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甘露醇加温静脉滴注的临床观察

张玉慧;杨志琴

关键词:甘露醇, 加温, 静脉滴注
摘要:目的探讨20%甘露醇加温后消除物理和自然因素对局部血管及组织的影响.方法选择脑血管疾病30例,采用自身对照法,共输注甘露醇412例次.观察组输注(28±1)℃加温甘露醇226例次,对照组输注(16±1)℃常温甘露醇186例次.结果两组病人静脉滴注局部疼痛、皮肤苍白、静脉炎的发生率,静脉滴速改变和重新穿刺率进行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甘露醇加温静脉滴注可减轻病人的痛苦.
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氩离子与Nd:YAG联合激光虹膜切除术的护理

    激光虹膜切除术已成为治疗和预防因瞳孔阻滞引起的各类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法,但对虹膜基质较厚的亚洲人单独应用氩离子激光或Nd:YAG激光进行虹膜切除术很难一次成功,且术后并发症多.为此,我院自1999年6月至2001年3月对103例(134眼)闭角型青光眼病人进行了氩离子与Nd:YAG联合激光虹膜切除术,取得满意效果.护理总结如下.

    作者:刘晓红;曾登芬;干雪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缓速与快速置胃管方法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胃管插入速度对插管一次成功率及病人刺激等影响.方法将84例病人随机分为缓速插管组和快速插管组(各42例).缓速插管从胃管插入鼻腔至胃内整个过程15~20 s,平均每秒插入2.5~3.0 cm(按插入45~55 cm计算);快速插管整个过程为8~10 s,平均每秒插入5.5~6.0 cm.结果缓速插管组一次插管成功率为97.6%,快速插管组为66.7%,两组比较,P<0.001,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缓速插管明显优于快速插管;病人反应痛苦及食管刺激症状发生率两组比较,P<0.001,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缓速插管组病人不良反应均低于快速插管组.结论对于神志清楚、与护士配合较好的病人宜用缓速插胃管法,以提高一次插管成功率,减少病人不良反应.

    作者:张红艳;任安菊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护理本科专业英语教学法的改革

    为适应护理专业发展的需要,我校在五年制护理本科第4学年开设了护理专业英语课程.护理专业英语在国内尚无统一的教材和大纲,我们以实用为主制定教学目标,即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能够用英语描绘(包括书面和口头)常见的护理情景,熟悉各种护理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达方式,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英语文献.为使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我们在教学法上进行了改革.

    作者:杨敏;方进博;王文茹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护生对医院感染知识认识的调查分析

    护生在临床实习期间,为完成知识积累及技能学习,与临床护士一样,要与病人、家属及其他医务人员接触。

    作者:滕月玲;吴美福;吴京玉;文海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腹腔镜辅助下改良Swenson巨结肠根治术手术配合

    先天性巨结肠是儿外科常见病.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手术的发展,改变了以往的结肠造瘘、二期根治及造瘘的手术方式.1999年11月至2001年5月,我院行腹腔镜辅助下改良Swenson巨结肠根治术(直肠肛管背侧纵切口鸡心领斜形吻合手术)19例,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田莳;赵友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超促排卵并发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护理

    辅助生育技术中,超促排卵是采用药物的方法可控制诱发卵泡发育与卵的成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vary Hypperstimulation Syndrome, OHSS)是辅助生育技术中超促排卵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约20%[1].严重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重者危及生命.我院1997年11月至2001年5月共实施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IVF-ET)140例.并发OHSS 27例,通过采取积极有效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希英;冉令梅;王民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两种给氧方式对肺炎患儿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肺炎是严重威胁小儿生命健康的四大常见疾病之一.在我国因肺炎死亡的患儿,为婴儿死亡总数之首位,占24.5%[1].而肺炎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往往是由于肺通气障碍或肺换气不足,导致体内动脉血氧分压下降,血氧饱和度(SpO2)降低,出现呼吸及循环衰竭.因此,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基础上需保证充足肺的血流量,而如何迅速提高SpO2是治疗及抢救肺炎患儿的关键.为探讨肺炎患儿较适宜的吸氧方式,尽快提高SpO2,1999年10月至2001年3月,我们运用多参数监护仪(美国迈瑞公司生产的MEC-509 B型),采用面罩和鼻导管两种不同给氧方式,对180例肺炎患儿SpO2改变情况进行了观察,发现两种给氧方式对肺炎患儿SpO2有一定影响.现介绍如下.

    作者:马晓霞;崔锦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自制健康教育录像片临床应用效果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公民保健意识的强弱,防病、治病知识的掌握,很大程度取决于健康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为提高健康教育的临床宣教效果,2001年3月我科自行设计并制作健康教育录像片,于2001年6月进行了效果测试,现报道如下.

