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康
各种原因导致视网膜、葡萄膜血管破裂或新生血管破裂出血都可能引起玻璃体出血.而玻璃体本身无血管,自行吸收缓慢,瘀血不化积于玻璃体内不仅引起视力障碍,久之还会导致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及后遗症,终导致视力丧失.现代眼科进展虽然可开展玻璃体切除术,但费用昂贵,绝大多数患者失去有效治疗机会.自1992-06~2001-08,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玻璃体出血,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奇;李保金 刊期: 2001年第11期
近代著名医家张锡纯将其毕生之临床经验著成《医学衷中参西录》.观其遣方用药,不但立意新颖,自成格局,而且对药物的认识和运用更为独特,其中尤以赭石为突出.仲景《伤寒论》112方中,仅“旋复代赭汤”中使用了赭石,且药量小于方中其它各药.而张氏选用赭石与其它中药配伍的方剂,命名的有34首,医案各门共处方223首,用赭石者四居其一,不仅涉及到内外妇儿各科,而且急症、危症每多用之.张氏对该药推崇备至,认为“赭石诚为救颠扶危之大药也,乃如此良药,今人罕用,间有用者,不过贰叁钱,药不胜病,用与不用同也……”.言下之意,深为今人不善用.不会用此药而深感遗憾.今笔者不惴冒昧,就张氏书中有关赭石的用药经验简述如下.
作者:彭桥荣 刊期: 2001年第11期
按《中国药典》2000版Ⅰ部附录IXA杂质检查法规定[1],筛分法系指依据药材与杂质直径大小的差异,选用适当的筛,将杂质与药材分离,并计算杂质含量的方法.海金沙和蒲黄均为极细粉状药材,其中常混有难以拣出的杂质,含量不易测定.我们在药品检验中运用筛分法使上述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
作者:淡昭林;杨尚龙 刊期: 2001年第11期
重楼,又名蚤休、七叶一枝花,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下品.其味苦,性微寒,有小毒,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之功效.用于治疗疔痈肿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跌打肿痛、惊风抽搐等,为临床常用中药.近来笔者发现市场上有人用性味、功效及毒性完全不同,但饮片的性状、外观较为相似的禹白附充当七叶一枝花使用,造成了品种供应上的混乱.为了便于饮片识别和品种鉴别,笔者从两者的原植物来源,饮片的性状鉴别和粉末的显微特征三方面作如下的鉴别报道.
作者:唐瑾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客观反映和评价当前中药复方研究的基本状况、方法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方法:选择国内具权威性的两个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和中国中医药文献数据库(TCMDB),检索出有关中药复方研究的文献2 515篇.分别建立若干分析数据库,对文献中使用的20 000多个
作者:蒋永光;金桂花;李认书 刊期: 2001年第11期
广泛调研国内新中药质量可控性、对研究动态进行归纳、总结及对中药前景进行展望.大量资料表明中医药事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事业.
作者:潘英 刊期: 2001年第11期
清开灵注射液由牛黄、水牛角、黄芩、金银花、栀子等中药精制而成,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等功能.随着清开灵的广泛使用,其临床用途日趋扩大.现将其在五官科的应用报道如下:
作者:陈敬然;刘晋华 刊期: 2001年第11期
呼吸道感染是临床上常见病,一般是由病毒或细菌感染所致.对于细菌感染常用有效的抗生素,对于病毒感染尚无特殊的药物.我院自1998-06~2000-06采用哈尔滨中药二厂生产的双黄连粉针剂治疗160例由病毒感染的呼吸道疾病,同时设立对照组,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广林;石娟;任晓龙 刊期: 2001年第11期
心理疗法又叫精神疗法,与化学、天然药物及物理治疗不同,是医生与病人交往接触过程中,医生通过语言来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心理治疗的手段主要是语言,有时还需借助表情、姿势、态度和行为来配合,终目的是改变病人的情绪、认识、感受和行为,使病人的精神和身体状况均获改善.
作者:李青 刊期: 2001年第11期
六神丸是我国著名的传统中成药,又称雷氏六神丸,主要由牛黄、麝香、冰片、蟾酥、珍珠、雄黄等组成.本品长期以来一直作为喉科专用药,功能解毒、消炎、止痛,用于治疗白喉、咽喉肿痛、单双乳蛾、喉烂丹痧等证.近年来,其临床用途有了进一步扩展,对内科、外科、皮肤科、妇科、肿瘤等多种疾病有治疗作用.现综述如下.
