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军
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组织周围存在新血管形成,这些新血管形成涉及血管新生,动脉形成和血管发生3种机制.缺血性中风后新血管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严格调控.新生血管从正常脑组织向半暗带及缺血中心区延伸,增加受累脑组织再灌注及供氧量,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随着血管生成机制的阐明和调节血管生成方法的完善,调节血管生成已成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策略.
作者:孙陶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本文探讨了西药常规用药并联合血塞通滴丸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结果发现血塞通滴丸对血液流变学影响明显,能极大地减少糖尿病患者出现的并发症.
作者:晏学才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定喘汤治疗外科术后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0例外科术后肺部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为中药定喘汤加西医常规疗法,对照组为西医常规疗法.结果:治疗组有效率、好转率、无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92%、8%、4%、96%;对照组有效率、好转、无效、总有效率分别为76%、12%、12%、88%,P值在统计学上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中西医联合治疗外科手术后肺部感染,疗效显著.
作者:谢新波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比较中药薏仁与普贝生促足月妊进娠引产效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0例足月妊娠未临产的初产孕妇,随机分为中药组(薏仁组)与西药组(普贝生组),每组患者45例.其中中药组采用薏仁150g煮糖后顿服;西药组孕妇经阴道后穹隆置入普贝生1~2次.分析比较两组孕妇宫颈Bishop评分,分娩情况及对于产妇、新生儿的影响.结果:①普贝生组宫颈BishoP评分增加3.95±1.22,薏仁组增加2.98±0.8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普贝生组促产的有效率为91.1%,其中显效率为82.2%;薏仁组有效率为66.7%,其中显效率为40.0%,二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普贝生组顺产率为71.1%,进入产程时间32.5±15.4h,产程7.5±2.4h;薏仁组顺产率53.3%,进入产程时间38.6±12.5h,产程12.3±5.6h,二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薏仁与普贝生均可有效促进足月妊娠初产妇引产,但薏仁的安全性明显好于普贝生.
作者:肖文辉;钟荣钟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清肝汤加味与西医结合在治疗甲亢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甲亢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Ⅰ组患者采用传统的西医进行治疗,Ⅱ组患者在Ⅰ组患者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清肝汤加味.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包括患者的临床症状、眼凸和甲状腺肿大情况、FT3和FT4减少情况.结果:Ⅱ组患者在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0%,与Ⅰ组患者的总有效率70%相比,有统计学意义.FT3和FT4减少情况经统计学分析,有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在治疗甲亢时,有很好的疗效.
作者:陈龙云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复方联合苯溴马隆对痛风石切除术后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行痛风石切除术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表数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20例,术前1天及术后第3天检查患者血清尿酸水平,术后3天起治疗组给予口服四妙散加五味消毒饮以及苯溴马隆片50mg,其中,中药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早晚各一次,连服14天;对照组只给予口服苯溴马隆片50mg,每日1次,连服14天.14天后复查血清尿酸,比较观察两组术后血清尿酸变化及治疗后血清尿酸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能有效降低血清尿酸水平,其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联合苯溴马隆片能有效降低痛风石切除术后血清尿酸水平,与单纯口服苯溴马隆对比,疗效更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作者:张会良;蔡亮;杨健松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桂枝汤主治外感风寒、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弱等症.本文通过对其处方组成、主治功效及用法进行了讲解,对药用和养身保健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作者:秦文岚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自拟消瘿化核汤治疗甲状腺腺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依据诊断标准诊断为甲状腺腺瘤的患者2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20例,对照组120例.观察组给予自拟消瘿化核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左旋甲状腺素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对比观察两组病例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临床1个疗程的治疗,观察组中,显效95例,有效1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中,显效84例,有效18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85.0%.两组经统计学处理,治疗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甲状腺腺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给予患者自拟消瘿化核汤进行治疗具有疗效稳定、副作用小、费用低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向洪武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针刺加TDP照射治疗增生性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用30号1.5寸毫针快速进针穴位,留针,加电针治疗仪,针完在膝关节局部拔罐.结果:在136例中,病愈48例,占35%;显效60例,占44%;好转26例,占19%;无效2例,占2%;总有效率占98%.结论:针刺配TDP治疗增生性膝关节炎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作者:王殿玲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辨证为血瘀气滞,脉络闭阻者,用中药、电针与电针加中药进行临床比较.结果:电针加中药组临床控制67例(占67%),显效23例(占23%),进步10例(10%),无效0例(占0%),总有效率为100%.单纯电针组临床控制47例(占47%),显效20例(占20%),进步33例(33%),无效0例(占0%),总有效率为100%.单纯中药组临床控制31例(占31%),显效40例(占40%),进步25例(25%),无效4例(占4%),总有效率为96%.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三组平均起效时间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联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优于单纯电针、单纯中药治疗.
