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57例妇科住院患者行宫腔镜诊治手术,仅1例出现空气栓塞,经过早期识别和积极处理,预后良好.提出在宫腔镜手术中对膨宫系统的严格管理,膨宫压力的合理设定,进行宫颈的预处理,合适的病例选择,以及早期识别和处理,可以有效避免空气栓塞的发生及恶化.
作者:吴芬;李玲新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病友互助护理模式对乳腺癌患者心理健康及治疗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60例乳腺癌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病友互助护理模式,即组织身心恢复良好的康复期乳腺癌患者对初次住院治疗患者进行情感沟通和互动.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况,比较两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焦虑、抑郁、惊恐、人际关系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恶心呕吐、脱发、白细胞降低等治疗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病友互助护理模式有助于促进患者心理健康,降低乳腺癌患者治疗不良反应.
作者:曹雪英;邓暑芳;何丽煌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阶段性强化教育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目标眼压控制的效果.方法 对133例(266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在入院阶段、住院治疗阶段、出院与随诊阶段进行强化教育,确定患者目标眼压.检测入院时、出院时、出院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患者的视力、眼压、眼底、视野变化,同时调查患者的健康教育内容知晓情况.结果 患者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健康教育内容知晓率显著高于入院时(P<0.01);出院时及出院后各阶段眼压显著低于入院时(均P<0.05);不同时间视神经杯盘比、视野缺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将阶段性强化教育用于各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护理中,确定目标眼压,可以控制病情发展,避免或减少视神经损伤,保护视功能.
作者:包英俊;黄唐钦;李田;谢晓露;何春媚;方永亮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CRAMS评分法用于院内转运急诊创伤患者的效果,提高院内转运安全性.方法 对2011年收治的1 532例急诊创伤患者采用传统方式转运,即接诊护士凭借个人经验判断患者病情,决定是否需要护送、由谁承担护送任务;对2012年收治的1 609例急诊创伤患者于转运前、到达病区后应用CRAMS评分法进行动态评价,根据转运前CRAMS得分确定护送转运人员资质,完善转运前准备.结果 应用CRAMS评分法转运急诊创伤患者后,护送人员资质与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传统方法(均P<0.01),患者转运过程中心脏骤停由3例降至零.结论 CRAMS评分法在急诊创伤患者转运中的动态评价有利于提高护士的伤情识别能力与转运风险评估能力,能规范护送人员资质,促进转运前充分准备与告知,提高创伤患者转运安全性.
作者:吴燕群;杨晓晴;周建玉;孙佳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母乳喂养路径在计划性剖宫产孕产妇母乳喂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实施计划性剖宫产、母婴同室、无母乳喂养禁忌证的328例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158例)和对照组(17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母乳喂养指导;观察组自行设计计划性剖宫产母乳喂养临床路径(护理版和产妇版)后,按母乳喂养路径对孕产妇进行母乳喂养指导.结果 观察组母乳喂养知识与技巧掌握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产褥期结束纯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母乳喂养路径的应用,可提高计划性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指导效果,提高母乳喂养率.
作者:李艳玲;魏硕华;朱桂红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球后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9例(17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球后注射治疗并实施系统护理.结果 2眼视力提高0.5,出血灶、渗出基本完全吸收;8眼视力提高0.3,出血灶、渗出有所吸收,微血管瘤数减少;5眼视力提高0.2,出血灶、渗出略有吸收,无新鲜出血;2眼视力和眼底无变化.结论 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行球后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患者术前进行心理疏导和血糖血压的调节,术中严密执行无菌操作常规,术后预防并发症可保证疗效.
