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例静脉滴注克林霉素外漏致局部肿胀的护理

汪晓攀;何雯;邓闪;谢永香

关键词:克林霉素, 静脉输液, 渗漏, 护理
摘要:对1例克林霉素外漏致手背肿胀、手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超短波照射、消炎软膏加乙醇外敷及运动疗法,连续治疗及锻炼6个月后肿胀消失,手部功能恢复正常.提出静脉输液尽可能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避免发生渗漏;输液过程中注意观察局部反应,一旦发生外渗,立即采取针对性有效措施,避免给患者造成不应有的痛苦和损失.
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半坐卧位和仰卧位对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影响的研究进展

    综述了半坐卧位和仰卧位对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VAP)影响的机制,比较两者相关研究的结果以及采用半坐卧位的现状.提出仰卧位是VAP的危险因素,但半坐卧位可预防VAP的理想的床头角度尚无明确答案,需进一步从依从性、伦理性和推广性获取佳证据.

    作者:陈妮;程云;孙晓春 刊期: 2008年第19期

  • 影响肺出血新生儿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影响肺出血新生儿预后的危险因素,从护理的角度探讨针对性防治措施.方法 对244例肺出血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归纳和分析.结果 肺出血新生儿凝血机制均异常;治愈62例,死亡182例,病死率74.59%.并存疾病及并发症有20种,按发生率高低排序前5位的为肺炎(95.1%)、呼吸衰竭(78.3%)、缺氧缺血性脑病(69.7%)、颅内出血(46.7%)及代谢性酸中毒(44.3%).显著影响肺出血新生儿预后的因素有低体重、多胎、颅内出血、心力衰竭及败血症(P<0.05,P<0.01).结论 颅内出血、体重低、多胎、败血症、心力衰竭是影响肺出血新生儿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应重点监测;注重多重病症对患儿的影响及高发病症的观察与护理.

    作者:张先红;吴序华 刊期: 2008年第19期

  •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

    对34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进行脱水、对症治疗的同时加强发热及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症状的观察与护理,加强消毒隔离、心理、皮肤、饮食及口腔护理.结果 32例治愈出院,2例因神经源性肺水肿、呼吸循环衰竭死亡.提出密切现察病情,积极配合抢救,有效、到位的护理措施是提高重症患儿治愈率的重要保证.

    作者:鲁萍;黄一文;刘立美;谈菊华;帅丽君;胡小艳 刊期: 2008年第19期

  • 病区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目的 提高病区药品管理质量,保证用药安全.方法 针对我院病区药品管理中存在的药物混放、过期失效、标识不清、无专人管理、储存不当等问题.采取组织学习.掌握药品管理知识、建立有效期登记本、按照药品储存要求严格存放、专人管理,严格交班、固定基数,及时更新等管理改进措施.实施1年后评价效果.结果 改进管理措施后药物混放、过期失效、标识不清、无专人管理、储存不当5项问题发生率显著低于改进前(P<0.05,P<0.01).结论 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可有效提高病区药品管理质量.

    作者:鲁桂鸣;朱江 刊期: 2008年第19期

  • 移动护士工作站在病区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目的 应用移动信息技术.提高整体护理质量,优化医疗护理任务管理和过程控制.方法 基于二维条形码技术、专用腕带、无线局域网、医院信息系统和掌上电脑(EDA)移动数据终端.开发出移动护士工作站并应用于临床护理.结果 实现了医院信息系统向病房的扩展和延伸,对医嘱执行实行全过程跟踪,保证了护理数据采集、护理任务管理及护理监控的实时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结论 移动护士工作站的成功实施.使医嘱和护理任务的执行更为规范合理,提升了护理管理水平和医院形象.

