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缺血后Caspase-3蛋白Bcl-2和Bax基因表达在神经损伤中的作用

刘广义

关键词:脑缺血, Caspases-3蛋白, Bax, Bcl-2基因, 神经元凋亡, 神经损伤
摘要:目的:探讨实验性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Caspases-3蛋白、Bax和BcL-2基因调控神经元凋亡的作用机制与临床意义.方法: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2只.实验组大鼠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再灌注后2组大鼠均于不同时间点进行神经功能评分(Bederson评分)、按Feeney评分测定整合及协调功能,检测前肢放置试验和运动功能得分;利用TUNEL法观察脑神经元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缺血区Caspases-3、Bax和BcL-2阳性神经元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大鼠再灌注6 h~7 d时 Bederson和Feeney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前肢放置检测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0.01).14 d各项检测指标转为正常,与对照组相同.再灌注48 h点实验组大鼠皮质及海马区TUNEL、Caspase-3和Bax阳性神经元达高峰,然后开始下降,14 d接近3 h点表达,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再灌注6 h~7 d点皮质海马区Bcl-2阳性神经元表达呈降低趋势,14 d接近3 h点.结论:脑缺血后Caspases-3蛋白、Bax和Bcl-2基因表达调控神经元凋亡并促进神经损伤.
中国康复杂志相关文献
  • 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出血术后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66例,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各33例,均按脑出血术后常规治疗及护理.训练组配合系统的康复训练,包括早期良肢位保持及床上训练、痉挛期体位转换及恢复期步态及行走平衡训练,训练中针对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治疗前后2组均采用Fugl-meyer(FMA)评定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ADL能力.结果:治疗4周时,2组Barthel指数和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0.01),训练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时,训练组各项指标评分与4周时比较继续上升(P<0.01),对照组则上升不明显.结论: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显著促进作用.

    作者:李军清;田红艳;向成玲;李元春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神经阻滞联合手法治疗颈源性疼痛

    目的:观察神经阻滞联合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颈源性头痛患者30例,其中颞部疼痛患者行耳颞神经阻滞,顶枕部疼痛患者行颈椎旁神经阻滞,均配合手法治疗.结果:治疗2周后,30例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总有效率93.3%;头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结论:针对颈源性头痛的不同部位采用神经阻滞并联合手法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疼痛.

    作者:邓海峰;石丽宏;张桂芝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感应电治疗眼轮匝肌痉挛34例

    自1989年起我科共收治眼轮匝肌痉挛患者34例,均经神经内科确诊,排除其它原因所致的患者,男13例,女21例;年龄25~56岁,平均38岁;病程5 d~5年,其中5~10 d 24例,11~35 d 8例,均表现为单侧眼肌痉挛,其余2例病程3个月及5年,表现为双眼频繁痉挛性收缩,收缩幅度较大,严重影响正常视物;服用安定和654-2等药物治疗无效.

    作者:王锡民;王芸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康复治疗结合面肌运动训练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目的:观察康复治疗结合面肌运动训练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73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分为A组35例和B组38例,均给以常规药物、理疗和针刺治疗.A组同时结合面肌运动训练.结果:治疗21 d后,Sunnybrook神经功能评分2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2组间比较,A组提高幅度高于B组(P<0.05).临床疗效比较,A组痊愈显效率明显高于B组(65.8%与51.4%,P<0.05).结论:康复结合面肌运动训练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肌运动功能的提高有显著促进作用.

    作者:韩肖华;叶飞;柯志刚;刘学敏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功能评定与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的基本思想为通过适度限制健侧肢体的活动来强制使用患侧肢体,经过几个阶段的综合运动训练后,随着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患肢功能可得到明显改善,从而达到预期治疗目的[1].根据CIMT的治疗原理,也可将它归入神经康复技术范畴.经典的CIMT主要集中在脑卒中或脊髓损伤后的偏瘫、截瘫等的肢体功能障碍恢复训练上,目前CIMT的应用范围不再局限于以上范围,而是逐渐扩展到对失语症、儿童脑瘫、患肢痛和局部手指张力障碍以及下肢功能障碍等的康复治疗中[1].CIMT用于上肢康复治疗的报道较多,但用于下肢的较少.本文综述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及相关评定在下肢运动功能恢复中的作用.

    作者:罗媛媛;王欢;关爽;刘忠良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型与血浆纤维蛋白原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检测冠心病中医各证型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浓度,为冠心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方法:179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按中医辨证分为心血瘀阻29例、痰浊内阻27例、阴寒凝滞33例、心肾阴虚30例、气阴两虚33例及阳气虚衰27例共6型,与排除冠心病的体检人员(对照组)30例均进行血浆FIB浓度测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患者FIB浓度均值明显升高(P<0.05);冠心病组中各证型间比较,阳气虚衰型FIB浓度>阴寒凝滞型>痰浊内阻型>气阴两虚型>心血瘀阻型>心肾阴虚型.阳气虚衰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其FIB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各证型(P<0.05).结论:FIB浓度的变化可能与冠心病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在不同证型中阳气虚衰型FIB浓度增高其临床指导意义更大.

