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凯燕;徐瑞璟
目的 探讨环氧乙烷灭菌循环中断原因及其对策.方法 对1 520锅次环氧乙烷灭菌过程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灭菌循环中断共24次;在灭菌预备阶段循环中断15次,其中装载物品过多9次,预真空超时2次,温度不够2次,炉腔预热超时1次,打印纸装反1次;在灭菌阶段灭菌循环中断6次,其中空环氧乙烷气罐2次,穿刺顶针不能复位2次,气瓶穿刺装置故障1次,炉腔真空渗漏1次;在灭菌后排气阶段循环中断3次,其中压缩空气故障2次,停电1次.结论 环氧乙烷灭菌循环中断原因是多方面的,加强对各环节的质量控制,进一步加强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根据物品材质、结构合理安排灭菌方法,制定规范的标准操作流程,实时监督检查,将灭菌循环中断降低到低限度.
作者:周桂琴;谢少清;徐瑞芸;范恒梅;张亮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 探索全面、有效、可行的临床科室护理一级质量控制方法,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方法 建立护士长领导下的质量控制小组负责、高年资护士协助、全员参与的一级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并探索运行模式.质量控制小组由3人组成,1人负责终末护理文书质量,1人负责夜班质量,护士长则全面负责.各责任组高年资护士负责小组内病历、危重患者护理的质量控制,责任护士对自己独立管辖的患者的护理安全、护理质量负责.比较质量控制体系运行前后科室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变化,了解护士对体系运行的主观感受.结果 运行前后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护士对质量控制体系及其运行模式认可度较高.结论 构建一级护理质量控制体系,有助于科室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和患者满意度的提升.
作者:周晓荣;岳卫娜;史敏;王园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气囊前端尿管长度与膀胱痉挛及尿道口渗尿的关系.方法 将68例留置尿管患者随机分为A组(n=23)、B组(n=23)和C组(n=22).A、B、C组选用气囊前端尿管长度分别为2.1 cm、3.0 cm及3.5 cm的F18乳胶双腔气囊尿管,气囊注水均为10 mL.尿管置入后24 h观察三组膀胱痉挛及尿道口渗尿情况.结果 三组膀胱痉挛及尿道口渗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A组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均P<0.0125).结论 留置导尿选用气囊前端长度较短的尿管可降低膀胱痉挛发生率,减少尿道口渗尿的机会,从而减轻患者痛苦.
作者:马志君;张春红;仇兰香;刘敏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ICU非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后Ramsay评分对呼吸、循环的影响,寻找佳镇静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ICU收住的非机械通气患者共120例,经镇静治疗后根据Ramsay评分将患者分为A组(镇静程度达Ramsay评分2分)、B组(镇静程度达Ramsay评分3分)和C组(镇静程度达Ramsay评分4分)各40例,观察镇静前后三组患者呼吸、循环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镇静前相比,三组RR、HR显著降低,MAP、PaO2/FiO2显著增高(P<0.05,P<0.01);B组、C组RR、HR、PaO2/FiO2、MAP改善程度显著优于A组(P<0.05,P<0.01);B组HR、PaO2/FiO2改善程度显著优于C组(均P<0.05).结论 经镇静治疗后非机械通气患者呼吸、循环指标均有所改善,以镇静程度为Ramsay评分3分时为佳镇静效果.
作者:廖春燕;李素玲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 确定导师负责制下护理导师团队成员遴选要求、培训方法、资格认证及考评等运行管理方法,确保研究生团队导师制能够有效运行,促进护理专业研究生核心能力及培养质量的提高.方法 在前期研究、查阅文献、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初步构建导师负责制下护理研究生导师团队成员遴选要求、培训方法等运行管理指标,采用Delphi专家咨询法对各指标进行评价筛选.结果 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后,各专家意见趋于一致.两轮咨询有效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0.70%、92.31%;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3及0.88;指标变异系数为0.034~0.233;指标的协调系数为0.35(P<0.01).终确定了从基本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专业素养4个方面对导师团队成员进行逮选;导师团队成员应参加新增研究生导师培训班、研究生教育经验交流会等培训;每3年对研究生导师团队进行1次考评.结论 遴选要求明确、培训方法符合需求、资格认证及考评方法合理的导师负责制下护理导师团队可为提升护理研究生核心能力争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作者:陈语;李梦婷;李国宏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与评判性思维能力现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为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自评量袁(NSC-SQ)和评判性思维能力量表(CTDI-CV),对129名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总分为(63.88±17.33)分,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分为(295.15±28.13)分,两者呈正相关(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阅读护理文献、参加科研活动、培养方式及评判性思维能力是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 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与评判性思维能力均处于中等水平,评判性思维能力是科研能力的有效预测因子;经常阅读护理文献、积极参加科研活动有助于科研能力的提高.
