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管内皮细胞与心脑血管疾病

常小荣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 心脑血管疾病, 调节血管, 血栓形成
摘要:血管内皮细胞(VEC)为覆盖于血管内腔表面的一层单层连续细胞,除具有血管屏障作用外,还具有以下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中国康复杂志相关文献
  • 血管内皮细胞与心脑血管疾病

    血管内皮细胞(VEC)为覆盖于血管内腔表面的一层单层连续细胞,除具有血管屏障作用外,还具有以下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作者:常小荣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糖尿病患者实施康复教育的效果

    目的:探讨康复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150例糖尿病患者运用康复教育程序确定个体化的教育目标,因人辨证施教.在患者出院后随访24个月,并根据患者反馈的信息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康复教育在保持血糖正常水平,预防或减少糖尿病的复发、急性及慢性并发症具有明显效果.结论:康复教育可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病床周转率,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密切护患关系,提高护士素质.

    作者:汪晓红;罗丽英;蔡南哨;黄少娟;莫凤梅;曾燕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脑神经生长素治疗血管性痴呆

    目的:评价脑神经生长素对血管性痴呆(VD)患者的疗效.方法:84例VD患者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0例,均正规应用金纳多注射液治疗3周(每日70 mg) .观察组同时静脉滴注脑神经生长素,每次 10 mg,每日l次;对照组应用ATP 40 mg,辅酶A l00 u,胞二磷胆碱0.5 g.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olstein 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作为疗效评定指标.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治疗前后MMSE比较,治疗组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前后ADL积分比较,治疗组明显下降(P<0.01),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改善.结论:VD所致痴呆在某些功能上是可逆的,应用脑神经生长素治疗可以延缓病情恶化,减轻症状,改善记忆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高亮;郑广顺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的相关因素和行为干预的有效性.方法:利用交谈、问卷等方法分析31例精神病患者自杀的原因,针对性开展护理干预.结果:31例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2年6个月,无1例自杀.结论:有自杀倾向的精神病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可减少或杜绝自杀行为的发生.

    作者:周芙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急性脑血管病死亡病例医院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ACVD)死亡患者医院感染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994年12月-2002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2 52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死亡的228例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住院期间死亡的228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62例(27.2%),其中127例脑出血患者发生医院感染29例(22.8%),101例脑梗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3例(32.7%).>60岁发生医院感染39例(63.0%),感染大多发生在住院的2~20 d,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52.6%),其次为泌尿道感染 (24.4%),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以 G-菌和真菌为主(41.7%、35.4%),其次为G+菌(22.9%).结论:老年、意识障碍、住院日、侵袭性操作、泛用抗菌药物是导致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在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特别要加强基础护理,针对各种相关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综合防治措施.

    作者:邓敏;江新姣;杨汉菊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中药薰洗疗法治疗跟痛症85例

    门诊就诊的跟痛症患者120例,分为2组.①中药组85例,男47例,女38例;年龄26~76岁,平均51.6岁;病程3个月~7年,平均1年8个月;单侧发病61例,双侧24例;X线示骨质增生或骨质疏松28例.②扶他林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27~74岁,平均50.5岁;病程2个月~6.5年,平均1年6个月;单侧发病24例,双侧11例;X线示骨质增生或骨质疏松12例.

    作者:杜长欣;黄蔚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综合疗法治疗闭合性损伤后血肿35例

    闭合性损伤后血肿患者35例,男18,女17例;年龄25~64岁;病程3~15d;损伤部位在踝关节10例,右手2例,右面颊4例,左面颊2例,腓肠肌3例,胸壁6例,左上臂5例;损伤局部软组织肿胀、皮下青紫瘀血、疼病,触之有囊性波动感,部分伴皮温增高,邻近关节活动爱限,肿胀面积(2.0×3.0)cm2 ~(6.0×8.0)cm2,皮肤无破损.

