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瑰及乳膏预防侧卧位颅脑手术患者压疮效果观察

华靖;李霞;刘虹梅;郭延萍;杨贤云;王俊杰

关键词:颅脑手术, 侧卧位, 压疮, 瑰及乳膏, 凝胶啫喱体位垫
摘要:目的 探讨侧卧位颅脑手术患者术中压疮的预防与护理方法.方法 将100例侧卧位颅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于手术床铺置凝胶啫喱体位垫预防压疮;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自制瑰及乳膏涂抹受压部位皮肤.结果 观察组压疮预防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瑰及乳膏联合凝胶啫喱体位垫的应用可有效预防侧卧位颅脑手术患者术中压疮的发生.
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球后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护理

    目的 探讨球后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9例(17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球后注射治疗并实施系统护理.结果 2眼视力提高0.5,出血灶、渗出基本完全吸收;8眼视力提高0.3,出血灶、渗出有所吸收,微血管瘤数减少;5眼视力提高0.2,出血灶、渗出略有吸收,无新鲜出血;2眼视力和眼底无变化.结论 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行球后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患者术前进行心理疏导和血糖血压的调节,术中严密执行无菌操作常规,术后预防并发症可保证疗效.

    作者:刘玉芬;史晶;崔琴;谢瑞花;吴春艳;严向芳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乳腺癌术后患者PICC置管失败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

    分析了7例乳腺癌术后患者PICC置管失败的原因,包括置管时间点选择不当4例,患者肥胖、穿刺血管直径过小2例,患者紧张致血管痉挛1例.提出置管时间应选择在患者接受首次静脉化疗前;置管前客观评估患者血管条件,置管途径首选管腔粗、直、静脉瓣少的贵要静脉;置管前与患者进行良好沟通消除其紧张害怕心理,可有效避免乳腺癌术后患者在盲穿下PICC置管失败.

    作者:郑小君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PICC置管后局部皮肤过敏患者的循证护理

    目的 为PICC置管后出现局部皮肤过敏患者确定基于循证的维护方案.方法 按PICO原则,针对患者临床表现提出问题,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JBI、PubMed、Medline、CBM、复旦大学循证护理合作中心、维普资讯及万方数据库.共纳入4篇临床指南、1篇系统评价和12篇RCT.参照指南及相关证据,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无菌敷料进行护理.结果 实施2周后,患者过敏症状完全消失.结论 PICC置管后患者使用水胶体敷料能有效降低导管相关皮肤过敏的发生.

    作者:戈娜;庞启英;赵誉洁;刘华华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经动脉与静脉采血行血液稀释式自体血回输的对比观察

    目的 比较经动脉与静脉采血行血液稀释式自体血回输的效果.方法 将行血液稀释式自体血回输的择期手术患者189例按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97例)和观察组(92例).对照组行静脉采血,观察组经动脉采血,监测两组患者采血前后血压、心率、SpO2变化;比较两组采血时间、一次穿刺采血成功率.结果 两组患者采血前、采血后15 min、30 min平均动脉压、心率、SpO2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一次穿刺采血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采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经动脉采血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缩短采血时间,提高一次采血成功率.

    作者:谭玉兰;杨小平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自制凹型泡沫垫在PICC维护中的应用

    PICC的维护需每7天进行1次,目的是为了预防局部感染.患者在维护时一般采取平卧位或坐位.患者手臂掌侧面朝上,受力特点是上臂与躯干有5~10 cm落差,导致落空感,需要支撑,使得肘部上臂受力明显,时间久后患者易产生酸胀感.特别是坐位维护时,受力更为明显.笔者据上述肢体受力原则,自制了凹型泡沫垫,患者使用后,舒适度增加,使消毒范围更大更彻底.现介绍如下.

    作者:白雪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应用CRAMS评分法规范基层医院急诊创伤患者院内转运

    目的 探讨CRAMS评分法用于院内转运急诊创伤患者的效果,提高院内转运安全性.方法 对2011年收治的1 532例急诊创伤患者采用传统方式转运,即接诊护士凭借个人经验判断患者病情,决定是否需要护送、由谁承担护送任务;对2012年收治的1 609例急诊创伤患者于转运前、到达病区后应用CRAMS评分法进行动态评价,根据转运前CRAMS得分确定护送转运人员资质,完善转运前准备.结果 应用CRAMS评分法转运急诊创伤患者后,护送人员资质与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传统方法(均P<0.01),患者转运过程中心脏骤停由3例降至零.结论 CRAMS评分法在急诊创伤患者转运中的动态评价有利于提高护士的伤情识别能力与转运风险评估能力,能规范护送人员资质,促进转运前充分准备与告知,提高创伤患者转运安全性.

