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树芹;李小寒
压疮是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组织细胞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形成组织坏死的压力性溃疡.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
作者:田素英 刊期: 2008年第13期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由于部分新入院患者缺乏安全意识,住院过程中会发生晕倒、坠床、自行调节输液速度或氧流量、失窃等事件.
作者:林亚媛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 了解休克患者有创连续测血压法、汞柱式血压计测血压法、电子血压计测血压法三种方法测量结果的一致性,为临床正确选择血压测量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同时用三种方法测量68例休克患者入院11 h的血压1224例次,比较三种方法测得的收缩压.结果 当患者有创收缩压<60 mmHg时,有创连续测血压法的测量值与汞柱式血压计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而电子血压计测血压法的测量值显著高于前两者(均P<0.01);当患者有创收缩压≥60 mmHg时,三种方法测量结果接近,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为休克患者测量血压时,宜使用汞柱式血压计或有创连续血压测量方法,不宜使用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
作者:谢艳梅;王凤珍;黄华春 刊期: 2008年第13期
总结 7例肾病综合征并发脑梗死患儿的护理经验,认为采取镇静催眠、抗凝溶栓、降颅内压、扩客利尿、激素免疫抑制及其他对症营养支持治疗,配合病情观察、用药的观察、呼吸道的护理及饮食护理,积极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可取得较好疗效,减少后遗症.
作者:刘惠娟;高敏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 提高患儿剥夺睡眠脑电图检查的依从性.方法 对214例接受剥夺睡眠脑电图检查的患儿(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法,于检查后采用自制问卷对其进行剥夺睡眠脑电图依从性影响因素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制订相应的健康教育措施并实施于381例患儿(观察组).比较两组患儿对剥夺睡眠的依从性.结果 监护人或患儿对剥夺睡眠重要性的认识、对检查过程的理解程度、过去剥夺睡眠脑电图经验、病史长短、担心发作、患儿的适应性及智力是影响患儿时剥夺睡眠依从性的主要因素(P<0.05,P<0.01).观察组剥夺睡眠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探讨影响患儿剥夺睡眠脑电图依从性的因素并实施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能提高剥夺睡眠脑电图患儿的依从性.
作者:旷小军;夏元喜;江志;舒芳华;吴照 刊期: 2008年第13期
浅静脉留置针临床上已广泛应用,它具有减少血管损伤,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对于留置针的穿刺方法、封管方法、贴膜更换时间等已有较多研究,但对留置针贴膜(3M透明敷贴,6 cm×7 cm)的撕脱方法研究甚少.
作者:何秀珍;吴宝凤 刊期: 2008年第13期
就哮喘对学龄期儿童自我概念的影响及提高学龄期儿童自我概念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提出哮喘对学龄期儿童心理健康、活动和社交行为、学业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阻碍了学龄期哮喘儿童健康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护理人员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龄期哮喘儿童的自我概念水平.
作者:杨红红;胡雁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 比较16 G安全型留置针与一次性内瘘针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将76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健康供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均选择肘正中处静脉穿刺.观察组使用16 G安全型留王针,对照组使用一次性内瘘针.结果 两组供者采集物中的有核细胞数、CD34+细胞计教均这标,且采集顺利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成功率及采集毕手臂舒适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留置针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中穿刺成功率高,能增加供者的舒适度,且不影响采集效率和效果.
作者:方云;黎纬明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屈臂过胸与屈臂过腹测得的腋温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对186名健康青年女性,第1天先屈臂过胸测试腋温5 min,间隔10 min后换屈臂过腹测试5 min;第2天先屈臂过腹测试腋温10 min,间隔10 min后换屈臂过胸测试10 min.比较两种方法测得的腋温及受试者对两种测温方式的评价.结果 两种屈臂方法测得的腋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屈臂过腹时诉上肢酸胀费力的受试者显著低于屈臂过胸,更多受试者反映前者更易于夹紧和更易于接受(均P<0.01).结论 屈臂过胸和屈臂过腹测试对腋温均无影响,但要以患者舒适为宜.不论采取哪种测量方法,时间5 min即可.
作者:赵亚珍;岳月娟;邓莉莹 刊期: 2008年第13期
总结15例创伤性心肌梗死的护理经验.提出对胸部外伤患者在处理原发病的同时需密切观察病情,特别是疼痛部位、性质,是否波及其他部位,及时发现心肌梗死先兆,协助早期诊断并做好相应护理.
作者:徐洁芳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 减少血液透析结束时透析器血残留量及促进预冲管道气体排出.方法 将1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5例,常规组按照常规透析,观察组将自行设计的振动仪应用于血液透析管道的预冲和透析结束时回血,每例进行透析6例次后对比观察透析器血残留量.结果 观察组透析器残留血分级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振动仪应用于血液透析中可减少透析器的残留血.
