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型糖尿病患者中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与动脉硬化的关系

王静;朱大龙;黄洪;沈山梅

关键词:2型糖尿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 动脉硬化
摘要: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患病率,并探讨动脉硬化与NAFLD及其它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B超检查954例T2DM患者,明确是否存在NAFLD、颈动脉与下肢动脉硬化,并行心电图、心脏超声或冠脉造影明确是否合并冠心病.结果 T2DM患者中NAFLD的发病率为27.46%,无NAFLD的T2DM患者颈动脉病变、下肢动脉病变以及冠心病的发病率高于合并NAFLD者(P<0.05).动脉硬化发病率与年龄、腰围、病程、收缩压(SBP)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呈正相关.结论 T2DM患者的NAFLD患病率相对较低;但相对于NAFLD这个危险因素,T2DM患者动脉硬化与年龄、腰围、病程、SBP以及LDL-C的相关性更大.
江苏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人胰升血糖素样肽1突变体基因的克隆及在原核细胞的表达

    目的 构建人胰升血糖素样肽1(hGLP-1)突变体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BL21中进行表达.方法 用生物合成方法获得hGLP-1突变体基因8Val-hGLP-1,将其克隆于载体pGEX-4T-1中,构建pGEX-4T-1/8Val-hGLP-1融合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酶切电泳以及测序鉴定阳性克隆,用SDS-PAGE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其重组蛋白诱导表达情况.结果 重组质粒pGEX-4T-1/8Val-hGLP-1经双酶切电泳鉴定与测序分析证实构建成功,SDS-PAGE与蛋白免疫印迹分析证实其成功诱导表达重组融合蛋白.结论 成功地克隆了hGLP-1突变体基因8Val-hGLP-1,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为下一步获得含突变体基因的重组hGLP-1蛋白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朱清;秦红兵;顾锦华;朱红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不限钠饮食与限钠饮食对肝硬化血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及肾血流量的影响

    将76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不限钠饮食与限钠饮食两组,对两组患者的血钠、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肾血流量和肾功能损害情况作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顾锡炳;刘霞英;徐月琴;朱红英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原因和处理方法的探讨

    目的 探讨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原因及术中处理方法.方法 对在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11眼进行总结,从后囊膜破裂时间、玻璃体脱出情况、处理方法及术后视力和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11眼均一期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纠正视力≥0.5者8眼,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只要术者具有熟练的手术技巧并能正确处理,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并可获得良好的视功能.

    作者:陈志强;李一壮;刘新亚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Nephrin、podocin在V型狼疮性肾炎肾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肾小球足细胞相关蛋白nephrin和podocin在V型狼疮性肾炎(V-LN)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检测V-LN组11例和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组8例患者的尿常规、24-h尿蛋白定量、尿补体C3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血脂、血清补体及肝肾功能,并行肾组织活检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nephrin、podocin表达的变化.结果 24-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肌酐、尿补体C3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V-LN组血脂、血清补体C3、C4及尿FDP均低于IMN组;nephrin、podocin表达两组均减弱,但IMN组更明显.结论 Nephrin、podocin表达减弱可能参与V-LN蛋白尿的发生,但V-LN表达减弱不及IMN明显,推测V-LN蛋白尿的发生可能还有其他机制参与.

    作者:达展云;范亚平;沈良兰;施岚;王锋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后腹腔镜下肾盂、输尿管切开取石术75例

    目的 评价后腹腔镜下肾盂、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的疗效、安全性,并总结治疗体会.方法 施行后腹腔镜肾盂、输尿管切开取石术75例.其中,肾盂结石6例,输尿管上段结石66例,中段结石3例.结石直径1.2~3.5 cm.20例曾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失败,2例行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URSL)失败.结果 75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45~180 min.术中、术后均未输血.术后恢复顺利,术后住院3~8 d.术后4~8周拔除患侧输尿管内双J管.结论 后腹腔镜肾盂、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法.

    作者:薛波新;单玉喜;崔勇;高洁;阳东荣;孙传洋;王文熲;陶伟;高鹏;陈岽;刘晓龙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200例不明原因发热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符合不明原因发热诊断标准的病例.结果 200例患者终确诊173例,确诊率86.5%.其中感染性疾病110例(55%);非感染性疾病63例(31.5%);出院时仍未确诊27例(13.5%).结论 FUO的病因中感染性疾病发病率高于非感染性疾病,其中败血症病例数占第一位;而非感染性疾病中,结缔组织疾病的发病率高.经详细而全面的临床资料采集和分析,大部分不明原因发热可以确诊.

    作者:蔡洁;陈念;王瑞云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非连续节段性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应用钛网和前路钛钢板联合椎间融合器(Cage)治疗非连续节段性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应用钛网和前路钛钢板联合Cage前路减压和重建治疗15例非连续节段性颈椎病患者,影像学和临床神经学检查评估其治疗效果.结果 随访6个月~3年1个月,神经功能评价(JOA)评分术前为(6.8±2.4)分,术后为(11.6±1.6)分;15例影象学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椎体间融合器下沉等并发症.结论 非连续节段性颈椎病,如果交界节段无退变和不稳,保留交界节段分别对受累节段进行减压和固定融合,是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法.

