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体外单次冲击波对偏瘫患者肱二头肌肌张力的即时影响

姜雪;李纲;周禹鑫;张志强

关键词:冲击波, 偏瘫, 肌张力
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单次冲击波处理对偏瘫患者偏瘫侧肱二头肌肌张力的即时影响.方法:对16例脑卒中或脑外伤并伴有偏瘫侧肱二头肌肌张力异常增高的患者进行偏瘫侧肱二头肌单次冲击波治疗,治疗前后立即进行改良Tardieu量表(MTS)评定.结果:16例患者治疗后偏瘫侧肘关节被动伸展角度R1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R2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偏瘫侧肱二头肌MTS中肌肉反应的质量(X)分级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体外单次冲击波处理对偏瘫患者肢体肌张力增高有即时的缓解作用.
中国康复杂志相关文献
  • 康复工程,方兴未艾

    康复工程是康复治疗技术的基本组成,是体现医疗康复思想的典型示范.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残疾的新定义,残疾就是人体功能和环境作用之间的消极因素.康复工程可以通过环境改造和辅助器具的作用,快捷有效地将消极管理转化为积极的关系,极大地提升医疗康复的作用,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值得引起所有康复医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作者:励建安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双相抑郁的研究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双相抑郁(BD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BDD患者71例随机分为研究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2组均服用拉莫三嗪治疗,研究组联合rTMS治疗,对照组给予假刺激治疗.结果:治疗2周后,2组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及临床总体印象-病情严重程度量表(CGI-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2组HAMD、CGI-SI评分均较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更低于对照组(均P<0.01).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3.89%、25.71%,P<0.01).结论:rTMS可以更早地改善BDD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地提高治疗BDD的有效率和缓解率,可作为治疗BDD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作者:李建华;钟华;杨剑虹;沈鑫华;孙菊水;蔡敏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膝踝足矫形器对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膝踝足矫形器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2组各1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治疗,观察组加用膝踝足矫形器进行治疗性步行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和改良Ashworth痉挛评价量表(MAS)给予评定.结果:治疗12周后,2组GMFM-88的D、E区分值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MAS分值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于腘绳肌和腓肠肌张力增高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膝踝足矫形器进行治疗性步行训练配合常规运动治疗,能降低腘绳肌、腓肠肌的肌张力,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作者:梅洪;金荣疆;刘夕东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矫形器对正中神经损伤拇对掌功能丧失的补偿作用

    目的:研究矫形器对正中神经损伤拇指对掌功能缺失患手功能的治疗及补偿作用.方法:为6例合并正中神经损伤的患手分别制作并使用功能位及动态对掌位矫形器,经过ADL训练后,采用Carroll氏上肢功能试验(UEFT)评定上肢及手的整体功能.结果:训练1个月后,UEFT评定显示患者功能等级较训练前提高1~2级,患手的对掌、握、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患者合并正中神经损伤后使用拇对掌位矫形器,可以治疗和补偿拇指对掌功能的缺失,改善手的功能性活动.

    作者:王冰水;袁华;王虹;胡旭;惠楠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康复医疗机构建设与发展研究

    康复医疗机构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康复医疗机构建设与发展的开端始自20世纪80年代康复医学的引入,并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法规的推动下,经过30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从无到有发展起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各类康复医院338所,综合医院的康复医学科3288个(其中一半设置了康复床位)[1].推动康复医疗机构的建设与发展,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康复医疗服务需求的具体体现,也是当前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作者:姚志贤;纳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视障儿童可避免盲病因分析

    目的:研究视障儿童视觉损害的病因.方法:广州市盲人学校14岁及以下视障儿童196例,由眼科医生进行眼科常规检查;采用世界卫生组织1973年制定的视力残疾分级标准,对视障儿进行基本病因诊断并按视觉器官损害部位不同进行归类分析.结果:广州盲校致残眼病的解剖部位损害主要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43.37%)引起全眼球损害;广州盲校致残眼病病因大部分是潜在可避免的(85.71%).结论:我省儿童视残主要病因有从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向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过渡的趋势;绝大部分导致儿童视残的病因包括大部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和先天性遗传性眼病,通过与新生儿科共同规范早产儿的眼底筛查制度、加强围产医学保健和产前诊断等可以避免.

    作者:冯涓涓;李荣需;廖瑞端;黄静文;陈咏冲;周建华;柯沫夫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国际假肢矫形学会课程认证对我国假肢矫形专业教育的启示

    我国近代假肢事业始于20世纪40年代左右[1],大陆地区假肢矫形专业教育起步于1987年[2].假肢矫形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科学,目前,其行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高级专业人才缺乏的限制.据推算,2010年末我国残疾人总人数8502万人,其中肢体残疾2472万人[3].中国康复器具协会在2012年公布的全国注册假肢矫形执业制作师不足800人次[4],平均每位执业制作师需要为3万余人提供服务,其中不少人员是双证执业制作师.以上数据足以显示出社会对假肢矫形专业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故增大人才培养规模和保证教学质量已成为开办假肢矫形专业的院校或培养机构千钧重负的社会使命.