    作者:徐采云;邢之华;刘卫平;杨天伦;肖艳平;崔寒尽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行为治疗对老年慢性精神分裂症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基础生活护理及行为治疗对老年慢性精神分裂症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122例老年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行为组59例与对照组63例,均按常规给予基础生活护理.行为组同时采用行为疗法训练患者遵守作息时间、完成劳动技能训练及参加集体娱乐活动,并制定奖惩制度等.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按WHO推荐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ADL量表评分,行为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基础生活护理并用行为疗法对改善老年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不良行为,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有显著作用.

    作者:曾妙容;刘建伟;刘旭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泽桂癃爽及坦索罗辛联合超短波在Ⅲ型前列腺炎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超短波辅助治疗Ⅲ型前列腺炎(CP)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Ⅲ型CP患者116例,随机分为A、B 2组各58例,2组均采用坦索罗辛0.2 mg/d及泽桂癃爽2粒/d治疗.A组同时辅以超短波治疗,每日1次,15 min.结果:治疗1个月后按美国国立卫生院制定的CP指数(NIH-CPSI)评分,2组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A组明显低于B组(均P<0.05);临床疗效比较,A组治愈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B组(72.4%、89.6%与50.0%、68.9%,P<0.05).结论:超短波辅助治疗对提高Ⅲ型CP的临床疗效有明显促进作用.

    作者:段志国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头体针治疗宫颈癌术后顽固性尿潴留1例

    2009年11月来我科就诊的宫颈癌术后尿潴留患者1例,年龄40岁,于2009年6月行宫颈癌根治手术,术后留置导尿管出院.出院后行体针治疗(具体不详),效果不明显,曾数次自行拨除导尿管,均未成功.就诊时面色苍白,留置导尿管,尿液色淡黄,无明显絮状物.治疗以头、体针结合治疗.头针取足运感区,局部常规消毒后,用0.35mm×40 mm不锈钢毫针沿皮刺入帽状腱膜下肌层,行快速捻转手法,150~200 r/min,持续1 min;体针取气海、关元、水道、归来(避开腹部切口)等穴斜刺,使针感放射至会阴部,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得气后针感向上传导,三阴交穴强刺激,均5 min行针1次,留针20 min,均每日1次.

    作者:丁晓虹;王潇;罗敏;龙桂花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电针夹脊穴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各40例,均采用电针夹脊穴治疗,A组加用患处刺络拔罐治疗.结果:治疗10 d后,A组平均止痛和结痂时间均较B组短(P<0.01);临床疗效比较,A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B组(52.5%、97.5%与27.5%、87.5%,P<0.01).结论:电针夹脊穴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提高疗效.

    作者:邹燃;张红星;黄国付;周利;李璇;刘银妮;魏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综合康复疗法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影响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作用.方法:6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分为3组,均按脑卒中常规治疗,A组21例同时加用吞咽功能训练、项针疗法及低频电刺激;B组20例加用低频电刺激及项针疗法;C组19例给予低频电刺激.结果:治疗3周后,3组吞咽及言语功能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A组高于B、C组(P<0.05,0.01);临床疗效比较,痊愈显效率及总有效率A组>B组>C组(P<0.05,0.01).结论:多项适宜的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改善和恢复有很大作用.

    作者:唐强;边静;王艳;全成福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偏头痛患者精神状态异常与血浆5-HT水平的关系

    目的:探讨偏头痛患者精神状态异常与血浆5-羟色胺(5-HT)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40例偏头痛患者和30例正常人(对照组)均进行抑郁和焦虑自评量表(SDS、SAS)、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血浆5-HT浓度的差异,分析偏头痛组患者精神状态异常与血浆5-HT浓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偏头痛组SCL-90总分、阳性项目数、阳性项目均分显著升高,其各因子分中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惧评分显著升高;SAS和SDS标准分亦显著升高(均P<0.01).血浆5-HT浓度,偏头痛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偏头痛组血浆5-HT浓度与SCL-90总分及躯体化、焦虑、抑郁、敌对和恐惧等因子分呈明显正相关(R=0.344~0.458);与SDS和SAS标准分呈明显正相关(R=0.323、0.271).结论:偏头痛患者存在精神状态异常和血浆5-HT浓度的升高,且精神状态异常与血浆5-HT浓度的升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赵斌;朱玉媛;王世凤;席刚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疗法对肩手综合征的治疗作用.方法:126例肩手综合征患者分A组68例和B组58例,A组给予康复宣教、心理疏导、保持良肢位、患肢向心压缩性缠扎法、主被动运动及针刺等.B组按常规对肢体进行良肢位护理及主被动活动等.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简式Fugl-Meyer评分达63~66分的例数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A组高于B组;临床疗效比较,A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B组(63.2%、94.1%与32.8%、74.1%,P<0.05).结论:规范系统的综合康复疗法可提高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患肢功能和临床疗效.

