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琴
目的探讨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手指关节内骨折患者的术后护理方法.方法对44例(56处)手指关节内骨折采用内固定治疗及术后早期辅以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3~6个月,疗效满意.全部病例未发生骨不连或关节僵硬,伤指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伸屈功能恢复或接近正常.结论术后正确的护理及进行早期正确的康复治疗是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手指关节内骨折的关键.
作者:林小兰;温桂芬;陈小群 刊期: 2005年第20期
对1例脾切除术后诱发肾上腺危象患者进行抢救与护理,包括心电监护、评估病情、氧气吸入、观察引流物性质和量、记录24 h出入量、加强基础护理及心理护理等.结果患者痊愈出院.
作者:汪艳 刊期: 2005年第20期
对13例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采取手术(11例)和介入治疗(2例)的患者,术前给予精心的护理,协助诊疗,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做好管道及药物应用的护理、进行营养支持、加强基础护理,结果治愈9例,死亡4例,死亡原因2例为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为手术后小肠再坏死、出血,1例为严重感染.提出科学的护理是该病治疗的保证.
作者:张颖霞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了解目前国内手术室术前访视的开展现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国内15个省份的109所三级、二级医院的手术室术前访视开展情况进行现状调查.结果109所医院手术室有61.5%开展了术前访视,23.9%开展了术前评估;17.4%二者同时开展;32.1%两者均未开展.三级、二级医院手术室在是否已开展术前访视或术前评估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术前访视是手术全期护理和手术室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术前访视尚未普遍开展,且存在术前访视与术前评估分离现象.
作者:戴红霞;高超;张石红;毛晓萍;常后婵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提高手术室保洁工作质量,有效预防医院感染.方法对42名保洁人员上岗前就公司培训项目、频率、体检防疫、自我防护、职业认识等进行问卷调查.经2周培训后进行综合考核,内容包括废弃物品的分类处理、消毒液的配制与应用等,并在其完成手术间工作后,监测物体表面菌落数,并进行质量评判.结果通过调查掌握了保洁人员岗前所获培训项目、职业技能及心理等基本情况;培训后合格率分别为:废弃物品的分类处理92.9%,感染手术间的处理流程95.2%,消毒液的配置与使用85.7%,空气消毒机的使用90.5%,利器损伤后的处理83.3%;手术间物品表面菌落数监测合格率分别为:无影灯92.9%,器械台面97.6%,手术床面90.5%.结论科学严谨的岗前培训管理是保证手术室保洁工作质量的关键.
作者:张琳;张燕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并发痰痂形成阻塞气道的相关因素及其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52例行气管切开的患者可能并发痰阻的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痰痂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室内空气湿度偏低、气管切开常规护理措施不能及时落实到位、患者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等;采取增加室内湿度、护理措施落实到位、及时吸痰、保证机体充足的液体入量等护理对策.结果52例气管切开患者无1例因痰痂阻塞气道而被迫拔管.结论科学的护理措施能有效预防气管切开套管内痰痂形成.
作者:陈丽莺;肖静娟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开胸手术气管切开患者ICU肺部感染与菌群的关系及其护理对策.方法对58例ICU肺部感染患者做痰液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细菌种类多是其特点,其原因主要有该组患者开胸术后免疫防御功能严重受损,抵抗力差,易受感染;气管切开插管后各种治疗护理增加感染机率;大量使用抗生素和多重用药使呼吸道正常菌群破坏,导致防御屏障受损;无菌观念不强,护理操作不当.结论造成开胸术后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的原因很多,其中做好气管切开术后护理显得十分重要.
作者:朱以芳;张涛;谷仲平;齐海妮;韦亚娟;赵娟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呼吸功能训练对30例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进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30例,术前进行束腹深胸式呼吸训练和有效的咳嗽排痰训练,入院后第2天和术前1 d做血气分析,观察比较患者训练前后肺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训练前后患者的R、SaO2、PaO2、PaCO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2.23、9.25、10.18、13.35,均P<0.01).结论呼吸功能训练可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其对手术的耐受性,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姜永芬;陈德芳;刘晓玲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PCAB)患者术后监护期间实施临床路径(CP)的效果.方法将64例OPCAB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比较两组术后一般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入住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结果观察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t=8.213、4.032,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t=2.741,P<0.01),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t=2.063,P<0.05).结论临床路径为OPCAB术后监护期间患者的治疗护理提供了标准化模式,能显著促进患者术后康复进程,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作者:张伟英;叶文琴;顾晖;赵继军;邱文娟 刊期: 2005年第20期
对16例脑梗死患者术前行充分的评估和术前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重点做好留置溶栓导管的护理.结果闭塞血管完全或部分再通,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患者均治愈出院,未发生护理并发症.提示动脉溶栓具有创伤小、溶栓效果显著、并发症少的优点,手术前后认真、细致的护理对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
作者:赵继明;赵虹;范遵兰;孔庆云;李祖红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牙齿松动是牙周炎常见的临床表现,患者往往以牙松动为主诉求治,并常常坚持保留松动的患牙而不愿拔牙,从而加大了基础治疗的难度.我科于2003年9月始采用玻璃纤维牙周夹板固定松动牙,效果满意.
