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胸痛持续时间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

顾丽亚;惠杰;罗刚

关键词:ST段抬高, 心肌梗死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梗患者入院前胸痛持续时间对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205例按胸痛持续时间分为A组(>12 h,54例)和B组(≤12h,151例),采集其年龄、入院24h内血糖、心率及血压、既往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多支血管受累、Killip分级、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和急诊PCI术)及白细胞升高等情况作为基线资料,记录发病后30 d内终点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A组再灌注治疗率低于B组(83% vs.94%) (P<0.05),A组KillipⅡ-Ⅳ级发生率高于B组(35% vs.17%)(P<0.05),A组30 d终点事件发生率高于B组(22% vs.10%)(P<0.05).结论 胸痛持续时间是影响STEMI患者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
江苏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氧驱动湿化液持续气道湿化法的临床效果

    合理的气道湿化可保持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润、稀释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临床上采用的持续气道湿化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方法湿化效果也存在差异[1].我科应用氧气驱动一次性湿化液气道持续湿化法对气管切开患者进行气道湿化,收到良好效果.

    作者:徐锡明;董志霞;胡婷婷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偏心型封堵器在毗邻主动脉瓣的室间隔缺损微创镶嵌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偏心型封堵器在经胸微创镶嵌手术治疗毗邻主动脉瓣的室间隔缺损(VS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用偏心型封堵器治疗VSD边缘距主动脉瓣均<2mm的22例VSD患儿.经食道心脏超声(TEE)观察室间隔缺损大小、部位及与周边组织的解剖关系,选择合适的封堵器.结果 22例VSD微创镶嵌术全部成功.术后TEE显示封堵器与VSD边缘吻合紧密,其中3例封堵器边缘存在细小左向右分流(分流束<1.5 mm),均于术后1个月内愈合.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22例患儿均无封堵器移位.结论 微创镶嵌术使用偏心型封堵器治疗毗邻主动脉瓣的VSD损疗效确切.

    作者:林泽邦;莫绪明;孙剑;彭卫;戚继荣;左维嵩;陈俊;武开宏;丁晋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乳腺癌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好发年龄为45-64岁.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目前手术治疗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综合化疗、放疗,乳腺癌的治疗效果有所提高.我们应用临床路径对患者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殷淑芳;孟爱凤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52例流产绒毛细胞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目的 探讨早期自然流产绒毛标本染色体核型.方法 应用长期培养法对52例早期流产的胎儿绒毛组织进行绒毛细胞培养,对培养成功的绒毛细胞制备染色体及核型分析.结果 52例自然流产的绒毛组织中绒毛细胞培养成功47例(90.38%).其中,检出染色体异常22例(46.81%);异常核型中以染色体数目异常为主(86.36%),并以三体征常见(59.09%).结论 胚胎染色体异常是早期自然流产的主要原因;对流产绒毛行染色体检查有利于查明流产原因,合理指导下次妊娠.

    作者:李欣;霍然;凌秀凤;赵纯;郭锡熔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塞莱昔布对急性白血病原代细胞增殖、凋亡及促血管新生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选择性环氧化酶2 (COX-2)抑制剂塞莱昔布对急性白血病(AL)原代细胞增殖、凋亡及促血管新生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收集30例初诊A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标本进行原代细胞培养,加入浓度为20、40、60、80、100、120 μmol/L的塞莱昔布培养24、48、72 h后,采用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RT-PCR测定80μmol/L塞莱昔布作用48 h前后促血管新生因子(VEGF、b-FGF、TGF-β) mRNA的表达.结果 不同浓度塞莱昔布作用后,细胞增殖均受到明显抑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同一时点不同浓度和同一浓度不同时点的塞莱昔布对AL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的凋亡率(3.98±0.6)%相比,40、60、80 μmol/L塞莱昔布作用24h后凋亡率明显增高,分别为(8.1±0.9)%、(10.97±1.4)%、(19.78±2.3)%,呈剂量依赖性(P<0.01),VEGF、b-FGF和TGF-β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 塞莱昔布能有效抑制AL原代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作用可能与下调促血管新生因子表达以抑制血管新生有关.

