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研究进展

崔金锐;陈英

关键词: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 护理质量评价指标, 患者结局, 综述文献
摘要:就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的相关概念、各指标的内涵及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提出我国的护理质量评价体系有必要弥合不足、抓住契机,以专科护理为突破口,以综合护理为发展方向,致力于构建出科学、灵敏、实用、统一的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
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新生儿短肠综合征肠内营养的研究进展

    对新生儿短肠综合征患儿肠内营养开始的时间与指标、喂养方式、营养成分、喂养进程及护理要点进行综述,提出医务人员应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结合肠内营养耐受能力的指标及瓜氨酸等实验室检查结果,让患儿尽早进行持续肠内营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向患儿提供母乳,无法获得母乳的患儿选择合适的配方奶,并合理添加纤维、脂类补充剂,以保证患儿的生长发育;在肠内营养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无菌、适宜的温度,正确使用药物;同时倡导大规模、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不同时间、不同营养成分、不同方式与途径的肠内营养对患儿的效果,从而更好地为护理实践提供依据.

    作者:施姝澎;张玉侠;陈劼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延续护理对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医院延续护理模式在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中的效果.方法 将200例非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指导及专科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延续护理,包括成立延续服务小组、建立延续护理档案、制定定期回访制度等.于治疗结束后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复发率及疾病康复效果.结果 两组遵医行为、疾病康复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医院延续护理对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康复效果显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防止疾病的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冬玲;林涛;吴超英;李玉贤;乔鹭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PDCA循环在血液科输血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血液科输血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血液科建立输血质量管理专项小组,遵循PDCA循环管理的计划(调研现状、分析原因)、实施(输血前、中、后的安全管理,输血不良反应观察及处理)、检查(输血过程是否记录、输血单上签名是否清晰、输血病历书写是否规范等)、处理(根据检查人员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改进措施并实施)的步骤加强输血安全管理.结果 PDCA管理后,输血不规范率由管理前的2.62%降低至0.12% (P<0.01).结论 采用PDCA循环进行临床输血质量管理,有利于规范输血流程,杜绝输血缺陷的发生,保证患者用血安全.

    作者:邹天韵;曹洁;孔蓓瑾;张洪燕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新疆地区静脉治疗专业化发展的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新疆地区静脉治疗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制定相应的对策,为规范静脉治疗专业化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运用中华护理学会静脉治疗护理专业委员会统一编制的问卷,对新疆地区17所医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9所(52.94%)医院设立静脉输液管理委员会,5所(29.41%)设立PICC门诊,3所(1 7.65%)设立静脉输液配置中心(PIVAS);所调查医院均进行静脉输液专科护士的培训.被调查科室静脉治疗工具的选择均首选头皮钢针,其次为静脉留置针和PICC.结论 新疆地区静脉治疗专业化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应积极制定出相应对策,推动新疆地区静脉治疗专业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作者:唐英;王笑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高等专科学校护生人文技能培养的实践

    目的 培养高专护生的护理人文技能.方法 对2009、2010级高专护生进行人文技能综合培养,包括确立护理人文技能培养目标,构建人文技能培养的核心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方法,将护理人文技能培养与专科护理技能紧密融合,营造护理人文的软性教育氛围等.结果 94.52%的护生认为护理人文技能的培养很有必要,85.45%对人文技能培养方法满意;用人单位反馈护生人文综合素质较前提高.结论 采取综合措施可提高护生的人文技能,为社会培养优秀的护理人才.

    作者:黄文杰;刘燕南;岳琳;李定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延续护理对重度烧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延续性护理对重度烧伤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82例重度烧伤临床愈合患者于出院前分为对照组39例、观察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指导和随访;观察组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包括成立延续护理小组,发放烧伤患者康复手册,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安排专职护士家庭访视、电话回访等.实施6个月后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的生活质量核心量表(EORTC QLQ-C30)评价效果.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EORTC QLQ C30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对重度烧伤患者出院后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周琪敏;贺小华;姜广荣;金荣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输液接头微生物检测结果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 了解一次性输液接头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感染风险,寻求防控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干预措施.方法 选择ICU 4个时间段56例住院患者的抗生素、输液接头使用及输注营养液体情况进行调查,并采集留置时间≥24 h的所有使用中的输液接头进行微生物检测.结果 ICU患者抗生素使用率为75.00%,静脉高营养使用率达到67.85%.检测一次性输液接头59套,其中6套检出致病菌,阳性检出率10.17%.检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3株,表皮葡萄球菌1株,真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白色假丝酵母菌)2株.结论 一次性输液接头存在严重的感染风险,应综合循证医学证据督导临床加强深静脉留置管路的更换及充分冲管,特别是输注血液、血浆等营养液体后管路的冲洗、更换,以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