作者:刘玲玉;庞书勤;辛惠明;李婉婷;郑丽秀;梅阳阳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中医按摩对缓解低分子肝素注射所致焦虑和疼痛的效果.方法 将80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且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入组前以传统方法注射低分子肝素2次,分组后每例患者再注射4次,对照组继续采用传统方法注射,观察组在消毒前采用中医“捏法”按摩3 min再注射,注射前对两组患者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注射后使用数字疼痛量表(NRS)评分,对两组注射前后的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SAS及N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注射低分子肝素前局部中医按摩注射部位有助于减轻患者焦虑及注射疼痛,从而提高患者注射依从性.
作者:李欢;刘登贤;史培娜;朱耀斌;刘新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 通过系统分析与创伤后成长有关的研究现状,明确目前研究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构建文献评阅数据库,对2009~2014年收录在中国期刊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中与创伤后成长有关的116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创伤后成长的相关文献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主要关注自然灾害、癌症和意外创伤;研究以量性研究中的调查性研究为主,干预性研究和质性研究较少;研究设计欠严谨,统计分析方法较单一,研究范围较窄.结论 亟需加强创伤后成长的相关研究,规范文献的研究设计,提高文献质量,扩宽研究范围,以促进相关研究的发展.
作者:赵月元;张爱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 深入了解临床护理人员对职业风险感知的体验和现况.方法 分别从西安市三级甲等医院、二级甲等医院和社区卫生所选取临床护理人员31名,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收集资料,根据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 护理人员的风险感知包含9个主题,分别为人身安全风险、身体功能风险、职业暴露风险、经济风险、社会心理风险、组织因素风险、医疗环境风险、时间风险和护理职业局限性.结论 护理人员所感知到风险的程度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和临床护理质量.相关部门应重视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采取科学可行的措施,降低临床护理人员的职业风险.
作者:张欣唯;方蕾;张银玲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规范化随访管理对视频终端干眼患者的影响,为视频终端干眼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将80例视频终端干眼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制定视频终端干眼健康教育图册,于患者首次就诊后以健康教育图册为指导,接受为期4周的规范化随访管理.分别在患者首次就诊时、首次就诊后第2周和第4周评价其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眼部症状、眼部舒适度;首次就诊和第4周时评价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组较对照组泪膜破裂时间显著延长、眼部症状显著减轻、眼部舒适度显著提高(P<0.05,P<0.01);干预组患者的机体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和精神健康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将规范化随访管理应用到视频终端干眼患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眼部症状,改善眼部舒适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胡经文;肖湘华;吴洁;樊小娟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 探索医院与社区联合实施规范化延续护理服务的效果,为出院患者提供便利、满意、有效的连续性照顾.方法 制定医院联合社区的规范化延续护理方案,实施社区调研、人员培训、社区服务、出院计划服务四步走,比较接受医院联合社区延续护理患者与常规电话随访患者的满意度及再入院率.结果 接受医院联合社区规范化延续护理患者的出院满意度(95.88±4.94)显著高于常规出院电话随访患者(94.12±5.85),再入院率(1.42%)显著低于常规出院电话随访患者(3.90%)(均P<0.01).结论 医院联合社区实施规范化延续护理服务可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再入院率,使患者得到连续、满意、有效的康复和护理.
作者:魏小妹;肖明朝;赵庆华;周琦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 应用工作分析法分析儿科专科护士岗位的工作内容,为专科护士的科学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工作日志记录表对某综合性儿童医院所有专科护士进行为期10 d的工作流程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日期、工作开始时间、工作内容、工作结束时间、频次及备注.结合现有资料分析,详尽描述儿科专科护士的工作状况.结果 内科和外科专科护士每日耗时多的工作事件为临床用药,分别耗时70.32 min和82.31 min;ICU和新生儿科专科护士每日耗时多的工作事件为巡视患者,分别耗时63.77 min和84.60min;临床护理服务耗时分别占内科、外科、新生儿科和ICU专科护士工作时间的66.24%、67.88%、54.59%和42.80%.结论 目前儿科专科护士的工作内容已基本覆盖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和要求,但仍需进一步提高能力和拓展角色.
