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血压患者不遵医饮食原因分析及对策

史素玲;孙圣燕;陈玲丽

关键词:高血压, 遵医行为, 饮食依从性, 健康教育
摘要:目的 了解高血压患者不遵医饮食的原因,以探讨提高健康教育效果的策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随机抽样的19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仅17例(8.9%)遵医饮食.不遵医饮食的原因为:不知道合理膳食可以预防、治疗高血压(50.3%);不知道饮食不当是高血压潜在危险因素(52.6%);认为改变饮食对血压影响不大,不重视饮食调理(57.2%);不知道肥胖是高血压危险因素(28.3%);家庭成员不能或无条件配合饮食调理(42.8%);有不良饮食习惯(68.2%);缺乏自控能力(69.4%);未接受正规高血压饮食知识教育(64.7%).结论 高血压患者不遵医饮食的比例较高,原因复杂.建议建立有组织的高血压痛防治网系统,加强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普及教育,戒除患者不良生活方式,以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病,提高其生活质量.
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辨证施护对不同证型高血压患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

    目的 探讨辨证施护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健康生活方式的促进作用.方法 将60例不同证型高血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根据患者痰病证型实施辨证施护,于患者出院后第3个月进行电话随访,应用健康促进生活模式量表Ⅱ中文版测量两组患者生活方式.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健康责任、营养、压力管理、身体活动及健康生活方式总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辨证施护,能提高其健康生活方式.

    作者:祝海波;穆欣;王东梅;杨月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仿真人模拟教学在急救护理技能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仿真人模拟教学在急救护理技能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 选取某校105名护理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53人)和对照组(52人),实验组采用仿真人模拟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示教法教学.结果 实验组护生急救护理技能成绩、理论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实验组94.34%护生认为仿真人模拟教学有利于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75.47%护生认为有利于急救技能的熟练掌握,69.81%护生认为加深了急救知识与急救技能之间的联系.结论 在急救护理技能教学中运用仿真人模拟教学有利于护生急救护理技能的掌握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作者:刘艳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PDA与移动护士工作站在临床护理工作的应用与发展

    对手持设备(PDA)与移动护士工作站系统、功能及其在临床护理工作的应用状况和不足进行概述.移动护士工作站是以PDA作为硬件平台的手持终端执行系统,它将医院信息系统向病房扩展和延伸,实现了护士的床边操作.该系统优化了护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并有效预防和减少了医疗护理差错,同时促进了护理管理思想与管理模式创新,提升了护理管理层次.

    作者:李素红;任爱玲;薛晓英;王素婷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持续质量改进在肾活检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肾活检护理中持续质量改进(CQI)的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入院时间将42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203例)和观察组(219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CQI模式进行护理,建立专职肾活检小组,评估并分析肾活检过程中存在的护理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并实施.结果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患者肾活检知识知晓率提高(P<0.01),肾活检术后肉眼血尿发生率减少.结论 肾活检护理中采用CQI,可提高护理质量,减少肾活检术后肉眼血尿的发生率,保证患者安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作者:樊蓉;葛梦媛;金晶;邓娜;陈娟;吕桂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多潘立酮联合腹部按摩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多潘立酮联合腹部按摩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 将78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均给予保暖、抗感染、静脉营养、留置胃管鼻饲喂养,同时予以妈咪爱及胃蛋白酶助消化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多潘立酮、腹部按摩,观察患儿喂养不耐受好转情况.结果 观察组腹胀消失时间、达经口全胃肠喂养时间、拔除胃管时间均缩短,胃潴留量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多潘立酮联用腹部按摩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显著.

    作者:李岩;张凤红;岑红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认知功能干预对脑出血患者功能康复的促进作用

    目的 探讨认知功能干预对促进脑出血患者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 将84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认知组(42例),对照组常规治疗后病情平稳时开始实施康复训练,认知组同时实施认知功能训练.2个月后分别对两组患者采用Barthel指数、简易Fugl-Meyer量表、Loewenstein认知障碍成套测验评定法进行评定.结果 干预后认知组认知功能、运动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对脑出血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训练,能提高患者功能康复的效果.