作者:肖冰;周亮 刊期: 2005年第20期
基层医院实施三级负责制进行护理管理工作模式的改革,效果显著.提出护士长工作是关键,其包括合理利用护理人力资源、充分发挥护理组长的作用、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及建立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等.
作者:彭红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疼痛时测量患者生命体征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和文字描述式评分法对190例无基础疾病的创伤骨科术后患者定时或疼痛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并与其无疼痛时(安静时)的测量值比较.结果轻、中、重、极度疼痛时疼痛量分别为1.85±0.58、3.80±0.76、6.57±0.63、8.61±0.45;轻度疼痛时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均P>0.05);中度疼痛时患者收缩压升高明显(t=3.65,P<0.01),体温、脉搏、呼吸、舒张压较平稳(均P>0.05);重、极度疼痛时患者呼吸、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升高(t=4.46、5.20,t=4.46、4.56,t=2.74、2.81,均P<0.01),但体温、脉搏平稳(均P>0.05).结论中度尤其是重、极度疼痛时患者血压、呼吸有所改变,手术后应定时或疼痛时测量患者生命体征,及时予以干预,以减轻患者治疗性痛苦.
作者:傅爱凤;郑志惠;王爱琴;陈俊娟;欧运娇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压疮治疗的方法.方法将42例陈旧性压疮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两组均采用基础治疗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云南白药万花油混悬前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庆大霉素加拔毒生肌散治疗.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5.09,P<0.05).结论云南白药万花油混悬剂治疗压疮效果显著.
作者:谭琴 刊期: 2005年第20期
显微技术的开展是神经外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20世纪60年代初手术显微镜引入神经外科,其可使手术精确度和准确性更好,治疗效果显著提高[1].如何正确使用显微镜及正确安装显微镜罩,保持其无菌性,给手术室护士提出了新的课题.近年本科使用无菌显微镜罩近1 000例次,结果无1例感染,现介绍如下.
作者:卢华丽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放射性口腔炎护理方法.方法对60例接受头颈部放疗发生放射性口腔炎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30例,A组采用朵贝氏液含漱,并进行口腔护理;B组采用贝复济喷洒加维生素B12合剂含服,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B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P<0.05),总有效治疗时间显著短于A组(P<0.01).结论贝复济加维生素B12合剂可明显促进放射性口腔炎的愈合,加强饮食、心理、口腔护理,可促进疾病的恢复.
作者:李旭英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改进气管切开的吸痰方法.方法将46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按常规法吸痰,将吸痰管无负压下直接插入气管深处,再打开负压边吸边旋转退出.观察组采用先吸取气管套管内口的痰液,再将吸痰管反折(不产生负压)下插至气管内15~17 cm处(支气管分叉处),上提吸痰管1 cm松开反折部分,边吸边旋转退出.结果两组不同时间肺部感染、粘膜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两组日吸痰次数,吸痰时及吸痰后2 min、5 min SpO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改进吸痰方法后的吸痰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吸痰法.
作者:金锦华;王淑兰 刊期: 2005年第20期
对9例肱骨上段骨肉瘤行肱骨上段骨肿瘤切除加人工肩关节置换及术后辅助化疗患者给予心理疏导,术后积极预防并发症、加强功能锻炼及做好出院指导等.结果随访6个月至2年,1例由于肿瘤细胞扩散死亡,3例截肢,5例目前功能良好.提示良好的围术期护理直接关系到手术成功及患肢功能恢复的满意程度.
作者:朱春华;邓云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提高外科术前洗手合格率.方法随机将200名参加手术人员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名,观察组洗手时洗手间滚动播放规范化洗手操作录像;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进行术前洗手,两组洗手后接受细菌学监测.结果对照组洗手后细菌学监测阳性率18.0%,观察组为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9.8,P<0.01).结论电视滚动播放法用于规范术者术前洗手,可提高洗手质量,节省人力,促进手术室的现代化教学.
作者:张敏;赵友娟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化疗药物外渗致组织损伤的治疗方法.方法将50例住院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南风Ⅰ号组(20例)、喜疗妥组(15例)和如意金黄散组(15例),各组采用上述不同药物治疗.南风Ⅰ号主要由紫草、丹参、大黄、蜂房炭、冰片等按比例组成;喜疗妥、如意金黄散采用市售成药,3组均外敷损伤部位.结果治疗14 d,南风Ⅰ号组疗效显著优于如意金黄散组(P<0.01).南风Ⅰ号组、喜疗妥组、如意金黄散组治疗7 d后显效病例中红肿消退时间分别为(4.4±1.5)d、(5.3±1.2)d和(5.5±1.3)d.结论南风Ⅰ号具有明显促进化疗药物外渗损伤修复的作用.
作者:周平;张兰凤;陆勤美;邵火芳;蔡小娟;陈红梅;王静 刊期: 2005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