    作者:谢跃;王守国;岳海涛;季峰;费皓东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三维质子磁共振波谱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三维质子磁共振波谱(MRS)对前列腺癌(PCa)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MRS检查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PCa患者31例(PCa组)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23例(BPH组)资料,测定两组MRS代谢图上的(胆碱+肌酸)/枸橼酸盐[(Cho+Cre)/Cit]值.结果 PCa组和BPH组(Cho+Cre)/Cit值分别为(1.76±0.17)和(0.51±0.13) (P<0.05).以(Cho+Cre)/Cit0.99为诊断标准,诊断PCa的准确率为91.6%.结论 前列腺MRS为无创检查方法,对确诊PCa有重要帮助.

    作者:姚浩;顾晓;杨进;陶华志;董颖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85例小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呼吸道护理体会

    2007年1月~12月我院ICU共收治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儿,我们采用特色护理,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高军;刘巧云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的表达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端粒酶活性在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PCR-TRAP-ELISA法检测HCC、慢性肝炎和健康人PBMC端粒酶活性.结果 HCC患者PBMC端粒酶活性与肿瘤组织学分化程度、肿瘤直径、血清AFP水平无显著相关性.但与门静脉侵犯和术后1年内复发显著相关.结论 PBMC端粒酶活性的高表达是HCC术后复发的指标.

    作者:马莹;何晓松;王念跃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急性心肌梗死后凋亡和炎症及相关因子的动态变化

    目的 探讨实验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功能改变和心肌梗死(MI)范围、凋亡、炎症的病理演变规律及相关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68只,随机分MI(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组(n=40)及相应假手术(Sham,只挂线不结扎冠状动脉)组(n=28).MI组(3 h内死亡12只)分MI后1、7、14 和28 d 组,分别于术后观察期满导管法检测血流动力学改变,并取心脏组织行苏木素伊红(HE)、氯化四唑(TTC)、Masson 染色观察病理变化,末端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检测凋亡,免疫组化检测炎症细胞密度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Western blot 检测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TGF-β1的表达,实时PCR法检测VCAM-1、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的表达.结果 MI 后1~14 d 心功能明显下降,28 d未明显恶化.MI后1、7、14及28 d组梗死范围分别为(41±3)%、(37±3)%、(38±3)%和(28±3)%,凋亡率分别为(46.3±3.0)%、(3.8±2.1)%、(3.3±2.3)%和(1.4±1.0)%,炎症细胞密度分别为(630±72)个/mm2、(1360±102)个/mm2、(1000±98)个/mm2和(223±13) 个/mm2,而相应Sham组各种指标均为正常.VCAM-1、MCP-1的表达在MI后1 d明显升高,14 d 后下降.TGF-β1 在MI后始终处于高表达.结论 大鼠MI后其凋亡高峰在1 d,炎症反应高峰在7 d出现,28 d 后基本完成MI后修复过程.

    作者:姚玉宇;马根山;刘乃丰;尹航;沈波;JULIE Chao;LEE Chao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腹腔镜辅助下切除小儿美克尔憩室

    小儿美克尔憩室发生率约2%,一般8%~10%有临床并发症,多并发出血、炎性腹痛等,重者可出现肠梗阻、憩室穿孔腹膜炎[1].我院2003~2007年5年间共对有间歇便血病史患儿经 99mTc同位素扫描后,考虑诊断美克尔憩室并行腹腔镜下探查,美克尔憩室切除术32例,其它腹腔镜手术中发现切除3例,临床疗效和腹腔镜手术的微创优势明显.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姜斌;刘继炎;易军;李涛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腹腔镜辅助下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肾脏肿瘤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冷循环射频消融(LCRFA)治疗肾脏肿瘤的可行性.方法 对21例肾脏肿瘤患者选择性实施LCRFA治疗.其中原发性肾细胞癌18例,嗜酸细胞瘤1例,肾错构瘤2例.肿瘤大径1.9~4.0 cm.比较手术前后体温、肝肾功能、Hb水平及ESR变化;术后定期观察肾功能、CT,超声造影监测消融灶的改变.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92.0±24.5) min,平均出血量(50.0±28.8) ml.21个肿瘤病灶中,术后1个月完全消融20个(95.24%).Hb、ESR、Cr、患侧ECT-肾小球滤过率(GFR)较术前无明显变化.18例获得6个月后CT随访资料,17例病灶完全坏死,1例病灶部分坏死.无局部及远处复发病例.随访时间1~18个月(平均10.8个月),21例均生存.结论 LCRF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肾脏肿瘤的新方法,比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治疗定位更加精确,可以应用于不适合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射频消融的病例.

