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霞
直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低位性直肠癌临床多采用腹会阴联合根治手术切除乙状结肠下部及其系膜和直肠全部所属淋巴结及被侵犯的周围组织,在左下腹的乙状结肠近端做永久性结肠造口术,此结肠造口即人造肛门.人造肛门大的痛苦就是粪便完全失控,粪水从该处随意流出,腹泻时尤甚,给患者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带来不便.鉴此,对该类患者进行人工肛门的适应训练尤为重要.2002年至2004年笔者对本院51例人工肛门患者实施有效的适应训练,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宋晓洁;刘萍 刊期: 2005年第20期
总结168例小儿心内直视术后多腔深静脉置管的护理方法.提出颈内静脉导管因位置表浅、显露、接近右心房,应以防止导管移位、脱出、空气栓塞等为护理要点;股静脉导管位置偏低、隐蔽、易污染,应以加强皮肤护理,防止液体渗漏、堵塞为重点;同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导管内感染,以提高导管使用率.
作者:邵春风;祁燕 刊期: 2005年第20期
对1例脾切除术后诱发肾上腺危象患者进行抢救与护理,包括心电监护、评估病情、氧气吸入、观察引流物性质和量、记录24 h出入量、加强基础护理及心理护理等.结果患者痊愈出院.
作者:汪艳 刊期: 2005年第20期
对13例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术后并发酮症酸中毒患者采取补充血容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血糖,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心理护理等措施.结果11例顺利渡过围术期,2例死亡.提示科学的护理是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顺利渡过围术期的重要保证.
作者:王萍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改进气管切开的吸痰方法.方法将46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按常规法吸痰,将吸痰管无负压下直接插入气管深处,再打开负压边吸边旋转退出.观察组采用先吸取气管套管内口的痰液,再将吸痰管反折(不产生负压)下插至气管内15~17 cm处(支气管分叉处),上提吸痰管1 cm松开反折部分,边吸边旋转退出.结果两组不同时间肺部感染、粘膜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两组日吸痰次数,吸痰时及吸痰后2 min、5 min SpO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改进吸痰方法后的吸痰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吸痰法.
作者:金锦华;王淑兰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了解都匀市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老年抑郁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及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对都匀市社区210名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率为50.47%.不同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社会活动、居住类型、生活费来源、经济收入、医疗费支付方式、健康自评、自理能力及社会支持状况的老年人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抑郁症状受社会支持、健康自评、文化程度及社会活动的综合影响.结论抑郁症状是社区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受生理、心理、经济、家庭、社会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应加强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作者:吴蓉;余跃生;陈海贞;宋凌霞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开胸手术气管切开患者ICU肺部感染与菌群的关系及其护理对策.方法对58例ICU肺部感染患者做痰液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细菌种类多是其特点,其原因主要有该组患者开胸术后免疫防御功能严重受损,抵抗力差,易受感染;气管切开插管后各种治疗护理增加感染机率;大量使用抗生素和多重用药使呼吸道正常菌群破坏,导致防御屏障受损;无菌观念不强,护理操作不当.结论造成开胸术后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的原因很多,其中做好气管切开术后护理显得十分重要.
作者:朱以芳;张涛;谷仲平;齐海妮;韦亚娟;赵娟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观察温水足浴对腹部非胃肠手术后患者肛门排气时间的效果.方法将500例腹部非胃肠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0例.两组均采用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温水足浴,即术后6 h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用42 ℃温水浸泡双足.结果观察组不同术式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提前(P<0.05,P<0.01).结论温水足浴可使腹部非胃肠手术后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提前,有利早期恢复正常饮食,促进机体康复.
作者:陈慧;雷伟娜;甄洁洁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对肝移植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方法.方法建立肝移植病友俱乐部对肝移植患者及其家属实施长远及定期的健康教育,加强患者之间以及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双向交流.结果肝移植病友俱乐部不仅能及时疏导患者心理障碍、提高肝移植患者生存质量、减少远期并发症,而且为医护人员建立长期稳定的随访提供了重要的手段.结论肝移植病友俱乐部健康教育范围广,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气氛活跃,趣味性强,能激发患者学习热情,效果良好,为具体工作提供借鉴.
作者:王新川;候小娟;龙日芹 刊期: 2005年第20期
显微技术的开展是神经外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20世纪60年代初手术显微镜引入神经外科,其可使手术精确度和准确性更好,治疗效果显著提高[1].如何正确使用显微镜及正确安装显微镜罩,保持其无菌性,给手术室护士提出了新的课题.近年本科使用无菌显微镜罩近1 000例次,结果无1例感染,现介绍如下.
