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继续教育使我开拓视野

黎荔

关键词:护理教育, 继续, 视野
摘要:继续教育是以知识更新为主的一种终身性教育.随着科学的进步,现代医学正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向微观深入,二是向宏观扩展.医学模式也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学的不断发展,对护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必须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使自己的理论知识及技术技能不断补充、提高和巩固.根据护理工作的特点,我选择阶段性继续教育的学习方式,以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充实自己.
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龙珠软膏治疗静脉炎的疗效观察

    静脉炎是浅表静脉的一种非化脓性急性炎症,病变主要发生于头皮及四肢的浅表静脉.受累部位表现为皮肤红肿、疼痛,可扪及有压痛的条索状硬结[1].2000~2001年我科采用龙珠软膏对13例静脉炎患儿进行局部外敷,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许敬;吴燕;王巧玲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小儿腰椎穿刺术后头痛与平卧时间关系的探讨

    为探讨腰椎穿刺(下称腰穿)术后头痛与平卧时间的关系,随机将250例腰穿患儿分成观察组 (150例)和常规组(100例),分别于腰穿后平卧1 h和6 h.结果观察组患儿腰穿术后头痛发生4例(2.67%),常规组2例(2.0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提示患儿腰穿术后平卧1 h不会增加其头痛发生率.

    作者:王亚飞;何瑛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肿瘤病人开胸术后失眠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睡眠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生理现象,失眠是指睡眠的开始和维持障碍[1].为探讨影响肿瘤病人开胸术后睡眠的相关因素,1998~2000年,对56例开胸术后病人第1~5天的睡眠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邓华平;陈义华;姜文珍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易地承办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影响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验误差的护理相关因素的研究

    为探讨影响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验误差的护理相关因素,观察血样本在不同采样顺序、不同保存温度和时间、不同束臂压力及不同采血剂量与抗凝剂比例等条件下PT、APTT测定值.结果示,PT与APTT测定值均受上述各因素的影响①采血样本第1管与第2、3管PT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②样本在4℃保存4、8 h的PT及24 h APTT测定结果与1 h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样本在15℃保存8、24 h的APTT结果与1 h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样本在25℃保存4、8、24 h测定APTT结果与1 h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样本在35℃保存4、8、24 h两项值与1 h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均P<0.01).③不同束臂压力抽血其PT值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④采血量与抗凝剂比例1∶5与1∶9比较,PT、APTT测定结果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均P<0.01).提示在临床护理中,应把好样本采集、运送、保存等质量关,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PT和APTT值的检验误差,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作者:陈红宇;肖秀林;李瑛;彭长华;郭健丽;李莉;袁红;唐全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28例结节性脂膜炎病人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结节性脂膜炎又称复发性发热性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或Weber-Chri stian综合征,为临床少见的全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迄今不甚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与脂肪代谢障碍和免疫反应异常有关[1].我科1987年1月至2000年12月收治28例 ,临床观察和护理如下.

    作者:曾铁英;黄玉兰;叶岚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烧伤合并急性肾衰竭病人的护理

    烧伤合并急性肾衰竭(ARF)是外科危重病症之一,病情可在短期内急剧恶化,病死率高,预后极差.1992年7月至1999年6月,我科收治烧伤合并急性肾衰竭病人29例,护理如下.1 临床资料29例中,男16例、女13例,年龄12~61岁,平均(21.47±14.32)岁.热力烧伤26例,电烧伤2例,化学烧伤1例.Ⅲ度烧伤面积<50%者2例,~70%者15例,~90%者 7例,>90%者3例;吸入性烧伤2例.透析前血尿素氮(29.44±6.32) mmol/L,血肌酐(468 .66±74.14) μmol/L.予以有效补充血容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创面早期切(削)痂和植皮;常规使用5%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对中、重度吸入性烧伤早期气管切开;早期胃肠营养;对血钾>6.0 mmol/L、血肌酐>442 μmol/L、少尿或无尿2 d或酸中毒者立即行血液透析(血透)治疗,本组21例共行血透257例次,7例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行床边持续血透治疗,14例行间隙血透(3次/周).