作者:李彩娣;杨洁蓬 刊期: 2008年第13期
介绍 12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的护理经验,提出及时、有效地补液,小刺量胰岛素泵入,做好饮食指导和全程心理护理及对家长进行糖尿病知识健康教育是其护理重点.
作者:张美华;徐丽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开胃消食糖浆结合辨证施护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疗效.方法 将200例门诊厌食症患儿按4:1的比例分为观察组16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服用开胃消食糖浆并结合辨证施护,对照组服用婴儿素并给予常规护理.4周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结果 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尿D-木糖排泄率、血清微量元素等指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观察组显著优于时照组(均P<0.05).结论 开胃消食糖浆结合辨证施护能有效增进食欲,改善患儿症状,并能提高厌食患儿尿D-木糖排泄率及血清微量元素含量,促进患儿的消化吸收功能.
作者:刘金琍;徐辉甫;孙环;唐卓婷;袁凯 刊期: 2008年第13期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士每天都要根据患者病情,临床治疗、护理的需要,向患者告知疾病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如空腹采血、术前灌肠、术前禁食禁饮、餐前注射胰岛素、测量血糖、睡前服药、留取大小便标本、低盐饮食、绝对卧床休息等.
作者:陈先梅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 顺应急诊医学的发展,提高急诊护士专科知识和技能水平.方法 设立循环、呼吸、创伤、中毒、神经急症、静脉治疗、外文学习、健康教育8个护理专业小组,学习专业知识,解决本专业临床问题.结果 2年的小组活动,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每个小组均有所作为,获得了医生、患者和护理部的好评.结论 通过小组活动,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在科内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和竞争氛围,促进了护士专业水平的提高和临床工作质量的改善,同时密切了医护关系.
作者:秦红;胡彤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的组合型人工肾技术预防透析中低血压的效果.方法 对42例血液透析中反复发生低血压的患者实施组合型人工肾技术,并与常规血液透析进行比较.结果 组合型人工肾技术实施后中分子物质甲状旁腺激素显著低于实施前(P<0.01),两种透析方式下患者透析2 h、3 h血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的血液净化治疗方式能较好地预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珍;赵庆梅;赵淑丽 刊期: 2008年第13期
临床护理人员在进行一些操作时往往需要将污染物、生活垃圾等放入弯盆或治疗碗内,而弯盆或治疗碗清洗、消毒繁琐,花费成本高,在治疗盘中所占面积大,使用时极不方便.
作者:贝志红;陈杏芝;薛梅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 了解综合性医院肿瘤科与非肿瘤科护士化疗防护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订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肿瘤科(32名)、非肿瘤科(40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非肿瘤专科未配备防护设施,75.0%护士未接受过系统的化疗防护知识培训,72.5%不了解化疗防护知识,50.0%不使用双层手套,仅25.0%护士配药方法正确,100%从未使用过防护设备,100%不会正确处理化疗废弃物;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无防护设备(95.0%)、缺乏化疗防护知识(75.0%)及不了解化疗药物的潜在危害(70.0%);前2项认同率显著高于肿瘤专科(均P<0.01),后1项与肿瘤专科相似(P>0.05).肿瘤专科防护设施配备齐全,护理人员防护基本知识和技能显著优于非肿瘤专科(均P<0.01),但在使用防护设施及正确配药方面,与非肿瘤专科比较,除使用双层手套,一次性口罩、帽子外,其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化疗防护现状不客乐观,尤其是非肿瘤专科护理人员;医院相关领导和护理管理者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改善化疗防护条件,提高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知识和技能.
作者:李晓霞;唐勇;罗小红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中低血糖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择在血液透析中易发生低血糖的糖尿病肾病患者10例,调整糖尿痛饮食、减少胰岛素用量、选用含糖透析液进行透析,在干预前后各现察390例次,比较干预前后透析中低血糖的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前发生低血糖66例次,午预后发生低血糖19例次,干预后显著低于干预前(P<0.01).结论 调整糖尿病饮食、胰岛素用量、透析液处方等治疗有助于减少糖尿病肾病患者透析中低血糖的发生.
作者:孟秀云;姜立萍;陈燊 刊期: 2008年第13期
对26例糖尿病低血糖诱发心律失常的老年患者及时确诊,快速纠正低血糖及心率失常等对症治疗和护理,血糖均及时纠正;26例中除1例转为永久性慢性心房颤动外,余均恢复窦性心律.提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应加强健康教育,指导其使用降糖药期间密切监测血糖变化,防止低血糖及其诱发心律失常.
作者:陶海莉;梅俊华 刊期: 2008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