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群;田伟华;宋吉莲;丛永壮;丁艳
目的:探讨LDL-C、HDL-C、TG的水平与Ⅱ型糖尿病(NIDDM)并发动脉粥样硬化(AS)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直接法测定血清中LDL-C、HDL-C,利用酶法测定TG在血清中的含量。结果:15例血糖水平控制好(空腹血糖<5.6 mmol/L,餐后血糖<8.3 mmol/L)的NIDDM患者的LDL-C、HDL-C、TG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62±0.23) mmol/L,(1.35±0.20) mmol/L,(1.09±0.29) mmol/L;30例血糖水平控制不好(空腹血糖<5.6 mmol/L,餐后血糖>8.3 mmol/L;或空腹血糖>5.6 mmol/L)的NIDDM患者的LDL-C、HDL-C、TG平均浓度分别为(3.69±0.97) mmol/L,(1.21±0.22) mmol/L,(2.4±0.83) mmol/L;50例正常对照组的LDL-C、HDL-C、TG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59-0.25) mmol/L,(1.37±0.19) mmol/L,(1.06±0.31) mmol/L。NIDDM患者血糖水平控制好的LDL-C、HDL-C、TG的测定结果( ±s)与对照组的相应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而血糖水平控制不好的LDL-C、HDL-C、TG分别与对照组的相应指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LDL-C、HCL-C、TG的测定在NIDDM合并脂类代谢异常的预防和治疗中有较为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丽峰;翟中良;马增煌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自拟溃疡散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16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整理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16例患者均经胃镜、钡餐证实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其中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22~68岁,平均年龄40岁左右。病程长者10 a余,短者数周,平均病程2.5 a。西医诊断为胃溃疡的5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11例。2 治疗方药 黄芪6 g,党参6 g,元胡索6 g,白及6 g,三七2 g,煅瓦楞子6 g,川楝子6 g,象贝母6 g。以上共研极细末,过筛,混合。口服3次/d,6 g/次,温开水送下。亦可将药末分装胶囊吞服。3 治疗结果 曾通过16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治疗观察,并经X线摄片复查,其中愈合者10例,溃疡面缩小者3例,控制症状者2例。4 典型病例 李某某,男,45岁,干部,1996-06-20初诊。上腹部疼痛4~5 a,寒冷刺激物下咽即痛,泛酸,食欲不振,有时呕吐不能食,形体瘦弱,精神不振,舌苔白滑,脉弦虚。经西医检查,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予上方6剂,胃痛大减,食欲增进。又6余剂,身体康复,照常工作,至今未复发。5 体会 本方用黄芪、党参补益中气;白芍、甘草、川楝子、元胡解痉缓痛;瓦楞子、象贝母制酸和中;三七活血化瘀;白及护膜生肌;共奏养胃止痛,生肌医疡之功。此方主要用于溃疡病疼痛、吐酸基本控制或缓解后,解决患者常服煎药之不便,以及溃疡愈合非短期所能奏效之矛盾。且散剂可加大药物对溃疡面的附着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药效。本方应连续服用2个月以上。
