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映城;王俊安;王美娜
本文从病因、病机及针灸治疗原则等方面讨论缺血性中风和督脉两者间的关系,总结分析缺血性中风使用针刺督脉治疗的理论基础及对改善吞咽困难、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的作用,为缺血性中风针刺督脉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彭昕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手术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自2011年3月—2014年9月,我院进行了62例腹腔镜下治疗急性胆囊炎手术。结果:62例患者均行腹腔镜手术,成功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59例,2例中转开放手术,1例胆囊造瘘,中转率为3.2%。手术时间52~320 min,平均约88 min。在62位患者中,有10例患有胆总管结石,笔者予以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术后1个月T管造影后拔除T管,没有发现胆漏及其他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6~12 d,平均约7 d。术后随访3~9个月,未见明显并发症及后遗症。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安全有效。
作者:敖平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观察中医内科排石法在治疗结石病中所发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诊治的结石病患者90例进行治疗分析,根据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研究组患者采用中医内科排石法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手术排石治疗,比较两者患者的恢复时间和对治疗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为(2.8±0.4)d,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为(5.6±0.3)d,研究组恢复更快;研究组对治疗的总满意率为93.3%,对照组对治疗的总满意率为68.9%,研究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采用中医内科排石法治疗结石病可以缩短患者恢复的时间,减轻治疗负担和痛苦,并发症少,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伍其敏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措施应用于前列腺炎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入对象为2014年7月—2015年10月我院就诊的75例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常规性组和综合性组。常规性组应用常规性护理措施;综合性组应用综合性护理措施。评价:①满意度;②疾病知识掌握度、用药依从性、康复行为依从性、复诊依从性;③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①综合性组患者满意度显著比常规性组高,P<0.05;②综合性组疾病知识掌握度、用药依从性、康复行为依从性、复诊依从性显著比常规性组好,P<0.05;③综合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比常规性组低,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措施应用于前列腺炎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干预效果确切,可有效提升患者对前列腺炎疾病知识的认知,提高用药、康复行为和复诊的依从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护理的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作者:王海焦;吴健瑜;郝蕾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针灸疗法治疗卒中后焦虑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30例焦虑症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针灸选穴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米氮平。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83.0%)(P<0.05)。结论:针灸疗法治疗卒中后焦虑障碍是一种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的治疗方法。
作者:范小会;刘华;庆慧;范军铭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农村城市化居民代谢综合征(MS)在不同年龄、性别的分布情况以及危险因素,研究佳的干预措施。方法:对广州市东涌镇社区20岁以上的农村城市化居民60000人进行MS筛查,筛查出8900例MS患者,将MS患者随机分为综合干预组(4450例)和常规干预组(4450例),常规干预组进行饮食、运动及药物干预,综合干预组在常规干预组的基础上增加健康教育、改善生活方式及调节心理状况等干预措施,对比两组干预的效果。结果:MS的发生和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息息相关,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结论:MS 的危险因素众多,因此对于 MS 患者采用综合干预可以取得更好的干预效果,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陈恒伟;林贲;张桂婵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总结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中医文献,探讨其病因病机,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依据。总结:病名上大多归属为痹证,少数归于痿证、痉证、漏肩风等;病机主要是由于气虚、血瘀、痰浊和外邪等导致的经络阻滞不通;其中少数文献对定位做了研究。思考:存在缺乏统一的中医诊断和分型标准,缺少对病因病机的深入探讨等问题。对卒中后SHS的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需进一步完善中医证候学等基础研究。
作者:宋立公;徐金辉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对中医辨证治疗在神经内科失眠症治疗中的临床运用效果进行探究。方法:按就诊前后顺序,将94例神经内科失眠患者均分为常规组与试验组,前者予以常规治疗,后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采取中医辨证施治。对患者的治疗情况加以观察。结果:试验组与常规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是93.6%、74.5%,两相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对神经内科失眠患者采取中医辨证治疗,疗效甚佳,值得广泛推行。
作者:杨芳;孙丽霞;秦霞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观察乳腺增生病患者太极拳和八段锦锻炼前后不同中医证型的变化。方法:观察26例乳腺增生病患者分别进行太极拳和八段锦锻炼前后的证型及症状变化情况,记录症状、评分和乳腺B超BI-RADS分级。12周为1个疗程。结果:乳腺增生病患者在太极拳和八段锦锻炼前后的中医证型分布为:太极拳组:肝郁气滞型12例,痰瘀互结型1例,冲任失调型2例;八段锦组:肝郁气滞型11例,痰瘀互结型1例,冲任失调型1例。太极拳组锻炼前评分为(3.33±0.98)分,锻炼后评分为(2.50±1.51)分。八段锦组锻炼前评分为(3.45±0.93)分,锻炼后评分为(2.54±1.29)分。观察太极拳和八段锦锻炼前后对乳腺增生病BI-RADS分级,均为2级。结论:太极拳和八段锦对乳腺增生病的中医证型和BI-RADS分级无影响,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分别经太极拳和八段锦锻炼后乳房疼痛和肿块情况好转,提示太极拳和八段锦有助于提高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杨晓寰;张敏;纪璇;王春扬;蔡晓敏;姚海洪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究分析推拿加温针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3年2月—2015年2月接收的100例急性期肩周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推拿加温针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治疗总有效率及治疗后的疼痛度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性期肩周炎患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推拿加温针治疗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闫红卫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分析腹腔镜微创手术在老年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患者中的应用。方法:本研究特将符合入院标准的164例老年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患者按照纳入研究顺序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相关手术指标及并发症。