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物质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肠源性胰腺感染中的作用

宿士智;石欣;高乃荣

关键词: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细菌移位, P物质
摘要:目的 研究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时大鼠回肠组织中P物质的表达, 初步探讨P物质在ANP肠源性胰腺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ANP组,每组24只.对照组开腹后只翻动胰腺, ANP组大鼠胰胆管恒速逆行注射5%牛黄胆酸钠, 制成ANP大鼠模型.两组大鼠均于8、16h处死取标本,检测P物质在回肠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和组织学定位,测定肠黏膜通透性(99m Tc-DTPA排泄率),并分别行胰腺组织和小肠内容物细菌培养.结果 ANP组大鼠肠粘膜病理学评分以及胰腺组织细菌培养阳性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P物质表达于大量浸润的炎症细胞、淋巴细胞表面.结论 ANP时大鼠回肠组织中P物质表达升高; P物质可能与多种细胞共同作用, 加重ANP病情.
江苏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心理护理对肝移植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效果的影响

    肝移植患者术前病情危重,肝移植手术复杂、创伤大、历时长、各种并发症复杂多变,且对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存有多种心理问题,并由此引起多种不良心理反应,导致患者出现种种行为偏差.这些都给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带来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如若实施及时、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形成良好的心理效应,则能有利地保证肝移植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效果.

    作者:沈小志;陈湘玉;许萍;陈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肥胖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构型和功能的影响

    肥胖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常诱发、合并高血压的发生,伴有心脏结构的改变[1~3].本文旨在研究肥胖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揭示其中的变化特点.

    作者:高岚;余荣水;薛咏霞;洪小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儿童腺样体肥大与邻近器官感染及阻塞

    我院自2002年6月至2004年10月确诊儿童腺样体肥大(且有完整随访资料)42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钱晓云;高下;陈兆和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应用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由于血管内皮损伤,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诱发血小板激活、聚集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为重要的发病机制,而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的起关键作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终共同通路发挥抗血小板作用,且作用彻底、完全,能明显降低ACS的心血管不良事件[1].对我院应用欣维宁治疗ACS146例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芸;沈吉梅;陈泳;严金川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经腹经纵隔手术治疗高龄贲门癌

    自1995年2月至2004年12月,我院采用经腹经纵隔切口手术治疗27例高龄、心肺功能差、不能耐受经胸而经腹又不能根治性切除的贲门癌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曹翠文;崔进才;彭沛;王大方;王乃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肝内胆管结石和狭窄的治疗

    目的 研究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狭窄的外科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786例肝胆管结石系列治疗资料.结果 术中胆道镜等综合治疗使手术残石率由79%(314/398)降低为24%(96/398),终残石率降低为2%(19/786).结论 手术前应利用各种影像学检查对结石与狭窄作出全面诊断;术中术后应充分发挥胆道镜的作用,发现并取除结石.

    作者:倪启超;陈玉泉;马利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血管性血友病并发月经过多一例

    患者,女性,15岁,无性生活史.既往体健,偶有鼻出血经压迫止血后好转,未重视.2004-02-28初潮,月经量多如冲,伴血块,持续时间长.当地医院予止血治疗效果不明显,曾行清宫术未送病理检查,术后仍有阴道出血,3月12日予妇康片、乙(艹底)酚后血渐少,但仍淋漓不尽,4月30日停药后3天又有阴道大量出血伴头晕乏力.

    作者:韩冰;沈宗姬;王兆钺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霉菌性副鼻窦炎CT表现及诊断价值

    近年来霉菌性副鼻窦炎的发病率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其临床表现多样易造成误诊.作者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副鼻窦炎病例,评价其CT诊断价值.

    作者:余迅;张追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结缔组织病并发无菌性骨坏死与尿路感染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结缔组织病(CTD)伴无菌性骨坏死(ON)与尿路感染的关系.方法 统计1998年1月~2004年12月住院的54例CTD伴ON病人(A组),同时随机抽样不伴有ON的100例CTD病人作为对照组(B组).尿路感染病人均在入院次日作会阴部清洁后,查尿常规及3h尿白细胞排泄率,统计CTD发生ON与尿路感染的关系.结果 A组伴尿路感染者43例(79.62%),无尿路感染者11例(20.37%),B组中,尿路感染者22例(22.0%),无尿路感染78例(78.0%),P<0.01.结论 尿路感染可能是CTD病人发生无菌性骨坏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潘解萍;朱建新;马英淳;谢雯;吴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不同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

