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龙
慢性咽炎是一种常见多发病,以往在治疗上采用消炎及对症处理.自1998-11以来,我院采用纯中药制剂咽舒合剂治疗该病取得了一定疗效.现将咽舒合剂的制备方法及治疗结果观察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戈大春;张焕清 刊期: 1999年第12期
通过对我院中药处方的用药分析,旨在根据本院中医的用药特点,对中药实施计划采购、合理储备、量化管理,并为中药房药斗的合理排列提供依据.1 习用品与单张处方用药数量1.1 统计方法:随机抽取本院三个不同时期的中药处方123578张,将每张处方中的每味中药及其剂量输入微机,用自编程序,统计出所用到的中药种数、每剂药平均含药味数与剂量.
作者:叶世登;杨小平;李原 刊期: 1999年第12期
金钱白花蛇为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Blyth的幼蛇除去内脏的干燥体,别名白花蛇、寸白蛇、气微腥、味微咸、具有祛风、通络、止痉作用.商品中常有混杂,以游蛇科多种动物蛇伪充较为常见,其中有一种外观与正品十分相似,经笔者鉴定为游蛇科动物赤链蛇Dinodin rufozonatum (Cantor)去内脏的干燥幼体.本文仅从性状作对比鉴别,以供参考.
作者:李学彬;秦伟华;王慧敏;王颖;戴晓琪 刊期: 1999年第12期
金疮止血消炎药是我院经省科委立项的科研课题,是一种止血消炎促进组织愈合的新型中药止血制剂.该处方源于<金匮要略>,是在胶艾汤的基础上加减而成的验方,经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以及临床千余例疗效观察,认定其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小.本文对金疮止血消炎药进行了有关质量标准研究的探讨.
作者:张剑;程文华 刊期: 1999年第12期
为了解不同的制品槐米中总黄酮含量的变化情况,利用硝酸铝在碱性条件下与黄酮络合呈色,510 nm测定吸收度方法.实验证明炒制品中黄酮含量高,回收率102.4%, RSD=4.22%.方法简单稳定.
作者:田树革;肖新芳;周晓英 刊期: 1999年第12期
笔者自1994-03~1999-03,用仙人掌外敷治疗流行性腮腺炎21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21例,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在4~10岁间16例,11~16岁之间5例;发病1 d就诊者4例,2 d就诊者15例,3 d以上就诊者2例;曾用抗生素治疗者8例.21例患者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恶寒、发热、纳差和腮腺肿痛.其中单侧腮腺肿胀者17例,双侧腮腺肿胀者4例;有16例体温超过38℃.
作者:肖斌;孔庆丽 刊期: 1999年第12期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微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能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及渗出性出血和水肿,在临床上表现为皮肤斑点、瘀斑、关节酸痛、腹痛及肾脏损害等综合性症状和体征.笔者采用凉血地黄汤为主治疗本病,并对其中46例进行追踪比较、分析,总结出一些经验,现阐述如下:
作者:郭仪仙;郭素钦 刊期: 1999年第12期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局部色素脱失,影响容颜,易诊难治.本人在临床上采用活血祛风法为主,配合补骨脂酊外涂及梅花针弹刺局部治疗38例白癜风,效果尚可.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华娣 刊期: 1999年第12期
对蛤蚧的性状作了描述并与常见五种伪品的性状特征作了比较,供临床用药鉴别参考.
作者:王金龙 刊期: 1999年第12期
药品价格是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及身体健康的一件大事.近年来,药品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医院药品采购这一角度,我建议应引入招标竞争机制,通过择优汰劣而选择较理想的进货单位.这样不仅能使所采购的药品更加质优、价廉,而且能体现药品采购活动中的公开、公平、公正;还能有效地消除多年来采购活动中的暗箱操作,彻底杜绝行贿受贿等各种腐败现象.
作者:夏曦;刘玲;曾美章 刊期: 1999年第12期
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的深入发展,中西药并用的机率越来越高,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然而,中西药配伍应用中所固有不良反应的累加或药物相互作用可能性的增加,必然会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因而必须引起重视,才能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作者:崔丽君;安丽 刊期: 1999年第12期
采用TLC法对麝香保心康片中麝香、冰片、延胡索进行了定性鉴别.方法简便,重现性好.
作者:王俊香;李军勇;庄建红;简惠 刊期: 1999年第12期
虫类药治疗男科疾病由来已久,其行走攻窜,通经活络,疏逐搜剔的特性擅治疑难杂症备受古代医家的重视.而今医家,更将虫类药物功效发挥淋漓尽致,现将学习所得,简述如下.
作者:裴军;王洪君 刊期: 1999年第12期
以黄芩甙含量为指标,采用恒温加速实验法和留样观察法,对柴芩口服液的稳定性进行考查.预测t25℃0.9为397 d.
作者:蔡越秀 刊期: 1999年第12期
肠道易激综合征是消化内科常见病,约占胃肠疾病的30%~50%.本病对症治疗虽可获效,但根治往往困难.笔者从1994-07~1996-12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本病84例,收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永奇 刊期: 1999年第12期
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灯盏花素注射液的吸收度,通过采用不同温度加温破坏实验后其含量的变化,观察分析温度对该产品含量的影响.
作者:陈丽;画红顺 刊期: 1999年第12期
水,对中药材有较强的穿透力,可溶解中药材中的生物碱、甙类、有机酸、鞣质、蛋白质、糖类、多糖类和无机盐等有效成分,是煎煮中药的常用溶媒.在实践中,笔者观察到煎药用水的质与量,煎煮的时间与方法,对药效均有较大的影响,简述如下.
作者:林德元;徐锦池 刊期: 1999年第12期
上感发热是儿科临床常见病症,是由多种病毒或细菌感染所致,目前多用抗生素治疗.我院用自制的清热糖浆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丁菊英 刊期: 1999年第12期
中药注射剂具有剂量准确、药效迅速、作用可靠等优点.在解决中医急症、重症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但是,由于中药成分十分复杂,不少品种的有效成分尚不清楚,特别是多味药材组成的复方制剂,大部分产品是中药材综合成分的提取物,往往因提取工艺不够完善,一些大分子的杂质未能完全除去,从而使中药注射剂在配液时、或灭菌后、或贮存过程中出现色泽变深、浑浊、沉淀等,使制剂澄明度不合格,给生产带来麻烦或造成经济损失,甚至降低疗效,影响临床使用.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及生产经验,笔者就中药注射剂澄明度谈几点看法.
作者:唐国胜 刊期: 1999年第12期
中药的四气五味是药物的基本性味,升降浮沉是药物作用的趋向,归经是药物用于不同脏腑经络治疗的依据.因为每味药都包含着气和味、升和降、浮和沉.有些药物生熟作用有别,加入辅料共制使药物作用趋向和归经不同,因此药物生熟,加入辅料共制,炒、炙、煅、蒸、煮等与临床疗效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黄冬萍;魏加印 刊期: 199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