作者:刘玉芬;史晶;崔琴;谢瑞花;吴春艳;严向芳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腋窝手术后有效的加压包扎固定方式.方法 将118例腋窝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9例.创面分别采用自粘性弹性绷带和自行设计的医用腋窝加压带加压包扎固定.结果 观察组术后包扎舒适度、皮下血肿或积液发生率、切口愈合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使用自行设计的医用腋窝加压带加压包扎固定方式能均匀施压,患者舒适,并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江燕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改进护理质量控制检查方法,进一步提升护理质量.方法 采取质控小组成员相对固定,调整检查频次为3个月1次,对检查存在的问题及亮点用相机拍照,以PPT形式汇报检查结果并与上一季度进行对照分析,建立护理质控小组会诊制等方法进行质控检查.结果 病区护理管理质量评分及患者满意度较改进前提高,护理缺陷发生率较改进前显著下降(P<0.01).结论 护理质量控制检查方法的改进,能够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作者:兰红霞;莫朝媚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广东省各级医院临床护士的职业生活质量状况.方法 运用护理职业生活质量量表(QNWL)对广东省30所不同等级医院的2 951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级别医院的护士QNWL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三级医院护士QNWL得分显著低于一级医院(P<0.05,P<0.01);对护理职业生活质量不满意排序前10的条目分布于QNWL4个维度中,集中的问题为工作家庭平衡维度,7个条目中有5条不满意.结论 广东省临床护士护理职业生活质量不高,工作家庭难以平衡是主要问题.管理者应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提高临床护士的职业生活质量.
作者:黄惠根;徐加加;张容;符霞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临床各级护士不同岗位培训需求,为岗位培训课程设置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各级护士培训需求情况调查表,对4种级别护士共238名进行调查.结果 N0~N3级护士在人文素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的培训需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需求呈递减状态;在临床实践及其他方面的培训需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N0~N3级护士进行岗位培训计划设计时,应根据各级护士需求采取针对性培训,建立以用为本、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模式.
作者:陈华丽;徐霞;全厚菊;周梅香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提高老年患者服务质量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手足外科病区5个病房设置为老年护理组,收治老年住院患者.成立老年护理组为老年患者实施专科护理,包括创建适合老年人的住院环境、规范入院流程、加强心理护理等.结果 老年护理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的普通责任组(P<0.05,P<0.01).结论 将老年患者集中安置并实施行之有效的专业化整体护理,能够使老年患者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刘爽;单欣刚;张晓杰;奚志宇;李岩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三甲医院外科护士关怀能力现状及其与患者整体护理满意度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护士关怀能力评价量表和患者整体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15所三甲医院75个科室的455名护士和465例出院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护士关怀能力总均分为(197.31±26.74)分,不同性别、职称、护龄的护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出院患者的整体护理满意度总分为(45.34士8.85)分,不同科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关怀能力和患者整体护理满意度呈正相关(P<0.01),回归分析显示护士关怀能力各维度对整体护理满意度具有预测作用(均P<0.01).结论 外科护士关怀能力和患者整体护理满意度存在正相关关系,较高的关怀能力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整体护理满意度.
作者:张艳琴;张平;徐晨;孔令磷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实施护士长督导式检查在提高患者优质护理知晓率和满意度中的作用.方法 护士长在了解患者基本信息后对患者实施“督导式”检查,与所有住院患者进行面对面交流,询问患者对护理质量和服务的感受,检查护理日常运作,根据督查中发现的护理工作中的低效、缺陷、服务风险和潜在问题指导护士及时纠正.结果 实施护士长督导式检查后,患者优质护理知晓率和满意度较实施前显著提高(均P<0.01).结论 实施护士长督导式检查,有利于护士长对护理质量进行监控,增强了护理服务的针对性,是行之有效地提高患者优质护理知晓率和满意度的方法.
作者:罗汉萍;黄妍;刘红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护士自我管理模式在静脉给药查对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构建自我管理模式,即组建自我管理团队,制定给药查对标化流程,开展自我管理,包括开设自我管理课程、建立三级质控网、营造自我管理氛围、自律与互律、诚信与沟通等措施.比较实施前后护士静脉给药查对自我管理情况.结果 实施后护士自我管理及一般自我管理效能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均P<0.01).结论 在静脉给药查对中运用护士自我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护士静脉给药核对的执行力,激发护士对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杨毅华;赖文娟;管玉梅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规范培训提高骨科护士床边交接班质量的效果.方法 规范床边交接班流程和内容,制定《骨科护士床边交接班评分表》;分析床边交接班存在的问题,以骨科代表性病种“脊椎损伤并截瘫”、“髋关节置换术后”拍摄交接班视频,制作交接班思维导图、编制交接班顺口溜;采取理论授课、播放交接班视频、情景模拟交接班等形式,对骨科护士开展床边交接班培训.结果 交接班项目中除“专科情况”外,其他项目培训后得分显著高于培训前(均P<0.01).结论 规范培训能显著提高骨科护士床边交接班质量.