    作者:张晓华;郭春芳;吕艳 刊期: 2008年第19期

  • 癌因性疲乏患者多学科专业小组干预研究

    目的 了解多学科专业小组干预对癌因性疲乏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临床癌因性疲乏惠者96例,随机均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按常规实施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等;干预组按照多学科专业小组制订的计划进行干预.使用癌症治疗功能评定量表(FACT-G)对癌因性疲乏患者生存质量进行评估,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出院前干预组癌因性疲乏程度和患者生存质量总分、各维度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多学科专业小组的干预可以提高癌因性疲乏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何华英;张红英;尹世玉 刊期: 2008年第19期

  •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护理工作量测量项目的框架构建

    目的 确定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护理工作量测量的项目,为护理工作量测量奠定基础,从而优化护理人力配置.方法 在文献综述、各科室护士长提供护理工作项目的 基础上,自行设计第1轮护理工作项目调查表,由护士长组织科室护士进行项目符合程度评分,重新筛选项目后,再组织20名护理专家集中讨论,得到终框架.结果 第1轮调查护理工作项目为341项(基础护理中直接护理项目84项、间接护理项目72项;专科护理中直接护理项目163项、间接护理项目22项);终确定项目为226项(基础护理中直接护理项目47项、间接护理项目28项;专科护理中直接护理项目125项、间接护理项目26项),其中基础护理中间接护理10项为非护理专业性工作,专科护理中间接护理7项为非护理专业性工作.结论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护理工作量测量项目范围扩大,非护理专业性工作较多,需改革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方法及界定护理工作范畴.

    作者:赵光红;阮满真 刊期: 2008年第19期

  • 大专护生不同阶段毕业实习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大专护生在不同毕业实习阶段的实习状况及实习效果.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07名大专实习护生(下称护生)进行实习早期、中期及后期问卷调查.评估护生在不同时期的专业态度与专业技能情况.结果 专业技能方面,操作技能随实习时间的延长而显著提高(均P<0.05);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与科研能力,实习中期显著优于初期(均P<0.05).后期无显著提高(均P>0.05);专业态度方面,服务态度实习中期显著高于初期、后期(均P<0.05).敬业精神实习中期显著高于初期与后期(均P<0.05).热爱护理实习初期显著高于实习中、后期(均P<0.05);检查知识与技能随实习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和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 实习初期.护生专业技能掌握较差,专业态度较好;实习中期.护生专业技能提高快.专业态度好;实习后期,护生操作技能好,专业态度退步.教师应于护生不同实习时期采取针对性教学管理措施,引导护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建立良好的专业态度.

    作者:陈芳;鲜于云艳 刊期: 2008年第19期

  • 急性脑出血患者强化降压治疗预试验的护理配合

    将41例急性脑出血行强化降压治疗预试验的患者分为强化组(24例)和指南组(17例),强化组患者在入组后1h采用口服和/或静脉降压方法使患者收缩压<140 mmHg,维持7 d以上,每例随访90 d;指南组患者收缩压≥180mmHg予静脉降压治疗.护理人员通过认真学习培训研究方案.准确、客观地记录及正确及时执行医嘱,保持与患者及家属良好的沟通.使试验顺利进行.结果 入组1 h平均收缩压强化组153.0 mmHg.指南组167.0 mmHg;血肿扩大几何均数强化组为13.7%,指南组为36.3%.两组均完成全程试验.提示急性脑出血患者强化降压治疗有效、安全,熟练、良好的配合是患者完成预试验的重要保障.

    作者:秦素萍 刊期: 2008年第19期

  • 自制纱布枕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目的 选择适宜的动静脉内瘘止血压脉方法,减少内瘘并发症,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方法 按时间段将78例5 946例次血液透析(HD)患者分为纱布块法2 636例次和纱布枕法3 310例次,纱布块法于患者血透毕拔针时将10.0 cm×8.0 cm 4层长方形纱布对折2次后压迫止血;纱布枕法于患者血透毕拔针时用自制的2.0 cm×3.5 cm×1.3 cm纱布枕压迫止血.结果 内瘘并发症总发生率、针眼渗血及皮下血肿发生率纱布枕法显著低于纱布块法(均P<0.01).结论 HD患者采用自制纱布枕压迫止血可显著减少内瘘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梁克清 刊期: 2008年第19期

  • 神经内科护理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应用

    介绍了神经内科护理学多媒体(CAD课件的研制目的 、过程、应用及性能.该课件集文字、声音、图片和动画为一体,内容充实,探作简便.交互性好,导航性强,以多样化的形式承载知识点,使学生易于掌握学习,进一步提高护理教学质量.

