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杰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图像特点,为临床及影像学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本院近10年来经病理明确诊断的胆管细胞癌CT图像重新阅片,对CT三期动态增强影像学特征进行总结.结果:肝内胆管细胞癌再CT平扫图像上多表象为低密度灶,伴有远端胆管扩张或中心性坏死,边界多不规则,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可有轻度强化,延迟期无强化,边缘偶可见强化带.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再CT三期动态增强扫面具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对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定性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刘祥 刊期: 2009年第16期
感染科收治的发热待查患者比率逐渐增加,而其诊断比较困难.1961年Petersdorf等[1]提出发热待查的诊断标准是:发热热程>3周,体温高于38.3℃,在住院1周后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与常规实验室检查而病因不明者.国内学者则对标准稍加修改,将热程定为2周或2周以上[2].
作者:赵晓玲 刊期: 2009年第16期
脑梗塞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民的生活提高,饮食不节制,膳食不合理,喜食甘肥,体形变胖,日积月累,血液变的黏稠,血脂堆积在血管壁上,从而形成动脉硬化,血压增高,终形成脑梗塞病变,而致死、致残.
作者:李旺永;闫平 刊期: 2009年第16期
肺血栓栓塞症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误诊率较高.本文回顾2003年3~11月我院呼吸内科20例曾经误诊为其它疾病的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分析其误诊原因.
作者:李占延 刊期: 2009年第16期
脉诊是中医学的瑰宝,是中医学对各种疾病有效、基本的检查手段之一,是中医辨证的主要依据.但脉象概念抽象,不易在短时间内掌握,因此通过脉诊实验课教学,使抽象玄奥的脉象具体、形象,为脉诊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笔者将我校近几年脉诊实验教学经验加以总结分析,以便进一步提高.
作者:王郁金;苏衍进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观察运动再学习法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方法:对62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运动再学习法治疗.脑卒中患者入院后进行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初评,根据评定结果制定训练目标和计划,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出院前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明显提高,功能障碍程度明显减轻.结论:运动再学习方法能够明显的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作者:陈学珍;王丽萍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主要是由于糖尿病的血管病变、血液黏滞度增高、神经病变引起下肢血液循环不足、缺血坏死、溃疡甚至并发感染的一种病变,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病人由于糖代谢紊乱造成肢体血管病变致肢体缺血坏死,继发严重感染后溃疡长期不愈合,而形成干、湿性坏疽使肢体致残.
作者:刘丽霞 刊期: 2009年第16期
肺内炎性病变因受多种因素影响,可形成球形肿块,是一种不常见的肺部急性炎症,其X线表现常与周围型肺癌等球形病变相混淆,易误诊.近年来随着螺旋CT的应用,情况有所改善,本人搜集经临床证实的11例影像片资料作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章玉英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观察自拟风湿Ⅰ号方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疗效.方法:60例R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风湿Ⅰ号汤治疗.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红细胞沉降速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评价患者综合指数(BAS-G指数)和疾病活动指数(BASDAI指数);记录患者不良反应;治疗3个月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BAS-G、BASDAI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ESR、CR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自拟风湿Ⅰ号方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海涛;WANG Hai-tao 刊期: 2009年第16期
中药炮制是根据医疗、调剂、制剂的要求,对中药进行的各种加工处理技术;中药炮制是祖国医药遗产的组成部分.
作者:张万军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从肝衰竭促进肝细胞再生的角度,阐明解毒化瘀Ⅱ方对肝衰竭患者血清AFP水平影响.方法:80例肝衰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均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40例,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解毒化瘀Ⅱ方口服;对照组40例,在西医基础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乳果糖30ml、Bid、口服.以60天作为疗程及疗效评价的终点,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5天、30天、60天各检测及记录1次AFP.结果:治疗组肝衰竭患者血清AFP水平较对照组高.
