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蒙药小茴香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研究

王烈群;石二霞;王蒙萌

关键词:蒙药, 小茴香, 挥发油, β-环糊精, 包合工艺
摘要:目的:考察蒙药小茴香挥发油与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YD)的包合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以包合物中含油量和包合物的收率为考察指标;通过测定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验证包合物形成.结果:小茴香挥发油与β-CYD佳包合工艺条件为:A3B3C3D2,即挥发油:β-CYD比为1∶ 5、包合温度为60℃、包合时间为1h、挥发油用85%乙醇溶解.结论:本法制备小茴香挥发油-β-CYD包合物的产率65.82%,挥发油包合率46.0%.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医学伦理学研究亟需重大突破

    本文以当前医学发展的全景为视野,从医学伦理学基础理论、构建和谐社会、公共卫生决策与高新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的角度出发,考察了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医学伦理学研究亟需突破的两点思考.

    作者:陈力夫;刘建一;吴岩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氩激光治疗视网膜脱离后对侧眼病变的研究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后,应用氩激光治疗对侧眼底病变的疗效.方法:对132例视网膜脱离病人对侧眼底进行检查、氩激光治疗及随访.结果:51例出现视网膜裂孔,其中14例裂孔边缘翘起并视网膜平脱离.47眼接受光凝后视力在0.5以上者占87.2%.结论:对视网膜脱离病人,另一眼进行定期检查是非常必要的;发现病变及早治疗对预防病变发展,避免出现双眼视网膜脱离,保护中心视力有重要意义.

    作者:闫元奎;路强;杨晓静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急性白血病病人GST-π、MRP1表达及其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目的:检测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 AL)病人谷胱甘肽硫转移酶-π(glutathione-S-transferase-π,GST-π)、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ulti-drug resistance relevant protein 1, MRP1)的表达,探讨二者与AL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明确二者在AL中的表达有无相关性以及两者表达与AL病人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0例AL病人及30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GST-π、MRP1 表达.运用SPSS10.0统计软件,采用χ2检验、四格表精确概率法、t检验、直线相关分析方法统计结果.结果:GST-π、MRP1在难治组的阳性率均高于初治组和完全缓解组;在初治组的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GST-π、MRP1在AL难治组中的表达具有高度相关性.GST-π、MRP1表达阳性组完全缓解率低于阴性组.GST-π、MRP1的表达与AL难治组病人年龄、性别、骨髓幼稚细胞比例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无关,且两者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cute nonlymphoblastic leukemia,ANLL)组表达无差别.结论:GST-π和MRP1的高表达与AL临床耐药有关;GST-π和MRP1在难治组中的表达密切相关;GST-π和MRP1表达阳性的AL病人的完全缓解率明显降低,两者可能是影响AL疗效的重要指标;GST-π和MRP1在难治组表达阳性率与年龄、性别、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骨髓幼稚细胞比例可能无关,且在ALL组与ANLL组中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肖镇;崔鹤;哈森;高大;韩艳秋;孟学民;石玉涛;黄彬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中药锦鸡儿鞣质含量的变化

    目的:对不同时期(2004-05、06、07和08)的甘蒙锦鸡儿、中间锦鸡儿、柠条锦鸡儿和荒漠锦鸡儿的鞣质含量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络合法.结果:各种锦鸡儿的鞣质含量在较干旱的5月明显高于6月、7月、8月时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这种变化对锦鸡儿在环境干旱时增强抗旱性非常有利.同时确定5月为佳采摘利用时期.

    作者:杨九艳;韩继新;张佳岳;刘永民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脊髓损伤致截瘫病人的康复治疗

    目的:帮助截瘫病人恢复身心健康预防截瘫后发生的各种并发症.方法:对30例脊髓损伤后截瘫病人采用心理治疗、功能训练、物理治疗等综合康复治疗.结果:经3~5a随访30例中优良26例,总优良率为86.6%.结论:早期康复的介入对病人回归社会、家庭、生活、学习、工作起着决定性作用,截瘫病人还是有治疗价值的.