    作者:王红梅;刘媛媛;王婉秋;刘芳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个性化持续性健康教育对母乳喂养依从性的影响

    目的 寻找更为有效的母乳喂养健康教育模式,以增加母乳喂养的依从性.方法 将100例无母乳喂养禁忌证的产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采取个性化、持续性健康教育方式,即采取集中讲座、个体管理、互动讨论、预防指导、上门随访方式进行健康教育.结果 干预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组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个性化、持续性的健康教育可提高母乳喂养依从性.

    作者:林琳;王培红;李莹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本科护生分段早期临床实习护理认知及实习效能比较

    目的 比较本科护生分段早期临床实习前后护理认知及实习效能,为完善分段早期临床实习培养机制提供参考.方法 对204名本科护生分别于第4学期、第6学期及第7学期安排1个月、2个月及7个月实习;用自制问卷于实习前后进行调查.结果 实习后护生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评价显著优于实习前(均P<0.01);科研认知与从业认知显著差于实习前(P<0.05,P<0.01).结论 早期接触临床可提高护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但护生对护理科研及护士从业信心不足,需加强在校教育的积极引导来弥补实践中的不足.

    作者:刘晓红;李翠萍;黄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直肠癌柱状经腹会阴切除术中俯卧折刀位的安置

    目的 探讨俯卧折刀位在低位直肠癌柱状经腹会阴切除术(柱状APR术)应用的优越性,介绍手术巡回护士在安置俯卧折刀位时的方法和技术.方法 对1 5例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柱状APR术游离直肠系膜,向下游离到肛提肌的起点处停止,行乙状结肠单口造口术,关闭腹部切口.巡回护士协助术者翻转患者置于俯卧折刀位,实施扩大的会阴部切除.结果 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因手术体位导致皮肤受损或压疮,术后1~3 d恢复胃肠功能,住院8~10 d,会阴切口均Ⅰ期愈合.结论 柱状APR术采用俯卧折刀位能充分暴露手术视野,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降低相关并发症.

    作者:郭攀;朱小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斜弱视生存质量量表在成人斜弱视患者术前生存质量评估中的临界值研究

    目的 探讨斜弱视生存质量量表(Amblyopia and Strabismus Questionnaire,A&SQ)在成人斜弱视患者术前生存质量状况评估中的佳临界值.方法 对214例住院成人斜弱视患者,在入院第1天采用A&SQ、国家眼科研究视功能量表(NEI-VFQ-25)进行调查,以NELVFQ 25作为诊断“金标准”.结果 A&SQ量表得分与NEI-VFQ-25量表得分呈正相关(r=0.666,P<0.01);以NEI-VFQ-25作为诊断“金标准”,A&SQ量表佳临界值为71.5分,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44和0.980,曲线下面积为0.938(P<0.01).由于量表采用Likert 5级评分,临界值取为整数71分.结论 A&SQ量表在成人斜弱视患者术前生存质量状况评估中的佳临界值为71分,是成人斜弱视患者术前生存质量状况测评的有效工具.

    作者:卞薇;刘洋;徐燕;王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基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手术室安全门控管理系统的应用

    目的 优化手术人员进出手术室的流程.方法 开发基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手术室安全门控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使用植入洗手衣和手术鞋的特殊RFID标签,使用无线设备(地面感应监测区和通道门)采集标签信号,结合自动门禁、可控衣柜、LED信息提示屏、无线网络(Wifi)和医院信息系统(HIS),对进入人员身份信息与手术排班信息核实,实现手术人员进出手术室的流程控制.结果 门禁系统使用后手术人员完成核对、登记耗时,信息错误率、着装违规率、洗手衣裤正确回收率与使用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基于RFID的手术室安全门控管理系统的应用,优化了医务人员进出手术室流程,提高了管理效率.