    作者:罗芬芳;李琼芳;周建群;袁光辉;李立程;陈凤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老年胃癌病人术后促进肠功能恢复措施的探讨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病人术后肠功能恢复的措施.方法将79例病人分为观察Ⅰ组、观察Ⅱ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Ⅰ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注意早期活动;观察Ⅱ组在观察Ⅰ组基础上,施行早期肠内营养.结果观察Ⅰ、Ⅱ组病人排便时间及观察Ⅱ组排气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观察Ⅰ组排气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Ⅱ组排气、排便时间均较观察Ⅰ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术后早期活动并施行早期肠内营养能有效促进老年胃癌病人肠功能恢复.

    作者:崔亮;赵京霞;张洪伟;李孟彬;张溪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人工肝支持系统是一种能替代正常肝脏的部分或全部功能的体外装置,用于治疗各种严重肝病.可提高重型肝炎的治愈率或缓解病情[1],为病人肝移植打下较好的基础.我科1999年12月至2001年11月对50例重型肝炎病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术,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陶新学;郭威;章莉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ICU护士对病人家属关怀现状调查及分析

    目的了解ICU护士对病人家属关怀的认知水平,分析存在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提高ICU的护理质量.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个人专访录音相结合的调查方法.结果 ICU护士对病人家属关怀存在认知偏差.结论在ICU护理管理中应重视对病人家属施行关怀教育,并落实到护理实践中,以进一步深化整体护理.

    作者:兰美娟;来鸣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心内直视术后患儿的监护要点

    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由于血液动力学的改变,易引起心律失常、低心排综合征等并发症,术后监护非常关键.我院于1998年3月至2000年12月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63例,监护要点介绍如下.

    作者:陆锦琪;王小玲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18例术后癃闭病人的辨证施护

    目的探讨解除术后癃闭病人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对18例术后癃闭病人进行辨证分型,并对实邪郁滞型采用热旋磁治疗及艾条灸,下焦虚寒型采用隔姜灸及黄芪水煎服.结果实邪郁滞型12例中8例治疗后1次排尿,4例2次排尿;下焦虚寒型6例中治疗2周后分别于3、6个月随访,小便由原10~20次/d减少至4~6次/d.结论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施护,是解除癃闭的有效方法.

    作者:燕群美;胡金荣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严重并发症的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腰腿痛常见的病因.病人痛苦,严重者可致大小便功能障碍甚至截瘫[1].手术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由于手术切口较大,软组织剥离广泛以及不同程度的椎板切除,术后易发生严重并发症以致终生残疾,对病人产生极大危害.我院1992~2000年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680例,术后发生并发症25例,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陈美萍;张丽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加静脉溶栓术病人的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在静脉血栓形成中危害较大,血栓脱落引起的肺栓塞是深静脉血栓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1].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加静脉溶栓术是目前开展的一项新技术,既能阻挡3 mm以上的栓子进入肺动脉引起肺栓塞,又不至于影响静脉回流,且具有并发症少、损伤小、出血量少、恢复快等优点.1999年3月起,我科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加静脉溶栓术治疗4例深静脉血栓形成,使阻塞的血管再通.现将护理报道如下.

    作者:吴洪波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头皮针接头在加压输液中的应用

    作者:田海燕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前列地尔治疗肝炎不良反应的护理

    我科2000年7月至2001年7月应用前列地尔(是PGE1被脂微球包裹的优势型制剂)治疗肝炎高胆红素血症90例,取得一定临床效果,但有明显不良反应,现将不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介绍如下.

    作者:俞雪珍;李芬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机械通气病人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监测分析与对策

    下呼吸道感染是施行人工机械通气治疗时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与机械通气密切相关,发病率9.0%~60.0%[1],可使病人的住院时间延长,病死率增高.1997年1月至1999年12月我院ICU对机械通气48 h以上的179例病人进行病原学监测与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万里红;朱明亚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一次性鼻塞式给氧管的制作与应用

    鼻塞式给氧是临床应用较多且效果较好的给氧法[1].目前多用橡胶管分别连接湿化瓶及输氧管,用后需对橡胶管浸泡消毒,长时间浸泡易使橡胶加快老化且管腔内不易干燥,若消毒液残留易产生异味,给病人带来不适;消毒后保存时间过长易被细菌污染.2000年1月至2001年2月,我们采用一次性输液器用于鼻塞式给氧,效果好,现报告如下.1 制作方法备输液器1副,取下输液器下端的过滤器及头皮针,将输液管接于湿化瓶氧气输出口;然后将耳挂式输氧管(江苏江淮医疗器械厂生产)上的连接管拔掉(留鼻塞头备用),剪除输液器上的瓶塞穿刺针部分,将输液管穿过耳挂,接上鼻塞头(见图1).

    作者:朱海萍;钱思兰;魏淑萍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腔内超声溶栓治疗外周血管栓塞性疾病的护理

    腔内超声溶栓是9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主要用于血管栓塞性疾病的治疗.其特点是经皮插入超声导管通过其探头,利用低频、高能的超声波碎解血栓或硬化斑块,使血管再通,血流恢复.具有安全、迅速、微创、可重复进行等优点[1,2].我科自2000年7月以来采用超声溶栓技术治疗5例下肢动脉、静脉栓塞病人,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杨华;周红燕;屈红英;蔡文;李嵘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护理学杂志

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