    作者:王海丽;姜运梅;刘敬红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谵妄叠加痴呆的相关护理研究进展

    综述了国内外关于谵妄叠加痴呆(DSD)概念、流行病学、病因、预后、识别、处理及护理等方面的研究,旨在为护理人员识别疾病,及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依据.

    作者:张玉萍;李秀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TOT模式在新疆护理人员艾滋病知识培训中的应用

    目的 提高新疆护理人员艾滋病防护知识.方法 采用TOT培训模式对新疆艾滋病重点疫区20所医院的护理人员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培训.结果 培训后护理人员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对HIV/AIDS患者接纳率、防护HIV职业暴露正性行为采用率显著高于培训前(均P<0.01).结论 TOT模式是一种有效的健康教育手段,可提高护理人员的艾滋病知识认知率,减少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态度,规范了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行为.

    作者:王喜华;李青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参麦注射液雾化吸入防治放射性口腔炎效果观察

    目的 评价参麦注射液雾化吸入防治放射性口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皆给予常规口腔护理.观察组每次漱口后用参麦注射液20 ml加蒸馏水50 ml雾化吸入,3次/d,每次30 min,至放疗结束;对照组每次漱口后用调成糊状的思密达均匀涂于口腔黏膜,3次/d,至放疗结束.结果 观察组口腔黏膜反应出现时间为(30.25±1.54) d,对照组为(22.32±1.6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口腔黏膜反应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0.01).结论 参麦注射液雾化吸入在预防和减轻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赵兰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癌症患者家属对癌症告知策略认可的调查

    目的 了解癌症患者家属对癌症告知的认可和建议,为实施癌症告知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305名癌症患者家属进行调查.结果 癌症患者家属重视对患者的心理承受力的评估、十分强调自身在告知过程中的作用、认可初次告知时间应在确诊后、佳告知途径是家属和医护人员共商告知策略、佳告知人员应为肿瘤科医生,并且期望实施选择性告知.结论 达到佳的告知效果,需要医护人员建立癌症告知的评估机制,重视家属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告知沟通的技巧,正确引导家属的告知观点.

    作者:周敏;曾铁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自制接尿器在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

    重症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自知力较差,加之患病初期药物反应,尿床现象较普遍.为保持床铺干燥,避免皮肤潮湿,减少压疮的发生,降低护士的劳动强度,笔者采用自制接尿器用于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效果较好,介绍如下.

    作者:王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社区护理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

    目的 探讨社区护理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效果.方法 将护理本科生162人根据年级分组,2004级82人为对照组,2005级80人为实验组.对照组按传统方法 实施社区护理学教学;实验组在社区护理学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采用综合考核方法 和问卷调查了解教学效果.结果 实验组实践成绩与综合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实验组护生对合作学习模式的认可度为 72.50%~95.00%.结论 合作学习模式为护生刨设了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情景,教学效果优于单一授课法,且有利于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王莉莉;安秋月;黄双丽;梁宇;张淑北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糖尿病患者鞋袜穿着现状的调查研究

    目的 了解糖尿病患者鞋袜穿着现状,为促进惠者选择和穿着合适鞋袜、预防足溃疡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糖尿病足危险筛查及捡查足部和鞋袜的方式,对上海某医院门诊就诊的285例糖尿病惠者所穿的鞋袜情况及患者糖尿病足危险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仅27例(9.5%)糖尿病患者足部正常;77.2%患者穿危险的鞋,女性穿危险鞋的比例显著高于男性(P<0.05).女性患者倾向于穿非棉、袜口过紧的浅色袜子,而79.8%男性穿深色的袜子.结论 糖尿病患者鞋袜穿着现状不容乐观,在临床工作中应注重糖尿病患者鞋袜检查和指导,指导患者选择和穿着合适的鞋袜,预防足溃疡的发生.

