肿瘤细胞19例;免疫组化染色后诊断为转移性肺腺癌53例和胸膜恶性间皮瘤7例.TTF-1、Napsin A、CEA、CK7和p-CK在转移性肺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MC、CR及CK5/6在胸膜恶性间皮瘤组织中阳性表达,免疫组化组合性抗体检测法鉴别诊断优于常规涂片法(P<0.05).结论 组合性抗体检测在转移性肺腺癌和胸膜恶性间皮瘤鉴别诊断方面具有一定临床优势.
作者:魏亚敏;郑锦花;马秦榕;钟玲玲;胡洁;金美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3(TLR3)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检测85例HCC患者TLR3的表达,同时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和血管生成相关指标,TUNEL法检测HCC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HCC中,TLR3阳性表达率为58.8%(50/85),TLR3的表达与生存素和Bcl-2呈负相关(P<0.01),与Caspase-3、Caspase-8 和Caspase-9呈正相关(P<0.05或P<0.01).TLR3的表达与凋亡指数呈正相关(P<0.01),与MMP-2、微血管密度和内皮干细胞计数呈负相关(P<0.01).结论 HCC中TLR3的表达与细胞凋亡及血管生成有关,提示TLR3参与HCC的发生、发展.
作者:袁明明;任晓燕;谢慧君;王伟伟;陈莉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18 F-脱氧葡萄糖(18 FFDG)PET/CT对中晚期胰腺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中晚期胰腺癌患者17例予吉西他滨1.0g/m2静脉滴注30 min,每周1次,共5周,予调强放疗照射主要危及器宫.治疗前和治疗后1~3个月行PET/CT检查.采用ROC曲线分析治疗前后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变化率(ΔSUVmax%)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同时分析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中晚期胰腺癌原发病灶治疗后的SUVmax低于治疗前(8.96±3.14 vs.12.40±4.65) (P<0.05),而其治疗后代谢肿瘤体积与治疗前相仿(99.46±33.77 vs.97.48±22.92)(P>0.05).ΔSUVmax%灵敏度、特异度和阈值分别为100%、53.3%和25.4%.以ΔSUVmax%为25.4%划分为两个亚组,两组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性别、肿瘤分期、腹腔淋巴转移、治疗前后SUVmax以及ΔSUVmax%均与预后无关(P>0.05).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SUVmax指标可用于评估中晚期胰腺癌同步放化疗及预后.
作者:杨航;张清波;杨静;尹预真;朱蔚友;庞丽俊;周虹;闵艳艳;李丹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 56例单节段峡部裂型腰椎滑脱患者均分为两组,分别采用MIS-TLIF(MIS-TLIF组)与传统TLIF(Open-TLIF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末次随访行三维CT检查显示,MIS-TLIF组椎间融合率为96.4%(27/28),Open-TLIF组均融合.MIS-TLIF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及重返工作时间均少于Open-TLIF组(P<0.05),重返工作率高于Open-TLIF组(89.3% vs.82.1%)(P<0.05).MIS-TLIF组术后腰痛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低于Open-TLIF组(P<0.05).结论 与Open-TLIF比较,MIS-TLIF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具有创伤小、手术出血少、并发症少和术后恢复快的优势.
作者:吕游;陈鸣;秦入结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铁调素在乳腺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A组,25例)、乳腺癌无骨转移患者(B组,30例)和乳腺增生患者(C组,30例)血清中铁调素、骨形态发生蛋白6(BMP6)、IL-6和Hb的水平,分析铁调素与BMP6、IL-6、Hb水平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评价铁调素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A、B和C组贫血发生率分别为56.0%、6.7%和0(P<0.05).A、B、C组铁调素和BMP6水平依次降低,而Hb水平依次升高(P<0.05);A组IL-6水平高于B组和C组(P<0.05).A组铁调素与IL-6水平呈正相关(r=0.626,P<0.01),而与Hb水平呈负相关(r=-0.768,P<0.01).铁调素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00和0.733.结论 铁调素与乳腺癌患者的贫血密切相关,且对乳腺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周钧;曹斐;蒋丽娟 刊期: 201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