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水英;高郎丽;殷小容
目的 观察下肢骨折术后应用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并发尿潴留的发生率和发生时间,为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下肢骨折手术患者60例,术后应用PCEA患者30例为观察组,未应用PCEA患者30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尿潴留的发生率及发生时间.结果 观察组尿潴留的发生率为80.00%,对照组为16.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观察组尿潴留的发生时间为(4.28±0.25)h,稍早于对照组的(4.45±0.34)h,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下肢骨折术后应用PCEA有较高的尿潴留发生率,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在术后4 h内排尿,以减少尿潴留.
作者:卞晓萍;姚克勤;奚爱芬;张超先;路丽芬 刊期: 2006年第20期
目的 观察原位肝移植术后医院感染的特点,探讨有效控制病情的护理对策.方法 对28例肝移植术后继发医院感染的患者,针对病原菌和感染部位,加强消毒隔离,科学应用抗生素,加强基础护理等.结果 好转20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8例.结论 积极有效的处置措施有利于医院感染的控制和治疗.
作者:白利平;王越秀;钟安敏;黄美清 刊期: 2006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基础护理操作对开颅术后患者颅内压(ICP)的影响,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42例开颅术后患者于抬高床头、吸痰、膀胱冲洗等基础护理操作前、后30 min监测其ICP变动情况.结果 抬高床头、吸氧及吸痰、镇静、通便后患者ICP较操作前显著降低(P<0.05,P<0.01);鼻饲、膀胱冲洗后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 基础护理操作对开颅术后患者ICP有一定影响,应在严密监测下进行.
作者:李晓清;陈兵;陈立一;薛漫清;李春霞;黄维明 刊期: 2006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肝移植患者围术期出凝血功能的监护对手术成功的重要意义.方法 对173例肝移植患者进行术前凝血功能的评估准备、术中血栓弹力图的监测及术后出凝血功能的监测及护理.结果 144例未发生与凝血相关的并发症.术中因广泛渗血致DIC死亡1例;术后7~10 d腹腔出血行第2次手术止血13例,成功10例,死亡3例;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15例,保守溶栓4例,手术取栓8例,死亡3例.结论 肝移植围术期积极、合理、有效地进行出凝血功能的监测与调控,是提高肝移植术后存活的关键环节.
作者:肖黎;易敏莉;肖春梅;刘于 刊期: 2006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患者在手术中、手术后佳的体位护理方法.方法 62例患者采用仰卧的头高臀低截石位、俯卧位,术后采取半坐卧位.结果 所有患者未发生1例并发症,均顺利完成手术,治愈出院.结论 正确舒适的术中、术后体位护理对确保手术顺利,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起到了积极作用.
作者:杨广清;张文娟 刊期: 2006年第20期
目的 通过调查家庭婴儿抚触的开展情况,分析影响其开展的因素,以便更好的开展家庭婴儿抚触工作.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200例产妇家庭抚触的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00例中有152例(76.0%)在家进行了婴儿抚触.居住在城市、月收入高及受教育程度高者开展抚触率显著高于居住于农村、低收入及低教育程度者(均P<0.01).结论 家庭婴儿抚触开展情况不容乐观,应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婴儿抚触的开展.对抚触的正确认识、家庭经济能力和认识能力是影响家庭婴儿抚触的主要原因.
作者:武凤云;邱亚丽 刊期: 2006年第20期
对48例不孕症(多卵泡发育及不排卵)患者采用卵泡刺破及宫腔内人工受精方法治疗,结合心理护理、促排卵用药护理、预防流产及并发症的观察护理,结果妊娠17例(9例已分娩,5例继续妊娠中,3例胎死或流产).提示卵泡刺破及宫腔内人工受精能有效增加受孕机会,而系统、科学的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芬;张文香 刊期: 2006年第20期
传统的肾脏手术体位垫摆放方法较为复杂,且不易固定牢固,患者容易滑动倾倒.我院自2005年2月至2006年6月使用医用胶布改良摆放肾脏手术体位120例,效果良好,介绍如下.
作者:汪哲 刊期: 2006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鲜芦荟汁用于治疗性单采穿刺针眼处止血的效果.方法 将治疗性单采27人(63人次)按时间顺序分成两组,对照组12人(28人次)采用常规按压方法;观察组15人(35人次)采用鲜芦荟汁加按压的方法.结果 观察组止血时间≤8 min者30人次(85.71%),9~20 min者5人次(14.29%),对照组分别为0、28人次(0、1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且对照组发生血肿1人次.结论 鲜芦荟汁加局部按压可提高血液采集穿刺针眼处止血效果.
