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E形胶布爪形双固定法应用于中心静脉导管固定

李清月;阮淑妹;谢冠梅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 固定, E形透气胶布, 双固定, 脱管
摘要:目的 探讨E形胶布爪形双固定法对心脏术后中心静脉导管(CVC)的固定效果.方法 将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留置CVC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用自制E形胶布爪形双固定CVC,对照组用普通胶布蝶形固定CVC,比较两组导管固定的效果.结果 实验组CVC固定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贴膜松脱率、意外脱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E形胶布爪形双固定CVC效果优于普通胶布蝶形固定方法.
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结直肠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多维度纵向研究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在手术和化疗过程中经历的癌因性疲乏变化规律,为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Piper疲乏量表中文修订版(RPFS-C),对符合入选条件的115例结直肠癌患者,分别在术前及术后每个疗程开始前对癌因性疲乏进行多维度追踪随访.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癌因性疲乏整体及感觉、认知/情绪2个维度得分在第4次化疗前呈显著上升趋势(均P<0.05),行为/严重程度、情感2个维度疲乏得分在第3次化疗前呈显著上升趋势(均P<0.05).情感维度疲乏得分一直处于高位.行为/严重程度维度中“疲乏引起的忧虑”条目得分低.感觉维度中“身体虚弱”条目得分高.认知/情绪维度中“不能清晰思考”和“无记性”条目得分较低.在接受治疗后的1周内疲乏达到高峰.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癌因性疲乏在整个治疗阶段不断加重,临床医护人员应在围手术期及化疗早期及时开展疲乏干预,从心理支持、饮食指导和有氧运动训练等方面缓解患者的疲乏,其中情感疲乏护理是重点.

    作者:吴晓琴;夏海鸥;孔振芳;章灵君;张晓菊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追踪方法学用于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

    目的 探讨追踪方法学用于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 将423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按时间段分为对照组125例、实验组29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围手术期干预,实验组制定个案追踪图和护理质量管理追踪事项与评分标准进行追踪干预和效果评价.结果 实验组护理质量总分97.76±3.25,得分率为97.76%;实验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追踪方法学用于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深静脉血栓效果显著.

    作者:沈翠华;叶春萍;陈盈盈;刘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2例入院患者身份错误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 提高入院患者身份信息的准确性.方法 对2014年1~6月入院460例患者中发生2例身份错误信息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包括改进入院流程,改进客服人员、医生及护士工作环节,加强质量控制等对策.结果 实施改进流程和加强管理后收治的347例患者,未发生身份信息错误.结论 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可收到良好效果,有利于保障患者的治疗安全.

    作者:陆琳;李晓英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成人心脏术后双泵法更换大剂量多巴胺并行时间研究

    目的 探讨应用大剂量多巴胺换泵双泵并行适宜时间.方法 将85例成人心脏外科术后应用多巴胺>10 μg/(kg·min)的患者,采用双泵法更换多巴胺微量泵;预设双泵并行时间为3s;关闭原通路观察1 min,以血压波动<10%以内为准,确定患者双泵并行适宜时间.结果 85例患者双泵并行时间为(3.24±0.59)s,95%CI为2.60、4.60;更换多巴胺微量泵前后血压、心率及中心静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成人心脏外科术后应用大剂量多巴胺患者,可设置为2.60~4.60 s作为双泵并行适宜时间.

    作者:吴荣;石丽;余萌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经络弹力袜用于妇科腹部手术患者预防低体温

    目的 探讨全麻妇科腹部手术患者术中穿经络弹力袜对体温的影响.方法 选择妇科择期开腹手术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调节室温至22~24℃、覆盖双层大单等常规保温措施;实验组在此基础上于患者入手术室后双下肢穿经络弹力袜24 h.比较两组入手术室时至手术后4h10个时点的体温变化.结果 手术开始后1h至手术后4h,8个时点对照组患者的体温显著低于实验组(均P<0.01).结论 经络弹力袜能有效防止手术患者热量的丢失,防止手术低体温的发生.

    作者:甘燕玲;周惠玲;张国群;严聪;全红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中医护理技术综合用于胃癌切除术后促进肠功能恢复

    目的 探讨中医护理技术综合用于全胃切除术后肠道功能早期恢复的效果.方法 选取行全胃切除术患者6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按开腹术后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采用中医护理技术,包括足三里按摩、小茴香热敷腹部、超声透皮治疗及足浴.评价两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肠梗阻发生例数.结果 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发生肠梗阻2例,对照组发生肠梗阻4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应用中医护理技术有利于促进全胃切除术患者肠道功能的恢复.

