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19例四肢骨肿瘤病人采用骨水泥、自体骨粒、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庆大霉素加内固定重建骨肿瘤切除骨段及人工关节治疗.术前给予心里支持,预防或减轻化疗并发症;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及患肢护理,早期实施患肢功能锻炼.结果随访8个月至3年,除1例术后1年因发生肺部转移而死亡,其余病人重建肢体功能恢复良好.该手术方法具有操作简便,肿瘤切除彻底,重建肢体功能恢复快而好等优点.
作者:张巧娥;赵芳玲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影响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血透效果的因素,为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42例终末期糖尿病肾病(DN)血透病人和同期50例非糖尿病肾病(非DN)血透病人,分别观察其存活时间、死亡原因、并发症及血生化指标.结果两组1~2年,>2年存活时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主要死因为心血管病变,其次为感染;首次透析时肾功能与病死率成正比;DN组透析低血压、心血管病变、感染及视网膜病变较非DN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两组血透前Glu,血透期间Alb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充分的血透、减少透析时血糖的波动、防治并发症、营养支持是减少终末期血透病死率,提高其存活时间及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
作者:周昌娥;陈少秀;杨红荣 刊期: 2003年第11期
随机将40例糖尿病足病人分为两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红外线照射加白蛋白、氯霉素粉外敷;对照组采用庆大霉素盐水湿敷.结果观察组治愈16例,治愈率80.0%;对照组治愈2例,治愈率1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红外线照射加白蛋白、氯霉素粉外敷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疗效可靠.
作者:尹淑丽;阮江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总结25例周围性面瘫病人施行不同径路的面神经减压术前后的护理.结果除1例面瘫无明显变化外,其余手术效果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提示护士根据疾病及手术特点,于手术前后与医生密切配合,进行针对性护理,是手术获得满意效果的重要保证.
作者:杜玉凤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对78例住院精神病病人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造成精神病病人发生暴力行为的主要因素是病人对疾病无自知力和精神症状所致(占48.72%);12.82%是药物不良反应所致;11.54%是由于对医护工态度不满意;26.92%是与病友、家属出现矛盾或受病区环境影响.提示改善服务态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病情观察,做好症状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加强环境建设、转变管理模式,宣教家庭应对知识,可减少精神病病人暴力行为的发生.
作者:陈兆红;陈淑娟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对20例肾上腺肿瘤病人采用腹膜后腹腔镜治疗,住院5.0 d出院.提出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密切监测血压及电解质变化;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引流管及并发症的护理,指导病人饮食和活动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丁晓红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对96例(168耳)分泌性中耳炎致传导性耳聋患儿采用生物陶瓷置管术治疗.结果术后1周纯音听力平均提高10~25 dB,脱管后6~12个月听力达 27 dB.提示加强术前准备,术后护理,预防脱落、堵管、中耳再感染,加强出院指导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作者:魏翠芬 刊期: 2003年第11期
采用内生场热疗仪进行热疗、热化疗、热放疗相结合治疗150例(1 528人次)胸、腹、盆腔恶性肿瘤病人.结果病人疼痛缓解率为84.6%,卡氏评分改善86.9%,体重增加24.6%,仅1例皮肤灼伤, 3例腹壁脂肪较厚的病人出现脂肪硬结.提示做好热疗过程的护理,可减少热疗的不良反应,增加治疗肿瘤的敏感性.
作者:禹立霞;袁玲;钱晓萍;刘宝瑞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对15例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病人在发病的不同时期行药物、激光或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同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结果在急性期得到及时治疗的病人,视网膜复位率达85.0%,视力改善率75.0%;晚期或复发病人术后视网膜复位率57.0%,视力改善率43.0%.提示早期诊断、治疗及全面细致地护理,对改善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病人的预后有重要作用.
作者:丁体英;聂晓东;高琴琴;纪丽萍 刊期: 2003年第11期
85例心脏病病人置入永久起搏器后,再次手术的原因为起搏器电池能源耗竭、因病情需要改变起搏模式、起搏电极破损断裂、起搏器囊袋破溃感染.经更换起搏脉冲发生器、起搏电极,变换起搏模式及改换起搏器置入部位后,起搏器均正常工作.认为优质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基础.
