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剑平;吕进泉;忻悦;唐燕;张晓呜
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符合人体解剖结构,创伤小、操作简单、复发率低等优点,目前已逐渐成为腹股沟疝修补术的首选方法[1].我院自2004年1月~2007年1月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56例老年腹股沟疝,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志君;蒋德欢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符合不明原因发热诊断标准的病例.结果 200例患者终确诊173例,确诊率86.5%.其中感染性疾病110例(55%);非感染性疾病63例(31.5%);出院时仍未确诊27例(13.5%).结论 FUO的病因中感染性疾病发病率高于非感染性疾病,其中败血症病例数占第一位;而非感染性疾病中,结缔组织疾病的发病率高.经详细而全面的临床资料采集和分析,大部分不明原因发热可以确诊.
作者:蔡洁;陈念;王瑞云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20年前瞻性调查结果,探讨原发性肝癌(肝癌)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在江苏启东市肝癌高发区对515例HBsAg携带、男性、年龄在20~60岁的肝癌高危人群,每6个月或1年进行一次临床体检、采血检测HBsAg、ALT、甲胎蛋白(AFP),B超、CT等进一步检查.同时,将该居住区相同时间段内20~60岁的全部男性64 883人列为对照组,进行了连续20年的前瞻观察.结果 HBsAg阳性人群的肝癌年发病率高达1341.3/10万,是对照组184.5/10万的7.27倍.HBsAg阳性组发生肝癌时的中位年龄43岁;对照组则分别为48岁.各年龄段发现肝癌时HBsAg阳性组比对照组平均提早了2.25~5.82年,生存时间较对照组长150~197 d.随访中曾出现过AFP阳性人群发生肝癌的危险性极显著高于AFP阴性人群(P<0.01).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肝癌重要的病因因素.对肝癌高危人群进行定期随访,尤其是AFP低度阳性患者定期检测,可以发现早期肝癌患者,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启南;陆培新;王金兵;吴燕;孙燕;陈陶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近年来,由于三维适形放疗(3DCRT)的开展使得放射治疗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3DCRT治疗原发性肝癌(肝癌)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内大多数肝癌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基础上发生, HBV DNA的复制与否直接影响到肝硬化进展程度,选择3DCRT治疗的患者影响更加明显.自2003年1月~2007年6月采用拉米夫定联合3DCRT治疗肝癌36例,报道如下.
作者:张成祥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中的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技术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2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行连续性静脉-静脉HVHF,置换量3000~4000 ml/ h,均以前稀释方式输入,血流量250~300 ml/min,连续进行72 h以上,每24小时更换一次滤器及血路.于HVHF治疗后24、48、72 h分别行APACHEⅡ评分,并测定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肺动态顺应性(Cdyn)和气道阻力(Raw);行血气分析,计算出氧合指数(PaO2/ FiO2).结果 HVHF治疗后48 h APACHEⅡ评分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HR显著减慢;PaO2、PaO2/ FiO2和Cdyn在HVHF治疗后24、48、72 h时均显著升高(P<0.05);Raw在HVHF治疗后各时间点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 HVHF能稳定血流动力学,并通过对内环境调节、改善氧合等,从而对多个器官起到支持作用,有益于减轻病情的严重程度及改善预后.
