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锁骨钩钢板治疗Ⅲ型肩锁关节脱位

郁忠杰;张云坤;贾晓钧

关键词:锁骨钩, 钢板治疗, 肩锁关节脱位, 现报道如下, 治疗效果, 损伤, 手术
摘要:肩锁关节脱位是一种常见的损伤,AllmanⅢ型肩锁关节脱位采用手术治疗效果较好.我院自2001年3月至2003年1月采用锁骨钩钢板治疗Allman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共23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江苏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CD44v6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口腔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患病率和死亡率占恶性肿瘤的第六位,其中鳞癌占首位且其发病率有增加趋势.影响口腔鳞癌扩散和转移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目前研究较多的是细胞与细胞间粘附功能的丧失和恶性肿瘤细胞突破基底膜向远处游走的过程及其相关因素上,本文研究CD44v6在口腔鳞癌扩散和转移中的表达及对于肿瘤预后判断的意义.

    作者:刘健;浦剑虹;顾永平;吴德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静脉注射长托宁预防颈丛阻滞的心血管不良反应

    颈丛阻滞可抑制颈动脉窦及迷走神经而使交感神经相对兴奋,从而产生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不良反应.临床上可采用艾司洛尔、氟-芬合剂及硝苯地平等药物来预防颈丛阻滞的心血管不良反应[1,2],但存在作用时间短、呼吸抑制等缺点.长托宁(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是一种新型长效抗胆碱药,具有中枢镇静和保护心率双向调节机制等作用,本文探讨其能否预防颈丛阻滞时心血管不良反应.

    作者:黄政坤;张云仙;苏海丰;郭恒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PVP治疗47例共55个病变椎体.其中,转移性肿瘤26例,骨质疏松性压迫骨折15例,椎体血管瘤5例,骨髓瘤1例.在C型臂X线机透视导向下经皮穿刺到病变椎体后注入骨水泥2~10 ml,观察止痛效果、有效率和并发症.结果 55个椎体皆一次穿刺成功(成功率100%).随访1~34个月,疼痛缓解程度分别为CR者19例,PR者24例,MR者4例,总有效率为91.5%.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PVP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和椎体肿瘤创伤小、效果良好.

    作者:倪才方;陈珑;杨惠林;邹建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五例

    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常见,治疗方法较多,传统的治疗方法以Richard钉或Gamma钉内固定为主,疗效肯定;但此类方法并非适应所有转子间骨折,且有术后负重迟、患者生活自理受到一定限制等缺点.我科2003~2004年以来对某些特殊类型的转子间骨折开展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袁涛;翁文杰;胡学信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

    我院自1999年10月至2003年3月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7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78例,男54例,女24例,年龄20~64岁.20~50岁青壮年55例,占70.5%.左侧50例,右侧28例.交通事故伤48例,坠落伤13例,其它伤17例.Schatzker分类:Ⅰ型6例,Ⅱ型26例,Ⅲ型14例,Ⅳ型10例,Ⅴ型16例,Ⅵ型6例.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21例,内侧副韧带损伤2例,外侧副韧带损伤1例,外侧半月板损伤22例,内侧半月板损伤14例.软组织损伤0级6例,1级44例,2级20例,3级8例.

    作者:何金山;戴善和;王信山;徐捷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内转化生长因子-β2及其受体的表达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损伤和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产生的关系以及TGF-β2的作用机制.方法链脲佐菌素制备大鼠糖尿病模型,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不同病程糖尿病动物模型(2周及20周)视网膜中TGF-β2的表达,RT-PCR测定其受体TGF-βRⅠ及TGF-βRⅡ的表达.结果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内TGF-β2随糖尿病进展表达增加,其受体TGF-βRⅠ的表达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而TGF-βRⅡ的表达显著增加.结论 TGF-β2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并有可能通过TGF-βRⅡ型受体起作用.

    作者:谢平;刘庆淮;戈应宾;袁孝如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采用超大型臼杯生物学固定行臼杯翻修术

