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医疗护理活动中的病人授权

董宁;朱丹

关键词:医疗护理服务, 病人授权, 护理
摘要:阐述了病人授权在医疗护理活动中的意义,即符合现代医学护理模式、是优质护理的保障、有利于健康促进、可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出尊重和信任病人、为病人提供足够的医疗信息、鼓励病人参与护理决策是病人授权的关键.
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上肢外展固定套的制作与应用

    手术中患者因意识不清、烦躁不安,不能有效控制输液的上肢外展,易使输液针头刺破血管壁或脱出血管外,造成药液外渗,需重新穿刺,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还会污染手术野,影响手术顺利进行.

    作者:张健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颧部高突畸形患者经口入路行整复术的护理

    对24例颧骨高突畸形患者采用经口入路行整复手术,结果切口愈合良好,住院8~10 d,随访效果满意.提出术前完善各项检查,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指导和口腔准备;术后加强病情观察,重视口腔护理,合理的饮食指导,限制口腔咀嚼运动,减少说话,预防切口感染、裂开等并发症发生,可促进切口愈合,有利于面部形态的改观.

    作者:邓绮兰;龚妍;卢乐群;肖艳;刘瑶倩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变革型领导理论在护理管理中的研究进展

    对新型的领导理论--变革型领导的概念、结构与测量及其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进行阐述.认为目前护理管理者领导行为的研究尚不足,从而提出未来的研究目标与方法,为护理管理者选择佳的领导行为,进行更有效的领导提供理论支持.

    作者:李秋洁;刘丽丽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唤醒麻醉下脑胶质瘤切除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

    对44例脑胶质瘤患者在唤醒麻醉状态下切除肿瘤.结果术后1~8 d患者出现短暂性的神经功能障碍表现,如偏瘫(1例)、肌力下降(2例)、失语(11例)、癫(癎)单纯性部分发作(3例)、肢体活动障碍(8例),于术后7~15 d逐渐恢复出院.随访7~42个月,无病生存35例,3例分别于术后9、21、26个月出现头痛、呕吐,头颅CT示肿瘤复发,6例因肿瘤复发死亡.提出术中唤醒脑功能区手术是当前脑功能区手术的新策略,可以大限度地保护脑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做好围术期心理护理,加强体位、患肢、语言、安全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可确保手术效果.

    作者:罗青;成红梅;张薇;李佳芬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肺移植患者应用体外膜肺氧合的护理

    目的 探讨肺移植患者体外膜肺氧合(ECMO)应用过程中的观察内容及护理要点.方法 对6例肺移植应用ECMO患者采取开始转流后的常规护理,ECMO管路的管理,生命体征与实验室指标观察,营养支持等护理措施.结果 4例患者在肺移植术后即撤离ECMO;1例房间隔缺损伴Eisemenger患者由于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连续使用ECMO 34 h后顺利撤离;1例双肺移植因术中出血多,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术中紧急行ECMO支持,术后第7天顺利撤离.全组患者未发生ECMO相关并发症.术后4例患者顺利出院,出院后生活质量良好;1例由于术后出现MODS于术后第9天死亡,另1例再次移植患者处于术后恢复中.结论 ECMO应用过程选择合理的护理方案及手段,可及时发现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医生及时、正确的处理提供依据.

    作者:王雯;徐秀琳;王永功;朱雪芬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人工皮封闭引流治疗外伤性截瘫患者并发压疮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应用人工皮封闭引流术治疗外伤性截瘫患者并发压疮的效果.方法 按住院时间将45例外伤性截瘫并发压疮患者分为对照组(21例)和观察组(2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疗法,观察组采用人工皮封闭引流术治疗.统计两组患者压疮愈合率及愈合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压疮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 人工皮封闭引流术治疗外伤性截瘫患者并发的压疮效果较好,治疗期间提供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王琳;李冬梅;张静玉;常淑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医护合作应用临床路径对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实施健康教育

    目的 探讨医护合作应用临床路径对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 将同期住院治疗的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6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82例,对照组按常规健康教育模式工作,即护理人员在与患者的治疗性接触中随机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采取医护合作按制定好的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健康教育.结果 对照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健康教育知晓程度、满意度、视力恢复、复发率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结论 对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但需要医护人员的合作才能更好地做好此项工作.

