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瘫对患儿父母生存质量的影响

林青梅;刘振寰;万瑞平;赵勇;钱旭光;李素萍;马美美

关键词:脑瘫, 父母, 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子女患有脑瘫对父母生存质量的影响程度.方法:采用SF-36作为儿童父母生存质量的测定工具,分别对113例脑瘫患儿父母(脑瘫组),52例一般疾病患儿父母(疾病组)及314例正常儿童父母(正常组)进行生存质量测定量表(SF-36)评定,并比较三者间的差异.结果:脑瘫组父母SF-36各单因素在生理职能(73.4±38.9)、躯体疼痛(83.4±16.6)、一般健康状况(66.2±21.4)、精力(65.0±20.8)、社会功能(80.2±19.7)、情感职能(62.4±43.4)及精神健康(69.8±17.3)7个领域的生存质量均低于正常组(90.9±37.0、87.7±15.6、80.2±15.2、76.7±15.6、92.8±29.4、88.4±25.9、82.3±28.0,P<0.05);在精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方面低于疾病组(75.7±15.3、88.9±14.3、80.8±12.6,P<0.05).结论:子女患有脑瘫给父母的生存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社会要高度关注这类疾病患儿的家庭.
中国康复杂志相关文献
  • 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及胃动力的影响

    目的:了解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胃动力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90例FD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30例.A组针刺足阳明胃经特定穴冲阳、丰隆、足三里、梁丘;B组口服西药伊托必利片;C组针刺足阳明胃经非特定穴条口、犊鼻、阴市、伏兔.分别对3组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及胃电图检测.结果:治疗14 d后,3组临床疗效评定,A组痊愈、显效及总有效率均显著优于B、C组(P<0.01);B组优于C组(P<0.05).胃电图的频率、振幅及节律在治疗后A组与治疗前、餐前及B、C组比较均有显著提高(P<0.05,0.01);B组高于C组(P<0.05);C组治疗前后比较变化不明显.结论:针刺特定穴能明显改善胃动力,促进消化,对FD患者有较好疗效.

    作者:杨敏;张红星;邹燃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运动再学习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平衡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运动再学习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静脉滴注甘露醇及丁咯地尔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运动再学习法训练,包括仰卧位床边坐起、坐位平衡、站与坐起、站位平衡及行走训练等.结果:治疗后3、7及14 d 2组眩晕等级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P<0.05和0.01),观察组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Berg平衡量表评分在3、7及14 d时2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上升(P<0.01);观察组各时间段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脑干诱发电位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3、7 d时Ⅰ~Ⅲ波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4 d时观察组潜伏期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配合运动再学习法有显著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平衡功能恢复的作用.

    作者:龚树辉;杨继文;李忠权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183例痉挛型脑瘫的临床分析

    2006年1月~2008年2月我科收治痉挛型脑瘫(CP)患儿183例,均符合小儿脑瘫诊断标准及分型[1],男107例,女76例;年龄6个月~7岁.根据临床分类、并发症、MRI及病因对183例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毛英丽;王爽;逄海峰;贾飞勇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神经肌肉电刺激为主治疗腓神经损伤36例

    2007年1月~2008年9月我院住院及门诊就诊的腓神经损伤患者36例,均符合腓神经损伤诊断标准[1],并经肌电图确诊,男17例,女19例;年龄30~57岁,病程14~65 d.病因为腓骨头骨折,臀部肌肉注射,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撕裂伤或医源性损伤.36例患者均采用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及手法按摩.

    作者:陈钰杰;张瑾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综合治疗与单纯牵引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疗效

    目的:比较单纯牵引与综合物理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11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54例,均采用腰椎间歇牵引治疗;观察组同时配合微波及温热式低周波疗法.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治愈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77.4%与50.0%,P<0.05),总有效率,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91.9%与90.7%).结论:综合物理治疗更能显著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贞;凌隽;瞿昱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比较脊柱节段稳定性训练与传统方法治疗下背痛的效果

    目的:比较脊柱节段稳定性训练(SSE)与传统方法治疗下背痛的疗效.方法:下背痛患者56例,分为SSE组31例和对照组25例,均采用传统方法治疗,SSE组同时加用脊柱节段稳定性训练.结果:治疗3个月时SSE组休假天数、数字疼痛评分(NRC)、Oswextry量表(ODI)及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F-36)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复发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及12个月时SSE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柱节段稳定性训练治疗下背痛能在短期减少复发次数,疗效保持时间长,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张颖;张洁;马洪喜;张洪耀;杜金刚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小脑电刺激治疗对小儿脑瘫康复疗效的影响

    目的:观察小脑电刺激治疗小儿脑性瘫痪(CP)的疗效.方法:59例CP患儿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28例,均采用运动及作业疗法等康复训练,观察组同时接受小脑电刺激治疗.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0.05);2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康复训练联合小脑电刺激治疗可更显著促进脑瘫运动功能发育,提高ADL能力.