    作者:张彦芳;阮林海;赵小强;王瑞丽;葛晓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三联条码追溯系统在手术供应室的应用及体会

    条形码是一种有效的识别工具,可容纳大量信息、方便快捷、数据精准、追溯性强[1].条形码追溯系统是现今医疗卫生系统跟踪有力依据[2].2009年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在全国已正式执行,要求每个手术器械包外都必须有条形码追溯系统标识,对植入性手术器械包还必须进行生物监测[3].我院从2012年1月开始,手供一体化洁净手术室器械按消毒供应中心新规范要求进行信息化管理,体现了三联条码在手术器械的追溯中的优势.

    作者:刘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应用1,6-二磷酸果糖的脑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1,6-二磷酸果糖(FDP)在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中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体外循环(ECC)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14例)和对照组(B组,16例).A组术中将FDP 200 mg/kg加入预充液;B组加入等量生理盐水.两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后5 min(T0)以及主动脉开放后5 min(T1)、1 h(T2)、4 h(T3)和24 h(T4)采集颈内静脉血,检测血浆S-100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结果 与T0时比较,T1-T4时A组和B组S-100蛋白、NSE、MDA、SOD、TNF-α及IL-8水平显著增高(P<0.01);T1-T3时,A组S-100蛋白、NSE、TNF-α、IL-8和MDA水平低于B组(P<0.05),SOD活性高于B组(P<0.05).术后发生认知障碍;A组4例(28.5%),B组8例(50%)(P<0.05).结论 在ECC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应用FDP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

    作者:钟斌;秦建伟;黄陈军;李芝;梁永年;仲昭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胃癌组织中E-cadherin和MMP-2、MMP-9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60例原发性胃癌和15例正常胃黏膜组织E-cadherin和MMP-2、MMP-9的表达.结果 胃癌组织中E-cadherin的阴性表达率为88.33%,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的20.00% (P<0.01).MMP-2和MMP-9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39%和73.91%,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的31.54%和21.47%(P<0.01).E-cadherin的阴性表达率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临床分期无显著相关性;MMP-2和MMP-9的阳性表达率与E-cadherin的阴性表达率呈正相关(r=0.453和r=0.579,P<O.01).结论 胃癌组织高表达MMP-2和MMP-9,同时低表达E-cadherin,提示E-cadherin和MMP-2、MMP-9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赵远;王永忠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金雀异黄酮调控miR-27a抑制胃癌细胞生长

    目的 探讨金雀异黄酮对胃癌细胞SGC7901生长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收集16例胃癌及其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通过实时定量PCR分别检测miR-27a及其靶基因ZBTB10的表达水平.用金雀异黄酮0、25、50、100、200 μmol/L处理胃癌细胞SGC7901后,采用磺酰罗丹明B染色法检测细胞的生长情况,实时定量PCR检测miR-27a及ZBTB10表达.结果 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胃癌组织中miR-27a表达增加(P<0.05),而ZBTB10表达降低(P<0.01).金雀异黄酮可呈浓度、时间依赖的方式抑制胃癌细胞SGC7901的生长,下调miR-27a表达,同时上调ZBTB10表达.结论 金雀异黄酮抑制胃癌细胞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癌基因miR-27a的表达有关.

    作者:孙庆敏;王歌;杨力;王瑞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铁蛋白水平与氧化应激、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目的 探讨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铁蛋白(SF)水平与氧化应激、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对44例T2DM患者(A组,22例,无NAFLD;B组,22例,合并NAFLD)和健康体检者(C组,22例)检测了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SF和丙二醛(MDA)水平,并采用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A组和B组的SF、MDA水平高于C组(P<0.01),B组SF、MDA水平显著高于A组(P<0.01).SF水平与病程、体重指数、TC、TG、HbA1c、FPG、FINS、HOMA-IR、MDA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T2DM合并NAFLD患者体内铁超负荷;氧化应激、胰岛素抵抗可能参与了NAFLD的发生发展.