作者:张志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院研制的双白药膜,具有祛斑增白、养护皮肤的功能。为保证其质量,本文并对其中的主要成分白芷、白芍进行了薄层定性鉴别。1 制备工艺1.1 处方当归75 g,白芷75 g,白芍30 g,黄芩45 g,黄芪30 g,桔梗15 g,丹皮15 g,甘草15 g,珍珠粉3 g,维生素E油30 g,聚乙烯醇 50 g。1.2 制备当归、白芷、丹皮先浸泡1~2 h,回流提取挥发油20~30 ml,得药渣(1),白芍、桔梗、黄芪、黄芩、甘草浸泡1 h,煎煮得药汁(1)和药渣(2),合并药渣(1)和(2),提取2次,压榨,弃去药渣,得药汁(2)。合并药汁(1)和(2),浓缩,醇沉,得上清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将上清液浓缩至密度约为1.25 g/ml,得药液约90 ml。将聚乙烯醇溶于水,制成胶浆,加入药液、珍珠粉、维生素E油,使溶解,混合均匀,保持50℃左右,加入挥发油,加水调总量至1 500 g,搅匀,分装为100 g/支。
作者:陈高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调理脾胃是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法则。在儿科疾病治疗中应用甚为广泛。因小儿脾胃薄弱易于损伤。患病又多外感六淫邪气,内伤饮食,且均能损伤脾胃。脾胃既伤,则气血生化不足,机体抗病能力减弱,又容易招致外邪。因此,外邪可以损伤脾胃,而脾胃损伤又易感外邪,二者互为因果。当外邪侵犯脾胃,其功能受伤只要祛除外邪,而功能自复。然而素禀脾胃虚弱或脾胃功能损伤较甚,则运化水谷的功能发生障碍。体内容易生湿、生痰、生积、生寒、生热等等。一旦外感六淫邪气,往往内外合邪。表里同病,虚实夹杂。治疗上采用表里同治、虚实兼顾,调理脾胃与祛邪并举,往往取得较好的疗效。为此,现将外儿外感病调理脾胃的方法浅要地叙述如下:1 补脾益气解表 小儿平素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面色白,精神疲倦,易出汗,大便溏薄,感受风寒后,除了上述症状外,有发热恶寒,鼻塞流清涕,苔薄白、舌质淡。指纹浮而色淡等表现。常见于营养不良、维生素D缺乏症的患儿并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腹泻等疾病。中医辨证为脾气虚弱外感风寒之证。治宜标本兼顾,扶正祛邪。治法以补脾益气解表,方用补中益气汤加桂枝、防风等。
作者:肖晖;肖春咀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敌人,因此要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必须积极防治心血管疾病。近年来,我院制剂室运用曾学文主任医师经验方制成强心康口服液,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标准报告如下:1 处方组成 人参、黄芪、川芎、麦冬、桂枝、附子、猪苓、泽泻、葶苈子等。2 制备工艺 将人参加水煎煮2次,2 h/次。收集煎液,残渣和余药加水煎煮2次。第1煎2 h,第2煎1 h,煎液与上述人参煎液合并浓缩至每ml含原药1 g,加食用乙醇使含醇量为50%,沉淀48 h,取上清液减压回收乙醇后,药液加蒸馏水配至全量,加入适量苯甲酸钠,调pH值4.5~7.0之间,分装,灭菌,即得。3 质量控制标准3.1 检查本制剂含生药量5.0 g/10 ml,相对密度应不低于1.04,pH值为4.5~7.0。3.2 人参鉴别取本品20 ml,用正丁醇20 ml振摇提取,取正丁醇液蒸干,加硫酸的45%乙醇溶液(7→100) 15 ml,加热回流1 h,挥去乙醇用氯仿10 ml振摇提取,分取氯仿液,用适量无水硫酸钠脱水,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 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人参二醇,人参三醇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ml各含1 mg的混合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作者:黄桂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喘安的药理作用。方法:采用常规平喘、止咳、抗炎药理作用的试验方法。结果:喘安灌胃给药能有效地对磷酸组胺、氨水诱发的豚鼠、小鼠喘咳及鲜鸡蛋清生理盐水致炎的小鼠炎症具有抑制作用。结论:喘安有显著的平喘、止咳、抗炎作用。