结果:术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8.78%)和对照组(87.80%)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各项相关手术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4.88%)和对照组(12.20%)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老年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效果显著,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低,术后并发症少,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远生;贾举闻;葛麟;付峥;陆峻逵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胡翔主任医师的手法“四步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探讨“四步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价值及作用机理。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0例。治疗组采用“四步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手法,根据各项数据结果探讨“四步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控显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胡翔主任医师的“四步法”能明显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及体征,操作简单,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作者:杜明超;郭圣元;田刚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评价冷热敷交替疗法治疗急性期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期膝关节滑膜炎患者采用完全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冷热敷交替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热疗法。治疗周期均为2周,观察点分别在治疗第7天、第14天,观察指标为:膝关节肿胀度、膝关节周围皮温、VAS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冷热敷交替疗法治疗急性期膝关节滑膜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较传统单一热敷法更具疗效。
作者:邢林波;李倩;侯桂红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康复操视频宣教配合循证护理对妇科腹腔镜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6例行卵巢囊肿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术后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术前观看康复操视频以便术后自我护理,术后给予康复操视频宣教配合循证护理干预,术后不能自理者,由护士协助护理。结果:观察组术后CO2气腹并发症包括皮下气肿、肩背痛、肛门排气时间延长、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操视频宣教配合循证护理可显著降低妇科腹腔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减轻了痛苦。
作者:禤健平 刊期: 2016年第24期
互联网+医疗是医疗发展的新方向。在我国,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就诊技术得到很大的提高。本研究旨在通过互联网+对干部保健服务影响的阐明,提出互联网+保健干部医疗服务模式的内涵。通过研究互联网+系统功能特点和医疗实践等方面研究成果,探讨互联网+在保健干部中应用的可行性。
作者:王宏宇;刘春秀 刊期: 2016年第24期
射勃止咳对药方是根据吴鞠通银翘马勃散方、桑菊饮及孙思邈《千金》苇茎汤等经典名方,结合笔者临床治疗喉源性咳嗽之经验,所得治喉咳一法,疗效斐然。本文立足于射勃止咳对药方,分析其组方思路,明确药对与喉咳病机的一一对应关系,其治相机以行,能达执简驭繁之目的。寄此文,以希对临证者有所裨益。
作者:姜冬云 刊期: 2016年第24期
本文通过对针灸治疗卒中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发现针灸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效果显著,针灸结合其他疗法亦可明显改善卒中后睡眠障碍;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优化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治疗周期。
作者:温权;卢家春;陆必波;何敏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通过60例腰椎骨折患者的疼痛护理,总结腰椎骨折时各种疼痛的处理和护理方法,达到患者减轻疼痛的目的。使患者在无痛状态下接受治疗,转变那种疼痛时忍、用止痛药对身体不良的概念。方法:对临床60例腰椎骨折患者疼痛认真观察,评估,处理。结果:60例腰椎骨折患者疼痛的患者经过正确评估和处理后,82%的患者在无痛下接受治疗,18%在轻度疼痛下接受治疗,无1例转为慢性疼痛。结论:疼痛是一种不良刺激的感受,疼痛会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造成患者很多不适,使治疗效果降低,因此对腰椎骨折引起的各种疼痛用相应的手段进行干预使患者在轻度疼痛或无痛状态下进行治疗,使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许路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中医对肿瘤伴发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11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肿瘤伴发骨转移患者临床治疗病例进行抽样,对60例肿瘤伴发骨转移患者临床治疗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将60例肿瘤伴发骨转移患者病例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采用西药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辨证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两组肿瘤伴骨转移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具有显著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伴骨转移患者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一西药治疗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缓解肿瘤伴骨转移患者的疼痛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贾润苗;李东升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对比揉抓排乳法合中药外敷法与中医内外合治法治疗急性乳腺炎初期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简单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选择2014年11月—2015年6月广东省中医院乳腺科门诊就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首诊患者5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9例,治疗组采用揉抓排乳法合中药外敷;对照组在此外治法基础上配合口服中药汤剂,各治疗5 d,填写病例观察表,记录不良反应。建立数据库,将所收集数据录入SPSS17.0统计软件包,核对无误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统计分析,治疗第3天、第5天后两组方案均可有效改善患者乳房疼痛、乳房红肿面积、乳汁分泌情况、乳房郁积肿块大小等主要观察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后对照组的体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方面优于治疗组(P<0.05)。治疗组平均疗程为(3.54±1.29)d,对照组为(3.25±1.3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分为92.9%和96.4%。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两组各2例患乳皮肤轻度过敏;对照组3例出现矢气多、大便偏烂等症状。结论:揉抓排乳法合中药外敷与中医内外合治法对于急性乳腺炎初期患者的症状、体征、体温、血常规均有显著改善,两组疗效显著。对于急性乳腺炎初期,揉抓排乳法合中药外敷与中医内外合治法对主要观察指标的疗效无明显差异,对伴有发热、血象升高的患者内外合治法疗效优于单纯外治法。外治法操作方便,无不良反应,医疗成本低,易被患者接受,临床发生不良反应相对少,是临床治疗急性乳腺炎初期更好的方法,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宋雪;丘嫦;司徒红林;黎玉婵 刊期: 2016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