    目的总结超大型臼杯无骨水泥翻修术治疗臼杯松动合并髋臼骨缺损的早期疗效.方法 11例11髋,均为首次臼杯翻修(RA)术患者.其中臼杯松动合并髋臼骨缺损(Tanzer标准)Ⅰ期者3例,Ⅱ期6例,ⅢA期2例.从全髋关节置换术(THR)至翻修术的时间短3年,长13年.全髋置换术的臼杯外径46~50 mm,翻修术的臼杯外径56~60 mm.假体选用AML(Depuy,USA)假体3例,Bi-Metric(Biomet,USA)2例,REF(Lima,Itali)3例,PF(UOC,Taiwan)3例.结果随访2~5年.髋关节功能(Harris标准)从翻修术前的平均30(16~54)分恢复至翻修术后的平均90(85~95)分,其中功能优9例(82%),良2例(18%),无一例需行再翻修.X线片显示:髋关节中心从术前的泪点间线近侧的平均30(17~67) mm改善至翻修术后的平均15(10~20) mm,髋关节旋转中心从泪点外侧的平均23 mm处改善至术后的33 mm,臼杯均表现骨性固定,无一例X线松动.结论对某些类型的臼杯松动骨缺损,采用超大型臼杯行无骨水泥翻修术治疗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孙俊英;蒋建农;王禹基;董天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镰状细胞贫血骨骼的临床X线表现

    镰状细胞贫血多发于黑色人种[1,2],好发于非洲与美洲黑人,约0.15%黑人患本病[3].此病我国极为罕见,报道极少.我们于2001~2003年在参加援桑给巴尔医疗队工作中,收集了25例镰状细胞贫血的骨骼临床X线资料,现报道如下.

    作者:唐品恺;王琴珠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

    我院自2002年7月至2004年5月采用气管内滴入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固尔苏治疗28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尹莉萍;郑意楠;唐月华;毕明远;李海浪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Fas/FasL,Bcl-2/Bax和细胞凋亡在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Fas/FasL,B细胞淋巴瘤基因-2(Bcl-2)/Bax与细胞凋亡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原位杂交法及原位DNA片段末端标记法,在大鼠移植后5 d分别检测Fas/FasL、Bcl-2/Bax和细胞凋亡在大鼠肾移植模型中的表达.结果细胞凋亡、Fas/FasL表达及Bcl-2/Bax mRNA的表达主要在移植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凋亡指数、Fas/FasL和Bax在急性排斥组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Bcl-2的表达在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在大鼠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所致的移植肾损伤中起重要作用,Fas/FasL及Bcl-2/Bax系统可能参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是造成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

    作者:平季根;侯健全;吕金星;严春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凝血因子Ⅻ缺乏一例

    患者,女,5岁,因双耳听力下降1月余于2003年12月来院就诊.1个月前家长发现患儿听力下降,门诊检查听力反应在正常范围.近期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伴鼻塞、黄脓涕,无耳漏.既往无耳病史、自发性出血史、药物、食物过敏史,无外伤及血制品使用史.父母无近亲婚配.查体:神志清,咽部黏膜无充血,双扁桃体Ⅲ度肿大,未见异常分泌物.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瘀点、瘀斑及出血点,两肺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120次/分,律齐,无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

    作者:朱文艳;高华强;邹嘉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上颈椎损伤51例诊治体会

    上颈椎损伤较下颈椎损伤更容易误诊和漏诊,而治疗上更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随着交通事故等高能量损伤的增多,上颈椎损伤即使在市级医院也很常见.我院自1998年起开展上颈椎损伤的手术治疗[1,2],为探索基层医院在诊治寰枢椎损伤方面的策略,我们对此进行了回顾性研究.

    作者:徐瑞生;王立邦;王刊石;吴洁石;王雪松;伍亚菊;沈小松;包聚良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关系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临床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常发生于病毒感染后,目前发现人类巨细胞病毒(CMV)、人细小病毒(B19)、风疹病毒等感染后均有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CMV感染相关性ITP的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定论.为探讨ITP与CMV活动性感染的关系,2001年11月~2003年11月,我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16例ITP患儿进行了尿CMV-DNA序列的测定,同时进行了CMV-IgM的检测,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丽娜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评估

    目的评估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66例Ⅰ~Ⅱ度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后路椎管减压、经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固定和侧后方植骨融合术,其中经椎弓根复位固定器(TPRF)10例,Steffee 29例,Tenon 5例,Tenor 17例,改良脊柱椎弓根矫形复位固定系统(MRF) 5例,并进行定期随诊和影像学检查观察.结果复位率:Tenor 100%,Steffee 69%,MRF 80%,TPRF和Tenon均为0%.52例经1~11.4年随访,疗效按Henderson标准,优73%,良17%,可6%,差4%;融合率按Lenke标准,A级58%,B级30%,C级10%,D级2%.2例采用Steffee固定螺钉断裂,1例采用MRF固定框架明显松动,1例切口感染.7例出现神经损伤,1例未完全恢复.结论对Ⅰ~Ⅱ度腰椎滑脱症采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固定临床效果满意,脊柱融合率高,并发症发生与掌握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的熟练度有关.