作者:谭德福;汪植;叶红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葛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为豆科植物野葛和粉葛的干燥根,具有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的功效,其化学成分复杂。含有异黄酮、葛根素、葛根素木糖苷、大豆黄酮、大豆黄酮苷及β-谷甾醇、大豆苷、大豆苷元、多量淀粉等。主要有效成分为大豆苷元和葛根素,现已人工合成[1,2]。葛根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对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疾病、视网膜疾病具有良好疗效。本文就葛根及其提取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和临床研究作一简要综述。1 药理研究1.1 对冠脉循环的作用葛根水煎剂、酒浸膏、总黄酮、葛根素均有明显的扩张冠脉血管的作用。正常狗静注30 mg/kg总黄酮,其冠脉血流量增加40%,血管阻力降低29%,且这种作用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3],葛根素的作用要强于总黄酮。从急性心肌缺血狗的右室旁路静注葛根素15~20 mg/(kg·min),连续15 min使进入缺血区冠脉侧枝血流量增加,非缺血区的冠脉血流量亦增加[4],利血平给药后,总黄酮和葛根素对冠脉循环的作用仍保持,表明其作用是通过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而实现的。此外,总黄酮和葛根素能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
作者:何惟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山茱萸是一种常用中药,具有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等功效。近一年来山茱萸价格猛涨,货源紧缺,有的不法药商,为牟取暴利,用一些伪品如山葡萄、葡萄皮等充当山茱萸入药;有的为了增加重量掺杂、掺伪。为了把好山茱萸的质量关,现把山茱萸的掺杂、掺伪现象介绍如下,以供同行参考。1 正品 山茱萸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皮。本品呈不规则的片状或囊状,长1~1.5 cm,宽0.5~1 cm。表面紫红色至紫黑色,皱缩,有光泽,顶端有的有圆形宿萼痕,基部有果梗痕,质柔软。气微,味酸,涩,微苦。2 伪品2.1 山葡萄为葡萄科植物山葡萄Vitis amuransis Rupr.的干燥果实。本品呈不规则片状或扁球形。直径0.4~0.8 cm。表面棕褐色,皱缩,无光泽,内表面灰褐色,附有少量果肉。种子多已除去,完整果实可见种子2~4粒,呈卵形,基部略呈喙状,背侧有脐状突起,腹面具2沟,棕褐色,略光滑,长约0.4 cm,宽约0.5 cm。质柔软不易碎。气微,味酸,微甜。2.2 葡萄为葡萄科植物葡萄Vitis viniferal.L.干燥果皮。
作者:李爱群;田伟华;宋吉莲;丛永壮;丁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大别山区位于安徽、河南、湖北三省,是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的分水岭,也是我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笔者曾于1986年参加了安徽大别山区部分县的资源普查工作,后又几次到大别山区采集标本。现将有关材料简报如下:1 概况 大别山区总面积13 890 km2。其中包括安徽的金寨县、霍山县及岳西县的全部,六安、舒城、潜山等县的部分,本区地貌多样,由丘陵、低山、中山三部分组成,海拔高度50~1 700 m以上不等,高峰白马尖海拔1 770 m。坡度一般为30 °左右。本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暖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14~16℃,无霜期210~220 d,平均降雨量1 200~1 500 mm,平均相对湿度75%~80%。由于山体垂直高度的变化,气候、土壤、植物差异明显,因此药用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2 种类 安徽省大别山区野生药用动、植物种类及养殖、栽培品种都很丰富。据普查资料统计,分布在安徽省大别山区境内的中药材品种近2 000种,其中霍山县有1 700余种,金寨县有1 300余种,岳西县有1 100余种。
