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峰;姜宏
目的:观察艾灸对兔退变颈椎间盘蛋白多糖的影响,探讨艾灸防治颈椎间盘退变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24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艾灸组、模型组和正常组,每组8只,采用颈椎曲位固定法制备兔颈椎间盘退变模型,造模后立即干预.艾灸组温和灸颈部夹脊穴,每穴15min,1次/d.造模3月后,各组取出退变椎间盘组织,测量其蛋白多糖含量.结果:模型组椎间盘蛋白多糖含量明显减少(P<0.01),艾灸组椎间盘蛋白多糖含量较模型组高(P<0.01),艾灸组和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可防止兔颈椎间盘蛋白多糖含童过度减少,对兔颈椎间盘退变有一定延缓作用.
作者:蔡洁;彭锐;熊勇 刊期: 2011年第10期
尺骨冠状突是维持肘关节稳定性的一个重要结构,O'Driscoll Ⅱ型骨折为尺骨冠状突前内侧面骨折.2008年9月~2010年11月,笔者共收治8例尺骨冠状突O' Driscoll Ⅱ型骨折,均采用肘前内侧切口行切开复位及微型螺钉内固定,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超;蒋从斌;彭聚胜;杨万波;陈刚 刊期: 2011年第10期
颈性眩晕与壶腹嵴顶耳石症是周围性眩晕中为常见的两种类型,近年两病病例的确诊数量呈逐渐上升趋势.虽然两种疾病发病机制不同,但因两种疾病发作时的临床症状较为相似,不易鉴别;因壶腹嵴顶耳石症相对少见,很多临床门诊医生将壶腹嵴顶耳石症误诊为颈性眩晕,从而导致治疗效果欠佳.因此,两病的临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现笔者总结本科对以上两病的诊治体会,进行分析和讨论,供同行参考.
作者:孙岩;张莹莹;施锋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后方入路经椎旁病灶清除、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对42例胸腰椎结核患者采用后方入路经椎旁病灶清除、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术后定期随访,观察近、远期疗效.结果:所有切口一期愈合,全部病例植骨骨性融合,神经损害有1~2级的改善,脊柱后凸畸形有不同程度纠正,结核无局部复发.结论:后方入路经椎旁病灶清除、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是治疗胸腰椎结核简便、有效、安全的方法.
作者:赵继荣;张天太;陈祁青 刊期: 2011年第10期
因膝部外伤致交叉韧带损伤在临床上越来越多见,应用膝关节镜对损伤的交叉韧带进行重建,手术具有对机体组织损伤小,术后康复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我院自2003年1月~2011年1月,应用膝关节镜技术进行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共115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远翘;张敏;陈元庄;李钰军;马滚韶;郑若;莫华贵 刊期: 2011年第10期
肩关节脱位是临床常见的关节脱位之一,约占全身关节脱位的40%.根据肱骨头脱位后位置分为前、后、上、下脱位4种,其中以前脱位常见,约占95%,成年男性发病率较高,多因间接暴力所致.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我们采用椅背加绷带环借力法整复新鲜肩关节前脱位6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慈晓杰;王英华;王晓光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tebroplasty,PVP),是治疗老年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一种新的微创技术.我科近年来共实施了PVP术48例,其中36例病人合并有明显的重要脏器的疾病.针对此类病人,我们加强了相应的具有针对性的围手术期的护理,减少了手术风险,保证了手术安全,使手术得以顺利完成,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希;邹季;周凤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刃针结合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运用刃针结合手法治疗,对照组予普通针刺合川芎嗪片口服,治疗3周后作VAS评分及疗效评价,3个月后随访.结果:治疗组治愈39例(65.0%)、有效17例(28.3%)、无效4例(6.7%);对照组治愈21例(35.0%)、有效27例(45.0%)、无效12例((20.0%).2组疗效相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刃针结合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罗启年;吴明清;黄伟文;苏俊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和抑制因子(TIMP-1)水平及其与骨保护蛋白和骨桥蛋白的关系.方法:将210名绝经后妇女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MMP-3、TIMP-1和骨桥蛋白(OPN)以及骨保护蛋白(OPG)水平,计算MMP-3/TIMP-1比值.结果:①骨质疏松组中MMP-3的数值(153±121)ng/mL高于正常组(125±101)ng/mL,而TIMP-1的数值(134±106)μg/L低于正常组(147±130)μg/L,血清OPN数值(56±20)ng/mL明显高于正常组(26±11)ng/mL,②骨质疏松组中MMP-3与MMP-3/TIMP-1比值和血清OPN和OPG存在明显正相关性(P<0.05),TIMP-1和血清OPG和OPN存在明显负相关性(P<0.05).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MMP-3/TIMP-1比值与OPN和OPG具有关联性,MMP-3/TIMP-1比值升高可能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伴随骨代谢转换过程增快的表现.
作者:李浩;戴燚;郭张强;王度;殷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骶尾部巨大褥疮多见于截瘫或长期卧床老年患者,一旦发生,保守治疗难以自愈,通常需要手术修复.我科2008年6月~2010年12月,采用双侧臀部V-Y推进筋膜皮瓣联合VSD负压引流治疗12例骶尾部褥疮患者,全部病例获得一期愈合,现报告如下.
