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静韬;周方宇
目的 避免护生实习与就业在时间上的冲突,提高护生的就业率.方法 将46名护生的临床实习时间由7月1日提前至4月1日,原第4学期课程压缩在前3个学期完成.结果 护生6月底就业率100%.结论 专科护生临床实习时间提前,可避免临床实习与就业在时间上的冲突,有利于提高就业率.
作者:胡吉芬;陈群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改良锻炼方法在高屈曲度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00例行高屈曲度膝关节假体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改良组各50例.对照组予常规功能锻炼;改良组术后使用镇痛药和肌松药,并按自行设计的膝踝屈伸、并膝下蹲及屈膝锻炼等方法循序渐进进行功能锻炼.结果 术后不同时间对照组与改良组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 关节置换术后应尽早进行功能锻炼,而改良锻炼法对于提高高屈曲度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关节活动度和关节功能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李素云;喻姣花;杨晓霞;罗凯燕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 对本、专科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进行比较,探讨不同教育体系是否会对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产生影响.方法 采用评判性思维倾向量表,应用方便抽样法对95名本科和106名专科实习护生进行调查.结果 本、专科护生的评判性思维总分分别为297.84±46.53、286.70±40.21,处于正性评判性思维能力的低值,本科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及其中6个方面显著高于专科护生(P<0.05,P<0.01).结论 本科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优于专科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与培养模式、知识结构及学习方法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车文芳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考核表在妇科住院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依据自行设计的健康教育考核表,对335例接受健康教育后的妇科住院患者(观察组)采用抽查的形式进行访问和评分,并与未实施健康教育考核表评分的318例(对照组)进行遵医行为和满意度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遵医行为和满意度显著优于和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以考核表为主要模式的健康教育考核方法,引起了护士对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有助于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健全和完善临床健康教育考核制度.
作者:周莉;张国群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 观察认知行为干预方法对减轻青少年脊柱矫形患者焦虑的效果.方法 将43例因脊柱侧弯行脊柱融合手术的青少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理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知行为干预.在手术前1 d和术后第2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患儿的焦虑程度.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主效应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认知行为干预能减轻青少年脊柱侧弯术后的焦虑.
作者:许琴琴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护士工作满意度与患者满意度的关系,以便护理管理者采取有效措施,发挥组织优势,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护士工作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分别对300名护士和300例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护士满意度为(132.08±44.87)分,患者满意度为(101.65±20.51)分,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821,P<0.01).结论 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同时,也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张瑞敏;周海燕 刊期: 2007年第22期
艾滋病(AIDS)的预防、治疗和护理问题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要课题.艾滋病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缺陷,常可合并各种致命的机会感染[1].我院门诊外科换药室2006年5~12月,对9例AIDS致局部组织感染患者换药治疗,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方安然;谢晓云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 提高关节腔冲洗治疗化脓性膝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将72例化脓性膝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先以80~120 gtt/min关节腔冲洗2 h后改为60 gtt/min冲洗1 h,再改为80~120 gtt/min冲洗2h,用此方法行24 h循环持续冲洗;对照组以60 gtt/min的速度行持续匀速关节腔冲洗.结果 观察组体温下降时间及关节腔积液、肿胀消退,疼痛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持续变速关节腔冲洗有利于关节腔内杂质、沉淀物的清除,其效果明显优于持续匀速关节腔冲洗.
作者:易敏;杨晓琴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 了解临床护士长工作满意度现状.方法 应用工作满意度量表对68名三级甲等医院护士长进行调查.结果 护士长工作满意度总分78.3±10.6,其内在满足显著高于外在满足及一般满足(均P<0.05),护士长工作满意度与年龄、职称、工作年限、文化程度、健康状况无显著相关(均P>0.05).结论 护士长对工作内容、工作稳定性及上级领导方式方面满意度较高,而对工作环境及人际关系的满意度低.应重视提高护士长的工作满意度,以提高临床管理质量.