作者:谈永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按照《药品管理法》规定,药品包装必须适合药品质量要求,方便储存、运输和医疗使用,必须贴有标签并附有说明书,标签或说明书必须注明药品的品名、规格、生产企业、批准文号、产品批号、主要成分、适应证、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作者对当前我区市场常见的247种中成药(其中有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国家保密品种、国家中医药局评定的优质产品,中国中药名牌产品、国家八五攻关课题、国家基本药物、国家二级企业之产品、省优、部优产品等)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中成药的包装质量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中医药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现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意见分述如下,以供参考。1 存在问题1.1 外包装质量低劣药品包装的纸箱、纸盒、塑料袋、铝塑板、标签、说明书等质量低劣,包装字迹粗糙,模糊不清,使病人从心理上认定该类药品质量低劣,从而给病人带来不安全感而影响销售。1.2 未标明不良反应及有效成分标签或说明书未标明不良反应的有209种,占总数的84.6%;无主要成分内容的有35种,占总数的14.2%。凡是药品都存在治疗作用和用药后产生有害于机体的反应,此类药品经病人使用后发生了毒副作用或不良反应,会增加临床诊断和治疗难度,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作者:田绍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崩漏,西医学又名阴道出血症,是妇科常见病之一。中医对该病的治疗效果较好。由于出血是本病主要症状,因此止血乃首要之法。但须注意,其病因很多,不可不明病因而专止塞;否则将“塞其流而不澄源,则滔天之热不可遏”。笔者临床体会到,该病与寒、热、虚、瘀等有关,且与瘀关系密切。《内经》云:“离经之血即为瘀血,瘀血不去,新血难安。”故笔者常用活血化瘀法为主,配合温、清、补诸法治疗本病,常收不止血而自止之效果。1 温经活血化瘀法 血得寒则凝,凝则脉络不通,成块成瘀。如果经期受寒、涉水淋雨,或素体阳虚,易致血行不畅,瘀血内阻,血不归经,崩中漏下,日久不止。《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故用生化汤与桃红四物汤加艾叶等药温经,化瘀,止血。 例:孙某某,女,29岁。1997-11-04初诊。患者因行人工流产术后致阴道出血淋漓不尽已20 d余。服安络血、断血流等药无效。诊时见:神疲乏力,形寒肢冷,头晕腰酸,舌暗淡,苔薄白,脉细滑。此乃寒凝胞宫,瘀血内阻,冲任失畅,血不归经而致。处方:桃仁、当归、白术、炮姜、艾叶各12 g,赤石脂、益母草、海螵蛸各15 g,黄芪、龙骨、牡蛎各30 g,川芎5 g。服药4剂后,阴道血止,仍感神疲乏力,形寒肢冷,食欲不振。改用黄芪40 g,党参、何首乌、海螵蛸各15 g,当归、香附、白术各12 g,赤芍、白芍各10 g,大枣5枚,川芎8 g,桂枝5 g。药用6剂后,诸症消失。
作者:徐新建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在中药的粉碎中,常常会遇到有大量粘液质、糖分、树胶、树脂等粘性成分的药材,如黄精、玉竹、乳香、没药以及中药干浸膏等。对于这些粘性药材,传统的粉碎方法多采用串料(或称串研)法进行粉碎,即先粉碎非粘性材料,再将粘性药料掺研于一般药料的粉末中,使成碎块或粉末,而后将此碎块或颗粒适当干燥,再进行粉碎。这种粉碎方法虽然能克服一些粉碎中的困难,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处方中的一般药料与粘性药料不易掺研均匀和捣碎;粘性药料干燥时间相对较长,使处方中的挥发性成分损失较多,尤其是非粘性药料粉碎成粉末后,再进行加热干燥时,挥发性成分更易损失;当粘性药料在处方中所占比例较大或粘料的粘性较大时,常给粉碎、过筛造成困难,也使药粉粗细不匀。为此,我在实际操作中进行了改进。现介绍如下:1 操作新法 参考国外的新方法(低温粉碎法),先将处方中的诸药依其粘性大小进行分类,分为粘性药料和非粘性药料两部分,将其分别置于60℃烘箱中干燥适当时间,粘性药料干燥时间可稍长一些,以用手抓药料能感到表面具干燥感为度。
