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日本乳癌护理专科护士的培养现状及启示

郭晓东;栗英;李从红;张平平

关键词:日本, 乳癌护理, 专科护士, 培养现状
摘要:在介绍日本专科护士分类及培养制度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日本乳癌护理认定护士的产生背景和经过、具体的教育课程内容、认定方法及其职能等,以期对我国专科护士的培养提供参考.
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病房爱心学校白血病患儿的人文关怀需求评估

    目的 探讨人文关怀需求评估在白血病患儿爱心学校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通过入院初期、住院治疗期、出院期采用人文关怀需求评估表对患儿实施持续动态评估,了解患儿的学习需求并满足其需求.结果 患儿参与爱心学校课程的积极性、家长对病房爱心学校及护理服务满意度均显著提高(P<0.05,P<0.01).结论 通过对患儿的持续动态评估,责任护士及志愿者能更直观地了解患儿的需求,降低其盲目性,也使得患儿能更主动学习,提升了医院的社会服务功能.

    作者:吴丽芬;刘恋;何娇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日本乳癌护理专科护士的培养现状及启示

    在介绍日本专科护士分类及培养制度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日本乳癌护理认定护士的产生背景和经过、具体的教育课程内容、认定方法及其职能等,以期对我国专科护士的培养提供参考.

    作者:郭晓东;栗英;李从红;张平平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肺动脉高压护理的研究进展

    对肺动脉高压护理干预的意义和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心理护理和用药护理,提出护理干预对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有重要作用.

    作者:陆一骏;史苏霞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 运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管理,提高病房基础护理的质量,确保患者舒适安全.方法 收集各病区在基础护理质量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如护理评估不充分、护士操作不规范、护士工作不主动、依赖家属或陪护、护士观察不到位、晨晚间护理未按流程操作等,参照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方法进行潜在风险原因分析,寻找可能导致基础护理质量下降的环节及原因,提出改进措施,追踪整改效果.结果 实施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6个月后,护理评估不充分,护士观察不到位,晨晚间护理未按流程操作等问题明显改善,RPN各项值均比实施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 应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管理可有效提高基础护理的质量,同时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护理质量.

    作者:李平;刘淑娟;冯凤;包月;许凤秀;张静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对比剂不同注射流速对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MSCT图像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行多层螺旋CT (MSCT)扫描的佳对比剂注射流速,以提高MSCT扫描图像质量.方法 将80例怀疑先天性心脏病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四组,均行MSCT扫描,对比剂注射流速分别设为0.3、0.5、0.7、0.9 mL/s.采用Likert 5分制评估图像质量并记录每组患儿血管峰值压力.结果 0.3、0.5、0.7、0.9 mL/s组注射时分别有0例、1例、5例、9例患儿血管存在渗漏风险,其中0.9 mL/s组有2例出现对比剂外渗,四组血管渗漏风险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四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3 mL/s组显著差于其他三组(均P<0.05);其他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随着注射流速的增加,图像质量逐步提高,但血管安全性逐步降低,临床上可根据新生儿体质量、血管情况及病情严重程度等进行合理选择.

    作者:许敬;王芳;姚红莉;廖丽娅;王玲;郑楠楠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急性白血病不同时期PICC置管所致并发症比较

    目的 了解急性白血病患者不同时期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针对性避免或减少导管并发症,控制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方法 223例PICC置管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分别于非缓解期置管122例(非缓解组)和缓解期置管101例(缓解组),比较两组置管30 d内导管并发症发生和非计划性拔管情况.结果 两组机械性静脉炎、可疑导管相关感染和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急性白血病非缓解期置管患者导管相关并发症明显高于缓解期置管患者,导致非计划性拔管率高.对急性白血病非缓解期置管患者须加强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感染和非计划性拔管的预防护理干预.

    作者:李红梅;刘爱珠;毛燕君;曹军;缪英霞;胡娟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静脉输液质量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急危重症患者静脉输液质量中的作用.方法 成立名为“诚爱圈”的活动小组,确立“提高静脉输液质量”为活动课题,进行现状调查,寻找原因,设立目标,落实对策.结果 实施“诚爱圈”活动后,急危重症科静脉输液患者穿刺失败、药物外渗、导管堵塞及静脉炎发生率较开展活动前显著降低(均P<0.01).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静脉输液护理服务,提高了静脉输液的质量.