作者:杨丽;包桂秋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围术期强化心理护理对年轻宫颈癌患者心理状态及出院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年龄≤35岁、接受手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9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宫颈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强化心理护理,在患者术前1 d及出院前1 d分别填写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各1份,于患者出院后3、6、9、12个月均采用性生活调查表及生活质量表进行评估.结果 研究组术前1 d及出院前1d焦虑、抑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出院后的性生活及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强化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年轻手术宫颈癌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冯丽嫦;翁丽;叶桂香 刊期: 2007年第22期
对37例开放性骨折后皮肤缺损患者进行人工皮肤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其中28例患者经过1次治疗后,创面愈合或为后期植皮创造良好的条件;9例患者经过2次治疗后,创面愈合或为后期植皮创造良好的条件.提出在进行人工皮肤负压引流治疗中密切观察病情,做好负压引流护理,加强功能锻炼及健康教育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童静韬;周方宇 刊期: 2007年第22期
探讨20例在非体外循环下再次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早期监护的要点.针对手术的致死危险因素如心律失常、左心室射血分数、糖尿病、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等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作者:王鎏旒;孟蕾;吴晓英;丁璐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 提高术前访视效果.方法 将112例行手术治疗的乳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行常规访视,观察组由手术室巡回护士及病区管床护士共同进行术前访视和心理支持,并于术后回访.结果 术后1 d观察组焦虑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3 d观察组心理状态评分及患者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改进后的访视方法能有效降低乳癌患者心理应激水平及焦虑水平,提高手术室护理满意度.
作者:史宪风;李艳丽;赵国艳;蔡云彩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新型瓶装丁基胶塞无菌溶液的取用方法.方法 将4名操作人员分为两组各2人,分别采用2种方法取用丁基胶塞无菌溶液各15瓶,每2小时采样1次.结果 共采样390份,均无细菌生长.结论 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取用丁基胶塞无菌溶液,可保持其无菌状态.
作者:郑建萍;张红梅;相敏;郑一宁;徐应春;王贺 刊期: 2007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30°侧卧更换体位法预防难免性压疮患者发生压疮的效果.方法 将187例Norton评分为5~8分的难免性压疮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4例、对照组9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预防方法,即采取右侧90°卧位→平卧位→左侧90°卧位→平卧位的循环方式;观察组采用右侧30°卧位→左侧30°卧位→平卧位的顺序更换体位.两组均每2小时更换1次卧位.结果 观察组发生压疮1例,占1.06%;对照组发生压疮12例,占12.9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30°侧卧更换体位法可有效缓解骨突部位压力,提高预防压疮的效果.
作者:朱文芳;胡克;范湘鸿;刘春英 刊期: 2007年第22期
对30例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OPCABG).术中注意手术环境的恒温、恒湿,合理运用抗桥管痉挛药物,避免桥管剥离的损伤,合理运用血管保存液保护桥管内皮细胞,保持手术野视野清晰以利于血管吻合.结果 30例手术成功,术中搭桥2~4根,平均2.8根,无严重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收缩无力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均恢复良好,心绞痛症状明显改善,术后随访1个月至2.5年,桥血管仍通畅.
作者:邓桂芬;杨贤云;郭庭萍 刊期: 2007年第22期
对33例(43处)乳腺良性肿块患者在B超引导下行微创旋切术.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皮肤清洁准备及腹式呼吸训练;术中积极配合,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术后给予切口护理及健康教育.结果 术后43处乳腺良性肿块经超声扫描提示病灶消失.术后出现局部轻度皮下淤血3例、残腔少量积血1例,均在术后2~3周逐渐消退.随访1~6个月,均无肿块残留、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提出B超引导下行微创旋切术,肿块切除彻底,并发症少,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的理想微创技术;为患者提供精心细致的护理是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
作者:王颖;吴艳;陈汉芳 刊期: 2007年第22期
1例妊娠29周并存原发性肝癌患者,经多科合作,成功切除癌肿,胎儿顺利分娩,术后母子平安.提出该病例病情复杂、病死率高,除做好必要的产前检查、加强各相关科室的合作外,术前需严密监护胎儿,做好患者心理护理、胎儿安全护理,配合医生尽快完成术前准备,术前后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及时发现问题并予处理,做好产后护理和健康教育,避免并发症发生.
作者:廖培娇;许红璐;雷阳阳;王海英 刊期: 2007年第22期
麻醉后恢复室又称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是对麻醉后患者进行严密观察和监测,继续治疗直至患者的生命指征恢复稳定的单位[1].目前各大医院手术室基本都设有麻醉后恢复室,但术前等待室较少.一直以来我院手术室因无术前等待室和护士人员少等原因,手术患者由手术室工人直接接入手术间,手术结束后由工人和麻醉师一起送入PACU或病房,这其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自从开展质量月活动以来,我们将恢复室充分利用,对接患者流程进行了改进,现报告如下.
作者:范素红;凌晓红 刊期: 2007年第22期
为使患病学生在不耽误学习、不影响父母工作的情况下,能得到连续系统的治疗护理,我院儿科于2000年1月起开设了学生方便病房,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作者:廖传丽 刊期: 2007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