作者:王晓红;刘华芬;鲜云艳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日常生活事件对护士的负面影响,为护理人性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生活事件量表(LES)对177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LES评分20分及以上有52人[29.38%,均分(33.65±13.22)],居于较高水平.48项生活事件中住房紧张、工作学习压力大等7项反应频数列1~7位,其中住房紧张,低年龄组明显高于高年龄组(均P<0.05);工作学习压力,初级职称、低年龄组护士显著大于中级职称组及高年龄组(均P<0.05);大专及以上学历护士组晋升提级的影响明显高于中专组(P<0.05);生活规律重大变化对轮班护士影响大于白班护士组(P<0.05).结论日常生活事件对护士有较大影响,其中与生活、学习、工作直接相关的项目影响为突出;建议加强科学管理,为护士提供社会支持,以减轻日常生活事件对护士的负面影响.
作者:张安琴;陈敏智;何平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对240例静脉输液病人,均采用康寿牌输液器输液,单日选择5(1/2)号、双日选择6(1/2)号头皮针进行手背静脉穿刺,在输液高度为90、100、110 cm时分别测试两种型号头皮针的滴速,并评估穿刺时的疼痛程度.结果在同一输液高度,两组滴速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5(1/2)号头皮针在输液高度100、110 cm时即可达到成人输液滴速要求;6(1/2)号头皮针在高度90 cm时则超出滴速要求,并且穿刺时病人疼痛感明显.提示成人平卧位输液宜选用5(1/2)号头皮针,以有效减轻病人穿刺时的疼痛.
作者:陈英;马骁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对100例ICU病人采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无针输液系统进行置管给药,结果置管成功率为99.0%;操作时间平均13.0 min;留置导管时间平均95.0 d,无并发症发生.提示PICC无针输液系统安全、省时,应用效果肯定.
作者:陈妙华;洪彩虹;周玉华;曾文;黄丽香 刊期: 2003年第11期
43例病人置入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发生并发症11例(25.6%),其中堵管3例,导管异位、局部渗血、穿刺点感染各2例,穿刺侧水肿、心律失常各1例.针对发生的原因,进行了相应护理.结果11例PICC留置8~173 d,平均57.5 d,未发生静脉炎,除2例导管异位外(1例置管68 d,死亡后拔管;1例置管8 d,出现穿刺肢体红肿热痛而拔管),其他9例经处理后均预期拔管,为实施肠外营养的肿瘤病人提供了通道保障.提示穿刺前对病人充分评估,穿刺后精心护理及详细指导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陈向荣;王晓娅;倪柳琴;李丽;余玲莉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将220例接受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病人分为两组,观察组(100例)进行系统护理干预,即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解除焦虑情绪,指导床上排尿功能锻炼;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切口渗血少时在心电监护下控制输液速度.对照组(120例)行传统护理方法.结果观察组尿潴留发生率16.0%,导尿率10.0%;对照组分别为62.5%,50.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提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术后尿潴留发生率及导尿率.
作者:郭雪梅;吴显和;阳淑琼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将80例昏迷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各40例,均用普通一次性输液管滴入200 ml鼻饲流质,速度A组80 gtt/min,B组100 gtt/min.结果A组无1例窒息,B组出现2例窒息;两组鼻饲后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提示昏迷病人鼻饲以80 gtt/min为宜.
作者:张云招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对手术室毕业实习的27名护理本科生采取分阶段多种教学法教学.结果提高了护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示采用分阶段教学法,教学效果显著,对手术室带教工作的改进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石丹岳;彭霞 刊期: 2003年第11期
通过临床带教,发现部分护生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实习中后期对自己缺乏严格要求,中专层次的护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较差及带教方法欠佳等因素影响了实习质量.提出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加强护生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帮助其尽快熟悉环境,应用护理程序理论及个性化的带教,强调带教老师为人师表的作用,从而激发护生的工作、学习热情,以保证实习质量.
作者:赵琴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结合近年来我国护理人员中开展继续教育的基本模式、内容、范畴、方法,综述了当前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作者:聂玉玲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对我国护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转变、组织形式、标准的实施等研究进行综述,提示我国护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正在逐步发展和健全.