    作者:梁英;李军;肖良晋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左旋四氢巴马汀对大鼠脑复苏炎症反应的影响

    目的:探讨左旋四氢巴马汀(L-Tetrahydropalmatine, L-THP)对脑复苏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四血管阻塞的方法,复制出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法、原位杂交法和原位末端标记法分别检测假手术组(A组)、全脑缺血再灌注组(B组)、左旋四氢巴马汀治疗组(C组)海马CA1区核因子κB(NF-κB) 、白介素1β mRNA(IL-1β mRNA)及细胞凋亡数的变化.结果:与A组比较,B组海马CA1区NF-κB 和IL-1β mRNA的表达及细胞凋亡数明显增加(P< 0.01);NF-κB和IL-1β mRNA的表达分别于再灌注6和 12 h达到高峰,并持续到48h;细胞凋亡数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多(P< 0.01).L-THP治疗后,NF-κB和IL- 1β mRNA的表达下降,细胞凋亡数减少(P<0.01).结论:在脑复苏救治过程中,L-THP可抑制NF-κB与IL- 1β mRNA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细胞凋亡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作者:刘德红;陈燕启;杨光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降脂活血片治疗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症

    目的:观察降脂活血片治疗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疗效.方法:应用降脂活血片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ASO)患者26例,于治疗前后观察肢体彩色多普勒血流图、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液流变学、甲襞微循环的指标变化.结果:应用降脂活血片后微循环障碍得到改善,血液流变学各项异常指标均有明显好转.结论:降脂活血片是中成药,具有降脂、抗凝、溶纤、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的一种有效药物.

    作者:吴献华;杨祖旺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躯体疾病合并抑郁症的发病情况及其治疗

    目的:观察躯体疾病合并抑郁症的发病情况以及不同治疗措施的疗效.方法:68例患有躯体疾病患者填写Zung量表(抑郁症自评表),按Zung量表评分标准,>40分且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的患者诊断为抑郁症.结果:内科疾病组55例中25例(45.6%)患有抑郁症,显著高于体检组13例中2例(15.4%)患有抑郁症(P<0.05);对内科疾病组25例抑郁症患者中的10例,在躯体疾病和心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其有效率80.0%,显著高于未加用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患者(40%,P<0.05).结论;躯体疾病患者常合并有抑郁症;对这些患者同时给予适当的抗抑郁症药物治疗可以提高躯体疾病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建;张艳;朱欢丽;糜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低频脉冲电磁场治疗骨痛的短期效果

    目的:探讨低频脉冲电磁场治疗骨质疏松症骨痛的短期疗效.方法:62例骨质疏松症骨痛患者分为2组,均采用药物静脉滴注及适当体育锻炼等治疗,康复组患者加用低频脉冲电磁场治疗.结果:治疗后骨痛评分及疗效比较,康复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低频脉冲电磁场治疗仪可用于提高骨质疏松症骨痛的短期治疗效果.

    作者:官昌伦;王美江;付斯瑜;陈东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三棱针刺血络治疗失眠

    目的:观察三棱针刺血络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失眠患者分为2组,分别采用头部刺血疗法与肢体取穴针刺法治疗,并比较临床效果.结果:血络组总有效率95.6%;常规组83.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按中医辩证分型,实证患者疗效优于虚证.结论:三棱针刺血络治疗失眠疗效显著.

    作者:吴超;戴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GSH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早期康复

    目的:评价股骨髁上倒打交锁髓内钉(GSH)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早期应用CPM锻练膝关节的效果.方法:采用GSH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患者118例,术后应用CPM早期康复锻炼的患者72例(CPM组),按常规治疗46例(常规组).结果:术后3个月,根据Neer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CPM组患者中,优38 例,良26 例,可 8例,优良率88.9% ;常规组患者中,优2 例,良9 例,可 33例,差 2例,优良率23.9% .术后1年,CPM组患者中,优37例,良28 例,可 7例,优良率90.3% ;常规组患者中优2 例,良10 例,可 32例,差 2例,优良率26.1% .结论 :采用GSH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患者早期应用CPM锻炼是防止膝关节功能障碍的理想方法.

    作者:郝振海;周东生;张进禄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针灸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高脂血症是人体脂质代谢障碍,该病是引发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其发病率呈上升及发病年龄提前趋势.因此研究治疗高脂血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灸作为治疗高脂血症疗效确切,价格低廉且无毒副作用的非药物疗法正逐渐被患者所接受.本文就近10年来国内针灸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报道归纳综述如下.