    作者:徐琼辉;张翠云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中文版乳腺癌患者性调节和身体意象量表的评价

    目的 测评中文版乳腺癌患者性调节和身体意象量表(Sexual Adjustment and Body Image,SABIS)的信效度.方法 运用中文版SABIS对9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调查,并对其中的30例患者于2周后重测.采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检验量表的信效度.结果 中文版SABIS中性调节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0.73,3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为81.79%;身体意象的Cronbach'sa系数0.70,2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为71.37%.结论 中文版SABIS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在临床中用于乳腺癌患者术后的性调节与身体意象评估.

    作者:张萍;陈菲菲;连晓杰;丁淑红;赵忠红;林兴凤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失依从行为的调查分析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中失依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入访谈法对180例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患者的失依从行为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180例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中失依从行为发生157例,占87.2%.年龄、使用胰岛素的时间及种类、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与失依从行为的发生有关;认知、态度、生活管理、费用与不良反应是患者认为发生失依从行为的主要原因.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中失依从行为发生率高,且影响因素为多方面,而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有效降低失依从行为的发生,良好控制血糖.

    作者:杨韵歆;李星梅;关琴芳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患者口腔分泌物收集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胃镜检查或胃镜下手术是消化内科常见的检查和治疗项目.在实施此项操作时,患者会有大量的分泌物从嘴角流出,通常嘱患者自己用手托住一次性治疗碗将其接住,但一次性治疗碗与面部接触不良,稍有不慎,分泌物就会污染患者衣物及诊断床,不符合医院感染的要求.且在实施无痛胃镜时,患者处于睡眠状态,需医务人员负责分泌物的收集工作.为方便操作,笔者设计制作口腔分泌物收集装置,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介绍如下.

    作者:王晓霞;何生香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品管圈活动降低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PICC感染

    目的 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对降低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PICC感染的作用.方法 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立“降低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抑制期PICC感染率”为活动课题,对活动前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PICC感染问题进行要因分析,制定并落实质量改进措施,再开展活动.结果 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PtCC穿刺点红肿、静脉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较活动前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 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PICC感染,提高导管的使用效率.

    作者:刘波;于谨英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新型电磁输液报警器的设计制作

    临床患者输液多依靠护理人员的巡视和患者家属的观察来完成换液,既增加护理人员劳动强度,难以提高其工作效率;又给患者家属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再者,若家属缺乏护理常识或护理人员巡视不及时,容易发生意外情况.为解决以上问题,输液报警器在临床开始应用,目前市场上已经有重力原理和光电原理的输液报警器,但据临床反映,重力原理的误报率较高,光电原理的易受光线影响且价格昂贵[1-3].为了解决误报率、价格、光线影响等问题,我们在现有输液报警器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制作了基于电磁场原理的输液报警器,介绍如下.

    作者:张春昕;吴桐;陈燕雅;金昌德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护理绩效奖金核算改革初探

    目的 探讨护理人员绩效奖金的核算方法及效果.方法 以护理工作内容与护理时数为评估系统,对临床护理的护理绩效奖金进行改革.病房护理绩效奖金=护理费+护理治疗费+(床日总量+入院人数×3+出院人数×3)×护理时数-基本工资-可控成本×0.5-折旧×0.1.以胸外科、血液科为例,比较改革前后奖金增幅情况.结果 改革后胸外科护理人员个人奖金增加32.1%,血液科增加26.1%.结论 改革后各护理单元人均奖金有不同程序的增幅.护理人员绩效改革体现了各护理单元的劳动强度、技术水平、服务意识,实现按岗位、按质量标准、技术水平分配,有利于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者:吴剑;环晓锋;吴春燕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2例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化疗患者脱管的原因分析与警示

    对2例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输液港底座与导管系统脱落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护理警示,包括密切观察病情、准确判断、运送时的正确体位护理、心理护理等.结果2例患者均正确处置并重新置入导管完成后续化疗.