    作者:周青蕊;景玉珍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95例,随机分为注射组28例,针刺组27例和电针组28例,均取患者双侧C5,6夹脊穴,分别给予当归注射液注射、针刺及电针治疗,每日1次.结果:治疗2周后,注射组疼痛评分均明显优于针刺组及电针组(P<0.05),针刺组与电针组则疗效相当.结论:与其他疗法比较,当归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更能显著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

    作者:刘悦平;胡晶晶;张唐法;张红星;周利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复杂性上肢离断再植术及术后康复治疗

    目的:探讨复杂性上肢离断再植术及术后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复杂性上肢离断患者24例,均行骨折固定及无创血管神经修复断肢再植术;术后配合理疗及功能训练等康复治疗.结果:术后康复治疗10周后,24例再植上肢全部成活20例;19例经6个月~6年随访,达优5例,良9例,差4例,劣1例.结论:复杂性离断上肢只要肢体远端较完整均可再植,术后配合有效康复治疗,再植上肢可恢复较满意的功能.

    作者:冯亚高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电针结合经颅磁刺激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pCREB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经颅磁刺激(rTMS)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磷酸化环腺苷酸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表达的影响及其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75只,随机分为A、B、C、D及E组各15只,A组为正常对照,B、C、D及E组大鼠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术后A、B组不实施处理,C组进行电针治疗,D组给予rTMS治疗,E组给予电针及rTMS联合治疗.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脑缺血后第7、14及28 d 3个不同时相大鼠海马胞核内pCREB的表达,并观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变化.结果:脑缺血后不同时相点缺血侧海马pCREB阳性表达和灰度值,B组在7 d时高于A组,28 d时低于A组(P<0.05),14 d时与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C、D组和E组各时相点均高于B组,7及14 d时高于A组(均P<0.05),28 d时与A组比较无差异;E组7及14 d时相点均高于C及D组(P<0.05);C与D组各时相点均无差异.各时相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D组和E组均较B组下降(P<0.01),尤以E组为明显.结论:电针结合rTMS对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CREB的表达增强可能是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之一.

    作者:黄国付;黄晓琳;郭铁成;陈红;韩肖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桥式运动方法在偏瘫型脑瘫患儿中的应用

    在脑瘫中有30%的患儿表现为偏瘫[1].本文探讨各种桥式运动训练方法对偏瘫型脑瘫患儿步态改善的作用.1 偏瘫患儿主要运动特点偏瘫患儿早期多出现肌张力增高,平衡反射落后,常见患侧跌倒,因此为保持平衡多利用健侧,健侧为代偿患侧立直反应与平衡反应的缺失而表现过度的活动异常模式.

    作者:慕德英;姜志梅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植物油中d-α-生育酚对乙醇诱发脑氧化应激的影响

    目的:观察植物油中提取的d-α-生育酚对乙醇诱发的小鼠脑氧化应激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昆明种小鼠(VE组)27只,每天给予2.4 g·kg-1 bw乙醇30 min后,再给予25、50、100 mg·kg-1 bw·d-1 3个不同剂量的d-α-生育酚,同时设正常组(NC组)9只和乙醇组(EC组)9只,乙醇2.4 g·kg-1 bw·d-1灌胃.60 d后测定各组血清、脑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及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与NC组比较,EC组MDA水平显著升高,SOD、GSH-Px活性显著下降(P<0.05).VE组小鼠摄入乙醇60 d后,脑组织氧化应激水平明显增高,与EC组比较,25 mg·kg-1 bw·d-1 d-α-生育酚干预后,脑GSH-Px、SOD活力明显升高,MDA含量显著下降;50 mg·kg-1 bw·d-1d-α-生育酚干预后,脑GSH-Px明显升高,MDA含量显著下降;而SOD活力在数值上虽然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 mg·kg-1 bw·d-1d-α-生育酚干预未见上述改善作用.结论:适宜剂量的d-α-生育酚可以通过直接抑制脂质过氧化对乙醇诱发的脑组织氧化应激起保护作用.

    作者:汪求真;马爱国;张超英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社区康复管理对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效果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社区防治管理工作后的疾病转归.方法:对3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均接受家庭访视、治疗干预、康复训练及健康教育等社区康复管理.结果:36例患者经过1年的康复管理后,服药依从性、能从事临时性工作及完成简单家务劳动等均较管理前有明显提高;再住院率及无劳动能力的患者明显减少(P<0.05或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持续系统的社区康复管理,可显著改善精神症状,提高社会功能、恢复劳动能力,减少复发率.

