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璐
急诊科是一个综合性的科室,由于接诊病种复杂,应用的药物种类繁多,且因各种药物更新换代较快,在用药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一些不合理的配伍、药物配伍不良反应等问题.用药的合理性、安全性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康复.因此从2002年3月开始,我院急诊科自建了药物手册,用于指导临床用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玉峰;李桂凤 刊期: 2004年第24期
综述了导致围术期低体温的原因,低体温对机体产生的影响.针对性地采取围术期低体温的综合护理措施等研究进展.
作者:李燕;佘渝;张乃萍 刊期: 2004年第24期
对23例小肠出血患儿采用腹腔镜技术进行诊断和治疗.结果诊断率为95.7%(22/23);同时行腹腔镜辅助下的肠切除术,术后恢复快,3~7 d出院,无任何并发症发生.提示腹腔镜技术应用在小儿小肠出血的诊断与治疗中准确性高、创伤小;围术期周到、细致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作者:史雯嘉 刊期: 2004年第24期
回顾性分析1872例病人中68例发生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重度妊高征)的发病相关因素.结果产前未接受正规健康教育、文化程度低、人均收入低者重度妊高征发病率显著升高(P<0.05,P<0.01);无职业或农村孕妇高于职业孕妇(P<0.01).提示加强孕产期健康教育,提高孕妇的自我保健能力,是预防和降低重度妊高征发生的重要环节;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及经济状况是预防、降低重度妊高征的根本.
作者:卢娇;陈义莲 刊期: 2004年第24期
将某社区老年抑郁病人6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干预组实施3个月的心理干预,除群体教育外,由培训后的社区医护人员任干预者,采用7项基本技术针对8个具体问题实施个体干预.结果干预组3个月后抑郁症状明显较对照组减轻(P<0.05).提示社区支持性心理干预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作者:冯正仪;贾守梅;胡雁;王君俏 刊期: 2004年第24期
将门诊感染性伤口换药的64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应用聚维酮碘软膏结合热疗疗法对伤口进行处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治疗.结果观察组换药次数,伤口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提出聚维酮碘软膏结合加热治疗感染性伤口有较好疗效.
作者:邓泽孝 刊期: 2004年第24期
对21例气管切开术后院内获得性肺炎的病人进行观察,根据痰细菌学培养结果,分析其原因为:①胃-肺途径的感染为常见原因;②与意识障碍程度有关;③药物因素.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及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④侵入性操作.各种管道侵入机体易于致病菌侵入;⑤无菌观念不强,吸痰不及时等.护理对策:①加强病室及用物消毒管理;②注重气管湿化及用药;③行有效吸痰技术,确保呼吸道通畅;④阻断胃-肺途径的感染,防止胃内容物反流;⑤加强基础护理.以尽早控制气管切开后医院内获得性肺炎,减少病死率.
作者:肖蓉蓉 刊期: 2004年第24期
探讨单瓶与双瓶接负压吸引胸腔闭式引流的效果.将90例胸腔闭式引流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分别应用单瓶胸腔闭式引流和双瓶接负压吸引胸腔闭式引流,结果48 h内拔管例数,肺不张、胸腔积液发生等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提示双瓶接负压吸引胸腔闭式引流优于单瓶胸腔闭式引流.
作者:张拥娥 刊期: 2004年第24期
为探讨产妇产后1周内腋温的正常值.对100例(共监测体温1 720例次)产妇产后1周内采用自身对照法,同时监测其口温和腋温各5 min,860例次.结果产妇的口温与腋温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口温与腋温+0.1℃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腋温+0.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口温(36.0~37.4℃)的756例次其相对应腋温的95%参考值范围为36.37~37.37℃.认为产后1周内产妇腋温<37.4℃可视为正常体温.
作者:周俐媛;周云英 刊期: 200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意外伤害病人的焦虑、抑郁情绪,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应对方式问卷对85例意外伤害病人(观察组)和120例非意外伤害病人(对照组)进行调查.结果观察组病人SAS、SDS均分及焦虑、抑郁症状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积极应对均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消极应对均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意外伤害病人存在明显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应对方式多为消极应对,积极应对不足.应全面评估病人情况、加强健康教育、早期进行心理干预及药物治疗,以缓解意外伤害病人负性情绪,防止消极行为发生.