作者:王联群;陶春红;万仁华;陈海鸣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双份血清抗体ELISA法及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在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68例呼吸道感染患儿检测血MP抗体,检测痰MP-PCR.结果 痰PCR法、单、双份血清ELISA法检测MP的阳性率分别为26.78%、13.69%与22.62%;痰PCR法与单份血清ELISA法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与双份血清ELISA法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双份血清ELISA法阳性率比较差异显著(P<0. 05);痰PCR检测与双份血清抗体检测关联性分析,相关系数r=0.6368.结论 痰PCR法联合双份血清抗体检测,能明显提高MP感染的检出率,提高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作者:赵茹;黄莉;季伟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因子(TIMP-1)基因与胃癌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60例胃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MMP-1和TIMP-1 mRNA的表达.结果 60例胃癌组织中MMP-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TIMP-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胃癌组织中,MMP-1 mRNA的相对表达强度、未分化癌明显高于高、中分化癌,Ⅲ~Ⅳ期明显高于Ⅰ~Ⅱ期,伴淋巴结转移者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TIMP-1 mRNA的相对表达强度低、未分化癌则明显低于高、中分化癌,Ⅲ~Ⅳ期明显低于Ⅰ~Ⅱ期,伴淋巴结转移者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但MMP-1、TIMP-1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病理类型及肿瘤大小和部位等临床参数无关(P>0.05).MMP-I与TIMP-1表达呈负相关(r=-0.513,P<0.05).结论 胃癌中MMP-1、TIMP-1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
作者:吴晓英;陈卫昌;沈玉玲;陆忠凯;岑建农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应用钛网和前路钛钢板联合椎间融合器(Cage)治疗非连续节段性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应用钛网和前路钛钢板联合Cage前路减压和重建治疗15例非连续节段性颈椎病患者,影像学和临床神经学检查评估其治疗效果.结果 随访6个月~3年1个月,神经功能评价(JOA)评分术前为(6.8±2.4)分,术后为(11.6±1.6)分;15例影象学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椎体间融合器下沉等并发症.结论 非连续节段性颈椎病,如果交界节段无退变和不稳,保留交界节段分别对受累节段进行减压和固定融合,是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法.
作者:谢跃;王守国;岳海涛;季峰;费皓东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构建人胰升血糖素样肽1(hGLP-1)突变体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BL21中进行表达.方法 用生物合成方法获得hGLP-1突变体基因8Val-hGLP-1,将其克隆于载体pGEX-4T-1中,构建pGEX-4T-1/8Val-hGLP-1融合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酶切电泳以及测序鉴定阳性克隆,用SDS-PAGE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其重组蛋白诱导表达情况.结果 重组质粒pGEX-4T-1/8Val-hGLP-1经双酶切电泳鉴定与测序分析证实构建成功,SDS-PAGE与蛋白免疫印迹分析证实其成功诱导表达重组融合蛋白.结论 成功地克隆了hGLP-1突变体基因8Val-hGLP-1,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为下一步获得含突变体基因的重组hGLP-1蛋白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朱清;秦红兵;顾锦华;朱红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自Miller首次提出眶内眼外肌Pulley的概念后,在影像学和组织学得到证实,并逐渐被用到了对眼球运动的解释.
作者:董凌峰;吴开云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喘憋性肺炎以6个月至2岁小儿多见,对患儿的健康造成威胁,甚至危及生命.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0月,对喘憋性肺炎患儿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辅用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取得了肯定的疗效,并能有效的预防喘憋性肺炎时心力衰竭的发生.
作者:陈灿华;丁娴;杨娟;高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热休克凋亡的人胃癌细胞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对胃癌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从胃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诱导DC,并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白细胞介素4(rhIL-4)刺激活化,经热休克凋亡自体胃癌细胞致敏制备DC疫苗.将36例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化疗加用DC瘤苗治疗(A)组18例,单纯化疗对照(B)组18例.对两组病例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NK)细胞及血清IL-2、IL-12、γ干扰素(IFN-γ)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A组治疗后外周血CD3+、CD3+CD4+、CD4+/CD8+及NK细胞比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明显高于B组(P<0.05);A组治疗后血清IL-2、IL-12、IFN-γ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 胃癌术后行热休克凋亡自体胃癌细胞致敏的DC疫苗治疗可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作者:许炳华;吕国强;沈晓明;陆树洪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端粒酶活性在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PCR-TRAP-ELISA法检测HCC、慢性肝炎和健康人PBMC端粒酶活性.结果 HCC患者PBMC端粒酶活性与肿瘤组织学分化程度、肿瘤直径、血清AFP水平无显著相关性.但与门静脉侵犯和术后1年内复发显著相关.结论 PBMC端粒酶活性的高表达是HCC术后复发的指标.