    作者:闫金玉;赵小娟;于莲丽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头颈部结核病人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提供对头颈部结核不同临床表现的认识,并探讨其影响诊断的因素.方法:对2000~2003年的66例原发于头颈部结核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6例病人, 56例(85%)为颈淋巴结结核,4例(6%)为喉结核,2例(3%)颈椎结核,2例(3%)中耳结核,口咽结核和咽后脓肿各1例(3%).30%的病人伴有肺或其它器官的结核;9%的病人有结核病史或为继发的结核.首诊误诊23例,误诊率近35%.结论:对无明显原因的颈部肿块要考虑到结核;针刺细胞学检查是简单有效的诊断方法;喉结核多累及声带,且并非伴有肺结核或痰液阳性;头颈部结核病人应做必要的检查以排除肺结核和其它系统结核;对有结核病史或继发的结核,应做药敏实验以减少多重抗药性.

    作者:崔晓波;李玲香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双心室同步起搏对扩张型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10例扩张型心肌病病人,男6例,女4例,所有病人符合NYHA心功能Ⅲ~Ⅳ级,心电图呈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时限>120 ms,射血分数<35%,左室内径>60 mm.因严重心力衰竭而长期卧床,经多种抗心衰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分别植入右心房、右心室和冠状静脉左室分支电极导线,行房室顺序双心室同步起搏,观察起搏前、后QRS时限、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内径、射血分数及6 min步行试验的变化.结果:右心房、右心室和左心室电极导线感知和起搏参数均符合起搏要求.起搏后QRS时间明显缩短(P<0.01),(NYHA)心功能分级进一步改善(P<0.01),左室射血分数及6 min步行增加(P<0.01).结论: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可缓解心衰的症状,改善心功能,增加射血分数,提高运动耐量.

    作者:黄织春;张世新;李淑玲;王龙;郝奇俊;刘艳阳;任润梅;刘志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三种术式的临床应用

    目的:寻找手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优方法.方法:通过比较及对病人术后病情的观察,总结了254例病人的治疗情况.结果:腭垂腭咽成形术及改良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腭垂腭咽成形术并发症较多;激光腭垂腭咽成形术主要应用于轻度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及单纯鼾病.结论:改良腭垂腭咽成形术保留了软腭功能肌肉和腭垂,手术并发症少,是目前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较好的手术方式.

    作者:彭诗东;郑艳秋;王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

    生物活性肽(bioactive peptides)来源很广,目前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研究的热点.大量的研究业已表明,生物活性肽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如激素作用,免疫调节、抗血栓、抗高血压、降胆固醇、抑菌、抗病毒、抗癌作用等, 是筛选药物的天然资源宝库.本文综述了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

    作者:苏秀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目的:回顾性分析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对58例(61眼)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病人行常规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术.并根据病情相应处理视网膜病变,选择眼内激光及眼内填充物.结果:随访3~13mo,术后矫正视力不同程度改善46眼(75%),12眼(20%)不变,3眼(5%)视力减退.结论: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视网膜手术及光凝、眼内气体、硅油填充治疗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有效.