    目的 探讨不同封堵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非对称型封堵器(AVSDO)或对称型封堵器(SVSDO)介入治疗267例次PMVSD病人.结果 255例成功接受介入封堵手术,手术技术成功率95.5%(255/267).120例次接受AVSDO封堵,150例次接受SVSDO封堵(3例病人先后采用不同封堵器接受两次手术).室间隔缺损(VSD)大小(4.9±2.5)mm,AVSDO大小(7.5±2.7)mm,SVSDO大小(7.8±2.5)mm.AVSDO和SVSDO组的即刻关闭率分别为93.8%和95.1%,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2.5%和22.7%(SVSDO组死亡1例),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19.2%和18.0%.2例伴膜部瘤的VSD用AVSDO封堵后出现残余分流,改用SVSDO成功封堵;1例VSD用SVSDO封堵后中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改用AVSDO后无主动脉返流.结论 两种封堵器介入封堵VSD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心律失常是它们共同的主要并发症,应认真防治.

    作者:杨荣;孔祥清;盛燕辉;曹克将;许迪;周蕾;钱岭梅;杨振文;邓军;雍永宏;陈莉;陆凤翔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盐酸戊乙奎醚对腹腔感染败血症小鼠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及生存率的影响

    目的 观察盐酸戊乙奎醚(PHC)对腹腔感染败血症小鼠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盲肠结扎并穿孔(CLP)复制败血症模型.55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假手术组,)、CLP组15只、PHC 0.6mg/kg组10只、PHC 0.45mg/kg组10只和PHC 0.3mg/kg组10只.模型制备成功后6h取肝脏进行光镜和电镜检查,并观察48h内小鼠的生存情况.结果 48h内CLP组、PHC 0.6mg/kg组、PHC 0.45mg/kg组和PHC 0.3mg/kg组小鼠生存率分别为6.7%、30.0%、70.0%和50.0%.光镜下CLP组肝细胞肿胀,肝血窦扩张.电镜下可见CLP组肝细胞凋亡,细胞器明显破坏.PHC 0.45mg/kg组肝组织病理改变较CLP组明显减轻.结论 0.45mg/kg PHC可以改善腹腔感染败血症小鼠肝脏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提高其生存率,减轻严重感染导致的机体损伤.

    作者:詹佳;王焱林;贾宝辉;雷利荣;王成夭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动静脉血白细胞介素10含量

    在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中,关于启动因子是在外周血还是在肝内被激活有较多争论[1].研究认为,动脉血中有关物质含量更能反映肝内情况[2],白细胞介素10(IL-10)免疫抑制因子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理中的作用已得到肯定,本研究初步测定并比较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动静脉血中IL-10含量,以期获得更多的信息.

    作者:谭晓风;刘健虎;王春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前牙髓腔系统完全钙化的临床分析

    牙髓钙化尤其是完全钙化的慢性根尖周炎的治疗是临床上较难解决的问题.目前根管治疗术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2001年1月~2004年12月我们治疗X线牙片上显示髓腔完全钙化的前牙合并慢性根尖周炎18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汤晓华;王先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机械刺激对体外培养椎间盘细胞的影响

    椎间盘组织和细胞的生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机械刺激是其中之一.细胞三维培养体系希望模拟体组织中细胞所处的生理环境.在椎间盘组织中细胞存在复杂应力环境,如牵张力、压应力、振动等.近年来,随着机械作用细胞培养模型的建立,应力对体外培养椎间盘细胞作用的研究得以实现.

    作者:葛灵;张宁;任永信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洛伐他汀对肾小球系膜细胞iNOS表达及氧自由基水平的影响

    目的 观察洛伐他汀对脂多糖(LPS)刺激后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的表达及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羟自由基(·OH),丙二醛(MDA),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LPS作用大鼠系膜细胞后,洛伐他汀在不同时间段对系膜细胞iNOS mRNA表达的影响及分别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OH、MDA、tSOD的含量.结果 系膜细胞在正常情况下iNOS mRNA无明显表达,LPS作用24h后能引起iNOS mRNA的显著表达,洛伐他汀可抑制LPS引起的系膜细胞iNOS mRNA的表达.LPS作用于大鼠系膜细胞后,可引起细胞培养上清液中·OH、MDA含量的增加及tSOD含量的减少;加入洛伐他汀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OH、MDA含量减少,tSOD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结论 洛伐他汀能抑制LPS引起的系膜细胞iNOS mRNA表达的增加及下调LPS引起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OH、MDA含量的增加.