    作者:白坤常;岳寿伟;殷翠萍;宋成忠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护理干预对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穴位注射后局部不适的疗效

    目的:观察实施护理干预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穴位注射后局部不适的缓解及疗效.方法: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均予颈夹脊穴注射当归注射液治疗.干预组配合实施心理护理、日常生活指导等干预.结果:治疗14 d中,干预组出现不适患者的例数及不适持续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MPQ疼痛量表各单项目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正确的、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缓解患者穴位注射后局部的不适感,促进局部药物的吸收,对提高临床疗效有较好作用.

    作者:陈可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针刺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踝关节过度跖屈的疗效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痉挛型脑瘫(CP)踝关节过度跖屈的临床效果.方法:痉挛型CP患儿80例,采用双盲法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各40例,均给予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推拿、理疗及水疗等综合治疗.针刺组增加头部相应区域及肢体穴位针刺治疗.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以踝关节活动度范围为标准制定疗效,针刺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45.0%、82.5%与20.0%、55.0%,P<0.05).结论:痉挛型CP患儿在治疗中配合针刺治疗,可促进疗效的提高.

    作者:吴青伟;王立苹;庞伟;赵彦博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康复干预治疗对儿童吉兰-巴雷综合征的近期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早期康复干预治疗对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儿肌力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GBS患儿分为康复组16例和对照组20例,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同时按肢体受累程度制定康复治疗方案,包括运动疗法、理疗及针刺等.治疗前后采用徒手肌力试验lovett的6级分级法及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评价2组的疗效.结果:治疗21 d后,2组患儿肌力及G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康复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辅以早期康复干预可提高GBS患儿的肌力.GMFM可用于GBS患儿康复疗效的评价并对康复训练方案的制定有指导作用.

    作者:高媛媛;杨思达;李金玲;何馨;郑可鲁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电针加中药及认知行为干预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近年来我科收治交感型颈椎病患者38例,均首次发病,符合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及分型[1],X线片见钩椎增生,椎间孔变狭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有不同程度错位[1],男11例,女27例;年龄26~56岁,病程5 d~3年.38例患者均采用电针、中药、心理疏导及体能训练等治疗.①电针:主穴取颈夹脊、风池、内关、天窗、阿是穴.配穴根据临床症状,心率失常配神门穴;心绞痛配心俞、厥阴俞、督俞及膻中穴;高血压配曲池、太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穴;多汗配复溜、合谷穴.颈夹脊穴以针刺呈45°角向中心线方向斜刺约50 mm,得气后左右各接电极,疏密波,耐受限.内关穴10 min运针1次,余穴常规操作,留针20~30 min,每日1次.

    作者:望庐山;彭力;周立志;方伟;黄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局部亚低温治疗胆红素脑病仔兔脑组织的病理变化

    目的:观察胆红素脑病仔兔在贴敷式局部亚低温不同时间窗内脑组织的病理变化.方法:56只出生2~5 d的新西兰仔兔腹腔注射胆红素200 μg/g,成功建立胆红素脑病模型,随机分为A、B 2组各28只,A组仔兔造模后即给贴敷式局部亚低温治疗,B组不予处理.在造模后0、6、12及24 h各点2组分别取7只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和检测脑组织胆红素的浓度.结果:B组造模6 h点可见神经元体积增大,肿胀,核略偏位,细胞核变化不明显;12 h时神经元体积明显缩小,略呈三角形,细胞核浓缩,核形不规则;24 h神经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空泡出现.A组12及24 h点神经元形态结构异常改变和胆红素浓度均显著低于B组(P<0.01).结论:贴敷式局部亚低温可明显减轻胆红素脑病脑组织的病理变化,对脑组织具有治疗及保护作用.

    作者:王丽梅;马艳辉;金翊思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运动并呼吸训练在慢阻肺康复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运动并呼吸训练对慢阻肺(COPD)患者的影响.方法:COPD缓解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与训练组各30例,均常规治疗.训练组增加运动和呼吸训练.结果:治疗2个月后,肺功能检测,FEV1(%)及FEV/FVC值训练组明显高于治疗前和常规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临床自觉症状与治疗前比较,2组均有明显改善.结论:运动并呼吸训练能显著改善缓解期COPD患者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冯利君;易新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健康教育对自我间歇性导尿患者依从性的作用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自我间歇性导尿患者治疗依从性的作用.方法: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采用自我间歇性导尿术.依从组同时配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健康教育干预;对照组在患者出现问题时给予常规解释和指导.比较2组治疗后治疗依从性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经过28 d的干预治疗,干预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健康教育干预的患者能很好遵照医嘱自我执行间歇性导尿术,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

    作者:孟玲;时丽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中国康复杂志

中国康复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