作者:马莹;何晓松;王念跃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宫颈非典型腺细胞(AGC),是指细胞呈子宫内膜样或子宫颈内膜样分化,并伴有不典型增生的细胞核,这种细胞核的变化,有别于反应性或修复性改变,无浸润癌的特征.AGC发现率低,占子宫颈阴道细胞学涂片的0.1%~2.5%<1%[1].总结我院AGC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尤志学;周斌兵;宁魏青;邢燕;王淑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2007年1月~12月我院ICU共收治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儿,我们采用特色护理,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高军;刘巧云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评估江苏汉族人群中转化生长因子5(GDF5)非翻译区域的一个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104T/C;rs143383)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相关性.方法 对313例具有原发症状并有影像学证据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及485名年龄相匹配的对照组进行+104T/C基因型测定,并检测+104T/C等位基因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之间的关系.结果 江苏汉族人群中,GDF5基因5′非翻译区域的一个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104T/C;rs143383)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显著相关(P<0.01),含有+104C的等位基因转录能力下降.结论 江苏汉族人群中GDF5基因5′非翻译区域+104T/C等位基因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易感性呈显著相关.
作者:姚晨;戴进;秦江辉;徐勇;史冬泉;蒋青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A1896变异与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包括HBV前C区在内的DNA片段,经纯化、末端标记后测序,判读结果;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水平.结果 68例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肝)、36例肝硬化和18例肝癌患者血清A1896位碱基突变率分别为41.2%、69.4%和100.0%;A1896变异株感染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明显低于非变异株感染者(P<0.01).结论 A1896基因变异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肝病的慢性化及临床病情加重,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以及患者免疫状态的改变相关.
作者:汪伟明;王永忠;卫峥;濮翔科;吴国祥;陈敏;杭双荣;申红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一种检测人血浆中血管抑素(angiostatin,AS)含量的方法,并探讨其在肿瘤中测定的意义.方法 利用基因重组人AS免疫动物,制备特异性抗人AS多克隆抗体,建立人血浆AS酶联免疫吸附检验(ELISA)方法.并检测了73例恶性肿瘤患者血浆AS含量.结果 该方法检测人血浆AS的线性范围为3.13~100 mg/L,灵敏度为5 mg/L.73例肿瘤患者血浆AS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7.16±7.32) mg/L,(P<0.05或P<0.01).结论 以基因重组AS建立的人血浆AS含量ELISA检测方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为恶性肿瘤诊断提供一种新检测技术.
作者:杨炳华;何杨;金坚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患病率,并探讨动脉硬化与NAFLD及其它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B超检查954例T2DM患者,明确是否存在NAFLD、颈动脉与下肢动脉硬化,并行心电图、心脏超声或冠脉造影明确是否合并冠心病.结果 T2DM患者中NAFLD的发病率为27.46%,无NAFLD的T2DM患者颈动脉病变、下肢动脉病变以及冠心病的发病率高于合并NAFLD者(P<0.05).动脉硬化发病率与年龄、腰围、病程、收缩压(SBP)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呈正相关.结论 T2DM患者的NAFLD患病率相对较低;但相对于NAFLD这个危险因素,T2DM患者动脉硬化与年龄、腰围、病程、SBP以及LDL-C的相关性更大.
作者:王静;朱大龙;黄洪;沈山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银杏叶制剂对哮喘儿童气道炎症和辅助T细胞(Th)亚群的影响.方法 68例中、重度哮喘儿童随机分为两组:激素治疗组32例,单纯吸入布地奈德气雾剂治疗6个月;联合治疗组36例,吸入布地奈德气雾剂且同时口服银杏叶片6个月.对治疗前后诱导痰液作嗜酸性细胞计数,并测定痰液中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5水平.同时以20例健康儿童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两哮喘组治疗前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IL-5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嗜酸性粒细胞、IL-5均下降(P<0.01),且联合治疗组低于激素治疗组(P<0.01).各组间IFN-γ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银杏叶片与布地奈德具有协同抗炎作用;银杏叶片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哮喘气道炎症和纠正失衡的Th亚群.
作者:吕剑平;吕进泉;忻悦;唐燕;张晓呜 刊期: 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