作者:董必文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纯中药治疗急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运用麻黄杏苏散治疗急性支气管炎,观察主要症状、体征改善的情况.结果:经过1~3个疗程的治疗,治愈115例,占86%,好转7例,占5%,无效12例,占9%,总有效率91%.临床使用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咳嗽消失的平均时间为(6±1)天.结论:麻黄杏苏散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有显著疗效,值得推广.
作者:李海澄;魏炳金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和改进保和丸的质量标准,控制药品质量.方法:采用薄层色谱(TL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保和丸作了定性定量研究.结果:TLC鉴别保和丸中的山楂、半夏和连翘,HPLC测定连翘苷含量.结论:本试验对保和丸质量控制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胡旭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针刺加拔罐疗法治疗筋膜内血肿有临床疗效.方法:取病患部位的压痛点针刺后拔罐.结论:采用针刺加拔罐疗法治疗筋膜内血肿疗效较好.
作者:陈振霖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特发性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中老年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路易小体(Lewy Body)形成为特征.临床表现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等.从辨证论治、单药治疗、专方治疗、自拟验方四个方面对近年来(1989~2009)单纯中药治疗帕金森的文献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与总结,为中药治疗本病的优势提供依据.
作者:马振旺;刘雨芙;季超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运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胸痹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胸痹患者根据不同的症候辨证治疗和同期84例胸痹患者经普通治疗的临床资料,并做对比.结果:治疗组84例中痊愈占18.1%,显效占33.3%,好转占38.9%,无效占9.7%,总有效率90.3%.对照组84例中痊愈占11.1%,显效占27.8%,好转占41.70%,无效占19.4%,总有效率80.6%.结论:中医辨证治疗胸痹的疗效良好.
作者:江小蓉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中药辨证施治治疗痤疮的方法及疗效观察.方法:我院从2008年4月~2010年5月对门诊就诊病人采用中药辨证施治治疗痤疮,将12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病程3个月~10年.两组性别、年龄、病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因其在使用上辨证施治、从整体调节机体的内环境,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长期应用激素和抗生素带来的副作用,在痤疮的治疗上有着确切的疗效且广泛应用于临床.以往中医治疗痤疮的报道多见以单种疗法,近年来中医综合治疗方法逐渐开展并得到肯定的治疗效果.
作者:周奇志;胡杏林 刊期: 2011年第10期
冠心病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疾病之一.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做到鉴别诊断、灵活辨证施治,同时以中医治疗为主,西医配合为辅的思路,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作者:黄天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治疗产后尿潴留的方法,总结相关护理经验.方法:对80例发生尿潴留的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根据情况恰当处理治愈率达100%.结论:对产后尿潴留的患者通过临床观察,有针对性处理,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郑玉银 刊期: 2011年第10期
足跟痛又称跟痛症,是中老年人一种常见的病症.通过中医药治疗,探讨中医药治疗中老年足跟痛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自拟六味芍甘汤水冲内服(华润三九单味中药配方颗粒)日一剂,分两次服.治疗68例.结果:痊愈56例,有效11例,无效1例.结论:六味芍甘汤有较强的解痉止痛,抗炎作用,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索用文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肾的临床疗效.方法:2组均给予低盐、低蛋白、糖尿病饮食,均以西药常规控制血糖.观察组同时给予养阴固精渗湿方每日1剂水煎分服.2组均以治疗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显效率为观察组58.93%,对照组为41.0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2.86%,对照组为78.5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肾的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张劲勋 刊期: 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