作者:付沫;唐霖;肖继荣;丁永艳;王红霞 刊期: 2013年第14期
PICC的维护需每7天进行1次,目的是为了预防局部感染.患者在维护时一般采取平卧位或坐位.患者手臂掌侧面朝上,受力特点是上臂与躯干有5~10 cm落差,导致落空感,需要支撑,使得肘部上臂受力明显,时间久后患者易产生酸胀感.特别是坐位维护时,受力更为明显.笔者据上述肢体受力原则,自制了凹型泡沫垫,患者使用后,舒适度增加,使消毒范围更大更彻底.现介绍如下.
作者:白雪 刊期: 2013年第14期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由于其疾病的特殊性需要长期禁食禁水抑制胰腺分泌,患者易出现口渴难耐,口唇干燥,因此患者要求频繁的温开水漱口来缓解这种不适感,然而随着漱口频率的增加反而加速了口腔内水分的蒸发,患者更加感觉口渴,形成恶性循环.此外,随着漱口次数的增加导致口腔内的唾液大量丢失,唾液中含有免疫球蛋白、多种酶和多种维生素具有抗菌作用,能增强免疫功能、预防疾病,同时也是人体必需的代谢活性剂,因此大量唾液的丢失会增加口腔感染的发生率,降低SAP患者的预后.我科自2011年5月开始采用温开水口腔喷雾法,收到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徐金中;宋湘玲;叶向红 刊期: 2013年第14期
临床工作中,长期卧床、危重、昏迷或伴重度腹泻的患者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粪水性皮炎,包括肛周皮肤受损,轻则皮肤出现发红,重则发生皮肤破溃,感染等[1].为减轻患者的痛苦,我们自行设计制作了一种密闭式肛管冲洗引流装置.临床应用60余例,取得良好效果,介绍如下.1材料与制作1.1 材料 一次性气管插管,一次性输液器,粘合胶,剪刀,塑料膜,打孔机.
作者:张志刚;张彩云 刊期: 2013年第14期
新生儿出生后需将脐带进行结扎及二次残端处理,在临床处理过程中,因未对新生儿脐周皮肤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会造成脐周皮肤擦伤、挫伤、剪伤等问题.为此,我科研制出新生儿脐周皮肤保护贴(下称保护贴),用于脐带结扎和二次残端处理,能够有效避免临床操作中对新生儿脐周皮肤的损伤,介绍如下.
作者:任艳蕊;孟昭敏 刊期: 2013年第14期
随着微创手术日益普及,各类腔镜设备的使用频率大幅度增长.各种摄像头、冷光源纤维、电刀线、脚踏等导线多且价格昂贵,加上每台机器上配置的电源线,线路多相互缠绕,经常出现损坏或导线乱放或找不到现象.腔镜设备频频出现问题,不仅影响手术量及手术质量,而且造成巨大的成本支出[1].2012年7月起,我院手术室采用弹性气管插管引导管芯制作挂钩悬挂导线加乙醇桶放置摄像头的方法,效果良好,介绍如下.
作者:张水玲 刊期: 2013年第14期
胃肠道手术、肠梗阻及急性胰腺炎患者为减轻腹胀,常需使用一次性负压引流球进行胃肠减压.头颈部肿瘤行颈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乳腺肿瘤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术后为减轻切口积血、积液也需使用一次性负压引流球.各种腹腔手术后的患者需使用一次性引流袋.而这些引流装置并无固定器,临床护士及患者均反映引流装置无处放置、固定不便.为此笔者自行设计了一种新型引流装置固定器,于2012年1~7月应用于50例患者,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作者:项艳萍 刊期: 2013年第14期
颅脑外科手术中,脑棉片是常用止血材料.脑棉片主要用于术中压迫止血,保持术野清晰,保护脑组织及脑神经不被损伤.颅脑手术中根据手术部位深浅,使用脑棉片的形状大小不一,同时,术中使用的脑棉片数量较多,且手术时间长,易发生棉片遗失、数目清点不清的现象.为防止脑棉片丢失或遗留在术区,我科于2011年12月设计了一种使用方便、结构简单且容易进行清点的脑棉片清点袋,介绍如下.
