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正伟
目的 探索建立“1+7”医院向心服务系统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建立服务管理中心,将患者检查陪护、病区药物提供、检验标本收集、医疗护理耗材、病史报告送达、基础物资配置、突发事件应对与临床医疗与护理全部活动相关的7个方面工作有机结合,形成住院患者临床医疗护理的支持与保障网络,并在全院运行.结果 项目实施后,每天减少外勤护士运送工作时数282 h,患者及临床医技部门对后勤服务满意度、检验标本结果及时送达率均提高,患者运送不安全事件发生率降低.结论 医院向心服务系统的建立和运行,节约了护理人力资源,提高了患者及临床科室对后勤服务的满意度,符合临床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
作者:方芳;常健;周炜;陈敏生 刊期: 2012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经肛管括约肌间径路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术后排便功能评估及护理方法.方法 对57例采用经肛管括约肌间径路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术患者,术后着重做好排便功能的评估、肛周皮肤护理、排便功能康复护理,以及心理护理、追踪与随访等.结果 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有66.7%、82.4%、91.2%的患者排便功能达到良好;术后6个月患者均能区分排便与排气,无需长期使用抗泻药和严格控制饮食.结论 合理的术后排便功能评估及护理能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排便功能的恢复.
作者:谭翠莲;王瑛;卢晓明 刊期: 2012年第18期
腹腔穿刺引流术是常见的一项专科技术操作,稳妥固定引流导管是引流腹水的基本保障.通常情况下,穿刺点在患者的左下腹部,由透明薄膜(10 cm×12 cm)将穿刺引流导管贴合皮肤上以实现固定.
作者:许勤;杨中方;白姣姣 刊期: 2012年第18期
目的 降低惠儿全麻苏醒期喉罩拔出后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患儿喉罩拔管时机的选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采用计算机随机将择期喉罩全麻下行白内障手术的患儿60例分为镇静状态喉罩拔管组(镇静组,33例)和清醒状态喉罩拔管组(清醒组,27例).在麻醉后恢复室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拔出喉罩后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手术苏醒期,镇静组无一例发生呛咳,清醒组13例出现呛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患儿镇静状态下拔出喉罩能降低拔管后呛咳发生率,以保证患儿安全渡过全麻苏醒期.
作者:胡晓漪;席淑新;陈佳瑶;陆玉;庄燕 刊期: 2012年第18期
对25例成人胫骨开放性骨折患者,采用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MIPPO)下锁定加压接骨板(LCP)钢板内固定术.结果25例胫骨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取得满意效果.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熟练掌握特殊器械的使用及手术步骤,术中积极主动的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杨丹 刊期: 2012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更优化的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方法,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疼痛和损伤.方法 将663例静脉输液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1例和对照组322例.观察组拔针后采用手掌大鱼际压迫医用滴注敷贴式按压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医用棉签顺血管方向按压法.比较两组拔针时中度以上疼痛发生率以及在拔针后24 h时穿刺局部皮下淤血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中度以上疼痛及皮下淤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与传统医用棉签顺血管方向按压法相比,手掌大鱼际压迫医用滴注敷贴式按压法更能减轻患者拔针时疼痛和穿刺局部皮下淤血.
作者:唐薇;尚红梅 刊期: 2012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阴式全子宫切除术后应用安尔碘纱布填塞阴道的效果.方法 将1 094例阴式全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干纱布组366例、凡士林组360例和安尔碘组368例,术后分别采用干纱布、凡士林纱布、安尔碘纱布填塞阴道,于48 h后取出.结果 安尔碘组感染发生率为28.26%,显著低于干纱布组及凡士林组,患者阴道异物感、下腹坠胀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干纱布组及凡士林组(均P<0.01).结论 阴式全子宫切除术后采用安尔碘纱布填塞阴道,可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
作者:崔桂萍;崔烨;赵晓丹 刊期: 2012年第18期
目的 促进毁损伤患者手术取皮区创面愈合.方法 将108例毁损伤患者按自愿原则分为常规组52例和改进组56例,常规组由医生用传统方法换药,改进组由伤口小组护士与医生同入手术室,从患者手术中取皮后开始全程负责取皮区的创面处理,换药采用优拓敷料.结果 改进组换药疼痛程度、愈合时间显著轻于、短于常规组,敷料粘连及创面感染率显著少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专科护士全程处理毁损伤患者手术取皮区创面,有利于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创面愈合.
作者:曹姝专;周桂菊 刊期: 2012年第18期
阐述了居家临终关怀服务的研究现状,居家临终关怀服务由专业的临终关怀医护人员、社会志愿者、心理医生、牧师等上门为患者和家属提供生活照顾、症状控制及心理辅导等支持性和照护性的帮助.认为以社区为基础的居家临终关怀是未来临终关怀发展的趋势,提出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团队是其运行成功的重要保障.
作者:孟召霞;李艳琳 刊期: 2012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康复操对改善颅脑术后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 将90例颅脑术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和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偏瘫康复操疗法.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定法测评肢体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治疗后4周两组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关节活动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干预效应、时间效应均P<0.05.结论 颅脑术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在常规治疗及康复护理的基础上,辅以偏瘫康复操疗法,可明显改善患肢肢体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作者:王洪干 刊期: 2012年第18期
概述了集束干预策略的概念、特点,阐述了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集束干预策略,集束干预策略包括置管操作集束干预策略和维护集束干预策略,集束干预对象主要为各种癌症患者以及危重症患者.