作者:柴志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泄泻作为一种疾病论述,见于我国早有文字记载的殷商甲骨文、在卜辞篇内有“腹不安句。”腹不安即指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中医学对泄泻病称谓之混乱、定义之不确和欠详是客观存在的。为此,笔者对泄泻的定义、病名及分类作以下探讨。1 泄泻病名混乱的历史状况 《内经》属于泄泻的病名有食泄、注下、溏泄、鹜溏、冷泄、濡泄;巢氏《诸病源候总论》有伤寒利候、伤寒病后胃气不和利候、伤寒病后霍乱候、时气热利候、热病下利候、温病下利候;《难经》有胃泄、脾泄、大肠泄;明*孙文垣医案,有称线泄泻者;清*程杏轩医案有称暑泻者;清*尤在泾《医学读书记》中有气泄证者;在现代著作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编的《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将泄泻分为暴泻与缓泻,还有其他多种称呼。 从上面所举例子可以明显看出:历代医家对于泄泻之称谓名目甚多,或简略或冗繁,各行其是;名家对泄泻命名并无大体一致原则,全凭医家主见,有以病因命名为冷泄,时气热利候,热病下利候,有以脏腑命名为脾泄、胃泄,有以气血命名为气泄,有以疾病发展之势态命名为暴泻、洞泄、缓泻等;上述各种命名未能高度集中概括泄泻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程及辨证;从语言学角度研究之,上述命名也与中医现代化所要求的语言结构有所差异不能相协调。
作者:陈悦泰;张丽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消渴丸是广州中药一厂生产的具有中药特色的治疗气阴两虚型消渴证的良药,是我国颁布的“国家中药保护品种”(保护品种编号ZYB20795097)。近年来,我们对基层医疗单位药品抽检中发现标示为“广州中药一厂”生产的“消渴丸”外观与正品有异,经检验为假冒消渴丸。现将伪品消渴丸的几个假冒特征介绍如下。1 消渴丸塑瓶标签的区别
作者:唐奇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汗法属中医治病八法中之一法,临床多用以治疗表证。痹证乃风、寒、湿邪侵袭肌肤经络,客阻于筋脉关节,使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在痹证之初,邪气客表,往往多用汗法,使邪气随汗而解。但在久痹,邪气深入,痹着胶结多舍汗法而不用。笔者近年临床中发现,不论新痹久痹,均可应用汗法,但汗之之法,则应根据病之不同而有所不同,试归纳如下。1 汗可祛邪 以汗法祛邪,宜在痹证之初,方如麻杏薏甘汤、九味羌活汤。此为常法,不多赘述。2 汗可以鼓舞气血 久痹之证,往往气血虚弱,邪气久羁,痹着胶结,缠绵难愈。治宜补益气血,舒筋活血,方如独活寄生汤等。但因患病既久,气血虚弱,沉闷涩滞,短期难以奏效。此时若在常法之间,交替使以汗法,汗后重用补益,会令周身气血为之一振,活跃运行,汗后再重以补益,使气血有后继之力,运行健旺,则邪气易于祛除。
作者:安文静;王卓;张洪海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紫草油为我院自制中药,具有消炎解毒、止痛消肿、祛腐生肌、收敛止血之功效。局部用于烧伤、烫伤等多种外科疾病及某些妇科病、皮肤病。经多年临床应用观察,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 制备1.1 处方紫草100 g,豆油1 000 g。1.2 制备方法取豆油置容器中加热至约200℃,离火,陆续加入剪成约1 cm长,经紫外线照射消毒的紫草,随加随搅拌,加完后继续搅拌15 min,趁热过滤,滤液分装于100 ml无菌瓶内。2 临床应用2.1 治疗Ⅰ度、浅Ⅱ度烫火伤将患部消毒处理后涂以紫草油,3~4次/d。或敷以消毒的紫草油纱布,进行包扎,换药1次/2 d,4~8 d即愈。2.2 治疗外伤常规清创后,敷以消毒的紫草油纱布,包扎,换药1次/2 d,一般换药2~4次即可治愈。
作者:程静;房云霞;司民一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加味三青饮是国家级名老中医裘笑梅主任医师所创制,具有清热滋阴,补肾安胎之功,专为阴虚内热型先兆流产而设。笔者在临床中运用此方加减治疗阴虚内热型先兆流产32例,疗效确切,特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 本组均为门诊病人,年龄大34岁,小21岁;有人流、药流史22例,无流产史10例;病程长15 d,短者1 d;均经过B超检查排除死胎和宫外孕。临床表现:停经后阴道少量出血,伴有下腹轻微疼痛,腰酸及下坠感,口渴、溲赤、便干,舌红少苔脉滑数,B超提示宫内活胎,符合先兆流产的诊断,中医辨证分型为阴虚内热型。2 治疗方法 以加味三青饮加减。基本方为:冬桑叶20 g,淡竹茹10 g,丝瓜络10 g,生白芍15 g,熟地15 g,菟丝子20 g,仙鹤草20 g,槐米炭15 g,杜仲15 g。加减:伴恶心呕吐者加川连3 g,苏叶10 g;兼气虚者加太子参30 g,麦冬15 g。10剂为1个疗程。