作者:邢晓燕;张亮;宋木香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综述了影响早孕反应的心理社会因素及护理.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个性、情绪、人际关系、对妊娠的认知和应对方式、社会地位、环境和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常用支持疗法、中医治疗和心理治疗.提出对孕妇的心理护理要有针对性和前瞻性,要从认知和行为上提高孕妇有效应对早孕反应的能力,以提高孕妇的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厉萍;张迎新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对26例胃癌病人行D4根治性切除手术.认为术前做好病人准备及特殊物品准备,术中重要血管或脏器损伤紧急处理时护士准确、从容的配合等护理,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的基础.
作者:钟玫;张莺;余承红 刊期: 2003年第11期
随机将40例择期体外循环(CPB)下心内直视手术病人分为两组:用药组20例,于CPB结束时将去氨加压素0.3 μg/k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静脉滴注(约75 gtt/min);对照组20例不用去氨加压素.结果用药组病人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提示去氨加压素可缩短CPB病人术后ACT,可减少CPB后出血.
作者:张穗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我科应用改良的一次性输液针管(下称针管)行患儿外耳道(已软化的耵聍及微小异物)冲洗,经临床应用56例效果良好,介绍如下.
作者:刘艳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病例简介:患儿,男,1岁10个月.2002年8月9日21:00患儿母亲喂食新鲜带核桂圆时不慎误入气管而急诊.当即患儿呼吸困难、口唇发绀,护士立即护送患儿至五官科,拟行支气管纤维镜取出桂圆.途中,急诊护士将患儿俯卧于自己左前臂,使患儿头部处于相对低的位置,叩打其背部数下,患儿将桂圆咯出,呼吸立即改善,口唇渐红润,给予抗炎等常规处理,观察1 d后康复出院.
作者:付沫;吕玲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在静脉输液过程中,由于个别输液器存在质量问题,可能出现头皮针尾端部(与过滤器连接处)有少许液体渗出的现象,补救方法如下.
作者:王海勤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了解长期从事ICU工作护士的心理状态;探讨降低ICU护士心理压力的措施.方法使用SCL-90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Catell-16PF)对25名ICU护士(观察组)及25名普通病房工作的护士(对照组)进行心理测试.结果观察组SCL-90中的强迫、抑郁、焦虑等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Catell-16PF评分中的稳定性明显低于对照组,敏感性、紧张性等人格特质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长期从事ICU工作的护士相对心理稳定性较低,敏感性及紧张性较高.造成一定程度的抑郁、焦虑心理.应进行定期心理评估,采取适当措施减轻ICU护士的心理压力,以减少工作失误,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谢莉;秦云;覃仕英;王西玲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回顾性探讨情绪波动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的影响,为针对性地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41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有情绪波动156例为观察组,无情绪波动85例为对照组,比较情绪波动与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心律失常的发病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并得出相对危险度(RR)=1.63,归因危险度(AR)=29.12%,归因危险比数(ARP)=38.83%;室性期前收缩发病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并得出RR=2.29,AR=26.50%,ARP=56.37%.结论情绪波动可使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特别是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病率增高.
作者:田静;仝林虎;仝伟兵;赵艳慧;刘静;王建忠;云俊兰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将60例结膜下注射区组织红肿、皮下瘀血、硬结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马齿苋、黄柏煎剂冷湿敷,对照组常规热气熏蒸.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χ2=9.25,P<0.01).提示马齿苋、黄柏煎剂冷湿敷治疗结膜下注射后局部红肿等并发症疗效显著.
作者:张秀娟;孙丽萍;杨积荣;王亚丽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对36例癔症性失语病人采用穴位针刺为主必要时行穴位注射加心理暗示及语言训练.结果全部病人发音正常,对话流利.提示应用针灸加暗示治疗,并加强心理护理,解除病人心理障碍,是治疗癔症性失语的有效措施.
