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成人平卧位静脉输液时5(1/2)号头皮针的应用

陈英;马骁

关键词:头皮针, 输注, 静脉内, 成人
摘要:对240例静脉输液病人,均采用康寿牌输液器输液,单日选择5(1/2)号、双日选择6(1/2)号头皮针进行手背静脉穿刺,在输液高度为90、100、110 cm时分别测试两种型号头皮针的滴速,并评估穿刺时的疼痛程度.结果在同一输液高度,两组滴速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5(1/2)号头皮针在输液高度100、110 cm时即可达到成人输液滴速要求;6(1/2)号头皮针在高度90 cm时则超出滴速要求,并且穿刺时病人疼痛感明显.提示成人平卧位输液宜选用5(1/2)号头皮针,以有效减轻病人穿刺时的疼痛.
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糖尿病肾病血透效果影响因素及其防治

    目的探讨影响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血透效果的因素,为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42例终末期糖尿病肾病(DN)血透病人和同期50例非糖尿病肾病(非DN)血透病人,分别观察其存活时间、死亡原因、并发症及血生化指标.结果两组1~2年,>2年存活时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主要死因为心血管病变,其次为感染;首次透析时肾功能与病死率成正比;DN组透析低血压、心血管病变、感染及视网膜病变较非DN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两组血透前Glu,血透期间Alb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充分的血透、减少透析时血糖的波动、防治并发症、营养支持是减少终末期血透病死率,提高其存活时间及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

    作者:周昌娥;陈少秀;杨红荣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昏迷病人鼻饲速度探讨

    将80例昏迷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各40例,均用普通一次性输液管滴入200 ml鼻饲流质,速度A组80 gtt/min,B组100 gtt/min.结果A组无1例窒息,B组出现2例窒息;两组鼻饲后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提示昏迷病人鼻饲以80 gtt/min为宜.

    作者:张云招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棕床垫的制作与预防压疮的应用

    压疮是长期卧床病人的常见并发症,一般采用2 h定时翻身护理[1],但对骨盆骨折、脊椎骨折者,勤翻身给病人不但带来剧烈疼痛,且有引起骨折错位的危险.鉴此,我们自制了一种预防压疮的棕床垫,自2001年3月至2003年1月,经临床应用85病人,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张万全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云南白药外敷治疗老年病人Ⅲ度压疮效果观察

    Ⅲ度压疮是长期卧床老年病人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若治疗不及时,极容易导致败血症,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1997年10月至2002年10月,我科收治老年Ⅲ度压疮病人24例,均采用云南白药外敷治疗,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蕾;冯艳荣;季雪飞;丁慧芳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水合氯醛不同给药途径用于眼科患儿制动效果探讨

    目的探讨眼科检查前不同年龄患儿对10%水合氯醛不同用药途径制动效果.方法对465例眼科检查患儿,按年龄分为婴儿(151例)、幼儿(156)例、学龄前(158例)共3组;随机予口服(236例)或灌肠(229例)途径给药.结果制动效果,婴儿组口服给药明显优于灌肠法给药(P<0.01);幼儿及学龄前组灌肠给药法明显优于口服给药法(P<0.01).结论应用10%水合氯醛制动,婴儿宜选用口服,幼儿及学龄前患儿宜选用灌肠法给药.

    作者:杨远霞;林明色;胡穗曦;陈少娜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结、直肠癌病人术后联合营养治疗的效果探讨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病人术后联合营养治疗的作用.方法根据入院时间顺序将442例结、直肠癌病人分为两组.治疗组212例,术后周围静脉营养联合肠内营养治疗,对照组230例,单纯行周围静脉营养.结果治疗组术后切口、肺部感染及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平均住院日及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加强结、直肠癌病人术后联合营养治疗,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作者:张凤兰;张东华;肖晓玲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椎体间融合器置入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病人的康复护理

    目的评价康复护理对椎体间融合器(CIFC)置入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病人的效果.方法将82例病人按手术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42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术前进行耐受力训练,术后指导四肢功能锻炼.结果术后24个月观察组JOA评分及功能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康复护理能提高CIFC置入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病人的手术效果.

    作者:江敏;汤晓丹;黄素芳;李光辉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术后预防尿潴留的护理干预

    将220例接受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病人分为两组,观察组(100例)进行系统护理干预,即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解除焦虑情绪,指导床上排尿功能锻炼;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切口渗血少时在心电监护下控制输液速度.对照组(120例)行传统护理方法.结果观察组尿潴留发生率16.0%,导尿率10.0%;对照组分别为62.5%,50.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提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术后尿潴留发生率及导尿率.

    作者:郭雪梅;吴显和;阳淑琼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胃癌D4根治性切除术的手术配合

    对26例胃癌病人行D4根治性切除手术.认为术前做好病人准备及特殊物品准备,术中重要血管或脏器损伤紧急处理时护士准确、从容的配合等护理,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的基础.

    作者:钟玫;张莺;余承红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背部叩打法抢救气管异物患儿1例

    病例简介:患儿,男,1岁10个月.2002年8月9日21:00患儿母亲喂食新鲜带核桂圆时不慎误入气管而急诊.当即患儿呼吸困难、口唇发绀,护士立即护送患儿至五官科,拟行支气管纤维镜取出桂圆.途中,急诊护士将患儿俯卧于自己左前臂,使患儿头部处于相对低的位置,叩打其背部数下,患儿将桂圆咯出,呼吸立即改善,口唇渐红润,给予抗炎等常规处理,观察1 d后康复出院.