作者:吴悠;于继珍;李洋;罗曼;钟玉杰 刊期: 2012年第18期
对12例胸骨肿瘤患者行胸骨肿瘤切除并应用自体肋骨和带蒂大网膜移植进行胸廓重建手术.结果12例患者手术顺利,无围术期死亡,无严重并发症,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反常呼吸.提出做好术前访视及患者心理护理,术前充分准备手术器械、一次性手术用物、药品、仪器等,建立静脉通道并保持畅通;术中注意体位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手术进展,准确迅速传递手术器械及用物,及时更换器械及手套,做好肿瘤隔离操作,可保证手术进展顺利,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作者:陈敏;王春娥 刊期: 2012年第18期
目的 了解医护人员实施中心静脉导管集束预防策略的依从性.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6名医生和5名专职护士负责686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操作及维护,患者总置管时间4 184 d.统计医护人员实施中心静脉导管集束预防策略的依从性.结果 医生操作时为患者提供大无菌屏障遵从率96.21%;医生穿刺前穿隔离衣69.68%;严格执行无菌操作88.19%;理想的置管部位穿刺率69.39%.结论 医护人员对CRBSI集束预防策略的依从性仍有待提高,需通过加强继续教育培训、考核以提高其实施集束预防策略的依从性,严格执行集束预防策略的各项措施,切实降低CRBSI的发生率,延长感染发生的时间.
作者:窦英茹;潘春芳;单雪芹;朱庆捷;史甜;薛露;陈齐红 刊期: 2012年第18期
目的 总结直肠癌造瘘术后伴癌因性疲乏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32例直肠癌造瘘术后伴癌因性疲乏患者,加强肠造口相关知识的教育,指导患者正确选择及应用造口用品,评估癌因性疲乏,加强排便护理、运动锻炼、中医调护、饮食护理等.结果 患者癌因性疲乏减轻,无疲乏17例,轻度疲乏9例,中度疲乏4例,重度疲乏2例.住院时间为25~46 d.结论 对直肠癌造瘘术后癌因性疲乏患者采取护理干预,可消除或减轻患者癌因性疲乏,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陆云;屈惠琴;朱勤芬 刊期: 2012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芒硝外敷联合通腑合剂保留灌肠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使用芒硝外敷及通腑合剂保留灌肠,对照组则配合生理盐水保留灌肠.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中医症候疗效指数、住院时间及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芒硝外敷联合通腑合剂保留灌肠及西医常规治疗可提高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效果.
作者:张红芬;刘虹;瞿紫微;辛玲芳;曾红玲;何美娜 刊期: 2012年第18期
目的 了解护士应对策略对其职业应激状态的影响.方法 使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2所三级甲等医院护士468名,采用应对方式量表、职业紧张因素量表、职业应激反应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护士的应对策略评分为118.43±18.03,应对策略使用不足者工作单调、工作压力、工作危险性和每日紧张感、心理健康感评分显著高于应对策略使用充分者,而工作控制和工作满意感评分显著低于应对策略使用充分者(P<0.05,P<0.01);应对策略各因子与心理健康感呈负相关(P<0.05,P<0.01),应对策略各因子与工作满意感呈正相关(P<0.05,P<0.01);社会支持、工作与家庭关系与每日紧张感呈负相关(P<0.05,P<0.01).结论 护士的应对策略影响其对职业应激因素的感知,不同应对策略的充分使用,能提高护士心理健康感和工作满意感,改善工作紧张感觉.
作者:朱玲;屠丽君 刊期: 2012年第18期
目的 寻找适合基层医院大中专新护士向临床护士转变的方法,使新上岗护士尽快适应和承担临床护理工作.方法 对46名应届毕业的新上岗护士采取延长首轮科室轮转培训时间,新上岗护士临床培训轮转时间为1年,经短期集中岗前培训后,由护理部分配至首轮科室,首轮科室时间为6~8个月,轮转科室分别为1~2个月.每科指定1名老师带教,并根据轮转时间安排重点掌握内容.结果 39名在首轮科室培训4个月后能在带教老师指导下承担临床护士职责,6个月后经考核合格如期进入其他科室轮转;7名护士于6个月后能在带教老师指导下独立照护患者,8个月后经考核合格进入其他科室轮转.结论 采取延长首轮科室轮转培训时间,可使新上岗护士尽快适应工作环境,掌握基本护理技能,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能力.
作者:陈秋琴 刊期: 2012年第18期
对4例一穴肛患儿行共同管下移手术治疗,结果手术均顺利,无并发症发生.提出认真执行术前访视,了解疾病特点,熟知解剖及手术步骤,充分准备手术物品和娴熟的护理配合,是手术顺利完成的保障.
作者:刘颖华;翟琦;陈松漪;叶柳 刊期: 2012年第18期
通过介绍创新扩散理论的框架及在护理领域的适用性,重点阐述该理论在循证护理实践中的应用,并提出对我国循证护理实践研究和应用的指导启示.
作者:叶赟;张兰凤 刊期: 2012年第18期
胸腔闭式引流是通过密闭性装置排出胸膜腔内积液积气,恢复胸膜腔负压使肺复张,是治疗急性脓胸、胸外伤、张力性气胸及胸外科大手术后用于引流的常见治疗手段[1].胸瓶密闭性是否良好是关系到急性脓胸、胸外伤、张力性气胸及胸外科术后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陈蓉;王芳 刊期: 2012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