    作者:韩萍;闫元奎;杨丽萍;徐力;王艳艳;郭凯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组织强度曲线评价急性心肌梗死犬左室局域舒张功能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索急性心肌梗死(AMI)犬左室舒张期局域心肌组织强度变化特点,为组织强度应用于临床判断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左室局域舒张功能提供依据.方法:对12只犬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前基础状态及结扎后4h左室心肌进行组织多普勒成像检查.记录心尖二腔动态图像,应用组织强度-时间曲线(TIC)获取左室各节段心肌同步组织TIC,测量等容舒张期、心室充盈期局域心肌组织强度值及其变化幅度,对两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冠状动脉结扎前基础状态,整个舒张期组织强度自心底至心尖呈负值增大梯度变化,结扎后4h该规律消失,梗死节段组织强度(dB)负值明显增大.基础状态TIC的等容舒张期由向上波群组成,AMI后等容舒张期由水平或向下波群构成,dB负值明显增大.心室充盈期梗死部位dB负值明显增大,与基础状态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梗死部位与非梗死部位的dB值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AMI时,心肌组织dB负值增大,通过定量分析心肌组织强度变化,不但能区别正常和梗死部位,同时可以评估心肌组织的舒张功能,对临床早期诊断AMI和定位梗死部位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志跃;常培叶;刘国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胃癌病人中心静脉血CK20mRNA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运用巢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nest RT-PCR)技术,探讨细胞角蛋白20(CK20mRNA)在胃癌病人中心静脉血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nest RT-PCR 检测胃癌病人中心静脉血及良性疾病病人中心静脉血CK20mRNA,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64例胃癌病人34例CK20mRNA阳性,阳性率为53.1%,良性病病人16例均阴性;胃癌病人血液CK20mRNA的阳性率与肿瘤大小、腹腔和肝转移、临床分期相关(P<0.05),与病理组织学类型无相关性(P>0.05);8例早期胃癌病人中2例CK20mRNA阳性.结论:扩增 CK20mRNA的nest RT-PCR方法是检测胃癌病人中心静脉血微转移敏感而特异的方法.

    作者:孟兴凯;张俊晶;岳根全;陈怀增;彭淑牖;杨成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原发性脑淋巴瘤治疗回顾

    目的:由影像表现结合临床制定定向活检、手术选择联合治疗方案.方法:回顾1999~2003年 6组原发性脑淋巴瘤(PLB) 101例进行临床分析,以MR、CT表现病灶部位分布为基础,制定可供活检、手术切除、联合治疗选择的五种类型.结果:Ⅰ型:大脑半球浅部、皮质下单发型;手术切除+放疗、化疗.Ⅱ型:大脑半球深部单发型(中线、侧脑室壁、基底核区);定向活检/酌情手术+放疗、化疗.Ⅲ型:小脑单发型(含小脑脑桥角,CPA);手术切除+放疗、化疗.Ⅳ型:大脑半球多发型;定向活检+放疗、化疗.Ⅴ型:小脑幕上下弥散型(含脑表面、脑干);定向活检 /脑脊液(CSF)瘤细胞检查+放疗、化疗.结论:按分型结合病人状态选择定向活检、手术切除、放疗(包括γ刀、x刀治疗)、化疗联合方案.强调定向活检提高诊断率,权衡利弊实施联合治疗、规范施行化疗方案,观察研究改善给药方法提高药效;对国内可诱发PLB危险人群发病要引起关注研究.

    作者:李明洙;罗力;富春雨;窦长武;王涛;李云霞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浅谈医学人文学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医学人文学之所以在医学教育中受到重视,主要是由于生物医学的失人性化以及现代医学面临的种种道德困惑.医生和研究人员,惯于使用生物医学模式的思维和实证主义视角,去解决医学生活中的非医学问题,但由此而生的复杂问题由于医生们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贫乏而无法圆满解决.因此目前应把医学人文学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学会用人文科学方法或思考方式观察分析医学中的非医学问题.

    作者:李蔚;岳冬青;高进;张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安宫黄体酮用于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的研究

    目的:观察安宫黄体酮对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的疗效.方法:将排除宫腔内滋养层细胞残留的98例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安宫黄体酮12mg qd×7d治疗)和对照组46例(益母草颗粒剂20g bid×7d治疗).结果:应用安宫黄体酮后3d内阴道出血停止,撤退出血后B超示宫腔内1cm以下的异常回声消失率达83.3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安宫黄体酮对除外宫腔残留的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止血迅速、有效.

    作者:刘萍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聚合氯化铝的合成与性能表征

    目的:本文合成了聚合氯化铝(PAC)与市售PAC进行絮凝效果及性能的对比.方法:以来源广泛的高岭石为原料采用一步酸溶法,正交设计确定佳合成条件,合成了PAC.结果:对自制PAC进行性能测试,盐基度为83.45%,符合我国规定要达到50%以上的要求.结论:以处理黄河水及生活污水的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和去浊率为指标在投药量相同的条件下对自制PAC与市售PAC进行絮凝效果及性能的对比,从中可看出自制PAC其效果优于市售PAC,尤其表现在去浊率上.