作者:朱翠岚;李峰光;张兰花 刊期: 2004年第24期
对气管切开病人气管内吸氧、气管内吸痰、气道湿化、预防感染四个方面的管理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相关护理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杨福弟;王美玲 刊期: 2004年第24期
目的观察抚触对正常婴儿体格发育及睡眠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自然分娩足月正常婴儿随机分为抚触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按新生儿常规护理,实行纯母乳喂养.抚触组于出生后24 h进行全身抚触,15 min/次,每日1次至42 d.结果两组婴儿出生3 d内体重、身长、头围及睡眠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抚触组婴儿42 d体重、身长、头围较对照组增长快(均P<0.05);婴儿较对照组安静,睡眠时间长、哭闹时间短(均P<0.05).结论抚触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促进正常婴儿生长发育的方法.
作者:程振莲;刘素梅;张春红;魏红艳;亓春英 刊期: 2004年第24期
对48例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瘢痕性秃发病人,采取头皮扩张术进行修复,术前做好扩张器的检查和消毒及其它准备工作;术后做好心理护理及病情观察,制定相关的护理措施,及早发现、预防及处理并发症.结果1例发生扩张中期皮肤感染,4例轻度头痛,余43例均无并发症发生.42例随访1年,其中36例病人头皮瘢痕消失,头发生长良好,6例病人经二期瘢痕再切除,效果满意.
作者:黎璐 刊期: 2004年第24期
总结4例妊娠期心内直视手术的配合.提出根据妊娠期特点,完善术前准备,术中加强胎心监测,用药时考虑对胎儿的致畸作用及其他不良反应,从而保证手术和妊娠的顺利进行.
作者:刘新宇;程金梅;付晓欣 刊期: 2004年第24期
2001年3月至2002年3月对19例延期愈合创面病人在应用敏感抗生素的基础上,采用黄连纱条换药,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谭登凡 刊期: 2004年第24期
将60例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给予辨证施护和常规护理.结果治疗组痊愈率(76.7%)、显效率(20.0%)、有效率(3.3%)和治愈时间(24.7±6.1)d与对照组[50.0%、46.5%、3.3%及(32.5士7.19)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提示辨证施护能促进肛瘘病人康复,效果优于常规护理方法.
作者:姚康群 刊期: 2004年第24期
将206例颅脑外伤所致中枢性发热病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中西组,126例)和西药组(80例).两组均采用脱水、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应用抗生素等措施治疗;西药组加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加物理降温治疗,中西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安宫牛黄丸口服.结果中西组疗效显著优于西药组(x2=60.5,P<0.01).提示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安宫牛黄丸对颅脑外伤引起中枢性发热可提高疗效,而做好高热病人的护理是保证其疗效的重要措施.
作者:张东奎;于锡海;刘玉珍 刊期: 2004年第24期
回顾总结68例经口咽入路行寰枢椎手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病人的手术配合.结果本组68例病人手术均成功,术后均骨性愈合或融合,症状均有改善且未发生感染并发症.提示术前、中、后各个环节严格无菌、密切配合、措施得力、方法得当,经口咽入路手术可保证成功,且可预防术后感染.
作者:林华;钟欢艳 刊期: 2004年第24期
为培养学生护理伦理决策能力,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通过设置决策的伦理情景,帮助学生明晰和掌握正确决策的基础、依据以及基本程序,并运用实际案例锻炼其决策能力.
作者:张文波 刊期: 2004年第24期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量表(SAS)及自行设计的烧伤病人心理状况相关因素调查表,对119例烧伤病人进行调查.结果烧伤病人SAS、SDS评分均高于国内常模(t=17.10、12.90,均P<0.01).影响病人心理状况的相关因素有疼痛的影响(80.67%)、生活自理能力低下(75.63%)、烧伤突发事件的刺激(70.59%)、担心住院费用(68.91%)、缺乏相关医学知识(61.34%)及担心预后(72.27%),社会家庭因素等.提示医护人员应该重视烧伤病人的心理问题,在治疗同时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及早实施心理干预,以提高烧伤病人的生存质量及治疗效果.
作者:程秀华;付京 刊期: 2004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