    作者:郭宏骞;燕翔;纪长威;李笑弓;甘卫东;曾令奇;张士伟;刘铁石;连惠波;刘光香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2型糖尿病患者中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与动脉硬化的关系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患病率,并探讨动脉硬化与NAFLD及其它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B超检查954例T2DM患者,明确是否存在NAFLD、颈动脉与下肢动脉硬化,并行心电图、心脏超声或冠脉造影明确是否合并冠心病.结果 T2DM患者中NAFLD的发病率为27.46%,无NAFLD的T2DM患者颈动脉病变、下肢动脉病变以及冠心病的发病率高于合并NAFLD者(P<0.05).动脉硬化发病率与年龄、腰围、病程、收缩压(SBP)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呈正相关.结论 T2DM患者的NAFLD患病率相对较低;但相对于NAFLD这个危险因素,T2DM患者动脉硬化与年龄、腰围、病程、SBP以及LDL-C的相关性更大.

    作者:王静;朱大龙;黄洪;沈山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IL-12刺激肥大细胞分泌IL-4与ERK和AKT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目的 检测白细胞介素(IL)12对肥大细胞介质分泌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信号转导通路.方法 肥大细胞P815培养、激发后收集细胞和上清液,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组胺、IL-4和IL-6的水平,用细胞激发信号ELISA(CASE)方法检测蛋白激酶B(AKT)、细胞外信号调节的蛋白激酶(ERK)、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STAT)3和p38信号转导通路蛋白磷酸化情况.结果 IL-12以浓度依赖的方式促进肥大细胞P815分泌IL-4,但对肥大细胞IL-6的分泌和组胺释放无明显影响.PD98059,U0126和LY294002阻断IL-12引起的肥大细胞IL-4分泌,并抑制IL-12引起的ERK和AKT磷酸化.结论 IL-12刺激肥大细胞P815分泌IL-4很可能是通过激活AKT和ERK信号转导通路实现的.

    作者:张慧云;林丽艳;林青;王顺兰;何韶衡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MCP-1、IL-8动态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动态检测血清单核细胞趋化因子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8(IL-8)浓度变化对急性胰腺炎(AP)病情严重度评估的价值.方法 AP住院患者101例,其中轻症胰腺炎(MAP组)78例,重症胰腺炎(SAP组)23例.SAP中包括重症胰腺炎无肺损伤(SAPNLI组)13例,急性胰腺炎并相关性肺损伤(APALI组)患者10例.采用ELASA法检测第1、3、7、11天血清MCP-1、IL-8浓度;另选体检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结果 (1)入院当日MCP-1血清浓度各组均有明显升高,在MAP组与对照组、SAPNLI组与MAP组、APALI组与SAPNLI组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入院当日IL-8血清浓度SAPNLI组与APALI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2)各组的MCP-1, IL-8血清浓度水平均第3天达到峰值;(3)入院第3、7、11天的MCP-1、IL-8血清浓度SAPNLI组与MAP组, APALI组与SAPNLI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结论 动态检测血清MCP-1、IL-8浓度有助于预测AP病情发展,并可能成为预示肺损伤的重要指标.

    作者:聂锦山;陈卫昌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巨大儿青少年期生长发育和多元代谢特征

    目的 探讨巨大儿青少年期生长发育和多元代谢特征.方法 148例出生时体重≥4 kg的巨大儿,年龄13~18岁(巨大儿组).另选等数出生体重正常儿的同龄青少年(对照组).对其进行了相关因素调查、体检和分析.所选青少年母亲均为非糖尿病妊娠和非妊娠合并糖尿病者.结果 两组在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血糖(Glu)、高密度脂蛋白(HOL)方面均有显著差异.巨大儿组肥胖率为9.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3%(P<0.01)、超重率为19.40%,高于对照组的3.30%(P<0.01).结论 巨大儿在未来发生代谢相关疾病的危险比正常出生体重儿高;早期预防、控制巨大儿的出生,对减少成人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发生意义重大.

    作者:卞晓云;王兴纬;奚正荣;范建明;苏良香;沈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救治特重型烧伤患者五例

    特重型烧伤尤其是烧伤面积(TBSA)90%且Ⅲ°烧伤面积(BSA)90%的患者由于病情复杂多变,病死率高.我们总结5例特重型烧伤患者的救治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顾在秋;吕国忠;苏青和;虞俊杰;丁羚涛;谢龙炜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宫颈非典型腺细胞的临床意义

    宫颈非典型腺细胞(AGC),是指细胞呈子宫内膜样或子宫颈内膜样分化,并伴有不典型增生的细胞核,这种细胞核的变化,有别于反应性或修复性改变,无浸润癌的特征.AGC发现率低,占子宫颈阴道细胞学涂片的0.1%~2.5%<1%[1].总结我院AGC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尤志学;周斌兵;宁魏青;邢燕;王淑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普米克令舒联合博利康尼雾化吸入治疗哮喘性气管炎

    性支气管炎是儿科常见急症,多发生于3岁以内小儿.2005年10月~2007年3月,我科用普米克令舒(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博利康尼(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雾化吸入治疗哮喘性支气管炎58例,满意疗效,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作者:曹严勇;夏煜;吴灿魁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江苏医药杂志

江苏医药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