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六味地黄丸加减联合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临床研究

李丹

关键词:帕金森病, 六味地黄丸, 普拉克索
摘要: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着广大中老年患者的生命健康。采用六味地黄丸加减联合普拉克索治疗该病62例,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中医临床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中西医结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38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将门诊收治的76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治疗组和对照组,中西医治疗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并辨证施治给予中药汤剂治疗,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结果:中西医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基础心率上升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中西医治疗组总有效率亦高于对照组。结论: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能优势互补,标本兼治,协同改善心肌细胞代谢紊乱,调整心肌起搏传导系统功能,调节心脏自主神经,改善心肌供血,显著提高心率,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白燕鸿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思路探讨

    本文主要从中医角度就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思路进行了探讨。抑郁症属于脑病范畴,病位以脑为主,调理脑神是关键,以下分别从调理脑神,辨证施治调理五脏神,注重心理疏导,中医治未病理论等方面对抑郁症的防治进行了探讨。

    作者:宋书昌;卢智;陈华;王利春;赵见文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综合治疗及护理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疗法及护理对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从门诊和住院部招募6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磁疗、按摩、中药熏蒸、中药内服的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护理包括心理护理、日常护理和健康教育、治疗过程护理,观察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后,取得了显著性临床疗效,骨痛评分、中医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改善,3个月后随访其疗效比治疗后更好。结论:中医综合治疗和综合护理对骨质疏松症具有很好的疗效,值得临床参考。

    作者:刘艳;刘小平;张天龙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目的:探讨近年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的机理研究及临床治疗情况。方法:通过对近年来有关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的机理研究及治疗情况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耳穴贴压具有调节脏腑经络功能、神经功能、血管功能等多方面作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结论: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疗效显著,操作方便,无不良反应,患者易于接受。

    作者:臧镭镭;胡虹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临床带教实习护生的工作体会

    临床带教护生工作是护理教学的重要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环节,现将担任带教老师的工作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王红梅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桂枝临床运用

    桂枝在临床应用方面涉及广泛,笔者对桂枝应用的经验认识介绍如下。

    作者:杨杰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调经止痛丸的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制定调经止痛丸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对方中所含的白芍、黄芪、香附、甘草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方中所含的芍药苷进行含量测定。结果:TLC 鉴别斑点清晰、分离效果好,且阴性对照无干扰;HPLC法测定芍药苷在51.52~1288.0n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0.01%,RSD为1.08%。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重现性好,可作为调经止痛丸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孙冬梅;董玉娟;李素梅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王振涛教授治疗郁病经验

    总结王振涛教授中医辨证治疗郁病的临床疗效。

    作者:班高亚;范苗苗;王振涛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变异型心绞痛的疗效与安全性

    目的:讨论临床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治疗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患有变异型心绞痛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用自拟的中药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经过1个月的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达到9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7%,两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有4例发生不良反应,两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变异型心绞痛,通过中药作用缓解西药的毒副反应,效果可靠、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朱登攀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理中汤加味治疗早期肝硬化1例

    在中医辨证为脾阳虚衰、寒湿内结,运用理中汤和大天阿汤合方加减治疗。连服7剂后病情有所改善。继续服用原方10剂,症状基本消失,体力基本恢复正常,可从事中等体力活动。随访半年,病情稳定。

    作者:王长立;刘艳琴;张霞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孙玉信教授从阳虚论治失眠的经验

    阳虚类型的失眠临床不易被重视,导师孙玉信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提出阳气虚损运行失常是导致失眠的基本病机,临床上运用扶阳法治疗阳虚型失眠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王帅;孙玉信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银屑病临床治疗误区

    目前,在银屑病临床方面,存在着一些治疗误区,这些误区主要表现在遗传、传染、用药、复发、饮食及生活习惯等方面。我们试图从这几方面进行探讨,目的是为了让医患双方都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银屑病,避免走入心理以及临床治疗误区,从而使治疗更加顺利和有效。

    作者:荆夏敏;巩玉虎;荆欣;荆宁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党中勤教授治疗慢性泄泻经验

    慢性泄泻病机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党中勤教授治疗慢性泄泻经验丰富,选方用药有其独到之处,临床效果令人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范苗苗;班高亚;党中勤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祛风除湿汤内服外洗治疗湿疹6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祛风除湿汤内服外洗治疗湿疹的疗效。方法:采用自拟祛风除湿汤内服外洗治疗湿疹60例。结果:治疗1~3个疗程后,60例中53例临床治愈,7例无效,有效率88.3%。结论:祛风除湿汤内服外洗治疗湿疹有较好疗效,该疗法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朱秀美;李秀才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针药联合按摩护理干预在产后尿潴留中的护理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针药联合按摩护理干预在产后尿潴留中的护理效果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6月经阴道分娩的680例健康产妇中发生产后尿潴留的35例产妇,引起产后尿潴留的原因及有效的预防和护理干预措施,之后对2012年7月~12月在我院经阴道分娩的产妇720例,针对性的采取相应预防及护理干预措施。结果:2012年7月~12月经阴道分娩的产妇720例,发生产后尿潴留8例,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对有效减少产后尿潴留,有着明显的护理效果。

    作者:庄小岸;陈晓芬;刘文珍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近10年名老中医诊治慢性盆腔炎经验研究进展

    名老中医对诊治慢性盆腔炎的认识,因为对病因病机有不同的认识,名老中医的诊治思路也有所不同。但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基本原则依然是辨证论治,其病理表现以瘀、湿、寒、热、虚、郁为主,主要涉及肾、肝、脾三脏。

    作者:杨卫灵;刘春丽;孙丽丽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冠心病基础用药,治疗组在冠心病基础用药加用麝香保心丸,然后对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疗效更好。

    作者:吴英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中药保胎对先兆流产患者子代安全性研究综述

    中药以自身的优势,在保胎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药保胎对子代的安全性日益受到关注。本文整理了中医药保胎对子代的影响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

    作者:陶利利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急诊科护患沟通障碍主要原因分析与对策

    从急诊科护患沟通具有交流时间短、内容复杂、专业性强、要求高、矛盾多等特点出发,分析其沟通障碍主要有护士和患者及家属两方面的原因,提出解决沟通障碍的对策有三大方面,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护患沟通基础。良好护患沟通的基础主要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树立积极健康的护士形象及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急救技术等。其次,在工作中要应用护患沟通技巧,包括语言性沟通和非语言性沟通。此外,要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

    作者:叶钦明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辨证分型与呼吸道微生态相关性的研究思路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小儿呼吸道反复感染是属于“咳嗽”、“感冒”、“肺炎咳嗽”的范围,中医中称为复发性感染患儿。导致患儿出现上述症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患儿肝常有余、脾肾不足、肺常虚等生理原因引起的。如果患儿习惯性呼吸道感染可导致患儿脾弱肝旺、肺胃阴虚、肺脾不足,当患儿遇到外邪侵入时则可发展成为疾病。从现代医学理论角度认为患儿免疫力低下、病原菌的侵入是导致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原因。此外环境污染、体内菌群失调也是诱发该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该疾病的发病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普遍认为该疾病的发生是纵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本文将从现代医学微生物以及中医辨证角度对该疾病的发病原因以及两者的内在关系进行探讨,旨在为该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新的临床理论依据。

    作者:张振武 刊期: 2013年第23期

中医临床研究杂志

中医临床研究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