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玲
创伤性面瘫是临床脑外科常见病症之一.笔者近年采用电针治疗创伤性面瘫患者25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对象:全部为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患者,共25例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大60岁,小8岁.左侧11例,右侧14例.
作者:吴永江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6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例,其中非手术治疗78例,手术治疗84例.结果:总并发症发生率39.5%,总病死率11%,总治愈率89%.并发症发生率:非手术组43.6%,手术组35.7%,P>0.05.死亡率:非手术组12.8%,手术组9.5%,P>0.05.治愈率:非手术组87.2%,手术组90.5%,P>0.05.结论:合理选择治疗方式,积极外科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预后十分重要.
作者:周斌;苑香会;祝佳赫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hs - cTnT作为AMI的新一代高敏感检测方法,应用后部分正常人和其他疾病患者血液中的肌钙蛋白浓度超出参考范围,为临床排除假阳性患者.方法:57AMI患者组和39非AMI患者组均在入院0小时和6小时抽血检测hs- cTnT,动态比较大于20%人数与单点检测异常人数进行比较.结果:AMI患者组中动态比较大于20%的人数与入院0h异常人数和入院6h异常人数比较,P> 0.05无统计学意义;非AMI患者组动态比较大于20%的人数与入院0h异常人数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动态比较大于20%的人数与入院6h异常人数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s- cTnT动态定量检测为临床排除假阳性患者提供一个解决简单易行的方案,为基层医院不能开展冠状动脉造影和心电图无动态变化的患者提供诊断依据,对患者下一步的治疗方法有直接的指导意义.hs - cTnT;动态定量检测;AMI
作者:李新霞;马恺;董静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观察阿昔洛韦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选择阿昔洛韦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带状疱疹32例,并与单用阿昔洛韦治疗进行对比.结果:联合用药组在止痛、止疱、缩短疗程方面均优于单用阿昔洛韦组(P<0.0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阿昔洛韦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带状疱疹疗效好,无论临床症状,体征消除及病程缩短均优于对照组.
作者:沈旭 刊期: 2011年第15期
分析儿科临床带教中存在的各种不利因素,并进行具体分析,针对各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严格带教管理,规范带教行为,认真做好带教工作安排,强化带教老师的职业认同,使儿科护理带教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作者:腾小凤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免煎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急慢性缺血性脑血管患者152例,以祛风化痰醒脑汤为基础,随机分为祛风化痰醒脑汤中药配方颗粒组和传统中药汤剂组进行临床疗效评估,并记录临床疗效资料.结果:头颅CT恢复方面中药配方颗粒组总有效率96.10%,传统中药汤剂93.33%,两组对比临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免煎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中药汤剂临床疗效相当,但中药配方颗粒具有配药方便、服用方便、紧急用药方便、保存方便和携带方便等.就疗效而言:中药配方颗粒保持中医临床辨证施治特色,随证处方;质量稳定,疗效可靠.
作者:李治军;邓红旗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效果.方法:颈动脉粥样斑块50例平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d治疗,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结果:治疗组明显可改善颈动脉粥样软斑分级,而对照组则随访前后比较斑块分级无明显差异.同时随访期间均未见有明显严重不良反应情况发生,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斑块疗效好,且阿托伐他汀治疗剂量20mg/d较10mg/d疗效更佳,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郝晓勇;强三海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探讨高渗糖局部治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方法:4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应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并置入干纱条引流;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局部应用高渗糖溶液冲洗后,置入高渗糖湿纱条引流,观察切口愈合情况.结果:治疗组切口愈合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局部高渗糖溶液治疗能显著缩短愈合时间.
作者:贾小奉;刘小娟 刊期: 2011年第15期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性疾病,多发于20-40岁,中青年人,病因不祥.常见症状为肢体麻木和因视神经感染等引起的暂时性视力障碍,病程呈自然缓慢和复发性发病.我院对多发性硬化病人进行VEP、BAEP测定.