    作者:江晓英;王文健;韩国秀;童九翠;金华;曹玉华;王云龙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糖尿病病人骨折后实施饮食干预的效果观察

    为探讨饮食干预对糖尿病病人骨折的康复效果,对26例糖尿病病人骨折后实施饮食干预,即食物总热量的比例为蛋白质20 %(为优质蛋白)、脂肪30%、碳水化合物50%,高钙(>2 g/d)、高纤维(50 g/d);观察并记录干预前后不同时期的血糖值、并发症、伤口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9例保守治疗病人血糖值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17例手术病人血糖值术前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7 d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17例手术病人中15例切口Ⅰ期愈合,2例Ⅱ期愈合;26例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有 3例出现了全身并发症;25例病人骨折愈合良好.提示糖尿病病人骨折后饮食干预是保证围手术期安全、促进伤口及骨折愈合的重要措施.

    作者:贺爱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30例使用呼吸机病人需要的调查分析

    为了解病人使用呼吸机期间的不同需要,指导临床护理人员为病人提供整体护理.采用自行设计的神志清楚病人使用呼吸机期间需要调查表,对30例病人使用呼吸机后前3 d的需要进行调查.结果使用呼吸机病人迫切需要的是生理的需要、爱与所属的需要、刺激的需要,其排列顺序基本符合Maslow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且各种需要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一定差别.提示护理中可以应用Maslow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预见病人需要,应用King的互动达标理论力求在护患之间建立和谐的互动关系,为病人提供整体护理,促进其身心康复.

    作者:王军;邵越英;丹金秀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临终病人获得心理满足的护理

    临终意味着走向死亡.在这难以抗拒的阶段里,病人在肉体及心理上均承受着极大的痛苦.在这个时期,除了使病人得到现代的医疗外,更重要的是给予其精神支持和心理安慰.尽可能地减轻病人的痛苦和家属的悲痛,维护病人的尊严,提高生命质量,让临终病人在心理满足中平静地渡过人生后的旅程.我院于1998年2月至2000年2月对75例癌症晚期病人实施临终护理,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莫远雁;吴慧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冠心病监护室危重病人护理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

    监测与记录是冠心病监护病房(CCU)护理工作非常重要的内容.为使护理记录单能详细记录CCU病人24 h内病情变化、治疗、护理措施、饮食、出入水量、实验室检查等,我们设计CCU护理记录单,于1997年开始应用于临床,获得了满意的医疗护理效果.介绍如下.

    作者:薛晶;杨惠敏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川乌草乌药酒按摩对脑梗死后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

    为探讨川乌草乌药酒按摩对脑梗死后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随机将66例病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28例),前者采用川乌草乌药酒推拿按摩瘫痪肢体,后者采用中医常规护理,4周后比较两组肢体活动能力.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42.9%,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中药按摩能促进脑梗死后瘫痪肢体肌力和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效提高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

    作者:赖美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空腹血糖测定采血时间的探讨

    为了解清晨空腹血糖的变化规律,找出能反映血糖生理水平的采血时间,选择无病理性、应激性、妊娠性及药物性血糖异常病人100例,分别于3 d清晨不同时间段4∶00~5∶00、5∶00~6∶00、6∶00~7∶00各采血1次,采用酶学法测定血糖值并进行自身对照.结果4∶00~7∶00血糖值随时间推移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其中4∶00~5∶00时间段低血糖发生率高;6∶00~7∶00时间段高血糖发生率高;5∶00~6∶00时间段血糖平均值、高血糖发生率、低血糖发生率均居中,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意义(P<0.05,P<0.01).提示清晨5∶00~6∶00为测定空腹血糖的佳采血时间.