    作者:焦荣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社区护士与医院护士工作满意度比较

    目的 比较并分析社区护士与医院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差异.方法 采用护士工作满意度量表对符合条件的社区护士(n=135)及其上级医院护士(n=152)进行调查.结果 社区护士工作满意度评分为3.56±0.44,医院护士为3.36±0.61,均处于中等水平,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社区护士在被认可与表扬、工资与补贴、排班与工作条件、管理与医院的政策、家庭与工作间的平衡以及成就与责任6个维度上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医院护士(均P<0.01).结论 社区存在某些利于护士保持工作满意的因素,社区和医院管理者均需要针对满意度低的项目进行改进(如增加福利待遇及个人发展机会等),以提高护士的工作满意度,进而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作者:岳超敏;刘婷;韩梦君;臧渝梨;娄凤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头脑风暴法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 提高护理人员安全防范意识,有效预防护理差错事故发生.方法 护理部和病区采用头脑风暴法定期召开护理安全讨论会,即护理人员针对某一护理安全问题,结合临床工作实际,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安全隐患,制订整改措施并实施.结果 实施头脑风暴法后护理差错缺陷登记上报率显著上升(P<0.01),而实际发生数下降,护理人员参与安全讨论的时间及发言人数显著增加(均P<0.01),护理人员对待安全讨论的满意度从84.87%提高到98.16%(P<0.01).结论 将头脑风暴法引入护理安全管理中,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规范其护理行为,保障护理安全,有效降低护理差错事故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赵杨秋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开胸术后患者氧气射流雾化吸入方法的改进

    目的 探讨改进开胸术后患者氧气射流雾化吸入的方法,以增进排痰的有效性.方法 将126例开胸术后患者按住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行雾化吸入,观察组改进雾化吸入方法,即于吸气的第1秒患者以中、示指并拢堵住雾化气出气口,第2~3秒中、示指松开1条缝隙,待吸气毕手指并拢仍堵住出气口并移吸嘴于口外,缩唇呼气后似前吸气.均每次15~25 min.结果 观察组雾化吸入462例次,对照组448例次.观察组呼吸频率、吸入障碍程度、有效咳痰率、SpO2≥0.98例次及肺部感染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 改进后的雾化吸入方法可显著提高排痰效果,有利于降低肺部感染率.

    作者:陈道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初产孕妇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初产孕妇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上海地区100例初产孕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初产孕妇焦虑总分为36.43±9.39,显著高于国内常模评分(P<0.01);年龄25~岁,大专以下学历,工人、农民为职业的初产孕妇焦虑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年龄、学历、职业类型的初产孕妇(均P<0.01);独生子女、有慢性疾病史的初产孕妇焦虑水平偏高(均P<0.01);有流产史的初产孕妇焦虑水平偏低(P<0.05);多元逐步回归显示社会支持程度、是否独生子女、有无流产史与孕妇焦虑水平显著相关(均P<0.01);因果通径图示,前述3项为影响孕妇焦虑水平的直接因素,慢性病史及担心生产过程是间接因素.结论 初产孕妇孕期焦虑水平较高;年龄、学历、职业类型、慢性疾病史与孕妇焦虑水平相关;社会支持、是否独生子女、有无流产史是预测初产孕妇焦虑水平的重要因素.

    作者:侯晓静;沈慧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带线小纱布在口腔手术中的应用

    在口腔手术过程中,为了防止手术野渗血、渗液及冲洗液流入食管和气管,常用小纱布填塞于咽部,但填塞的小纱布易下滑导致取出困难.为此,我们制作了带线小纱布用于口腔手术,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方灵燕;曾俊;程富英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围生期孕妇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

    目的 提高孕妇自我保健意识,促进自然分娩.方法 随机选择在孕妇学校接受全程健康教育课程的孕妇200例,将孕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在孕妇学校接受常规教育培训模式,按常规在门诊行产前检查.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孕晚期在产房待产室行产前检查,胎心监护时由产房助产士实施一对一的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对分娩方式选择、孕期保健知识掌握情况.结果 观察组孕期健康知识评分及自然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 在开展孕妇学校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对孕晚期孕妇实施一对一的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可提高孕妇围生期的健康知识水平,促进自然分娩.