作者:张洛灵;张瑜凡;朱琳;张现忠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和工娱疗法对恢复期精神病人负性情绪的改善作用.方法对40例恢复期精神病人,应用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和工娱活动等措施,在回归社会前1个月进行心理调适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对病人训练前后进行比较.结果训练后病人的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较训练前有了明显改善(P<0.01);NOSIE各因子分与训练前比较,其社会兴趣、个人整洁及社会适应能力有明显提高;激惹、精神病表现、抑郁及退缩有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健康教育及工娱活动训练,可改善恢复期精神病人的负性情绪,巩固治疗效果,对病人健康地回归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戴明华;常娇 刊期: 2003年第11期
自制问卷在病人入院当天和出院前1 d采用访谈法,对105例眼外伤病人进行健康教育需求调查.结果入、出院病人以74.3%及63.8%需了解病情现状和预后,61.9%及59.0%病人需了解治疗效果,提示病人对健康教育内容具有倾向性;68.6%及45.7%病人需医护人员个别指导,65.7%及71.4%需医护人员示范,64.8%的病人选择家访,说明对健康教育方法的需求具有阶段性和多样性.提示在开展健康教育时,应针对病人的不同需求特点和住院的不同阶段进行;建立以预防、急救及康复一体化模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宗美;曾新芝;刘晓荣;冯雪莲 刊期: 2003年第11期
采用自行设计的门诊健康教育调查表,对2002年9~10月900例病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门诊健康教育面仅占43.7%;病人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及较满意依次为健康教育效果、内容及形式,其中以电视教育方式受欢迎;对教育内容要求多种多样,以休息与活动原则、预防并发症的指导、心理健康指导居多,分别为81.6%、80.8%、79.9%;要求传授教育者以医生和护士为主.提示应加强门诊健康教育的管理及培训力度,采用多种健康教育方式相结合,全方位满足病人需求.
作者:程丽萍;李荣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将40例髋关节置换术后3~5 d的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用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健康教育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肢体功能恢复及提高ADL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秦开蓉;吴润兰;黄玉兰;许涛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对113例产妇进行新生儿护理知识认知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喂养知识、环境知识、皮肤护理知识、方面产妇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但认知程度高低不一,提示需采取多种形式对产妇进行正确的育儿知识及方法的健康教育,使新生儿在人之初就受到科学健康的护理.
作者:王倩;李淑兰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对3例前列腺癌病人.行放射性 125I粒子植入术,该手术具有操作简便,危险性低,创伤小的优势,治疗效果与手术相当,而加强围手术期护理是预防术后并发症,促进康复的保证.
作者:丛冰;周玉虹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对2例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在心肌声学造影下化学消融治疗,术前熟悉病情,予以心理支持及做好各项术前准备;术中行心电监测,密切观察并发症等;术后置CCU,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胸痛、胸闷及心律失常等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处理.结果消融后静息时病人左室-主动脉压力阶差消除;术后1个月随访,病人胸痛、胸闷症状明显缓解.
作者:杨慧敏;陈莹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压疮是长期卧床病人的常见并发症,一般采用2 h定时翻身护理[1],但对骨盆骨折、脊椎骨折者,勤翻身给病人不但带来剧烈疼痛,且有引起骨折错位的危险.鉴此,我们自制了一种预防压疮的棕床垫,自2001年3月至2003年1月,经临床应用85病人,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张万全 刊期: 2003年第11期
1995年1月至2001年1月我院内科对30例压疮(青霉素皮肤试验均为阴性)病人采用喉风散与青霉素粉外用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华珍;徐海莲;朱美玲;黄瑞珍;高清琴 刊期: 2003年第11期
Ⅲ度压疮是长期卧床老年病人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若治疗不及时,极容易导致败血症,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1997年10月至2002年10月,我科收治老年Ⅲ度压疮病人24例,均采用云南白药外敷治疗,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蕾;冯艳荣;季雪飞;丁慧芳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痔疮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许多痔疮病人须通过手术而治愈,但年老体弱、孕产妇、婴幼儿等不宜手术者,希望通过其它方法解除痛苦,达到治疗的目的.2000~2002年我院肛肠科门诊采用中药坐浴疗法治疗痔疮600例,并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余小女;李麦玲;孙丽霞 刊期: 2003年第11期
1998年5月至2002年8月,我们用黄连纱条加普通胰岛素局部给药治疗糖尿病性皮肤感染病人,收到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吴洁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评价康复护理对椎体间融合器(CIFC)置入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病人的效果.方法将82例病人按手术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42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术前进行耐受力训练,术后指导四肢功能锻炼.结果术后24个月观察组JOA评分及功能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康复护理能提高CIFC置入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病人的手术效果.
作者:江敏;汤晓丹;黄素芳;李光辉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将60例妇科腹部术后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术日当晚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足部保健,即术日当晚给以温水足浴10 min后行足部反射区按摩.结果观察组病人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提示足部保健有利于术后病人早期恢复胃肠功能和正常饮食.