    作者:赵体玉;曾莉莉;夏述燕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性眼内炎行玻璃体切除患者的护理

    对6例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性眼内炎患者行常规晶状体、玻璃体切除联合异体巩膜修补、眼内注药等治疗,治疗后患者眼内炎症均得到有效控制,术后眼压控制良好,佳矫正视力为0.5,差矫正视力为0.05.提出及时果断采取玻璃体切除是治疗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性眼内炎的根本方法,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正确有效的术后护理是减少并发症、保证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

    作者:马剑晴;周慧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微创蛛网膜下腔麻醉术后患者垫枕平卧位效果探讨

    目的 探讨微创蛛网膜下腔麻醉(腰麻)患者术后垫枕平卧的可行性.方法 将810例行微创腰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5例,对照组术后采取常规去枕平卧位6~8 h,观察组术后采取垫枕平卧位8h.结果 两组术后头痛、头晕发生率及血压、脉搏、呼吸稳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舒适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微创腰麻术后患者若无特殊医嘱或麻醉师交班时有明确要求,可予垫枕平卧体位,有利于提高患者舒适度.

    作者:谭蕾;陈艳芳;葛梅秀;方艳君;张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颅脑疾病气管切开患者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颅脑疾病气管切开患者适宜的气道湿化方法.方法 将颅脑疾病气管切开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MR850型呼吸湿化器和文丘里装置进行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恒速泵持续滴入湿化法,两组湿化液均使用灭菌注射用水.结果 观察组气道湿化过程中的心率及呼吸频率值较对照组更平稳(均P<0.01),血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气道痰痂形成发生数、气管套管堵管发生数较对照组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发生数为零.结论 对颅脑疾病气管切开患者使用MR850型呼吸湿化器和文丘里装置可有效调节吸氧浓度,控制气道内湿度,提高气道湿化效果,促进排痰,从而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

    作者:李海艳;蓝惠兰;陈丽芳;李艳敏;冯婷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自制双腔免缝合引流管在肠瘘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改进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患者腹腔引流的工具,提高引流效果.方法 将38例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对照组采用自制双腔引流管行腹腔冲洗引流;观察组于B超引导下置入自制双腔免缝合引流管进行腹腔冲洗与引流.结果 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换药次数及住院总费用显著少于/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双腔免缝合引流管的应用可提高冲洗引流效果,缩短吻合口瘘愈合时间及住院天数,减少换药次数,减轻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

    作者:马培芳;代利;岳婷;管敬东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丹麦奥胡斯大学医院骨科患者的综合管理模式

    介绍奥胡斯大学医院骨科病区的患者就诊流程、人性化服务、围手术期护理、康复指导、人性化服务等综合管理模式,对我国当前深化护理改革、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作者:刘延锦;王彦艳;董小方;王金鑫;吕培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国外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

    总结国外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分为团体风险和个人风险评估,前者是将患者从总体上进行风险分类,后者是通过风险评分方法来确定个人的风险.其中,个人风险评估根据包括Autar血栓风险评估量表、JFK医学中心血栓评估表、Caprini血栓评估表、Padua预测评分表、RAP评分法,分析各个量表的优劣,认为Padua预测评分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作为国内护理人员用于评估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评估工具;RAP评分法仍存在争议,需做进一步的临床验证.提出在借鉴国际上对VTE风险评估量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我国人群的特点,研制适宜我国人群的VTE风险评估工具.

    作者:刘晓涵;卢根娣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运用程序化管理提升全麻状态下患者输血安全

    目的 探讨程序化管理对全麻状态下患者输血安全管理的作用.方法 将程序化管理前的906例全麻状态下输血患者分为对照组,实施常规输血管理.将程序化管理后的1 032例全麻状态下输血患者分为观察组,实施程序化管理,即针对全麻状态下患者的特殊性,分解细化输血技术操作内容,逐项编入程序,建立质量控制体系,督促输血程序的执行落实.结果 对照组输血缺陷发生率3.53%,观察组为0.78%,血液浪费率对照组为0.99%,观察组为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全麻状态下患者输血实施程序化管理,可确保输血安全.

    作者:冯祖莲;陈显琴;林保留;梁荣花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研究进展

    就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的相关概念、各指标的内涵及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提出我国的护理质量评价体系有必要弥合不足、抓住契机,以专科护理为突破口,以综合护理为发展方向,致力于构建出科学、灵敏、实用、统一的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

    作者:崔金锐;陈英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护理学杂志

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