作者:卢华丽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护理操作的佳模式.方法将2002、2003年各300例新生儿分别采取封闭式和开放式护理操作模式,并比较其优缺点.结果实施开放式护理操作模式后,家属满意度显著提高(P<0.01),发生护理纠纷次数显著减少(P<0.01).结论开放式护理操作模式适应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能提高家属满意度,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李文红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放射性口腔炎护理方法.方法对60例接受头颈部放疗发生放射性口腔炎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30例,A组采用朵贝氏液含漱,并进行口腔护理;B组采用贝复济喷洒加维生素B12合剂含服,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B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P<0.05),总有效治疗时间显著短于A组(P<0.01).结论贝复济加维生素B12合剂可明显促进放射性口腔炎的愈合,加强饮食、心理、口腔护理,可促进疾病的恢复.
作者:李旭英 刊期: 2005年第20期
对16例脑梗死患者术前行充分的评估和术前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重点做好留置溶栓导管的护理.结果闭塞血管完全或部分再通,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患者均治愈出院,未发生护理并发症.提示动脉溶栓具有创伤小、溶栓效果显著、并发症少的优点,手术前后认真、细致的护理对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
作者:赵继明;赵虹;范遵兰;孔庆云;李祖红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呼吸功能训练对30例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进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30例,术前进行束腹深胸式呼吸训练和有效的咳嗽排痰训练,入院后第2天和术前1 d做血气分析,观察比较患者训练前后肺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训练前后患者的R、SaO2、PaO2、PaCO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2.23、9.25、10.18、13.35,均P<0.01).结论呼吸功能训练可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其对手术的耐受性,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姜永芬;陈德芳;刘晓玲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压疮治疗的方法.方法将42例陈旧性压疮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两组均采用基础治疗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云南白药万花油混悬前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庆大霉素加拔毒生肌散治疗.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5.09,P<0.05).结论云南白药万花油混悬剂治疗压疮效果显著.
作者:谭琴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提高外科术前洗手合格率.方法随机将200名参加手术人员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名,观察组洗手时洗手间滚动播放规范化洗手操作录像;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进行术前洗手,两组洗手后接受细菌学监测.结果对照组洗手后细菌学监测阳性率18.0%,观察组为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9.8,P<0.01).结论电视滚动播放法用于规范术者术前洗手,可提高洗手质量,节省人力,促进手术室的现代化教学.
作者:张敏;赵友娟 刊期: 2005年第20期
供应室在清洗消毒过程中常面临多种导管如胃管、导尿管、吸痰管、胸腔引流管等,传统的冲洗方法是用注射器吸水进行冲洗,不仅水流压力小且速度慢,不省力,操作者易疲劳,而且不能保证管腔内的脓液、血液等被彻底清除,从而影响物品灭菌质量.为此,笔者于2003~2005年将注射器冲洗导管改为管道冲洗,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梅幸福;田桂登;谭家琼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规范基层医院手术室的药品管理,保证患者术中用药安全.方法对手术室常用药品和急救药品采用数字编号管理方法,将每种药品用数字编号,按序放置,采取固定药品基数,循环运作的方式,并制定严格的药品管理制度.结果采用药品数字编号管理5年,共完成手术13 587例次,使用药品86 410支,其中常用药品70 680支,急救药品15 730支,均安全用药,使用中未发生护理差错事故.结论基层医院手术室药品的数字编号管理能保证患者术中用药安全,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提高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
作者:李华喜;方军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牙齿松动是牙周炎常见的临床表现,患者往往以牙松动为主诉求治,并常常坚持保留松动的患牙而不愿拔牙,从而加大了基础治疗的难度.我科于2003年9月始采用玻璃纤维牙周夹板固定松动牙,效果满意.
作者:肖冰;周亮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PCAB)患者术后监护期间实施临床路径(CP)的效果.方法将64例OPCAB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比较两组术后一般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入住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结果观察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t=8.213、4.032,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t=2.741,P<0.01),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t=2.063,P<0.05).结论临床路径为OPCAB术后监护期间患者的治疗护理提供了标准化模式,能显著促进患者术后康复进程,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作者:张伟英;叶文琴;顾晖;赵继军;邱文娟 刊期: 2005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