    作者:郑伟;王芹芹;唐小丽;赵倩;赵婉;刘文炼;肖芮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外伤致气性坏疽患者急诊手术管理的循证护理

    目的 应用循证护理方法为手术室接诊外伤并发气性坏疽感染患者时的处理流程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手术室急诊护理工作现状,提出临床问题,进行电子检索及图书馆手动检索相关证据.检索出有关外伤致气性坏疽感染患者的诊断、手术室管理、消毒隔离的相关证据,进行证据评价,结合临床实际制定手术室消毒隔离流程,指导18例气性坏疽手术的管理实践.结果 18例患者诊断及时、处理得当,术后恢复良好,手术室未发生一例医院感染,参与手术人员无感染发生.结论 循证护理应用于手术室临床工作中,可提高护理的有效性,提高护士应用科学证据的能力.

    作者:李岩;赵梅珍;赵体玉;黄海珊;曾铁英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头颈癌颈淋巴结清扫术后肩功能康复现状与展望

    分析和归纳国内外有关头颈癌颈 淋巴结清扫术后患者肩功能康复的研究报道,认为颈淋巴结清扫本对头颈癌患者肩功能及生存质量造成负面影响显著而持久,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术后肩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将来的努力方向是综合医疗、护理、康复三方的力量合作,谨慎地开展高质量的实验性研究,探索早期预防性肩功能康复锻炼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作者:吴沛霞;彭峥嵘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早产后母婴分离状态下父亲护理需求的质性研究

    目的 了解早产后母婴分离状态下父亲的护理服务需求.方法 运用质性现象学研究方法,以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法,现场录音收集21名早产儿父亲在早产后3d内的真实体验,以内容分析法对资料整理归纳和分析.结果 提炼出4个护理需求:需要得到新生儿病情信息并希望尽早参与照顾新生儿;需要获得母乳喂养的帮助和支持;需要给予产褥期护理指导;希望得到护理人员对父亲角色的心理支持和帮助.结论 对于早产后母婴分离状态下父亲,护理人员要重视父亲角色的积极作用,适时给予帮助和指导,促进家庭健康.

    作者:杨怀洁;杨成良;王青丽;程美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情景教学在尿路造口患者自我护理教育的应用

    目的 探讨情景教学模式对尿路造口患者自护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尿路造口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造口知识健康教育,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通过情景教学的模式指导患者自我护理,分别于指导前及出院3个月对两组造口患者的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进行调查.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的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情景教学模式应用于尿路造口患者自我护理教育,能够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

    作者:曾俊;杨荆艳;徐丽芬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自制康复辅助具用于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功能锻炼

    目的 提高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腰背肌功能锻炼依从性及锻炼效果.方法 将80例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三点支撑、五点支撑等传统腰背肌功能锻炼;实验组自制康复辅助具,进行滑动式腰背肌功能锻炼.分别于连续干预2周、4周、6周时评价卧床相关并发症、肌力恢复情况及锻炼依从性.结果 实验组3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自制康复辅助具用于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腰背肌功能锻炼,可有效提高锻炼依从性和锻炼效果.

    作者:谭妃英;范丽云;林美珊;陈富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填塞穿刺技术用于掌指关节处静脉输液效果探讨

    目的 提高掌指关节处静脉输液成功率.方法 将24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填塞穿刺技术组(填塞组)各121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穿刺与固定;填塞组由操作者评估血管后采用2~4个无菌棉签头及输液贴粘构建固定平台后再穿刺及固定.结果 填塞组穿刺一次成功率及输液顺利完成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采用填塞穿刺技术可有效提高掌指关节处静脉输液成功率.

    作者:石天奇;姜艳;李素玲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断指再植术后血液循环对比卡的制作与应用

    目的 探索早期发现断指再植患者术后血管危象征兆的有效方法.方法 自制断指再植术后血液循环对比卡,用于69例74指再植手术指端的血液循环皮肤颜色和组织张力的观察.结果 及时正确判断4例5指血管危象,经处理后肢体恢复血液循环,再植指成活.结论 血液循环对比卡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判断准确率和缩短判断时间,及早正确处理,从而提高断指再植成活率.