作者:银花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肱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发生桡神经损伤的病因特点及治疗分析.方法:对我科自2003 - 2008年间收治的15例肱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发生桡神经损伤病例的致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治方法及预后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6-18个月,所有病例自觉症状消失,伸腕、伸指肌力恢复至V级,肌电图复查神经传导速度和潜伏期恢复正常范围.结论:过度牵拉、粗暴操作和钢板卡压是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的三大主要原因.早期诊断和早期手术松解可使神经功能完全恢复.
作者:常玉文;艾则孜;高臻兵;刘益滔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在基层医院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亚急性胆囊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4例急性亚急性胆囊炎腹腔镜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64例患者均治愈,其中中转开腹5例,无死亡病例,平均住院6d.结论:只要熟练掌握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技巧,把握手术时机,急性亚急性胆囊炎行LC治疗在基层医院还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程建荣;张宝宽 刊期: 2011年第15期
肾病综合征是肾小球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引起肾病综合征的病因不外外感、内伤两端.其病机关键是肾之本气自病,主水和藏精功能失职[1],其临床表现以水肿和蛋白尿为主,治疗上也常以消除水肿和蛋白尿为基本评判标准.
作者:黄树庆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病人的康复护理.方法:将DVT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由责任护士负责进行健康评估,实施康复护理计划,对照组按照常规的护理方法.结果:观察组病人了解疾病知识,正确掌握功能锻炼方法,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DVT病人实施相关护理康复计划,减轻了痛苦,促进了康复,防止了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海兰 刊期: 2011年第15期
自2008年6月份我院从瑞典洁定公司引进了一批先进清洗灭菌设备,建成了西北五省乃至全国一流的消毒供应中心.开始承担全院及临近医院的消毒灭菌工作,为各科室、手术室提供无菌器材、敷料等医疗用品,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和安全,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科室.171
作者:高金凤;周绘勤 刊期: 2011年第15期
急性乳腺炎是产后容易发生的一种乳腺病,发病后如不及时治疗,极易发展成化脓性乳腺炎,甚至并发全身感染,不仅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还影响到婴儿的正常哺乳.因此本文针对急性乳腺炎早、中、晚期辩证外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5例中21例痊愈,3例疮口愈合,乳腺局部组织有肿块少许,1例因漏乳形成传囊乳痈.结论:急性乳腺炎中医辩证外治疗效满意.疮口愈合好,但产妇如能在产前产后掌握病因及相应预防护理措施,则是防止本病发生的关键.
作者:胡映红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辩证治疗梅核气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梅核气辩证分为肝郁气滞型和脾虚痰阻型两类,采用针刺配合道遥散或半夏厚朴汤进行治疗.结果:临床按此方法治疗梅核气,效果明显,大大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结论:针药结合的方法辩证治疗梅核气,疗效良好,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作者:王芳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术(SCA)的包扎方法.方法:将150名实施SCA的患者术后分别采用环形包扎法(为对照组)和“8”字形包扎法(为观察组),比较两种方法的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术后24小时内出血率分别为2.7%和4.0%,差别无显著性.皮肤破损率分别为4.00%和82.67%,差别极显著.结论:采用“8”字形包扎法有助于减少皮肤破损率.
作者:曾燕 刊期: 2011年第15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或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约40%~60%,约0.5%~2.0%的患者发生致命性肺栓塞(PE).我科2004年1月- 2009年6月共收治THA及TKA患者62例,发生DVT30例,经早期护理干预,疗效满意.
作者:贾彩萍;王翠萍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留置导尿是临床各科用于解除尿潴留及观察尿量、术前准备等基本手段.在留置导尿过程中,经常发生尿道口漏尿现象,给治疗和护理造成很大影响,笔者对34例漏尿病人进行原因分析并及时处理,效果满意.
作者:范继梅 刊期: 2011年第15期
小儿感染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白细胞计数作为观察炎症的指标常用于细菌和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C反应蛋白(CRP)是炎症标志物中主要和敏感的非特异性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急性感染时CRP浓度可升高,随着炎症的好转又可恢复正常.而CRP和白细胞计数的组合对临床评价明显感染和炎症症状的病人有效.我们对患感染性疾病儿童同时进行CRP、WBC检测,旨在探讨细菌感染时CRP、WBC检测的意义及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勇 刊期: 2011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