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莲
近,在药材市场发现去皮的杏仁.传统认为杏仁皮尖有毒,当去之方能入药,故处方中习用光杏仁.现在认为皮也有效,故一般不去皮尖[1],既省工,又省料,又可避免运输中走油和霉变.经理化鉴别此种去皮杏仁为已提取有效成分后的弃去物,与炮制后的杏仁差异很大.现将两种杏仁在性状和理化方面进行比较鉴别,以资区分.
作者:焦福贵;孙振芝 刊期: 2000年第07期
二花三草合剂由金银花、红花、大黄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瘀散结之功效.为了控制本品质量,采用薄层色谱法和化学试剂法对处方中金银花及大黄进行了鉴别.
作者:张永东;邓瑛 刊期: 2000年第07期
运用颜色反应、沉淀反应、荧光反应、薄层色谱法对北刘寄奴、南刘寄奴、甜蒿子、元宝草、地耳草进行理化鉴别.方法可靠,为刘寄奴的真伪鉴别提供了依据.
作者:黄林芳;周天达 刊期: 2000年第07期
咽喉炎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我院制剂室研制的音葆袋泡剂用于急慢性咽喉炎治疗已有3 a ,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小平 刊期: 2000年第07期
对有心脑血管疾病兼有感染的患者,临床治疗予以抗感染药物与复方丹参常同时应用.在用药过程中发现,甲氟哌酸与复方丹参注射液混合后立即产生沉淀,报告如下.
作者:郑希林;崔光华 刊期: 2000年第07期
我科于1996-05~1999-04,对100例肛肠手术后患者应用止血消炎散治疗,发现它在止血、抗感染、促进伤口愈合方面有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起茂;张素兰 刊期: 2000年第07期
冬虫夏草为麦角菌科冬虫夏草菌寄生鳞翅目蝙蝠蛾科昆虫蝙蝠蛾幼虫的干燥子座和幼虫的复合体.其性温,味甘,有填精补髓、益肺补肾、化痰止喘的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痰饮喘咳、阳痿遗精、腰膝酸痛、虚劳咯血、自汗盗汗等证.由于其功效显著,来源稀少,价格昂贵,药材市场掺假品较多[1,2],现将冬虫夏草与几种掺伪品鉴别介绍如下(表1).
作者:彭艳 刊期: 2000年第07期
黄褐斑是常见的发生在面部的一种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典型皮损呈蝶状,为淡褐色或咖啡色 ,界限明显,日晒后加剧,中年女性居多.长期服用避孕药、生殖器疾病、月经紊乱、妇女妊娠期均可导致该病发生.笔者采用血府逐瘀汤辨证加味治疗黄褐斑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万海青;杜卫萍;杨燕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笔者在工作中采用闪罐法治疗因肌注形成的局部肿痛效果明显,既减轻了病人的疼痛,也促进了局部药物的吸收.
作者:王守东;许佩华 刊期: 2000年第07期
自1997年始,我用木蝴蝶加味治疗以咽部异物感为主要症状的慢性咽炎,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文莲 刊期: 2000年第07期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学理论,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独特中药加工技术.中药炮制后可增强疗效,改变药性和降低毒副作用.它的发展经历了由浅到深、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它在人类医学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国内外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中药炮制也引起人们的更大兴趣.本文就中药炮制的沿革及进展作一简要的叙述, 请同行赐教.
作者:田桂云 刊期: 2000年第07期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ODS柱.以甲醇-水(35∶6 5)为流动相,测定复方珍珠暗疮片中芍药甙的含量.其方法回收率为95.8%,RS D为1.8%.
作者:张振秋;覃芳;裴桂秋;袁昌鲁;李云霞 刊期: 2000年第07期
流行性腮腺炎是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伴有发热,有延及各种组织和各种脏器的倾向.尤其好发于儿童,而且易感染.为了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我院自制了腮糊膏,经临床近一年的实践证明,其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联华;蔡抗援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神经衰弱一证属西医病名,中医无此名称,多包含在头痛、眩晕、虚劳、不寐、脏躁、百合病、郁证等病当中.由于症状繁多,几乎涉及到每个脏器,病情轻重不一,时发时愈,变化多端.中医论为本病多发生体质较弱或性格急躁,任性,自制能力差,而使脏腑阴阳失调而引起各种病证.
作者:李浩明;刘芪红 刊期: 2000年第07期
1995-01~1999-12,笔者应用如意金黄散外敷,治疗药物性静脉炎3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沙惠菊 刊期: 2000年第07期
中药知母为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unge的干燥根茎,具有清热、泻火之功效,为常用中药.商品药材分为毛知母、知母肉两类.为考察这两类药材的流通情况以及资源分布,我们收集了国内知母药材使用量较大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药材公司或医疗单位的知母药材样品,并依据<中国药典>(1995年版)标准进行了鉴定,同时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收集对知母资源分布进行了调查.
作者:周峰;陈万生;乔传卓 刊期: 2000年第07期
1997~1999年间,我们对280例痔瘘术后出现的尿潴留、创面渗血、疼痛、便秘、肛缘水肿等症状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效果满意,有效地防治了痔瘘并发症的产生和发展.
作者:刘萍 刊期: 2000年第07期
肾气丸首见于<金匮要略>,为治肾阳不足之祖方.自仲景之后,后世医家又不断开拓应用,广泛使用于临床.今将其在泌尿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概况综述如下:
作者:刘磊;周东民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外用Ⅰ号液中大黄素的含量,以不低于0.6 mg/ml 作为质控指标.
作者:张传仙 刊期: 2000年第07期
作者:黄有伟;李建平 刊期: 2000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