作者:周演铃;高岚;蔡立春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4种口腔护理液对口腔内环境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口咽置管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各30例,分别采用生理盐水、0.3%过氧化氢、口洁液、2%碳酸氢钠作为护理液进行口腔护理.分别统计口腔pH及口臭和口腔炎发生率.结果 过氧化氢组和口洁液组口腔护理后口腔平均pH值在正常范围.碳酸氢钠组、过氧化氢组、口洁液组口臭发生率相对低于生理盐水组.口洁液组口腔感染发生率低.结论 口咽置管患者可首选口洁液进行口腔护理.
作者:朱虹;陈会生;徐宁;王艳娟;郭宏英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护理职业岗位对护士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为护理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护理职业岗位能力调查表对8所医院的护理人员进行调查,被调查者对胜任护理职业岗位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具体要求项目的重要性进行排序.结果 护理人员认为知识、能力、素质方面重要的分别是护理专业知识、基础护理操作能力、较强的工作责任心.结论 学校应根据临床对护理人员的岗位需求培养满足岗位要求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作者:邓菲菲;杨柳清;左凤林;谭严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对农医定向培养生开设常用护理技术课程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方法 对300名农医定向培养生开展统一教学,课程结束时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及分析.结果 71.3%的学生认为学习该课程非常必要,82.7%的学生对教学总体安排非常满意,但94.0%的学生认为课时不足,同时给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结论 常用护理技术课程提升了学生社区实践能力,应该增加课时,加强教材建设,全面提高学生技能,以适应农村社区医疗需求.
作者:陈桂园;姜丽萍;季兰芳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概念图教学法在全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0名参加全科护士培训的学员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0名,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法,实验组采用概念图教学法,培训结束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培训后实验组考核成绩及自主学习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实验组培训前绘制概念图得分(5.84±0.42)分,培训后(8.45±0.48)分,培训后显著优于培训前(P<0.05).结论 概念图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教学策略,不仅有助于全科护士培训中学员对护理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还有利于学员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作者:何江;汪淼芹;尹钰 刊期: 2013年第14期
阐述痰标本采集前、采集过程中、采集后及其他各种因素对标本质量的影响,为护理人员更好地采取有效措施规避这些因素提供参考,从而提高痰培养标本质量.
作者:吴云艳;刘远金;丘丽玉;谭美群 刊期: 2013年第14期
介绍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睡眠质量情况,分析过多的医疗护理操作行为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及这些操作行为的种类.提出更改现有操作流程的必要性和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的干预措施.
作者:金芸;张玉侠;顾莺;胡静;陆国平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侧卧位颅脑手术患者术中压疮的预防与护理方法.方法 将100例侧卧位颅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于手术床铺置凝胶啫喱体位垫预防压疮;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自制瑰及乳膏涂抹受压部位皮肤.结果 观察组压疮预防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瑰及乳膏联合凝胶啫喱体位垫的应用可有效预防侧卧位颅脑手术患者术中压疮的发生.
作者:华靖;李霞;刘虹梅;郭延萍;杨贤云;王俊杰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评价情景化培训对手术室保洁员进行培训的效果.方法 对12名新保洁员(情景组)采用集中强化情景式培训3d后,直接进入手术室独立工作,并与采用传统方法培训后上岗的9名保洁员(传统组)进行培训知识的考核比较.结果 情景组感染术后处理、高处除尘方法、抹布拖把的分区、一次性吸引瓶使用方法、手卫生5个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对手术室新保洁员进行情景式培训可以使保洁工作更加规范,有利于手术室工作的开展.
作者:梅娜;曾令霞;高明芳;段娜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控制首台手术延迟的有效方法.方法 成立及时开始小组,每日12:30对所有次日预定首台手术的医生发送邮件,要求他们次日在8:30前到达手术室,必要时电话沟通.结果 实施后手术延迟情况显著少于实施前(P<0.01).结论 及时开始小组能够显著减少首台手术延迟.