    作者:邓凯文;常小荣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SCI)患者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疗效.方法:76例SCI伴神经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患者施以间歇性导尿、Crede手压法、Valsalva屏气法、激发排尿技术等膀胱功能训练及康复护理等,治疗前后检测膀胱容量和残余尿.结果:76例患者治疗1~6个月,膀胱容量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残余尿治疗后明显减少(P<0.01).结论:康复护理结合膀胱功能训练能显著提高患者排尿功能,降低并发症,缩短康复期,免除了因长期留置导尿管所造成的忧郁心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元姣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高压氧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的治疗作用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对脑出血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和HBO组,用尾状核胶原酶注射法制造大鼠脑出血模型.HBO组给予 5 d HBO治疗.治疗后比较各组大鼠脑含水量、脑组织Na+、 K+浓度及SOD和MDA含量,脑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HBO组的脑含水量、Na+浓度低于对照组(P<0.01);K+浓度及SOD活性均高于对照组(P<0.01,P<0.05),MDA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病理检查见HBO组脑组织损害轻于对照组.结论:HBO对脑出血大鼠有保护性治疗作用.

    作者:谢芹;尤春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心理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

    目的:观察心理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94例经多模式诊断方法(MMADD)[1]确诊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成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心理组同时介入心理治疗.2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MMADD和脑卒中病损评分(SIAS)[2]检测.结果:治疗8周后,SIAS及MMAD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2组均有显著提高(P<0.001);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分别P<0.05,P<0.01).结论:心理治疗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治疗中起重要作用,能显著提高康复治疗效果.

    作者:苏晓琳;赵宏文;肖学长;周次雄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垂体瘤切除术后脑脊液鼻漏的治疗与心理护理

    1999年元月-2003年7月经唇下-鼻中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瘤术后发生脑脊液鼻漏患者21例,男6例,女15例;年龄19~57岁,平均38.4岁.治疗采取①心理护理:医生或护士及时向患者及家属明确说明脑脊液鼻漏为垂体瘤切除的并发症,使他们有心理准备,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人员细心观察患者每个时期的心理活动,有步骤进行心理指导;反复耐心地回答患者的提问,加强床前巡视,并利用各种可能机会与患者交流、沟通,给予其必要的心理支持,以消除患者思想顾虑,稳定情绪;与患者、家属等建立治疗联盟,使患者相信脑脊液鼻漏大多是可以治愈的.

    作者:潘清莲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自由基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GBE)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SOD、MDA及NO含量的影响,探讨GBE的脑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4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缺血组(B)、小剂量GBE组(C)、大剂量GBE组(D).制造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C、D组于术前 30 min及术后 1 h分别给予银杏叶提取物20mg/Kg、40 mg/Kg腹腔内注射.应用TTC染色观察梗死体积、检测脑缺血组织SOD活性、MDA和NO含量.结果:①SOD活性 C、D组明显高于B组(P<0.01),D组高于C组(P<0.05).②MDA和NO含量C、D组明显低于B组 (P<0.01),D组低于C组(P<0.05).③梗死体积C、D组明显小于B组(P<0.01),D组小于C组 (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可减少脑缺血再灌注后自由基生成及梗死体积,疗效与剂量有关.

    作者:张鸿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急性脑卒中并发尿失禁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早期尿失禁的发生率及其与病变性质、部位、ADL能力及预后等的关系.方法:425例脑卒中患者,根据卒中后10 d内有无尿失禁分为2组,A组157例,伴尿失禁;B组268例,无尿失禁.比较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卒中部位、病变性质及卒中后1个月时的病死率; 10 d及 30 d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MBI)与功能独立性测定(FIM)评分.结果:脑卒中后10 d内尿失禁的发生率为 36.9%,男、女差异无显著性 (P>0.05),而随年龄增长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左侧半球病变尿失禁发生率明显高于右侧(P<0.01);同侧皮层+皮层下病变发生率与单纯皮层或皮层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01),而出血性或缺血性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在脑卒中后 30 d时的病死率明显高于B组(P<0.01).存活患者中A组在脑卒中后10 d及 30 d 时MBI及FIM评分显著低于B组(P< 0.001).结论:脑卒中后早期尿失禁的发生与脑卒中的部位及年龄具有明显相关性;伴有尿失禁的患者生存和功能均受到严重影响;认知障碍和ADL能力下降是尿失禁的重要因素,随着认知功能和ADL能力的提高,尿失禁状态亦得到显著改善.

    作者:蒲蜀湘;高聪;潘翠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中国康复杂志

中国康复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