    作者:胡晓昀;钱培芬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马齿苋湿敷治疗留置针致静脉炎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马齿苋湿敷治疗留置针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将148例留置针致静脉炎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4例.观察组将新鲜马齿苋去根、捣烂成糊状,均匀外敷于病变部位;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病变部位.3~5次/d,均连续治疗5 d.结果 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治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马齿苋治疗留置针致静脉炎疗效满意,是治疗留置针致静脉炎的有效方法 之一.

    作者:刘淑霞;陈月琴;王君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压力管理训练对恢复期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和自我接纳的影响

    目的 探讨压力管理训练对恢复期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和自我接纳的影响.方法 将40例缓解期抑郁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用药治疗和精神病护理常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知识讲座、分组讨论、个别咨询的方式进行压力管理训练,每周1次,连续6次,每次90 min.干预后采用应对方式量表及自我接纳量表评定两组效果.结果 观察组自我接纳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应对方式更倾向于采用解决问题、求助,较少采用自责和回避的应对方式(均P<0.05).结论 压力管理训练有助于提高恢复期抑郁症患者的应对能力及自我接纳水平,可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社会,减少复发.

    作者:李庆霞;刘利;侯秀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早期康复运动程序的应用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应用早期康复运动程序的护理效果.方法 将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PCI术后按照康复运动程序进行康复运动、生活护理、健康教育,术侧肢体制动5 h后给予被动翻身,24 h后开始康复运动.对照组按照护理常规实施护理计划,PCI术后绝对卧床24 h,1周后下床活动.结果 两组术后腰背痛、焦虑、便秘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早期康复程序的实施可以减轻患者术后腰背疼痛不适症状及减少便秘,并对调节患者情绪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李荣;周淑英;汤昌莲;赵自强;苏绮文;张琢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体温表浸泡消毒过滤器的制作与应用

    体温表是体温测量的重要工具,为避免交叉感染,临床测量体温后常采用小方盘浸泡消毒体温表,消毒后一般用手直接将体温表拿出来,易发生体温表滑落破损.

    作者:段磊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糖尿病重症脑梗死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效果观察及护理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2型糖尿病重症脑梗死患者身体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行肠外营养支持3~4 d后予鼻饲流质,观察组行早期肠内营养,2周后评价效果.结果 观察组营养状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除外上消化道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能够保持2型糖尿病重症脑梗死患者正常营养状态并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且安全.

    作者:李领侠;周西;王妮;张莹;闫玲;吴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腹膜透析患者家属抑郁状况与患者抑郁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了解连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家属的郁症状态及其与患者抑郁的相关性,为实施进一步的医疗护理干预,提高患者和其家属的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对53例CAPD患者及其家属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抑郁状况调查.结果 30例(56.6%)患者、13名(24.5%)家属存在抑郁症,家庭收入、患者医疗付费方式、患者有无并存疾病以及透析时间不同其抑郁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患者家属抑郁评分与患者抑郁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CAPD患者家属抑郁状态与多种因素相关,并与患者的抑郁发生有相关性;应及时提供心理干预,以降低CAPD患者及其家属的抑郁发生率.

    作者:马欣慧;谢静远;黄晓敏;任红;陈楠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护士职业疲劳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护士职业疲劳状况及影响因素,为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职业疲劳恢复量表、工作内容问卷、医院工作环境的职业暴露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工作不满意量表、贝克焦虑量表及抑郁量表对581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护士急性和慢性疲劳评分分别为 63.40±21.69、47.14±23.38;不同年龄、护龄、科室和夜班组间急性疲劳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不同科室和夜班组间慢性疲劳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影响因素联合预测急性疲劳的变异数为55.30%,慢性疲劳的变异数为61.90%;班次间的恢复是急性疲劳主要的因素、其次为工作要求、睡眠质量、职业暴露、工作控制;而急性疲劳则是慢性疲劳的主要影响因素、其次为工作不满意、班次间的恢复、焦虑、抑郁、工作要求.结论 护士急性和慢性疲劳程度均较高,急性疲劳主要与工作直接有关的因素有关,而慢性疲劳则主要受间接工作因素的影响,提示护理管理者应针对护士急性疲劳和慢性疲劳因素采取不同的干预策略.

    作者:方进博;邱昌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护理学杂志

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