    作者:李建军;肖春霞;乔秀娟;刘小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仪治疗对烟雾病术后患者生命体征的影响

    目的 监测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仪对烟雾病患者生命体征的影响,评估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仪在烟雾病患者中使用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 记录98例烟雾病术后患者使用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仪治疗前15 min、治疗进行15 min、治疗后15 min 3个时间点的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及呼吸.统计治疗期间及治疗前、后各1d即连续5d的上述指标;观察治疗期间患者舒适度,疼痛、感觉异常等不良事件及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98例患者各时间点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及呼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舒适度评分为6~10(7.76±1.20)分,未生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及不良事件.结论 烟雾病术后患者使用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仪治疗安全,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作者:范燕娜;周染云;张敏;于丹;赵岩;鲁鑫;李贝贝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男护士对临床基础护理的认知及影响因素调查

    目的 了解男护士对临床基础护理的认知及影响因素,为针对性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男护士对临床基础护理的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问卷”对某三甲医院临床一线的92名男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男护士基础护理认知得分2.98±0.45、基础护理意愿得分3.82±0.47,两者呈正相关(r=0.37,P<0.05);认为难落实的3项基础护理操作为女性患者导尿、会阴擦洗、床上浴;影响男护士落实基础护理的前三项因素为患者不配合、护理工作量大、生活类基础护理不需有学问的人做,占59.78%~89.13%;男护士对护理职业的5项认同率为25.00%~64.13%.结论 男护士对临床基础护理及护理职业认知度、认同率低,与社会的影响有一定关系,护理管理者应加强男护士职业认同的培训和系统性支持,以提高其对护理职业的认同,进而提高基础护理执行率.

    作者:肖柳红;陈凌;伍玉琴;叶红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黄体酮注射部位硬结发生率

    目的 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黄体酮注射部位硬结发生率.方法 以1 59例需要肌内注射黄体酮的患者(观察组)为对象,通过品管圈活动,分析硬结发生的根本原因,制定缓解硬结健康教育评分表并实施针对性教育,规律轮换注射部位,注射时正确摆放体位,注射后认真执行热敷及外敷土豆片等预防硬结措施.对照组161例实施常规注射护理.结果 观察组硬结率发生率及硬结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品管圈活动加强了护理人员健康教育意识与力度,患者依从性增加,有效降低了黄体酮注射部位硬结发生率.

    作者:桂习侣;程璟;姜晓露;万盈璐;郑丽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护理双师素质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目的 探索护理“双师素质”教师胜任力、内部结构及权重,构建胜任力模型.方法 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等确定教师胜任力,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对提炼的胜任力归类,建立胜任力模型结构,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模型结构,再运用层次分析法确立各级指标的权重.结果 所构建的护理“双师素质”教师胜任力模型由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职业基本素养、人格基本特征、科学研究能力、公共管理能力6个维度40个条目组成,问卷Cronbachs a为0.80,总方差累积贡献率78.01%;专家积极性95.70%~100%,专家权威程度Cr值为0.828;专家协调性W值0.20~0.60,P<0.05.结论 护理“双师素质”教师胜任力模型可为教师的聘用、培养、考核及晋升提供重要依据,从而提高护理“双师素质”教师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制度化水平.

    作者:祝睿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1例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后伤口感染伴造口周围皮肤坏死的处理

    对1例78岁老年膀胱癌合并糖尿病患者行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术后发生伤口感染伴发造口周围皮肤坏死,沿手术伤口位下缘有2处1.0 cm×2.0 cm皮肤坏死;紧邻伤口右下腹为腹壁尿路造口,造口与伤口之间距离0.5~1.0 cm;伤口有大量坏死组织;6点、10点及1点方向有潜行,深度2.0~5.5 cm;10点方向可见尿路造口肠管外露;疼痛评分为6~8分.伤口分泌物培养结果为大肠埃希氏菌.给予全身支持治疗,伤口处理包括清洗清创、银离子敷料局部抗感染、有效收集尿液防伤口腐蚀、金因肽促进肉芽生长及健康教育,连续31d后创面基本愈合,患者出院.提出针对患者复杂情况全面评估,抗感染、保护皮肤与促进愈合并举的精细处理,有利于创面愈合.

    作者:何其英;但丹;汤亚箐;刘艳;许婷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骨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研究进展

    综述了导致骨科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包括静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凝血系统的变化和静脉血管损伤等;归纳了临床表现和物理、药物两类预防措施,总结术前、术后护理及功能锻炼要点,旨在为骨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黄萍;赵晶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E形胶布爪形双固定法应用于中心静脉导管固定

    目的 探讨E形胶布爪形双固定法对心脏术后中心静脉导管(CVC)的固定效果.方法 将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留置CVC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用自制E形胶布爪形双固定CVC,对照组用普通胶布蝶形固定CVC,比较两组导管固定的效果.结果 实验组CVC固定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贴膜松脱率、意外脱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E形胶布爪形双固定CVC效果优于普通胶布蝶形固定方法.

    作者:李清月;阮淑妹;谢冠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护理学杂志

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