    作者:常乃秀;王雪梅;曲静;董丽华;尚琳;李爱娜;唐玉丽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思密达治疗褥疮的效果观察

    1999~2000年,我科采用思密达粉剂治疗长期卧床和营养供给不足引起的Ⅱ、Ⅲ度褥疮病人17例,疗效显著.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17例,男13例、女4例,年龄35~70岁.其中肺癌5例,食管癌3例,肝癌4例,宫颈癌晚期3例,直肠癌2例.按<护理学基础>中褥疮分度,Ⅱ度10处,Ⅲ度12处,Ⅳ度3处.发生于肩胛部1处,骶尾部15处,髋部5处,踝部3处,足跟部1处.

    作者:孟昭敏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浅谈护理教学中培养护生的情感能力

    随着社会科技与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日趋现代化,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心与心的距离却越来越遥远[1].正因为如此,人们情感交流的心理需求才日益增加.作为对人类健康负有重大责任的护理工作者,在满足被服务者的心理需求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距离.而这种矛盾的解决,必须从在校护理教学中着力培养护生的情感能力为起点.

    作者:唐维维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浅谈护理管理者人际交往艺术修养

    护理工作的服务对象是人,其全过程是人际交往的过程.而护理管理者则需与病人、亲属、医护人员及诸多相关科室(如行政、后勤、医技等)人员交往,从而形成多方位、独特的人际交往网络.因此,作为现代型管理者人际交往的艺术修养与业务素质、组织管理水平的提高同等重要.笔者根据自己从事多年管理工作的经历,就如何改善人际交往艺术,营造宽松、愉悦的交际氛围,构筑和睦共事的良好环境,浅谈几点体会.

    作者:汪美玲;刘卓;汤冬连;胡秋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哌替啶曲马多地西泮联合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观察

    为了探讨哌替啶、曲马多、地西泮联合用于分娩镇痛的疗效及对母婴的影响,将250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产科处理;观察组行常规产科处理,同时注射哌替啶、曲马多、地西泮.结果观察组产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观察组总产程为(8.11±2.67) h,对照组为(8.92±3.10) h,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两组分娩方式、胎儿及新生儿情况、产后出血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差异( 均P>0.05).提示哌替啶、曲马多、地西泮联合用于分娩镇痛可减轻产痛、缩短产程,对母婴均无不良影响.

    作者:莫艳华;张燕;李庆梅;韦秀花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化疗对肿瘤病人血压的影响

    化学药物治疗(下称化疗)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对机体正常组织也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从而导致某些毒性或不良反应.为探讨化疗对肿瘤病人血压的影响,2000年5月我们对30例中晚期肿瘤病人观察其化疗前后血压变化,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汪爱云;陈秀芳;刘玉芳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经皮肾穿刺活检病人心理护理的效果观察

    经皮肾穿刺行活体组织检查(简称肾活检)是一种可靠的诊断方法,因其是一项创伤性检查,病人对疾病及穿刺术后恢复问题产生疑虑,导致焦虑、紧张心理.为了减轻病人负性心理,保证穿刺术顺利进行,我科对56例肾脏病病人肾穿刺前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收到良好效果.介绍如下.

    作者:雷小华;马勤;胡丽珍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使用呼吸机时气道湿化方法的探讨

    为探讨使用呼吸机时气道的佳湿化方法,将144例应用呼吸机的病人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采用单纯气管滴入生理盐水湿化气道;B组单纯恒温湿化器湿化;C组恒温湿化器配合气管内滴入生理盐水湿化;D组恒温湿化器配合间断以压缩气源为动力雾化吸入生理盐水湿化气道,72 h观察其效果.结果D组气道分泌物的量适中,且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感染率相对较其他三组低.提示应用恒温湿化器配合间断以压缩气源为动力雾化吸入是使用呼吸机时好的气道湿化方法.

    作者:李文涛;孙丽娟;刘晶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护理学杂志

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