    作者:沈忆新;郑祖根;董启榕;成茂华;徐又佳;孙永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预扩张以腕部血管网供血前臂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先后报道皮神经-浅静脉皮瓣及对腕部血管网进行研究[1~3],提供了临床应用的理想术式.自2002年12月至2004年1月我们在此基础上结合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修复手腕部软组织缺损7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祁强;李永林;林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儿童右室双出口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小儿右室双出口(DORV)的外科治疗体会.方法 DORV病儿63例,年龄2个月~13岁,平均(4.25±3.46)岁,体重5~44 kg,平均(14.3±7.46) kg.室间隔缺损(VSD)位于主动脉瓣下44例,肺动脉瓣下4例,靠近主、肺动脉开口14例,远离主、肺动脉开口1例.肺动脉高压(PH)19例,肺动脉狭窄(PS)41例和肺动脉闭锁(PA)3例.合并双VSD 3例,房间隔缺损10例,冠状动脉畸形4例,左肺动脉狭窄3例,二尖瓣病变3例,动脉导管未闭6例,无脾综合征1例,主动脉弓缩窄2例,右位心3例,左心发育不良4例,无顶冠状窦1例,室壁瘤/胸腹壁缺损1例.结果一期根治手术51例,分期手术12例.手术死亡6例,病死率9.52%.随访1个月~12年,2例有轻度流出道残余梗阻,2例VSD残余漏,其中1例死亡,余生存良好,仍在随访中.结论认清病理解剖关系,采取合适的手术方法,尽量在幼儿期行根治手术,加强术后监护,是取得DORV良好治疗效果的保证.

    作者:莫绪明;谷兴琳;钱龙宝;张儒舫;顾海涛;夏建海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细胞生长抑制因子对体外培养创面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作用

    目的探讨γ-干扰素(IFN-γ)、转化生长因子β3(TGFβ3) 对体外培养的创面成纤维细胞生物学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通过MTT测定法、3H-TdR 掺入法、成纤维细胞胶原凝胶模型研究IFN-γ、TGFβ3 对不同时期创面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的增殖、DNA合成及其在胶原凝胶中收缩的变化.结果 IFN-γ和TGFβ3在体外对正常皮肤真皮和烧伤后不同时期创面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作用不同: (1)相同浓度的两种因子均能明显抑制正常真皮和伤后10、14 d创面成纤维细胞,对伤后28、35 d的创面成纤维细胞γ-干扰素的抑制作用较弱、TGFβ3作用则不明显;(2)对成纤维细胞在胶原凝胶中的收缩能力,两种因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强的作用均表现在对伤后21 d的创面成纤维细胞上.结论γ-干扰素和转化生长因子β3可能参与了调节创面成纤维细胞的表型转化与调控而影响其生物学特征,进一步的研究有利于为临床用生物学方法在创面愈合过程中控制瘢痕增生或挛缩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李永林;祁强;赵小瑜;周兆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三种不同载体材料体外生物相容性的比较

    目的探讨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NHAC)、非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HAC)和珊瑚羟基磷灰石(CHA)的体外生物相容性,为组织工程提供理想的细胞基质载体材料.方法将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别与上述三种载体材料体外复合培养,应用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四唑盐比色试验(MTT法)及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测定,对材料上复合培养的细胞进行形态学和功能测定.结果骨髓基质干细胞能在NHAC和CHA两种材料上良好地黏附、增殖和生长.细胞的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未受到材料的影响;而HAC不利于人骨髓基质干细胞的黏附、增殖,并使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结论 NHAC和CHA两种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理想的骨替代材料;HAC不适合做细胞外基质.

    作者:王晓东;刘新晖;张亚;张德强;王明海;张希峰;王科文;张锡庆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组织工程技术在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进展

    组织工程技术是材料工程学与生命科学结合而产生的一项新技术,即是将生物材料、种子细胞及细胞因子相结合,修复受损组织的技术.近年来在骨缺损修复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应用,改变了传统的以损伤修复创伤的治疗模式,并表现出明显优势.动物实验表明,组织工程修复骨缺损明显优于其它各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尤其是转基因技术运用于组织工程后,显著提高了受损骨组织的修复效率.临床实验证实组织工程骨在受损部位能稳定存在,且发挥正常生理功能.因此,组织工程技术已成为骨缺损修复的一种新治疗手段,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耿德春;杨惠林;王骏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前外侧经腹肌间隙入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我们应用一种新的手术入路,即前外侧经腹肌间隙入路,治疗2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病例1,女性,53岁,腰腿痛2年,站立和行走久后右大腿外侧及小腿内侧酸痛,间歇性跛行.体征:右侧膝腱反射减弱,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直腿抬高试验阴性.CT、MRI示L4~5右侧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

    作者:刘景堂;杨惠林;唐天驷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江苏医药杂志

江苏医药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