作者:洪定钢;韦健;王效柱;杨学义;周建飞;容安;吴沉鸿;王小芃;陈嘉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椎动脉30颈椎病是因为颈椎退变后,向后方突出的椎间盘,钩椎关节或椎体骨刺等压迫椎动脉或刺激椎动脉周围之交感神经丛,使椎动脉痉挛,管腔狭窄,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颈椎病患者中约70%有椎动脉受累表现.我科运用扶正化痰祛湿治疗痰浊上蒙型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俞峰;姜宏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3种不同方法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6年11月~2010年11月,我院共收治60岁以上老年桡骨远端骨折149例,男性52例,女性97例;年龄60~81岁,平均71岁.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56例,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75例,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18例.因手法复位后再移位者改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或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9例.随访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2~24月(平均21月).腕关节功能评价按Dienst标准进行评定:石膏外固定组的优良率为78.6%,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组优良率为89.3%,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组优良率为89.9%.结论:对于老年挠骨远端骨折的治疗,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的疗效均优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
作者:赵焕利;周松;高开拓;孙金谞;史晓林 刊期: 2011年第10期
1 临床资料患者阿曼女性(西亚人),45岁,初诊主诉:右膝关节疼痛肿胀3d,活动受限,家属轮椅推入诊室.无明显诱因,纳可,寐可,大便干,小便可,无异常出汗,舌质红苔白略黄,脉弦略有滑.否认慢性病史,追问3d前感冒刚痊愈.
作者:王志红;王红 刊期: 2011年第10期
骨不连及骨折延迟愈合是骨创伤和手术的常见并发症,是骨科临床上的疑难病.据相关资料统计,美国每年发生的约600万骨折患者中,约5%~10%发生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1].由于外伤、感染、不当的治疗方法与不适宜的功能锻炼[2],使本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如何促进骨折愈合,缩短骨折愈合周期,提高愈合质量一直是骨科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有诸多方法被采用并行之有效,中西医结合在促进骨折愈合方面的优势日益显现,现就其治疗进展情况作浅要综述.
作者:王林华;卢敏;戴思思 刊期: 2011年第10期
膝关节镜术后关节腔内注射镇痛药物,与硬膜外镇痛和术后静脉或肌肉使用镇痛药物相比,有简单易行、效果确切、副作用小、便于护理等优点.布比卡因是早用于关节腔内镇痛的药物而且仍然广泛使用,但因其作用时间较短,且有心脏毒性的忧虑,目前常联合用药[1].近来有报道曲马多单独应用于关节腔内产生的镇痛效果明显强于静脉用药.故本研究拟观察曲马多联合布比卡因关节腔内注射的镇痛效果及副作用.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曦;衷军;丰新民 刊期: 2011年第10期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行髓核摘除术后,患者往往腰腿痛症状很快缓解,但麻木、肌力减弱等症状恢复缓慢,甚至不能恢复,有一些病人术后短时间内仍有腰腿酸痛等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留症状的恢复,是多年来骨科临床较为棘手的问题.我院自2005年3月~2009年6月以五物五苓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加五苓散)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留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鲍自立;朱金华;周国柱;江萍 刊期: 2011年第10期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之一,随着我国向老龄化社会发展,伴有严重骨质疏松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逐年增多,且多伴有不同程度内科疾病,治疗方法有多种选择,笔者自2008年1月~2010年1月应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21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永斌;何忠;姚念东;王飞龙;刘宇河;陈正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研究活血止痛软胶囊对骨折合并急性软组织损伤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局部氧分压的影响,探讨其治疗骨折合并息性软组织损伤后改善局部肿胀及疼痛的作用机理.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5月~2010年5月骨折合并急性软组织损伤住院病人1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常规给予口服活血止痛软胶囊,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治疗方法,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并于治疗前后检测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应用中医氧分压传感针测定治疗前后局部组织氧分压的变化.结果:112例患者口服活血止痛软胶囊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查体显示,软组织肿胀与疼痛均明显好转(P<0.0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病人全血黏度及血浆粘度、胞聚集指数和刚性指数、血沉方程K值及纤维蛋白原均有所下降(P<0.05),变形指数增高(P<0.05),血球压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局部氧分压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止痛软胶囊能通过改善局部微循环,增加局部氧供给,改善局部组织代谢达到早期活血散瘀,消肿止痛功能,疗效肯定.
作者:夏侃;夏天;李济时;夏仁云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研究中药黄芪注射剂预处理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神经细胞凋亡表达的影响,探讨中药黄芪注射液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神经细胞的作用效应及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大鼠肾动脉分支点下阻断腹主动脉的方法,建立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90只SD大鼠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假手术组(A组,n=30)、缺血再灌注组(B组,n=30)、黄芪注射液预处理组(C组,n=30).其中假手术组开腹后只暴露腹主动脉不阻断腹主动脉,然后关闭腹腔;缺血再灌注组阻断腹主动脉30min后,放开腹主动脉进行缺血再灌注;黄芪注射液预处理组开腹前,经大鼠尾静脉注射黄芪注射液(10mL/kg),然后开腹FIL断腹主动脉30min后,放开腹主动脉进行缺血再灌注.造模完成后,各组动物分别于缺血再灌注12h、1d、2d、3d、7d后用Tarlor法评价大鼠双后肢神经功能,然后取出L2-4段脊髓进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学变化,并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凋亡细胞,计算凋亡指数.结果:黄芪注封液预处理可以减轻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双后肢神经功能损伤情况(P<0.05)、可以减少脊髓缺血再灌注后脊髓神经细胞中凋亡细胞数童(P<0.05).
作者:周立亚;刘肖瑜;刘德玉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分析非手术疗法治疗Ⅲ型(严重移位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对62例m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病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三维牵引手法复位组32例(治疗组)和切开复位内固定组30例(对照组),所有病例均治疗随访8个月~2年.按时关节功能评价系统(JOA)对疗效进行比较评定.结果:治疗组优良率87.5 %,对照组优良率66.7%.治疗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维牵引配合正骨手法治疗Ⅲ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郑文林;沈楚龙;胡永波 刊期: 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