    作者:付沫;吕玲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并发症原因与护理

    43例病人置入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发生并发症11例(25.6%),其中堵管3例,导管异位、局部渗血、穿刺点感染各2例,穿刺侧水肿、心律失常各1例.针对发生的原因,进行了相应护理.结果11例PICC留置8~173 d,平均57.5 d,未发生静脉炎,除2例导管异位外(1例置管68 d,死亡后拔管;1例置管8 d,出现穿刺肢体红肿热痛而拔管),其他9例经处理后均预期拔管,为实施肠外营养的肿瘤病人提供了通道保障.提示穿刺前对病人充分评估,穿刺后精心护理及详细指导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陈向荣;王晓娅;倪柳琴;李丽;余玲莉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双氯芬酸钠联合阿托品用于肾绞痛镇痛的效果观察

    为探讨双氯芬酸钠、阿托品联合用于肾绞痛镇痛的疗效.将230例肾绞痛病人随机分为3组,观察组(92例)肌内注射双氯芬酸钠加阿托品;对照1组(65例)单纯肌内注射双氯芬酸钠,对照2组(73例)肌内注射阿托品,观察镇痛程度及治疗后不良反应.结果镇痛效果观察组与对照1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镇痛有效级别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2组镇痛效果明显低于上述两组;不良反应观察组与对照1组类似,与对照2组比较,恶心、呕吐、眩晕等不良反应明显减少.提示双氯芬酸钠联合阿托品用于肾绞痛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

    作者:吴伟;邝蕾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护生临床实习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通过临床带教,发现部分护生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实习中后期对自己缺乏严格要求,中专层次的护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较差及带教方法欠佳等因素影响了实习质量.提出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加强护生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帮助其尽快熟悉环境,应用护理程序理论及个性化的带教,强调带教老师为人师表的作用,从而激发护生的工作、学习热情,以保证实习质量.

    作者:赵琴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完全性跟腱断裂缝合术后病人的康复护理

    对30例完全性跟腱断裂术后病人进行康复护理.结果患肢功能恢复优26例,良4例,优良率达100%.提示采用严格的康复护理程序,正确掌握训练方法及运动量和强度,是病人术后康复的保证.

    作者:刘立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急危重症病人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在急危重症病人中的合理应用,以提高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将169例收住ICU的急危重症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82例)和观察组(87例),对照组实施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实施肠内加肠外营养支持,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均达到营养支持效果,但对照组胃肠道出血、二重感染、肠麻痹、肝功能异常以及腹胀、高血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P<0.05).结论对急危重症病人实施肠外加肠内营养支持,可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病人康复.

    作者:洪慧丽;张铮;戴国强;刘汉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住院精神病病人发生暴力行为原因及护理干预

    对78例住院精神病病人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造成精神病病人发生暴力行为的主要因素是病人对疾病无自知力和精神症状所致(占48.72%);12.82%是药物不良反应所致;11.54%是由于对医护工态度不满意;26.92%是与病友、家属出现矛盾或受病区环境影响.提示改善服务态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病情观察,做好症状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加强环境建设、转变管理模式,宣教家庭应对知识,可减少精神病病人暴力行为的发生.

    作者:陈兆红;陈淑娟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精氨酸联合纳洛酮治疗肝硬化性肝性脑病疗效观察

    将106例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采用精氨酸加纳洛酮、对照组仅用精氨酸治疗,两组其它基础治疗相同.结果有效率观察组为90.6%,对照组为60.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血氨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内啡肽(β-EP)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病人清醒时间观察组(10.4±4.2) h,对照组(28.5±5.7) h,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精氨酸联合纳洛酮治疗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疗效确切.

    作者:罗伟香;彭贺新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心理评估与调适

    目的了解长期从事ICU工作护士的心理状态;探讨降低ICU护士心理压力的措施.方法使用SCL-90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Catell-16PF)对25名ICU护士(观察组)及25名普通病房工作的护士(对照组)进行心理测试.结果观察组SCL-90中的强迫、抑郁、焦虑等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Catell-16PF评分中的稳定性明显低于对照组,敏感性、紧张性等人格特质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长期从事ICU工作的护士相对心理稳定性较低,敏感性及紧张性较高.造成一定程度的抑郁、焦虑心理.应进行定期心理评估,采取适当措施减轻ICU护士的心理压力,以减少工作失误,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谢莉;秦云;覃仕英;王西玲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我国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的现状及趋势

    结合近年来我国护理人员中开展继续教育的基本模式、内容、范畴、方法,综述了当前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作者:聂玉玲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健康教育及工娱疗法对恢复期精神病病人负性情绪的调适作用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和工娱疗法对恢复期精神病人负性情绪的改善作用.方法对40例恢复期精神病人,应用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和工娱活动等措施,在回归社会前1个月进行心理调适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对病人训练前后进行比较.结果训练后病人的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较训练前有了明显改善(P<0.01);NOSIE各因子分与训练前比较,其社会兴趣、个人整洁及社会适应能力有明显提高;激惹、精神病表现、抑郁及退缩有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健康教育及工娱活动训练,可改善恢复期精神病人的负性情绪,巩固治疗效果,对病人健康地回归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戴明华;常娇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护理学杂志

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