作者:王颖雯;张玉侠;沈国妹;顾莺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亲体肾移植供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 对12例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亲体肾移植供者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和相关准备,术后常规护理、呼吸道、尿管和引流管及并发症观察护理是护理关键,同时做好出院指导及随访.结果 12例供者术后均恢复顺利,随访8~12个月,未发生任何并发症,随访期间12例受者肾功能正常.结论 有效的护理方法,可减少机器人供肾切取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保证供者安全的同时提高供肾质量.
作者:吴东娟;宋曼娜;孙玫瑰;李静;康福霞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电视录像在包皮环切术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400例包皮环切术患者根据时间段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0例,两组分别通过口头讲解示范和电视录像进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健康教育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护士健康教育时间显著缩短(P<0.01),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满意度显著增高(P<0.05,P<0.01).结论 电视录像健康教育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及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作者:王玉梅;李玉肖;杨泉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 构建手术室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色化培养模式.方法 采用Delphi法对29名资深专家进行了2轮函询.结果 2轮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96.7%、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2,Kendall协调系数分别为0.276和0.409(P<0.01).确立了3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61个三级指标,初步形成手术室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指标体系.结论 专家积极性和权威程度高,研究结果可靠.该模式基于手术室高级实践护士的角色构建,适用于手术室方向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作者:谢华晓;高玉芳;赵林;苑晶晶;王辉;张惠;张蒙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基于PDCA循环的功能锻炼在脑出血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100例脑出血术后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功能锻炼方法,干预组采用基于PDCA循环的功能锻炼方法,在出院前评估两组的功能锻炼依从性,在干预前、干预的第10天、第20天和出院前评定两组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 出院前干预组患者的功能锻炼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第10天、第20天和出院前干预组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P<0.01),干预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随时间而增高.结论 基于PDCA循环的功能锻炼可提高脑出血术后患者的功能锻炼依从性,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作者:纪玉桂;杨春娜;刘雁 刊期: 2015年第16期
介绍护理治疗学理念的产生、发展、内涵及其构建的理论基础,重点探讨这一新理念对构建治疗性护患关系的启发和思考.旨在用理论指导实践,推动治疗性护患关系的建立,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和谐发展.
作者:邹函书;颜琬华;李翠香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实施岗位管理对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影响.方法 将全院护理岗位分为ABCDE 5类,将护理人员分为N0~N5共6级实施岗位管理,对比分析岗位管理实施前后新入职护士岗位意愿、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及主动离职率.结果 实施岗位管理后,新入职护士在A、B、C类科室岗位意愿比例显著增加(P<0.01);护理人员在科室管理、排班模式、薪酬和职业价值等方面的满意度显著提升(均P<0.01);N1、N2级护士主动离职率显著下降(P<0.05).结论 实施护理岗位管理可改变新入职护士在急危重症科室的岗位意愿、提高护理人员对工作的满意度、降低主动离职率,使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有利于护理队伍发展.
作者:胡雪慧;闫沛;张美霞;冯婷;张敏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当前医疗环境下,医生、患者对手术知情同意的真实体验.方法 采用现象学方法,运用半结构式访谈,对22例住院参与了术前谈话的术后住院患者或直系亲属、有手术谈话经历的19名医生进行深度访谈.结果 患方对手术知情同意的权利意识不强;医生倾向选择家属参与手术知情同意;医患双方均感知手术知情同意谈话的规范性不够;医患双方对签字的理解各异;医患双方均感知到人文关怀不足.结论 医患双方对手术知情同意的形式、方式关注较低,患方更关注于手术的成功与否及预后的情况.
作者:于佳佳;吴菁;叶旭春 刊期: 2015年第16期
为保障安全输血,通过对传统输血管理方法的分析,介绍了目前常用的保障静脉输血护理安全管理方法的应用现状,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评价,以供在临床输血护理工作中加以借鉴和应用.
作者:张晓梅;刘瑞荣;穆欣;李娟 刊期: 2015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