作者:胡玲;文静;刘勤俭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比较经动脉与静脉采血行血液稀释式自体血回输的效果.方法 将行血液稀释式自体血回输的择期手术患者189例按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97例)和观察组(92例).对照组行静脉采血,观察组经动脉采血,监测两组患者采血前后血压、心率、SpO2变化;比较两组采血时间、一次穿刺采血成功率.结果 两组患者采血前、采血后15 min、30 min平均动脉压、心率、SpO2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一次穿刺采血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采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经动脉采血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缩短采血时间,提高一次采血成功率.
作者:谭玉兰;杨小平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自选互动卡在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40例非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与自选组各70例,传统组实施常规护理,自选组于术前访视时采用自制的自选互动卡予患者勾选,术中根据患者自选的要求尽量满足其需求.结果 自选组患者术前焦虑、术中生命体征及患者满意度显著优于传统组(均P<0.05).结论 自选互动卡可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
作者:程志;回玉杰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提高ICU护士心理资本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36名ICU护士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与讲座、进行心理应激训练、构建支持系统并进行人性化管理,比较干预前后护士心理资本水平.结果 干预后护士心理资本水平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P<0.01).结论 对ICU护士的心理资本进行干预有利于促进护士心理健康,更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从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作者:贺晓梅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路径化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结肠癌患者术后早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60例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路径化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生活质量.结果 术后1周观察组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总生活质量及疲乏、恶心呕吐、疼痛等方面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路径化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结肠癌患者术后早期生活质量.
作者:王文锐;王玉玲;卢丽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外敷与针刺联合辨证施护对颈椎病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516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8例.对照组采用外敷与针刺治疗结合常规护理,治疗组采用外敷与针刺治疗结合中医辨证施护,治疗24 d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5%,对照组为8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辨证施护能提高外敷与针刺联合治疗颈椎病的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症状.
作者:易玉珍;丁庆余 刊期: 2013年第14期
将自制滑轮牵引架应用于57例肩关节手术患者,提出该牵引架具有术野暴露充分、无需人工牵引、保证术中肢体位置稳定等优点.
作者:华薇;芮琳;周亚昭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应用微型营养评定简表(MNA-SF)和微型营养评定法(MNA)筛查营养风险与营养不良的患者,评估饮食干预的效果,分析其对康复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 对162例住院脑卒中及脑外伤患者,入院首日采用MNA-SF和MNA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对存在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的患者进行饮食干预,分别在第2、4周后再评估.结果 共69例患者完成3次评估并接受为期4周的饮食干预措施,入院评估发现营养风险患者40例(24.69%)、营养不良29例(17.90%).饮食干预4周后存在营养风险26例(16.05%),营养不良10例(6.17%).患者MNA评分显著高于入院时(均P<0.05).结论 采用MNA-SF和MNA评估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并采取相应的饮食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作者:周敏;李爱东;赵洁;董慧娟;陈月馨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呼吸运动在判断PICC置管异位中的作用.方法 将400例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0例,对照组按常规置入PICC,置管后行X线摄片判断导管位置;观察组置管后根据呼吸运动观察PICC导管水柱的波动以判断置管后有无异位,并据此调整导管位置.结果 置管后X线摄片显示,对照组PICC置管异位率为1o.5%,观察组异位率为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PICC置管后行呼吸运动致导管水柱波动,可间接反映导管异位情况;根据导管水柱波动调整导管位置可显著降低导管异位率,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
作者:张玉霞;周曰莲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PICC维护网络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方法.方法 建立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PICC维护网络护理服务部,确立社区、县乡维护网络医院与其指定的PICC维护员,举办专题继续教育培训,建立PICC维护网络人员QQ群,对出院后留置PICC患者,实施医院、社区、家庭三级管理.结果 在实施网络维护过程中2例发生并发症,其中穿刺点感染1例,堵管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76%.97.62%患者对网络维护点的服务态度、维护技术和收费感到满意.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PICC维护网络服务部共接受网络成员电话咨询250余次,服务部成员外出会诊34次.结论 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PICC维护网络的建立,解决了出院肿瘤患者带管的维护问题,减少了带管期间并发症,延长患者带管时间;同时,让更多的护理人员参与进来,扩大了PICC技术影响力,达到了护患双赢的目的.