    作者:王刚;李佳;杨永亮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慢性精神分裂症社区康复干预前后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社区综合康复干预措施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与社会功能改善的作用.方法:46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均采取生活技能指导、社会活动参与、心理干预等综合措施进行康复干预,应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筛选评定量表(SDSS)对干预前后的精神症状和社会功能进行评定.结果:康复干预6及12个月时PANSS、SDSS评分大多数项目与康复干预前比较有明显下降(P<0.05及0.01).结论:社区内坚持系统的综合康复干预措施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改善,社会功能恢复与维持具有较明显的作用.

    作者:陆德青;肖刚;李淑香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高压氧治疗对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促醒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对持续性植物状态(PVS)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58例PVS患者随机分为HBO组和对照组各29例,均采用药物对症支持治疗和常规护理,HBO组配合HBO治疗.结果:治疗6个月后,2组PVS疗效评分比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HBO组提高更明显(P<0.05).结论:HBO对于促进PVS患者意识恢复具有较好疗效.

    作者:吴东;朱崇田;石娜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环氧酶2介导鞘内注射血小板活化因子诱发的触觉痛敏和热痛敏

    目的:研究环氧酶(COX)及前列腺素(PGs)在鞘内注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诱导大鼠痛敏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鞘内置管的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脊液组(注射人工脑脊液),PAF组(鞘内注射PAF),盐水组(注射盐水),SC-560组(注射PAF及SC-560),NS-398组(注射PAF及NS-398),吲哚美辛组(注射PAF及吲哚美辛)各10只.各组注射前及鞘内给药后均检测大鼠机械缩爪阈值和热缩爪潜伏期,每15 min测1次,5 h后RT-PCR和放射免疫分析检测腰段脊髓COX-1,COX-2 及COX-3的表达和PGE2的含量.结果:鞘内注射PAF后的PAF组迅速诱发大鼠触觉痛敏和热痛敏,并诱导脊髓COX-2表达增强和PGE2含量升高;与PAF组比较,NS-398组和吲哚美辛组能明显抑制PAF诱发的痛敏和脊髓PGE2含量升高.结论:鞘内注射PAF可诱发大鼠触觉异常痛敏和热痛敏;脊髓COX-2的激活和表达增强以及PGE2的产生可能参与其机制.

    作者:马国平;杨京利;田玉科;刘菊英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围手术期护理

    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是将一根特制的电极导管送到心脏的特定部位,然后经导管输入射频电流,通过热效应造成局部心肌组织的变性失活、发生凝固性坏死[1].

    作者:孙冬玲;肖竹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西酞普兰与米氮平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西酞普兰与米氮平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61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A组30例和B组31例,分别给予口服西酞普兰和米氮平片治疗,疗程8 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副反应.结果:A组和B组痊愈显著进步率分别为83.3%和87.1%,疗效相当.HAMD评分A组治疗2周末,B组治疗1周末时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0.01,0.05);治疗4、8周末时2组下降更显著(P<0.0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ESS评分在治疗1、2周末时,A组总分稍高于B组,但4、8周末时则明显低于B组.结论:西酞普兰和米氮平均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安全有效药物.西酞普兰副作者轻微,易长期服用;米氮平起效快,对于睡眠差,焦虑明显患者适用.

    作者:朱建中;周兆新;李志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有氧操对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目的:探讨有氧操训练对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效应.方法:100例女大学生随机分为2组各50例,实验组学生采用自编的有氧操(3套),3次/周,60~90 min/次;对照组学生按照学校要求,每周3次课外活动.2组均进行18周的观察.结果:实验组训练后,与训练前及对照组比较,锻炼感觉量表(EFI)的各分量表评分(除疲劳感外)均显著提高,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评分显著下降(均P<0.05,0.01);身体形体及机能指标(体重、上臂围、腰围、大腿围、小腿围、三头肌位)、体脂百分比、体脂重、腰臀比、肺活量、800 m跑、仰卧起坐、体前屈等与训练前及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改观(P<0.05或0.01).结论:适宜的有氧操训练能消除体内多余脂肪、降低体脂,有效改善心肺功能,提高人体的有氧耐力,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张春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地震救援人员早期心理状况分析

    目的:调查和分析汶川地震救援某部队官兵早期心理健康状况,为部队心理健康服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336例参加抗震救灾的某部队官兵进行测评和心理晤谈,并依据救援种类、独生子女等分组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SCL-90结果显示救援部队躯体化因子分显著高于地方常模(P<0.05),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及偏执等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地方常模(P<0.01或0.05);参加搬运尸体组的躯体化因子分、强迫、焦虑及敌对性因子分均显著高于未搬运尸体组(P<0.01或0.05);独生子女SCL-90躯体、抑郁和焦虑因子分高于非独生子女.结论:抗震救灾早期救援部队官兵总体心理状态良好;搬运尸体组和独生子女组救援人员的应激反应水平较高.

    作者:陈文军;浦金辉;邓胜平;徐志鹏;武强;吴乐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中国康复杂志

中国康复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