    作者:吴燕群;杨晓晴;周建玉;孙佳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阶段性强化教育在青光眼目标眼压控制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阶段性强化教育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目标眼压控制的效果.方法 对133例(266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在入院阶段、住院治疗阶段、出院与随诊阶段进行强化教育,确定患者目标眼压.检测入院时、出院时、出院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患者的视力、眼压、眼底、视野变化,同时调查患者的健康教育内容知晓情况.结果 患者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健康教育内容知晓率显著高于入院时(P<0.01);出院时及出院后各阶段眼压显著低于入院时(均P<0.05);不同时间视神经杯盘比、视野缺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将阶段性强化教育用于各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护理中,确定目标眼压,可以控制病情发展,避免或减少视神经损伤,保护视功能.

    作者:包英俊;黄唐钦;李田;谢晓露;何春媚;方永亮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概念图教学法在全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概念图教学法在全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0名参加全科护士培训的学员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0名,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法,实验组采用概念图教学法,培训结束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培训后实验组考核成绩及自主学习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实验组培训前绘制概念图得分(5.84±0.42)分,培训后(8.45±0.48)分,培训后显著优于培训前(P<0.05).结论 概念图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教学策略,不仅有助于全科护士培训中学员对护理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还有利于学员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作者:何江;汪淼芹;尹钰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应用微型营养评定法指导饮食干预的效果观察

    目的 应用微型营养评定简表(MNA-SF)和微型营养评定法(MNA)筛查营养风险与营养不良的患者,评估饮食干预的效果,分析其对康复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 对162例住院脑卒中及脑外伤患者,入院首日采用MNA-SF和MNA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对存在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的患者进行饮食干预,分别在第2、4周后再评估.结果 共69例患者完成3次评估并接受为期4周的饮食干预措施,入院评估发现营养风险患者40例(24.69%)、营养不良29例(17.90%).饮食干预4周后存在营养风险26例(16.05%),营养不良10例(6.17%).患者MNA评分显著高于入院时(均P<0.05).结论 采用MNA-SF和MNA评估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并采取相应的饮食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作者:周敏;李爱东;赵洁;董慧娟;陈月馨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PICC维护网络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目的 探讨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PICC维护网络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方法.方法 建立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PICC维护网络护理服务部,确立社区、县乡维护网络医院与其指定的PICC维护员,举办专题继续教育培训,建立PICC维护网络人员QQ群,对出院后留置PICC患者,实施医院、社区、家庭三级管理.结果 在实施网络维护过程中2例发生并发症,其中穿刺点感染1例,堵管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76%.97.62%患者对网络维护点的服务态度、维护技术和收费感到满意.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PICC维护网络服务部共接受网络成员电话咨询250余次,服务部成员外出会诊34次.结论 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PICC维护网络的建立,解决了出院肿瘤患者带管的维护问题,减少了带管期间并发症,延长患者带管时间;同时,让更多的护理人员参与进来,扩大了PICC技术影响力,达到了护患双赢的目的.

    作者:罗红;任道琼;谭静;黄冰;杨晓燕;文琼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不同口腔护理液对口咽置管患者口腔内环境的影响

    目的 探讨4种口腔护理液对口腔内环境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口咽置管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各30例,分别采用生理盐水、0.3%过氧化氢、口洁液、2%碳酸氢钠作为护理液进行口腔护理.分别统计口腔pH及口臭和口腔炎发生率.结果 过氧化氢组和口洁液组口腔护理后口腔平均pH值在正常范围.碳酸氢钠组、过氧化氢组、口洁液组口臭发生率相对低于生理盐水组.口洁液组口腔感染发生率低.结论 口咽置管患者可首选口洁液进行口腔护理.

    作者:朱虹;陈会生;徐宁;王艳娟;郭宏英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自制滑轮牵引架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

    将自制滑轮牵引架应用于57例肩关节手术患者,提出该牵引架具有术野暴露充分、无需人工牵引、保证术中肢体位置稳定等优点.