    作者:殷霞;成兴波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心理干预对社区艾滋病患者负性情绪、社会支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社区艾滋病患者负性情绪、社会支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社区艾滋病患者90例,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同时实施患者及家属个性化的心理干预,包括心理沟通、心理疏导及生活指导.采用Zung焦虑自评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生活质量指数评定量表(QOL)比较心理干预前和4周后的得分.结果 观察组心理干预4周后,焦虑、抑郁、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对社区艾滋病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杨玉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大鼠心肌组织的表达及缬沙坦的干预作用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在甲亢性心脏病(HHD)大鼠心室重构过程中的作用及缬沙坦对HHD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32只随机均分为4组:A、B、C组腹腔注射L-甲状腺素0.5 mg·kg-1·d-1×28 d建立甲亢模型,B、C组同时分别用缬沙坦10 mg·kg-1·d-1、30 mg·kg-1·d-1灌胃;D组不用药,作为空白对照组.造模前后分别采取静脉血,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水平;第28天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完成心脏超声检查后,解剖动物测定各组大鼠心肌肥厚指数(MCHI)、左心室心肌细胞直径和胶原容积分数(CVF)及免疫组化观察心肌VEGF的表达.结果 与D组比较,A、B、C三组血清T3和T4水平均明显升高,A组心肌VEGF表达明显增强,左室腔扩大,室壁增厚,MCHI、心肌细胞直径和CVF增大.而B、C组上述心室重构指标和VEGF表达的改变均比A组轻.结论 VEGF可能参与了HHD大鼠心肌重构过程;缬沙坦可抑制VEGF表达和心室重构,从而保护心功能.

    作者:施晶晶;李拜红;王晓彦;朱栋晓;魏喆强;金伟东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Neuritin基因高表达系统构建及转染大鼠雪旺细胞的鉴定

    目的 构建neuritin基因的高表达系统,观察其转染雪旺细胞后neuritin的表达.方法 根据大鼠neuritin mRNA序列体外合成编码序列(CDS区),构建到pGH载体,与酶切后的GV208-绿色荧光蛋白(GFP)慢病毒载体片段进行连接、转化、酶切及测序鉴定重组克隆.提取阳性克隆,转染入293T细胞,包装成慢病毒,以此感染大鼠雪旺细胞.将雪旺细胞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A组)、无意义干扰组(B组)、高表达组(C组).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细胞neuritin的表达.结果 大鼠neuritin正确插入慢病毒载体,C组neuritin mRNA水平显著高于A组、B组(P<0.01).检测到neuritin蛋白与GFP的融合蛋白.结论 成功构建neuritin慢病毒高表达系统;其转染的雪旺细胞neuritin表达升高.

    作者:解敏;李剑波;晏玲飞;颜莓;徐宽枫;许馨予;陈恒;杨涛;陈家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原发性外耳道及中耳恶性肿瘤的治疗

    目的 探讨原发性外耳道及中耳恶性肿瘤的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29例外耳道和中耳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9例中,Ⅰ期病变8例,Ⅱ期5例,Ⅲ期4例,Ⅳ期12例.手术方法包括外耳道袖状切除、颞骨部分切除和颞骨次全切除,必要时联合颈淋巴结清扫术和腮腺切除术;对进展期病变辅助术后放射治疗.结果 总的5年生存率63.6%.其中,Ⅰ期和Ⅱ期病变5年生存率为85.7%,Ⅲ期和Ⅳ期病变5年生存率为25%.随访过程中4例患者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 早期颞骨恶性肿瘤,单纯的外耳道袖状切除或颞骨部分切除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对于Ⅲ、Ⅳ期病变,更为广泛的手术切除联合术后放疗较为可取.

    作者:张义娟;陈智斌;周涵;赵晓埝;李芳丽;邢光前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鼻内镜下电凝吸引器治疗上颌窦囊肿

    上颌窦囊肿由于部位较为隐蔽,使用常规内镜鼻窦手术器械很难达到彻底清除效果.临床上常采用下鼻道开窗或经中鼻道联合及经上颌窦前壁切除上颌窦囊肿,手术损伤较大.我们在鼻内镜下经扩大的上颌窦自然开口应用电凝吸引器治疗囊肿,效果满意.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确诊为上颌窦囊肿于我院手术治疗的患者30例(33侧),男17例(19侧),女13例(14侧),年龄16-60岁,中位年龄34岁.均有头痛、面部闷胀、牙痛及鼻腔间断流黄水等临床症状.单纯性囊肿13例,鼻中隔偏曲伴囊肿5例,鼻息肉鼻窦炎伴囊肿12例.