    作者:赵登亮;王来兵;邵红霞;许茂;刘启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CYP1A1和GSTM1基因多态性与肿瘤易感性的研究进展

    代谢酶基因多态是肿瘤遗传易感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体内参与毒物代谢的酶主要有细胞色素P4501A1(CYP1A1)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它们均存在基因多态现象.有研究表明,CYP1A1基因多态与肺癌、食管癌等肿瘤有关,但结果不一致.

    作者:常福厚;格根通拉嘎;张晓梅;苗素平;齐君;扈廷茂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同种原位心脏移植二例报告

    目的:报告2例原位心脏移植的初步体会.方法:2003-08与2004-12进行了2例原位心脏移植,1例为瓣膜型心肌病,另1例是扩张型心肌病.采用冷晶体停跳液顺灌进行供心保护,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双腔静脉法原位心脏移植手术.免疫抑制方案采用赛尼哌及环孢素A、骁悉、甲基强的松龙三联. 结果:1 例术后52h右心衰竭至全心衰竭死亡;另1例围术期无急性排斥反应及感染发生.心功能恢复至Ⅰ级,术后存活8mo.结论:合理选择受体,良好的心肌保护、术后合理的监测与抗排异治疗是心脏移植成功的关键.

    作者:朱宪明;刘志平;赵龙;王坚;李淑珍;孟爱荣;邱能庸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根据日本乡村绝经后妇女腰椎骨密度的随访研究制定骨质疏松的护理卫生方针

    为了检测妇女绝经后发生骨量减少的相关指标进而倡导依据生活方式的特点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发生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护理方针,我们对日本乡村的绝经后妇女(末次月经后六个月或更长时间算起)进行了为期4a的随访.我们运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对腰椎骨密度(BMD)进行检测并对各种变量,包括年龄、绝经时的年龄、骨折史、日常摄奶量以及吸烟习惯进行多元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因素对于腰椎骨密度(BMD)的恢复是不相关联的.在这些变量中,骨折史被证明对于相关人群是具危险性的,这些对象有高比例的骨量减少(6.6%),其次是不规律的摄奶(13.6%)和吸烟(9.3%).在护理中使用的作用于足跟骨的检测骨密度的设备被证实与作用于腰椎的DXA设备可以相互替代.依据这些结果,针对居住在日本乡村的绝经后妇女制订了相应的预防骨质疏松的方针.这些卫生指导方针依据特定区域的生活方式而制定并可适用于其他的人群和区域.在本文中,作者列出了不同的有助于预防绝经后妇女出现骨质疏松的方法并进行了调查.

    作者:梶田悦子;Masayuki Iki;Harumi Nishino;Sumie Mitamura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头转动试验和TCD,MRA对椎动脉狭窄性眩晕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研究头转动试验(转颈,屈颈及头后仰)与经颅多普勒(TCD)、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椎动脉(VA)狭窄性眩晕的临床诊断价值及相互关系.同时对VA狭窄性眩晕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方法:100例VA狭窄性眩晕病人,经头转动、屈颈和头后仰试验与TCD和MRA检查进行比较.同时进行排除非VA狭窄所致眩晕的其他疾病的相关检查.结果:经头转动试验可诱发病人眩晕症状者78例.其中44例屈颈及仰头试验也出现眩晕.TCD检查双侧VA血流不对称73例.MRA检查双侧椎动脉不对称95例,另有5例为双侧椎动脉狭窄.结论:头转动试验对VA狭窄性眩晕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TCD诊断VA狭窄准确率相对较高.MRA对确定VA狭窄诊断价值高.

    作者:李泽宇;李文霞;张国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内蒙古医科大学

主办:内蒙古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