作者:罗红;任道琼;谭静;黄冰;杨晓燕;文琼 刊期: 2013年第14期
介绍PICC置管中无痛护理技术的应用进展,阐述了无痛护理在PICC置管中的意义、PICC置管全程引起疼痛的相关因素,提出无痛护理主要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合理选择穿刺工具及方法、进针方法的改良、局麻技术的应用、心理干预等.
作者:秦毅;徐旭娟;朱小玲 刊期: 2013年第14期
分析了7例乳腺癌术后患者PICC置管失败的原因,包括置管时间点选择不当4例,患者肥胖、穿刺血管直径过小2例,患者紧张致血管痉挛1例.提出置管时间应选择在患者接受首次静脉化疗前;置管前客观评估患者血管条件,置管途径首选管腔粗、直、静脉瓣少的贵要静脉;置管前与患者进行良好沟通消除其紧张害怕心理,可有效避免乳腺癌术后患者在盲穿下PICC置管失败.
作者:郑小君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提高PICC置管长度体外预测量的准确性,提高一次置管到位率.方法 将250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改进组各125例.对照组常规从穿刺点开始测量PICC导管置入长度;改进组从肘横纹处开始测量.比较两组测量导管长度的偏差度、偏差率及PICC置管到位率.结果 改进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从肘横纹开始测量PICC置入长度可减少测量误差,提高PICC置管的准确性及安全性.
作者:高青;钱火红 刊期: 2013年第14期
分析了PICC临床应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包括PICC护士准入制度及资质界定缺乏统一规定,PICC护士综合能力因素影响导管的留置与使用,PICC告知模式对护士尚存风险,静脉治疗专业培训缺乏系统性等.提出应制定高标准的PICC准入制度,根据护士层级进行PICC培训,改进PICC告知模式等,使PICC的应用能够真正做到全程规范化管理,保障患者安全.
作者:闻曲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构建以证据为基础的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前评估的临床实践指南并进行AGREE评价.方法 通过现况调查,制作PICC置管前评估的系统评价,对PICC置管前评估相关临床实践指南进行文献内容分析,构建指南草案并通过德尔菲法对指南相关附件进行修订,使用AGREE评估系统进行评价.结果 指南形成包含置管护士、环境与设备、患者评估、导管选择、穿刺技术与穿刺部位、知情同意6个方面共31项推荐意见.AGREE评价的标准化总分分别为98%、93%、95%、92%、89%、100%,6名PICC护理专家均给予“强烈推荐”评价.结论 该指南是基于我国临床现状、循证证据、患者意愿和偏好、专业人员判断的循证性临床实践指南,可作为PICC置管前评估的依据.
作者:颜美琼;李全磊;陆箴琦;林岑;张晓菊;薛嵋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为PICC置管后出现局部皮肤过敏患者确定基于循证的维护方案.方法 按PICO原则,针对患者临床表现提出问题,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JBI、PubMed、Medline、CBM、复旦大学循证护理合作中心、维普资讯及万方数据库.共纳入4篇临床指南、1篇系统评价和12篇RCT.参照指南及相关证据,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无菌敷料进行护理.结果 实施2周后,患者过敏症状完全消失.结论 PICC置管后患者使用水胶体敷料能有效降低导管相关皮肤过敏的发生.
作者:戈娜;庞启英;赵誉洁;刘华华 刊期: 2013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SCI期刊《Oncology Nursing Forum》近5年刊文信息,探讨新肿瘤护理热点及研究前沿.方法 选择该刊2008~2012年共30期刊载的278篇科研论文作为调查资料,对其进行内容分析.结果 278篇科研论文中,描述性研究多(45.32%),其次为干预性研究(20.50%)和质性研究(20.14%);受关注度高的群体为乳腺癌患者(26.98%),其次为医护人员(11.51%)和患者照顾者(6.12%);临床实践研究占43.17%,其次为社区护理(21.22%);症状管理是关注度高的主题,占33.45%,其次为患者或健康人群的健康促进行为(28.78%).结论 《Oncology Nursing Forum》护理学术影响力强,近5年的护理热点及研究前沿值得借鉴,同时可指导我国肿瘤护理领域的研究.
作者:王丽英;李亚飞;张晓菊 刊期: 2013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