    作者:刘昭君;汪旭;张宏宇 刊期: 2008年第19期

  • 儿童抗癫痫药物高敏反应综合征的护理

    对14例出现抗癫痫药物高敏反应综合征(AHS)的患儿积极治疗和护理,患儿过敏症状均消失,除2例家长拒绝使用抗癫痫药物外,其余均癫痫发作控制满意,无永久性损害.提出对首次使用抗癫痫药物患儿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和家属药物使用的健康教育;对已发生AHS的患儿严密观察体温、皮疹、黏膜、小便并做好相应的护理,可减少抗癫痫药物的损害.

    作者:夏元喜 刊期: 2008年第19期

  • 不稳定性心绞痛焦虑抑郁患者的综合性心理干预

    目的 探讨综合性心理干预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焦虑抑郁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焦虑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和健康教育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综合性心理干预.包括行为干预、生物反馈、放松训练、支持性心理治疗等.连续干预6个月后评价效果.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心绞痛调查量表(SAQ)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生活质量评定问卷(GQOL-74)的社会功能扣心理功能维度评分显著提高(均P<0.05),临床疗效及ECG表现显著改善(均P<0.01).结论 综合性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不稳定性心绞痛焦虑抑郁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痰病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周玉珍;宋玉成;郝玉荣 刊期: 2008年第19期

  • 信息员在医患沟通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应用信息员减少医惠纠纷.提高患者满意度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在全院各临床科室,设置1名具备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有较强人际交往能力及丰富临床经验的高年资护士为信息员,脱离常规护理工作,按信息员职责要求专门负责医惠间的交流沟通.结果 使用信息员前患者满意率为92.84%、医患纠纷发生率为0.16‰;使用信息员后患者满意率为94.81%、医惠纠纷发生率为0.07‰.两者比较,X2=310.41、10.67,均P<0.01.结论 信息员制度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和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毛慧;李玉琼;关华静;师尚泽;吴喆辉 刊期: 2008年第19期

  • 一次性肛袋在透析患者沐浴中的应用

    我科2007年6月至2008年4月应用一次性肛袋作为腹膜透析患者和血液透析患者沐浴的保护性器具,效果良好,具体操作如下.

    作者:杨丽华;王丽君 刊期: 2008年第19期

  • C4.5算法建立护理质量管理评价的决策树模型

    目的 建立护理质量管理评价的决策树模型,以使护理质量管理由定性评价变为定量分析.方法 以390名护士的一般资料和585例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质量评价的调查结果建立和测试决策树模型.包括数据采集.数据集成、清理、转换、归约的预处理.进行决策树剪枝及利用C4.5算法建立决策树模型等步骤.结果 建立了护理质量是否优良的决策树模型和护理质量是否合格的决策树模型.结论 采用CA.5算法建立护理质量管理评价的决策树模型具体直观、分类精度较高.为护理质量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

    作者:左凤华;王琳;张兰华 刊期: 2008年第19期

  •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针头固定带的制作与应用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时,因小儿头发和汗液的影响,胶布粘贴不良,针头固定不牢,加之小儿缺乏自制力,头部易来回摇动,给静脉输液带来困难.

    作者:杨连霞 刊期: 2008年第19期

  • 用一次性输液器包装袋代替弯盘排气

    临床护士在进行静脉输液排气时常习惯将液体排入弯盘内,每次操作完后清洗弯盘,或因为弯盘数量不足而排于地面造成安全隐患.

    作者:熊光彩;简海莉 刊期: 2008年第19期

  • 护理级别印章的制作与应用

    每个医院的病区护士站均设有住院患者一览表,按照要求,在一览表上要注明患者的姓名、床号、住院号、人院日期和护理级别等.为了使大家一目了然,常在患者一览表上用红、蓝、绿指示卡显示特、一、二、三级护理.

    作者:罗月岚;陈瑶 刊期: 2008年第19期

  • 脑卒中患者抑郁状态与生活自理能力相关性调查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抑郁状态与生活自理能力的相关性.方法 对100例脑卒中患者采用脑卒中后抑郁多模式诊断量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及照顾者情况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59.0%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抑郁程度越重,FIM评分越低(均P<0.01);亲属照顾者抑郁发生率及抑郁程度显著低于和轻于护工照顾者(均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抑郁发生率高,抑郁越重生活自理能力越差,亲属照顾可有效预防或减轻抑郁的发生及其程度.

    作者:郝丽;郑玉红 刊期: 2008年第19期

护理学杂志

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