    作者:周璟;陈世菊;吴强;何红晨;刘敏;何成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辅助器具适配在儿童康复中的应用

    辅助器具的适配与使用需要基于使用者本人的情况不断地调整,对于发育阶段的残疾患儿尤为重要[J].很多治疗师对残疾患儿从婴儿期到成人一直进行跟踪服务,这意味着治疗师不仅关注残疾患儿本身的功能障碍和生长发育的需要,也关注他的家庭和所处的社区环境.在这近15~20年的成长过程中,患儿的运动和精神功能都处于发育阶段,辅具需要不停地随着患儿的发育成长而更换.如前所述,残疾患儿的康复需要持续多年,辅具不仅能提供功能支持,甚至还有预防和矫正作用[2].一个正确的姿势保持或矫正辅具,如果适配及时,会预防畸形、关节挛缩以及在青少年期将会出现的呼吸困难及循环系统的问题.如果在幼年残疾患儿没有注意姿势保持和矫正,到青少年时形成的畸形及挛缩是很难得到医治的,这会使残疾患儿的生活自理充满困难和障碍.因此,姿势保持的辅具必须在畸形发生之前,由治疗师在恰当的时间给患儿适配合适的辅具.总之,在残疾患儿的运动和精神发育过程中,治疗师恰当的辅具适配可以帮助患儿矫正姿势、提高活动能力及自理能力[3].

    作者:师昉;王龙;李鹏征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康复预处理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IL-23/IL-17轴的影响

    目的:探讨康复预处理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白介素23(IL-23)/白介素17(IL-17)轴的影响.方法:对C57BL/6小鼠进行为期8周的康复预处理(跑台训练),复制C57BL/6小鼠EAE模型,建立模型组和预处理加模型组(预加模组),并设立空白对照组,观察各组小鼠临床评分,用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IL-23和IL-17的表达.结果:预加模组小鼠临床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1.44±0.56、2.75±1.13,P<0.05).模型组IL-23及IL-17的表达均较空白对照组高(P<0.05),预加模组较模型组低(P<0.05),预加模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康复预处理能够延迟EAE发生,这一作用可以通过抑制IL-23/IL 17轴而实现.

    作者:许秋生;唐强;朱路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严重功能障碍住院患者康复辅助器具应用调查

    目的:探讨功能障碍者特别是严重功能障碍者对康复辅助器具的需求及使用情况.方法:预先设计调查表,通过调阅病历、查询治疗记录、查询辅助器具配备记录等方法,统计400例脑外伤、脑卒中、脊髓损伤、截肢、烧伤等病种患者辅助器具配备和应用情况.结果:严重功能障者中,146例(36.5%)在入院前配备了辅助器具,但其中102例(53.68%)不符合要求;住院后共336例(84%)配备了辅助器具,配备辅助器具数量由高到低分别为压力衣(1517件)、矫形器(381件)、生活辅具(286件)、轮椅(157台)、助行器具(76件)和假肢(51件).配备后各类患者巴氏指数(MBI)均较配备前显著提高(P<0.01).结论:目前国内辅具服务不能满足功能障碍者的需要,建议通过健全辅具服务网络、规范辅具服务流程、加强人才培养等措施,提高辅具服务能力.

    作者:李奎成;曹海燕;刘晓艳;王杨;王寅;冯亚男;丘开亿;邓小倩;黎景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电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

    2006年6月~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40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40例随机分为2组各20例.①观察组,男9例,女11例;年龄(63.8±8.5)岁;病程(3.6±1.9)d.②对照组,男8例,女12例;年龄(63.7±7.4)岁;病程(3.4士1.5)d.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针刺,取廉泉、璇机、风池、完骨、通里、合谷、太冲等穴,得气后廉泉、璇机接G6805电针仪,断续波,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30min,每日1次.康复训练,包括口唇运动训练、舌运动训练、促进吞咽反射训练、进食训练等,每日1次.

    作者:李华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职业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普通组各30例,均采用SSPI评定,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治疗2个月后,康复组SSPI评分明显高于普通组(P<0.01),ROC分析显示SSPI总分≥31.5时对康复患者的筛选灵敏度和特异性好.结论:SSPI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职业康复效果评价和筛选中有很好的区分度.

    作者:宋亚军;张保利;李阳;杨娜;李瑛;刘红燕;赵青;李昊淼;王诚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康复训练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2009年1月~2012年6月在我科行关节镜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26例,随机分为2组各13例,①康复组,男11例,女2例;年龄(36.5±9.5)岁.②对照组,男10例,女3例;年龄(36.3±9.1)岁;2组骨折类型均为SchatzkerⅡ、Ⅲ型骨折.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均给予关节镜下经皮撬拨复位后关节外内固定术.对照组术后2周进行适当膝关节伸屈活动及股四头肌肌力训练;术后第3个月,逐渐负重步行训练.康复组行系统康复训练:①心理护理.护士根据患者病后心理的不同阶段给予疏导、支持、鼓励,解除思想顾虑.