作者:陈耀秀;谷小燕;曾玉萍;杨青成 刊期: 2006年第20期
对1例高龄重度直肠脱垂患者行PPH术联合消痔灵注射治疗,术前予心理支持及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密切配合;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及伤口情况.结果手术顺利,术后直肠脱垂全部回缩,排便及增加腹压时未见脱出,随访1年无复发.提出术前周密准备,术中密切配合,术后积极预防感染和出血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庞小燕 刊期: 2006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癌症患者术前出现抑郁的原因,为预防患者发生抑郁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方便抽样方法对58例癌症患者手术前知情状况、对知情的满意度及抑郁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癌症患者术前的知情状况与获得信息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r=0.571,P<0.01);满意度与抑郁状态呈显著负相关(r=-0.468,P<0.01);知情状况与抑郁状态呈显著负相关(r=-0.450,P<0.01).术前癌症患者抑郁的总发生率为44.83%,其中轻度15例(57.69%)、中度7例(26.93%)、重度4例(15.39%).结论 癌症患者术前知情程度越高,满意度越高,抑郁程度越低.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加强心理护理,为患者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满足他们对信息的需求,减少对癌症的恐惧和陌生感,以减少抑郁的发生.
作者:李秋萍;李红梅 刊期: 2006年第20期
对203例外科急危重症患者进行有创血压监测的护理,提出术前加强患者与家属的心理沟通,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穿刺部位变化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作者:张彩瑛;毛秋芬;宋凯飞 刊期: 2006年第20期
对4例乳癌乳房切除术后患者应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乳房再造术,结果移植皮瓣成活良好,乳房柔软度好,形态满意.提出加强术前心理护理,术后密切监护移植皮瓣,做好出院指导,是保证手术成功的主要措施.
作者:张媛媛;余媛;盛敏 刊期: 2006年第20期
目的 观察固定正畸治疗患者牙周组织炎症的发生情况及预防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固定正畸青少年患者120名,在戴固定矫正器前后分别以牙龈指数(GI)、出血指数(BI)和菌斑指数(PLI)测定上下颌双侧第一前磨牙和牙周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固定正畸治疗1个月后患者牙周临床指标开始升高,治疗5个月后,牙周临床指标GI、PLI和BI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固定正畸治疗对牙周组织健康有不利影响,应加强对固定正畸患者牙周炎症的预防和护理.
作者:周继红;郭三兰 刊期: 2006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采集脐带血对产妇产后出血和第三产程的影响.方法 将105例正常阴道分娩的健康产妇按分娩日期单复数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5例),每组胎儿娩出后常规肌内注射缩宫素,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由专人采集脐带血.观察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和第三产程时间.结果 观察组第三产程为(6.8±2.9)min,对照组为(9.9±6.6)min,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 采集脐带血不仅能提供宝贵的血源,而且能缩短第三产程时间和减少产后出血量.
作者:章昉;朱丹华 刊期: 2006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的康复护理方法.方法 对15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锁骨钩钢板固定术治疗,术后给予康复护理,如挺胸提肩、康复训练及出院指导等;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15例患者经过治疗及康复护理、观察及随访,骨折全部愈合.结论 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骨折及术后计划性、系统性的康复护理,具有固定牢靠,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叶学英;叶雪花 刊期: 2006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术前肠道清洁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120例术前需肠道清洁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术前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溶液,对照组常规口服甘露醇溶液.结果 观察组灌肠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肠道清洁获佳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溶液用于术前肠道清洁效果理想,且胃肠功能恢复快,无并发症发生.
作者:王喜芹;何雪琳;韩咏梅 刊期: 2006年第20期
鼻窦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病,置换疗法治疗鼻窦炎是常用方法之一,其原理是用吸引器通过吸引使鼻腔形成间歇性负压,使药液进入鼻窦内,从而吸出鼻腔及鼻窦内的脓性分泌物.治疗时需在负压吸引器末端连接橄榄头,置于患者滴药一侧的前鼻孔内,但橄榄头反复使用易损伤患者鼻腔黏膜,且易导致交叉感染.为克服上述弊端,笔者于2005年8月利用8 ml塑料药瓶,自制一次性橄榄头套,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杨传华;孙华清 刊期: 2006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持续腹腔冲洗在预防术后肠粘连中的作用.方法 将430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10例)和观察组(22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温度为38℃的0.9%氯化钠溶液加庆大霉素和5-FU行持续腹腔冲洗.结果 观察组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持续腹腔冲洗能有效预防或降低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
作者:沈印荣;孙启云 刊期: 2006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一次性TB针在采集动脉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5年210例患者采用一次性TB针抽取动脉血气分析标本576例次(观察组);2004年190例患者采用一次性2 ml、5 ml注射器抽取动脉血气标本535例次(对照组).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淤斑、血肿发生率,意识清醒患者疼痛程度.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淤斑、血肿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意识清醒患者穿刺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一次性TB针抽取动脉血气分析标本具有穿刺成功率高、无痛、血肿发生率低的优点.
作者:付爱霞 刊期: 2006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