    作者:华薇;芮琳;周亚昭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宫腔镜诊治中静脉空气栓塞的预防及处理

    对57例妇科住院患者行宫腔镜诊治手术,仅1例出现空气栓塞,经过早期识别和积极处理,预后良好.提出在宫腔镜手术中对膨宫系统的严格管理,膨宫压力的合理设定,进行宫颈的预处理,合适的病例选择,以及早期识别和处理,可以有效避免空气栓塞的发生及恶化.

    作者:吴芬;李玲新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温开水口腔喷雾法用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口腔护理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由于其疾病的特殊性需要长期禁食禁水抑制胰腺分泌,患者易出现口渴难耐,口唇干燥,因此患者要求频繁的温开水漱口来缓解这种不适感,然而随着漱口频率的增加反而加速了口腔内水分的蒸发,患者更加感觉口渴,形成恶性循环.此外,随着漱口次数的增加导致口腔内的唾液大量丢失,唾液中含有免疫球蛋白、多种酶和多种维生素具有抗菌作用,能增强免疫功能、预防疾病,同时也是人体必需的代谢活性剂,因此大量唾液的丢失会增加口腔感染的发生率,降低SAP患者的预后.我科自2011年5月开始采用温开水口腔喷雾法,收到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徐金中;宋湘玲;叶向红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医疗护理操作行为致危重患者睡眠剥夺的研究进展

    介绍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睡眠质量情况,分析过多的医疗护理操作行为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及这些操作行为的种类.提出更改现有操作流程的必要性和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的干预措施.

    作者:金芸;张玉侠;顾莺;胡静;陆国平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护士长督导式检查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实施护士长督导式检查在提高患者优质护理知晓率和满意度中的作用.方法 护士长在了解患者基本信息后对患者实施“督导式”检查,与所有住院患者进行面对面交流,询问患者对护理质量和服务的感受,检查护理日常运作,根据督查中发现的护理工作中的低效、缺陷、服务风险和潜在问题指导护士及时纠正.结果 实施护士长督导式检查后,患者优质护理知晓率和满意度较实施前显著提高(均P<0.01).结论 实施护士长督导式检查,有利于护士长对护理质量进行监控,增强了护理服务的针对性,是行之有效地提高患者优质护理知晓率和满意度的方法.

    作者:罗汉萍;黄妍;刘红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母乳喂养路径在计划性剖宫产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母乳喂养路径在计划性剖宫产孕产妇母乳喂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实施计划性剖宫产、母婴同室、无母乳喂养禁忌证的328例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158例)和对照组(17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母乳喂养指导;观察组自行设计计划性剖宫产母乳喂养临床路径(护理版和产妇版)后,按母乳喂养路径对孕产妇进行母乳喂养指导.结果 观察组母乳喂养知识与技巧掌握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产褥期结束纯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母乳喂养路径的应用,可提高计划性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指导效果,提高母乳喂养率.

    作者:李艳玲;魏硕华;朱桂红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结肠癌患者的路径化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

    目的 探讨路径化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结肠癌患者术后早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60例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路径化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生活质量.结果 术后1周观察组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总生活质量及疲乏、恶心呕吐、疼痛等方面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路径化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结肠癌患者术后早期生活质量.

    作者:王文锐;王玉玲;卢丽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三甲医院外科护士关怀能力与患者整体满意度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了解三甲医院外科护士关怀能力现状及其与患者整体护理满意度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护士关怀能力评价量表和患者整体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15所三甲医院75个科室的455名护士和465例出院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护士关怀能力总均分为(197.31±26.74)分,不同性别、职称、护龄的护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出院患者的整体护理满意度总分为(45.34士8.85)分,不同科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关怀能力和患者整体护理满意度呈正相关(P<0.01),回归分析显示护士关怀能力各维度对整体护理满意度具有预测作用(均P<0.01).结论 外科护士关怀能力和患者整体护理满意度存在正相关关系,较高的关怀能力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整体护理满意度.

    作者:张艳琴;张平;徐晨;孔令磷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医用腋窝加压带在腋窝手术后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腋窝手术后有效的加压包扎固定方式.方法 将118例腋窝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9例.创面分别采用自粘性弹性绷带和自行设计的医用腋窝加压带加压包扎固定.结果 观察组术后包扎舒适度、皮下血肿或积液发生率、切口愈合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使用自行设计的医用腋窝加压带加压包扎固定方式能均匀施压,患者舒适,并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江燕 刊期: 2013年第14期

护理学杂志

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