作者:聂彦丰 刊期: 2001年第11期
患者,女,30岁,住院号6076,孕2产1.因重度妊高症致腹水在当地人民医院治疗无效后终止妊娠.引产术后6 d腹水呈加重趋势,伴肢软乏力、头晕、恶寒、咳嗽来我院求治.既往无肝炎、高血压、肾病病史,入院查体:T 36.8℃,P 88次/min,R 19次/min,BP 18/12.7 kPa.神清,精神萎靡,皮肤巩膜无黄染,右腋下可及1.5 cm×1.5 cm两个大小不等的淋巴结,心率88次/min,律齐,双肺呼吸音粗糙,无干湿性罗音,腹部起呈蛙腹,腹围106 cm,叩诊移动性浊音存在,双下肢呈凹陷性水肿,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妇科检查:有少量暗红色血液自宫口溢出,宫体前位拳头大小,质中,无压痛.实验室检查血、尿、大便常规正常.入院当日B超提示:中下腹见重度腹水、肝脏增厚、子宫增大、占位性待排、宫内积血、胸片示:左侧胸腔少量积液.入院后给予多种维生素,肌苷、双氢克尿噻、氨苯喋啶等护肝利尿药对症治疗48 h症状无缓解.修正治疗,补充人血白蛋白,丙种球蛋白.中医辨证为肝虚湿盛,本虚标实之证.以泻实补虚为主,采用健脾、利水、补益等治法相结合,口服中药以白术散加减.方药:白术20 g,云苓20 g,大腹皮15 g,陈皮10
作者:张祖芳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研究枳实、苦参对离体家兔阴道平滑肌的收缩作用.方法:取健康雌性未孕家兔,分离取出阴道,观察样品枳实、苦参对离体家兔阴道平滑肌的收缩作用,并用双笔自动平衡记录仪进行描记.结果:枳实和苦参样品均有兴奋离体家兔环行阴道平滑肌的作用,能诱发肌条的节律性收缩治动或加强原有自发性收缩肌条的收缩力及收缩频率.结论:枳实、苦参对离体家兔阴道平滑肌有收缩作用.
作者:汤容 刊期: 2001年第11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病在我国已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且是一种主要的致死、致残的常见病.抢救治疗及恢复功能是治疗的关键.因此,护理工作的优劣对该病的治疗和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沈小凤 刊期: 2001年第11期
颈椎病系骨伤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为解除病人疾苦,我院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研制出具有祛湿软坚、舒经通络,活血化瘀之功效用于治疗多种类型的颈椎病及其他痹证的中药制剂.近年临床治疗有关病证280例结果表明,该制剂质量稳定,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移兰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羚羊感冒口服液中牛蒡子苷的含量.方法:采用 Sinocrom ODS C18柱,以甲醇-水-磷酸(45∶55∶0.2)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80 nm.结果:牛蒡子苷在30~200 μg*m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9.84%,RSD=1.7%(n=6).结论:该法简便快速,准确度高.
作者:毛颐晴;李纬 刊期: 2001年第11期
三七伤药片为《中国药典》[1]收载品种,由三七、草乌、雪上一枝蒿、冰片、骨碎补、红花、接骨木、赤芍8味药组成;具有舒筋活血,散瘀止痛之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痹痛、急慢性扭挫伤等症.为有效地控制其内在质量,笔者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冰片进行了定性鉴别.报告如下.
作者:钟进 刊期: 2001年第11期
为开展实施好健康教育,1999-09~10对我科95例肛瘘、混合痔住院病人入院时进行评估,结果有35例对肛瘘、混合痔手术顾虑重重,20例面对手术不知如何应付,临近出院时有50例对如何度过康复期不知所措等.由此可见,病人卫生知识缺乏的现象普遍存在,因而从1999-11~12月开始加强实施系统的健康教育,收到较好的效果.
作者:刘安心 刊期: 2001年第11期
1 临床资料本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50例,其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26~78岁.卡氏记分为50~80分.病理组织学确诊16例,其中肝细胞癌14例,胆管细胞癌2例.其余均按“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原发性肝癌”所制定的标准诊断[1].临床分期按诊治规范分期:Ⅱ期12例,Ⅲ期38例.治疗前瘤体4~5 cm者4例,5+~8 cm者14例,8+~11 cm者16例,11+~15 cm者9例,多个结节8例,瘤体平均大小为7.64 cm×9.33 cm.合并子灶10例,合并黄疸11例,合并腹水16例,齿衄9例,有远处转移6例.甲胎蛋白(AFP)阳性41例,碱性磷酸酶(AKP)异常36例,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异常44例,谷丙转氨酶(ALT)异常28例,谷草转氨酶(AST)异常21例,白球比值(A/G)倒置18例.
作者:曹玲生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实验研究复方芸香片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采用抑菌实验,观察复方芸香片及其组成的水提物、醇提物对所选用的8种细菌的低抑菌浓度和相对抑菌浓度作用程度.结果:醇提的复方芸香片对化脓性链球菌、藤黄八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B群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均有同等的较弱的抑菌作用.复方芸香药材醇提物对上述细菌的抑菌作用大为增强,其中强的是前两种,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B群链球菌.芸香醇提物对前4种菌的抑菌作用也较强.H对上述细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结论:复方芸香片对一般细菌有抑菌作用.
作者:李芳 刊期: 2001年第11期
随着中药注射液不断研制成功,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而且普遍认为中药注射液低毒、平和、安全,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由中药注射液引起的过敏反应病例时有发生,现将1990年以来我们观察治疗的76例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申太明 刊期: 200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