    作者:李晓晴;陈红琼;杨琴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先天性心脏病低出生体重儿的术后护理

    目的 总结先天性心脏病低出生体重儿术后护理经验,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 对17例出生6 h至50 d、体重1.1~2.5 kg的先天性心脏病低出生体重儿术后重点做好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预防感染.结果 14例患儿术后恢复良好出院,3例因并发多脏器衰竭死亡.结论 术后根据低出生体重儿的病理生理特点实施针对性专科护理,有利于患儿平稳渡过围术期,并促进其康复.

    作者:管咏梅;周燕萍;徐卓明;何萍萍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专科组长在手术室管理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手术室管理的方法.方法 于手术室设置5个专科护理组,每一专科护理组设组长1名,采取组长负责制,组长针对每个组员的业务水平实施针对性的管理与培训.结果 实施专科护理组后,专科配合水平、护理质量各项指标均有提高.物品准备合格率由92.5%上升至98.8%,专科医生满意度由90.4%上升至95.6%.结论 设置手术室专科护理组,组长可实施过程控制,提升服务质量,有助于实现护理工作的持续改进.

    作者:程富英;周娅颖;卢艳;曾俊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膀胱全切原位M形回肠代膀胱的手术配合

    对4例膀胱恶性肿瘤患者行膀胱全切原位M形回肠代膀胱术.手术均顺利完成,住院20~30 d康复出院.出院后随访2年,3例1年内能自主控制排尿,1例18个月能自主排尿.提出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掌握解剖结构及手术流程,严格保持术野的无菌状态,器械的传递做到轻、准、稳、快,与手术医生密切配合,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作者:何勇勤;郭海鸥;周玉琼;黄玮;张慧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中输液增温器的应用

    目的 观察输液增温嚣加温营养液对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后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04例食管贲门癌根治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1例),对照组进行肠内营养时按常规经营养管输注营养液,观察组进行肠内营养时采用输液增温器对营养液予持续恒定加温,观察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和相关胃肠道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较对照组显著提前(均P<0.01),术后腹胀发生率减少(P<0.05).结论 输注营养液时应用输液增温器予持续恒定加温,增温效果确切稳定,减少了因营养液温度不适造成的胃肠道反应,有利于促进胃肠功能.

    作者:徐琳;王晓波;叶茜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聘用护士职业压力与工作业绩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了解聘用护士职业压力程度及其与工作业绩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工作压力源量表和自行设计的护士工作业绩量表对189名聘用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聘用护士工作压力总分为2.02±0.97,属中度压力程度,列前10位的压力源为工资和其他福利待遇低等.聘用护士工作业绩总分为2.24±0.61,列后10位的为具有科研能力、有技术小革新和小发明等.其总工作压力与总工作业绩呈显著负相关(P<0.01),除勤与护理专业和工作方面、能与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绩与工作环境及资源方面无关外,其它职业压力与工作业绩呈显著负相关(均P<0.01).结论 聘用护士职业压力与工作业绩有较大的关联性,各级主管部门对聘用护士的使用和管理要做到规范化、人性化、合理化,建立长效、公平的激励措施,使聘用护士坚定专业信心,从而稳定护理队伍,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杨滢;丁冬琴;阮小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护士等候拔针对眼科输液患者满意度的影响

    静脉输液是治疗的重要手段,临床护理中多强调输液前的健康教育和输液中的巡视工作,对于输液毕拔针过程重视不足,易出现拔针不及时或过早拔针使液体浪费等现象,有损患者对护士的信任.

    作者:李凤君;马春红;张学敏;易妮娜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复杂性肾结石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围术期护理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治疗复杂性肾结石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31例复杂性肾结石合并真菌感染患者行MPCNL配合局部灌注敏感抗真菌药物治疗.术前做好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及体位训练,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引流管的护理、并发症的防治及出院指导.结果 31例真菌感染均得到较好控制,尿液真菌培养阴性,28例结石取净,11例急、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术后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术后无大出血、真菌性败血症发生.结论 MPCNL配合抗真菌药物局部灌注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合并真菌感染的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加强围术期护理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作者:潘爱红;何玮;喻芹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护理学杂志

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