作者:刘莉;区爱武;林蕾;曾芝凤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将129例产妇随机分成训练组(74例)和对照组(55例),两组均常规进行产后健康指导,训练组增加形体训练,持续6个月,以体重指数(BMI)评价产妇形体恢复情况.结果产后1、3、6个月两组BMI均明显下降,而训练组下降更显著,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提示产后早期形体训练对产妇形体恢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刘瑞贞;田丽文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对30例完全性跟腱断裂术后病人进行康复护理.结果患肢功能恢复优26例,良4例,优良率达100%.提示采用严格的康复护理程序,正确掌握训练方法及运动量和强度,是病人术后康复的保证.
作者:刘立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为探讨双氯芬酸钠、阿托品联合用于肾绞痛镇痛的疗效.将230例肾绞痛病人随机分为3组,观察组(92例)肌内注射双氯芬酸钠加阿托品;对照1组(65例)单纯肌内注射双氯芬酸钠,对照2组(73例)肌内注射阿托品,观察镇痛程度及治疗后不良反应.结果镇痛效果观察组与对照1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镇痛有效级别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2组镇痛效果明显低于上述两组;不良反应观察组与对照1组类似,与对照2组比较,恶心、呕吐、眩晕等不良反应明显减少.提示双氯芬酸钠联合阿托品用于肾绞痛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
作者:吴伟;邝蕾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将106例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采用精氨酸加纳洛酮、对照组仅用精氨酸治疗,两组其它基础治疗相同.结果有效率观察组为90.6%,对照组为60.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血氨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内啡肽(β-EP)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病人清醒时间观察组(10.4±4.2) h,对照组(28.5±5.7) h,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精氨酸联合纳洛酮治疗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疗效确切.
作者:罗伟香;彭贺新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不同饮食护理方法对子宫切除病人围术期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89例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观察组45例.对照组予以传统的饮食护理;观察组实施调整后的饮食护理.结果观察组术后血浆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下降均较对照组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对子宫切除病人围术期实施新的饮食护理,能有效地提高病人的营养状况,不同程度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黄球香;何卫玲;方秋英;胡高瞻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眼科检查前不同年龄患儿对10%水合氯醛不同用药途径制动效果.方法对465例眼科检查患儿,按年龄分为婴儿(151例)、幼儿(156)例、学龄前(158例)共3组;随机予口服(236例)或灌肠(229例)途径给药.结果制动效果,婴儿组口服给药明显优于灌肠法给药(P<0.01);幼儿及学龄前组灌肠给药法明显优于口服给药法(P<0.01).结论应用10%水合氯醛制动,婴儿宜选用口服,幼儿及学龄前患儿宜选用灌肠法给药.
作者:杨远霞;林明色;胡穗曦;陈少娜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病人术后联合营养治疗的作用.方法根据入院时间顺序将442例结、直肠癌病人分为两组.治疗组212例,术后周围静脉营养联合肠内营养治疗,对照组230例,单纯行周围静脉营养.结果治疗组术后切口、肺部感染及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平均住院日及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加强结、直肠癌病人术后联合营养治疗,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作者:张凤兰;张东华;肖晓玲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在急危重症病人中的合理应用,以提高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将169例收住ICU的急危重症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82例)和观察组(87例),对照组实施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实施肠内加肠外营养支持,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均达到营养支持效果,但对照组胃肠道出血、二重感染、肠麻痹、肝功能异常以及腹胀、高血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P<0.05).结论对急危重症病人实施肠外加肠内营养支持,可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病人康复.
作者:洪慧丽;张铮;戴国强;刘汉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不同穿刺点硬膜外镇痛分娩的效果.方法将120例单胎足月初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观察组以L1~L2为穿刺间隙,对照组为L3~L4.两组镇痛方法、所用药物及浓度相同.观察两组镇痛药首剂量、起效时间,PCA次数,VAS评分,运动神经阻滞评分,第一、二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2 h出血量等指标.结果 VAS评分、运动神经阻滞程度、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2 h出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其余项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L1~L2间隙穿刺硬膜外镇痛分娩,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可缩短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
作者:吴五矛;刘振玉;冯丹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对35例机械通气病人在撤机过程中应用护理程序进行撤机前评估,提出护理问题并制定撤机护理目标计划,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评价撤机效果.结果撤机前,30例肺功能良好,3例经2次复机后肺功能良好,2例因病情恶化死亡.
作者:芦良花;蒋玲;冯海丽 刊期: 200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