    作者:陈晓岚;强莹;范凤燕;黄新忠;达展云;朱欣航;范亚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胃癌酪氨酸激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目的 研究酪氨酸激酶(Syk)的表达与胃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RT-PCR检测50例胃癌及癌旁正常胃组织标本中Syk mRNA的表达情况,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胃癌组织肿瘤细胞凋亡,分析Syk表达与胃癌组织肿瘤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 所有癌旁胃组织都有Syk基因的表达,而50例胃癌组织中只有11例有表达,癌旁正常胃组织与胃癌组织中Syk基因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39例胃癌组织中, 2例有Syk基因表达,无淋巴结转移的11例胃癌组织中有9例检测到Syk mRNA的表达,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Syk mRNA的表达率显著降低(P<0.05). Syk阳性表达的11例胃癌组织的凋亡率为(28.27±4.39)%,显著高于39例Syk阴性的胃癌组织的凋亡率为(3.29±2.37)%(P<0.05).结论 Syk对胃癌的生长和转移可能有抑制作用,诱导胃癌组织肿瘤细胞凋亡可能是其抑癌作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蔡旭兵;夏添松;陈国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结直肠癌中生存素蛋白的表达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管生成的关系

    目的 探讨生存素(survivin)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和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 Vision法检测89例结直肠癌组织中生存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同时用CD34标记肿瘤组织内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生存素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9.6%.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生存素蛋白的阳性表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生存素蛋白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中的表达高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P<0.05).结直肠癌中生存素蛋白的表达与年龄、性别、部位、浸润深度、Dukes分期均无相关性(P>0.05).VEGF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部位、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直肠癌中生存素蛋白表达与VEGF蛋白和MVD呈正相关(P<0.05).结论 生存素可能直接或间接通过上调VEGF蛋白的表达促进肿瘤血管形成而参与了结直肠癌的进展.

    作者:王焱;周晓军;刘彬彬;徐炜;倪瑾;夏有祥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氟尿嘧啶与高能聚焦超声刀的结合在人回、盲肠癌裸鼠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化疗和物理治疗的结合在人回盲肠癌裸鼠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人回盲肠癌细胞HCT-8接种到BALB/C雌性裸小鼠腹部皮下,按预期方案进行氟尿嘧啶+高能聚焦超声刀治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瘤组织进行检测.结果 成功建立荷瘤小鼠模型.治疗后肿瘤体积无显著变化,局部组织出现焦化,而对照组肿瘤增长明显,无任何外观变化;且治疗后瘤组织中突变型p53蛋白的阳性率有明显下降.结论 化疗药物氟尿嘧啶与物理治疗高能聚焦超声刀的有效结合对人回盲肠癌裸鼠肿瘤的治疗有一定效果.

    作者:袁俊;洪建军;郭仕英;李朝军;殷咏梅;束永前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中MMP-1和TIMP-1的检测

    目的 探讨腹腔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及其组织抑制剂(TIMP-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44例EM患者(Ⅰ期8例、Ⅱ期2例、Ⅲ期20例、Ⅳ期14例)和30例对照组患者腹腔液中MMP-1、TIMP-1水平.结果 EM患者腹腔液中MMP-1的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TIMP-1的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Ⅰ~Ⅱ期腹腔液TIMP-1水平高于Ⅲ~Ⅳ期(P<0.05);对照组腹腔液MMP-1水平与TIMP-1水平呈直线正相关关系;r-AFS分期与腹腔液TIMP-1水平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腹腔液中MMP-1和TIMP-1可能参与了EM的发生、发展.

    作者:周小会;李兆艾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心脏手术后保留气管插管期间气道内浅层吸痰法探讨

    心脏手术后病人早期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无法吞咽和咳嗽,口腔及气道内大量分泌液需及时吸出.常规将吸引管插至遇阻力的深处进行吸痰的深层吸痰法,存在诸多不利因素.我们于2004年9月~2005年10月对100例心脏术后保留气管插管病人,采用浅层吸痰法清理气道,避免了不良情况发生,促进病人深呼吸和有效咳嗽,保证氧气的供给,维持血流动力学相对平稳,平稳度过术后危险期.

    作者:陈玉红;梁钰;高晓洁;夏大珍;程敏;李纯;冯萍;陈柯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江苏医药杂志

江苏医药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