作者:楼月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 非腺毛的种类[1]1.1 乳突状毛表皮突起呈乳头状。如荷叶上毛茸,菊花,金银花花冠顶端乳头状的表皮细胞等。1.2 线状毛毛茸呈线状,由单细胞或多细胞构成。如番泻叶、细辛的毛茸。1.3 棘毛毛茸壁厚而坚硬、木质化。如大麻棘毛。1.4 钩毛形状似棘毛,但顶端弯曲成钩状。如茜草茎、叶上毛茸。1.5 螫毛毛茸较脆,液泡中含有蚁酸,能刺激皮肤引起剧痛。如荨麻毛茸。1.6 星状毛毛茸分枝似星,呈放射状。如石韦、蜀葵叶的毛茸。1.7 树状分枝毛毛茸如树状分枝。如毛蕊花的毛茸。1.8 丁字毛毛茸呈“丁”字形。如艾叶的毛茸。1.9 鳞毛毛茸的突出部分呈圆形平顶状或鳞片状。如胡颓子叶片的毛茸。2 非腺毛在原植物鉴定中的应用 植物体表面因有非腺毛,而非常有利于原植物品种鉴别。菊科植物款冬Tussilagoago farfara L.与同科植物蜂斗菜Petasites japonicus (Sieb. et Zucc.) Maxim常难以区别,但款冬基生的阔心形叶片下表面密生白色绢丝状毛茸,而区别于易混品蜂斗菜;茜草科植物茜草为攀援草本植物,易与葡萄科的一些植物混淆,但茜草茎叶表面有倒钩状非腺毛,易挂住行人衣服而区别于其它混淆品;荨麻Urtica cannabina Linn.是治疗关节肿痛的常用中药,其叶片的非腺毛中含有大量蚁酸,能刺伤皮肤引起剧痛,而极易辨认;水杨梅Geum aleppicum Jacq.与仙鹤草Agrimonia pilosa Ledeb.形态相似,但水杨梅茎叶光滑,而仙鹤草茎、叶密生非腺毛;茵陈叶片下表面密生白色毛茸(非腺毛)而区别于铁杆蒿类。
作者:李炳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在药材净选加工时,某些有药用价值的部位往往被忽视,而被视为杂质除去,如花椒的种子、麻黄的根等。为了合理使用药材,扩大药源,现将其总结如下:1 花椒与椒目 花椒为较常用的温里药,药用部位为干燥成熟果皮,味辛、性热,有小毒,可温中、止痛、杀虫。在净选加工时,规定除去果柄、种子和杂质。花椒的种子亦有药用价值,入药称之为椒目,性味苦寒,可行水、平喘,常用于水肿胀满,痰饮喘咳等。2 麻黄与麻黄根 麻黄为辛温解表药的代表药物,功效发汗、平喘、利水,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等。药用部位为地上草质茎。商品药材常带有根,要求除去。但根功专止汗,是较常用的收涩药,与麻黄的作用相反,应区别入药。3 诃子与诃子核 诃子的商品药材为成熟果实,但临床上要求去核用肉,诃子肉为酸涩收敛药,生用开音敛肺,煨用止泻涩肠,治久咳、久泻、久痢等。而文献记载诃子核磨白蜜注目能治风赤涩痛等,亦有药用价值。4 莲子与莲子心 莲子的商品药材为成熟种仁,中心包裹一绿色胚芽,即莲子心,净制去心后称莲子肉,心和肉作用不同,莲子心能清心热,莲子肉能补脾涩精,故应区别入药。
作者:孙逢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环维黄杨星D(CVB-D)对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的影响。方法:培养SD大鼠(1~3 d)心肌细胞,应用特异性荧光指示剂Fluo-3/AM负载细胞,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胞内游离钙的变化。结果:在Hanks液中,CVB-D浓度为1×10-7,1×10-6,1×10-5 mol*L-1时,心肌细胞内[Ca2+]i逐步升高,其峰值分别为54.36±2.32,59.04±2.67,64.76±3.71,并呈剂量依赖性,但无时间依赖性;在有外钙和无外钙时,环维黄杨星D对胞内钙的升高有显著差异(P<0.05);在无外钙并加入内罗啶孵育后,环维黄杨星D引起的胞内[Ca2+]i轻度升高,但与D-Hanks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环维黄杨星D具有升高心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作用,[Ca2+]i的升高既源于内钙释放又源于外钙内流。
作者:梁涛;方泰惠;姚秀娟;蒋永培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