    作者:宋江淮;杨晓琴;程丽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及其脑可塑性机制.方法:将早期脑卒中患者18例随机分为FES组10例和对照组8例.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FES组加用基于人体正常行走模式设计的FES治疗仪治疗,对照组给予无电流输出的安慰电刺激.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评定量表(FMA)中下肢部分评定下肢运动功能和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并给予核磁共振弥散张力成像(DTI)检查.结果:治疗3周后,2组FMA及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FES组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DTI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后,FES组病灶局部水肿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双侧纤维束较治疗前明显增多增粗;对照组病灶局部水肿较治疗前减少,患侧纤维束较治疗前增加不明显.结论:FES治疗能提高脑卒中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改善平衡功能,同时促进脑功能重组.

    作者:陈丹凤;燕铁斌;黎冠东;李方明;梁启堂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康复辅助器具的应用研究

    在我国,脑卒中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首要原因,也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脑卒中后80%的患者会经历急性上肢麻痹,并且只有30%的患者能实现功能的完全恢复[1].手是人类一个非常精细的运动器官,能完成许多精细的动作,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脑卒中造成的手功能障碍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大约50%的患者在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中至少只能部分独立[2].因此,手功能障碍的早期全面康复是治疗的重点.当前,虽然政府和康复机构都在积极助推辅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但是还存在许多残疾人、他们的家人以及康复服务提供者没有意识到辅助器具的可用性、使用方法和由此带来的好处等问题[J].为此,本文就分指板、手部矫形器、手部外骨骼装置、机器人辅助技术、脑机接口技术等在辅助器具中的应用做简单介绍.

    作者:唐朝正;贾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影响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佩戴踝足矫形器(AFO)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改善的程度.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32例,给予佩戴50S1动态踝足矫形器7d后,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评测佩戴AFO前后的步态空间域参数和步态时间域参数.结果:佩戴7d后,脑卒中患者步态空间域参数中平均步幅宽患、健侧均较佩戴前下降(P<0.05),平均步幅长、步伐长和平均步向角患、健侧均较佩戴前增大(P<0.05,0.01);步态时间域参数中步速、步频和双支撑相百分比患侧、健侧均较佩戴前明显增加,(P<0.01),单支撑相和摆动相百分比患侧较佩戴前明显增加、健侧较佩戴前下降(P<0.01).结论:佩戴AFO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步态的稳定性,患、健侧的步速、步频均明显提高,并且佩戴后即刻发挥作用.

    作者:王玉英;刘孟;昝明;郭能峰;傅皞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假肢矫形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我国的假肢矫形器专业教育从上世纪90年代起步,目前以高职高专和本科教育为主.我院在学习借鉴德国假肢矫形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解决了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开发与课程标准、考核评价、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等关键问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专业建设荣获国家、省部级多项奖项.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1.1专业培养目标假肢矫形器专业毕业生面向患者提供具体的个性化的装配服务,是医工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应具备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产品设计和材料加工知识、人体结构和相关疾病的基本知识、假肢矫形器专业知识,具备加工假肢矫形器、接待训练评估患者的基本技能,以及自我学习、发展的能力[1].

    作者:方新;龙华;徐静;周大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我科在康复医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康复医学伴随着改革开放与西方医学界的交流而进入中国,促进了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给医学界带来了新的理念.医务人员对康复医学有了新的认识,患者对康复治疗也有了新的需求,但是在我科康复医学工作的开展中,有很多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康复医学的发展,现报道如下.1 医保报销问题由省卫生厅、人社厅、民政厅和省残联共同印发了《安徽省基本医疗保障康复范围及儿童抢救性医疗康复按病种补偿试点方案》明确将以治疗性康复为目的的9项医疗康复项目,自2011年4月1日起纳入全省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

    作者:沈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婴儿喉软骨发育不良致吞咽功能障碍的吞咽康复治疗

    目的:探讨喉软骨发育不良致吞咽功能障碍的婴幼儿吞咽康复治疗方法.方法:喉软骨发育不良导致吞咽障碍患儿1例,针对性给予切断感染源、排痰、加强口部感觉及肌力训练等吞咽康复治疗.结果:治疗1个月后,患儿营养改善,无感染,精神状态好,口部运动功能改善.治疗3个月后,经口进食摄取足够营养,能拔除胃管.结论:喉软骨发育不良致吞咽障碍患者早期需切断感染源,防治肺部感染,尽早介入针对性吞咽康复治疗.

    作者:万桂芳;窦祖林;谢纯青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体外单次冲击波对偏瘫患者肱二头肌肌张力的即时影响

    目的:探讨体外单次冲击波处理对偏瘫患者偏瘫侧肱二头肌肌张力的即时影响.方法:对16例脑卒中或脑外伤并伴有偏瘫侧肱二头肌肌张力异常增高的患者进行偏瘫侧肱二头肌单次冲击波治疗,治疗前后立即进行改良Tardieu量表(MTS)评定.结果:16例患者治疗后偏瘫侧肘关节被动伸展角度R1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R2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偏瘫侧肱二头肌MTS中肌肉反应的质量(X)分级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体外单次冲击波处理对偏瘫患者肢体肌张力增高有即时的缓解作用.

    作者:姜雪;李纲;周禹鑫;张志强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中国康复杂志

中国康复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