    作者:郭柳芳;莫绮珊;郭玉莲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社区重型精神病患者四色预警分级管理

    目的 探讨四色预警分级管理应用于社区重型精神病患者的管理效果.方法 对52例社区重型精神病患者病情进行动态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将患者标识为蓝、黄、橙、红4种颜色,依次为16例、12例、10例,14例,依据颜色的变化进行动态分级管理,增加随访,加强监管服药.实施23个月后评价效果.结果 四色预警分级管理后蓝色预警增为34例、黄色、橙色、红色分别降为6例、9例、3例;患者均能坚持服药;住院率相对下降.结论 社区重型精神病患者实施四色预警分级管理,可有效促使患者坚持服药,及时防范不良行为,有利于病情的控制.

    作者:沈瑞芳;鲁丛林;王春莲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心血管疾病患者血脂水平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心血管疾病患者血脂水平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 将81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按血脂高低分为高血脂组(39例)和血脂正常组(42例).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两组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调查,并分析其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MSE总分、回忆力、记忆力得分与高密度脂蛋白呈显著正相关(P<0.05,P<0.01).结论 高密度脂蛋白与记忆力和认知功能密切相关,对HDL水平偏低的患者实施针对性干预可望预防轻度认识功能障碍的发生或延缓发生时间.

    作者:刘炜;陈芳;石宏伟;裴大军;孙箫音;梁景煜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循证护理小组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运用于护理临床实践的具体实施模式.方法 以科室为单位,整合专科护士与学组骨干力量,形成以护士长带头的循证护理小组,负责科室临床带教、科研创新工作及环节质量控制.结果 循证护理小组成立后,护理带教满意度由82.5%提高至92.4%;住院满意度由90.34%提高至98.75%;科室护理人员在统计源期刊发表论文数由2篇增加到9篇;护理人员理论及操作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均P<0.05).结论 成立循证护理小组,可发挥不同层级护理人员的优势,促进循证护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提升护理品质.

    作者:张俊红;邹莺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微格教学法在护理本科健康评估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微格教学在护理本科健康评估实践教学中的作用.方法 将我校2009级、2010级在校护理本科生分为传统教学组和微格教学组.传统教学组采取教师示教—学生练习—反示教—教师点评的方法,微格教学组采取教师示教—观看技能操作录像—学生练习—反示教录像—观看反示教录像—师生点评的方法.结果 微格教学组5o%以上学生认为教师授课技能非常好,66.67%学生对微格教学法表示满意,73.53%学生认为微格教学能够提高自身成就感.与传统教学组相比较,微格教学组皮肤黏膜淋巴结评估、头面部评估、心脏评估、运动神经系统评估考核成绩显著提高(均P<0.01).结论 微格教学法能够提高教师授课技能,增强学生自我表现意识、锻炼语言表达沟通能力,显著提高部分考核模块技能考试成绩.

    作者:袁红霞;刘涛;周盾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小儿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的改进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是由先进的生物材料制成,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可有效留置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尤其是儿科,作为头皮钢针的换代产品应用于患儿输液中,能有效避免反复穿刺的痛苦,减轻护士工作量,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但由于患儿好动,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留置针易受身体及衣服的摩擦而带出,给临床固定带来困难,增加患儿的痛苦.针对此情况,我科改进小儿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余湘;夏芳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护理人员循证实践水平的聚类分析

    目的 了解护理人员循证实践水平的层次、特征及属性,探讨针对不同层次护士的培训策略.方法 对499名临床护士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理人员循证实践水平问卷进行调查和聚类分析.结果 临床护士在循证知识、态度、技能、行为以及实施信念5个方面的得分分别为1.48、2.76、1.87、1.59、2.55.通过快速聚类分析将被调查护士分为4类群体,Ⅰ类(n=90)护士中,较高年资、较高学历及较高职称者占相对较大比例;Ⅱ类(n=152)以低年资、低职称、较高学历为主;Ⅲ类(n=194)以低年资、低学历及低职称为主;Ⅳ类(n=63)以高年资、高学历及高职称为主.结论 临床护士对循证护理态度积极、信心充足,但知识、技能欠缺,行为频率低.4类护士的循证实践水平各不相同.护理管理者应针对不同类别的护士进行相应的培训及指导,提高护士的循证实践水平,从而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作者:曾铁英;赵梅珍;毛秋婷 刊期: 2013年第15期

护理学杂志

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