    作者:周健;张磊;邹嘉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大鼠肾性骨病模型的建立

    目的 建立腺嘌呤诱导的大鼠肾衰模型.方法 45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模型组(A组)、治疗组(B组)和对照组(C组).饲养4周后,采用干试纸法检测血清钙、磷和肌酐水平,ELISA法检测甲状旁腺激素(PTH)和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水平,Goldner's三色染色法观察骨组织的变化.结果 与A组相比,B组和C组血清肌酐、磷和PTH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1,25(OH)2D3水平显著增加(P<0.05),无明显的类骨质,成骨细胞减少;而B组和C组间各观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腺嘌呤饲养SD大鼠4周能成功建立肾性骨病模型;腺嘌呤对骨组织没有直接影响.

    作者:吴志良;杨惠林;赵波;张志刚;魏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血细菌培养阴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血细菌培养阴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57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7例中,血细菌培养阴性77例(49.0%),血培养阳性80例(51.0%);血培养阴性组较血培养阳性组更易检出巨大赘生物和发生栓塞并发症[(10.4% vs.5.0%和19.5% vs.8.8%)(P<0.05)].17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病死率为10.8%.血培养阴性77例中,手术治疗60例,住院期间死亡3例.两组患者预后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对于血细菌培养阴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早期诊断、正确把握手术时机、药物与手术治疗相结合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胡海波;郑翔翔;秦建伟;邵永丰;吴延虎;张石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后循环缺血的疗效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后循环缺血患者7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予盐酸氟桂利嗪加胞二磷胆碱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钠4250 IU腹壁皮下注射,每天2次,连用10 d.2周后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9%、显效率59.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33.3%(P<0.05).结论 加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后循环缺血疗效显著.

    作者:陶杨;胡玲玲;孔亮;邵小鹏;桂树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后腹腔镜手术在泌尿外科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腹腔镜技术已在泌尿外科手术中广泛应用.我科自开展腹腔镜手术以来,应用后腹腔镜技术实施各类手术73例,疗效满意.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泌尿系疾病手术患者73例,男45例,女28例,年龄37-72岁.手术种类包括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经逆行肾盂造影确诊)、输尿管结石(经B超、CT、IVP确诊,结石大小为0.7cm×1.2 cm-1.1 cm×2.3 cm)、精索静脉曲张(经彩超确诊并排除继发性病变)、肾上腺肿物(经实验室检查和B超、CT及MRI定位诊断,包括嗜铬细胞瘤1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4例;肿瘤均为单侧,大小为2.1 cm-4.5 cm))、左肾无功能性萎缩(经B超、IVP、CT、ECT分肾功能确诊)、双侧多发肾囊肿(囊肿直径5.5-13.5 cm和肾周脓肿.

    作者:秦振乾;周伟民;芮桦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树突状细胞在变应性鼻炎发病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DC)在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对Th1/Th2细胞诱导分化的效应.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变应性鼻炎组(15例)、慢性鼻炎组(15例)及对照组(15例)患者外周血CD3-CD64+细胞和CD4+ CD3-CD11c-细胞.将培养成熟的两种细胞分别与CD4+ CD45RA+T细胞和抗CD3及抗CD28单抗共同培养,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IL-4、IL-5和IL-10的含量.结果 在变应性鼻炎组外周血中,以CD4+ CD3-CD11c-细胞百分率增高为特征,经IL-3和CD40L等细胞因子培养后分化成熟成淋巴样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2);而慢性鼻炎组外周血中以CD3-CD64+细胞占优势,经用粒细胞集落因子(GM-CSF)+CD40L培养后分化成熟成髓样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1).结论 变应性鼻炎组外周血中DC的前体细胞(pDC1)/(pDC2)的失衡可能是导致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Th1/Th2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能与变应性鼻炎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吴文璎;张雁云;黄瑞;凌红阳;周慧 刊期: 2013年第09期

江苏医药杂志

江苏医药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