作者:石清兰;毛德文;韦新;Shi Qing-lan;MAO De-wen;WEI Xin 刊期: 2009年第16期
创伤科患者为上下肢骨折多见,换药后用普通的绷带包扎伤口,患者活动次数多就会出现脱落,特别是股骨下端的部位,用胶布粘贴也常出现胶布松开或对胶布过敏的情况.为此,我科对四肢伤口敷料包扎采取使用全棉自粘弹性绷带进行加固包扎,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雪辉;冯腾腾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门诊116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双氯芬酸钠及饮食指导;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化浊解毒汤中药内服及自制四黄消炎膏局部外敷.结果:治疗组治愈率68.97%,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率55.17%,总有效率96.55%.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且简便有效、费用低廉,特别适合基层医疗单位推广使用.
作者:洪笃瑞;黄明镇;李永龙;HONG Du-rui;HUANG Ming-zhen;LI Yong-long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内固定方式选择.方法:患者97例,动力髋螺钉(DHS)治疗41例.Gamma钉30例,股骨近端解剖钢板26例,比较手术时间、总出血量(包括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指骨折愈合方面)、下地完全负重时间、Harris评分等指标.结果:术后随访4个月~1年,平均6个月,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判定标准,DHs组、Gamma钉组、股骨近端解剖钢板组优良率分别为83%、80%、62%.结论:DHS组、Gamma钉组优良率明显高于股骨近端解剖钢板组,且Gamma钉组具有骨科术后并发症率低、下地时间早特点;DHS适合治疗稳定型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而Gamma钉和股骨近端解剖钢板更适合治疗不稳定型的股骨粗隆间、反粗隆间以及粗隆下骨折.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及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型,严格选择不同手术方法,常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张世安 刊期: 2009年第16期
毛细管电泳技术早可追溯到1808年俄国物理学家Von Ruess首次发现的电泳现象,其理论则可追溯到1897年Kohlrausch首次提出离子迁移方程.1981年,Jotgenson和Lukacs使用75μm ID的熔融石英毛细管进行毛细管区带电泳,以电迁移进样,结合荧光检测,在30kV电压下产生了4×105理论板的空前分离效率,成为毛细管电泳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1].
作者:刘云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采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并结合数字化虚拟技术分析的四肢骨折患者的CT扫描效果的影响.方法:将80例四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64层CT增强扫描,扫描结果采用数字化虚拟技术进行分析.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护理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评定;评估患者对CT和疾病知识掌握情况;评价CT检查中患者依从性与效果.结果:观察组SAS、HAMD总分与干预前和对照组比较著降低(P<0.05).而对照组干预前后SAS、HAMD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CT和疾病知识掌握优良率为95.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T检查成功率为97.6%,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康教育能够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较好地掌握CT检查和疾病的有关知识,使患者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过程中能配合检查,取得良好的配合效果.
作者:蔡新良;石金海;谭世奇;罗均;刘文华;李锦丽 刊期: 2009年第16期
心肌致密化不全即孤立性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NVM),主要累及左心室亦可累及右心室,是家庭先天性心肌发育不良的罕见类型,可单独存在或与其他先天性心脏畸形并存.本文通过分析3例心肌致密化不全的超声表现,评价超声心动图对心肌致密化不全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美丽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分析.方法:常规细菌培养.结果:720例婴幼儿粪便分离出病原菌234株,总检出率为32.5%.讨论:在本次调查中,本县以福氏2a型菌引起婴幼儿腹泻高.
作者:李雄弼 刊期: 2009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护理对策.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6月~2007年12月收治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78例86眼,采取心理护理、眼部护理、饮食护理、出院指导等方法.结果:经临床治疗和护理,78例患者均得到治愈,其中61例经药物治疗的患者均遗留不同程度的角膜宽翳,17例经手术治疗的患者角膜移植片透明而痊愈.结论:合理的观察及护理是治愈本病的关键.
作者:程士芹 刊期: 2009年第16期
子宫切除大多是由于产科并发症危及产妇生命时采取的重要抢救方法,在临床上并不多见,其中主要为产后出血.子宫切除术是治疗产后大出血、抢救孕产妇生命的一项措施和手段.
作者:翁明芬 刊期: 2009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